第二十一篇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681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一篇 军事
分类号: E20
页数: 30
摘要: 赣州据五岭要会、闽粤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设有郡、州、路、府、道的军事机构,并驻扎重兵。古时,卢光稠、谭全播聚兵占据虔州,前后达33年之久。齐述在此率兵惩治贪官,与征讨军展开巷战。文天祥奉诏勤王,招赣州新军辗转抗元。杨廷麟、万元吉死守城池,在此组织壮烈的抗清保卫战。太平军会同天地会分两路攻城,在城郊与清军鏖战数月。进入现代,北伐军3次攻占赣州,打败北洋军阀,威震江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多次攻打赣州,毛泽东曾在城郊主持召开前委会议,确定红军正确的行动方向和斗争任务。抗日战争时期,赣州军民抗击侵华日军付出了沉重代价。镇守使均由本地驻军师长
关键词: 军队建设 军事理论

内容

赣州据五岭要会、闽粤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设有郡、州、路、府、道的军事机构,并驻扎重兵。古时,卢光稠、谭全播聚兵占据虔州,前后达33年之久。齐述在此率兵惩治贪官,与征讨军展开巷战。文天祥奉诏勤王,招赣州新军辗转抗元。杨廷麟、万元吉死守城池,在此组织壮烈的抗清保卫战。太平军会同天地会分两路攻城,在城郊与清军鏖战数月。进入现代,北伐军3次攻占赣州,打败北洋军阀,威震江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多次攻打赣州,毛泽东曾在城郊主持召开前委会议,确定红军正确的行动方向和斗争任务。抗日战争时期,赣州军民抗击侵华日军付出了沉重代价。
  赣州解放初,驻军协助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开展剿匪反霸斗争,社会迅速得以安定,人民始得安宁。建国后,境内各级军事机关和驻市部队在保卫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加强民兵建设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第一章驻军军事机构第一节驻军宋建炎、绍兴年间(1127~1162),设赣州右翼军。
  宋绍兴三年(1133),岳飞率神武后军入虔州。
  宋景炎二年(1277),右丞相文天祥率军自广东梅州入赣州,抗击元兵。
  宋咸淳六年(1270)二月,立赣、吉、南安要冲4寨,每寨屯兵100名,三郡将领之。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置戎兵(西北少数民族兵)于赣郡。
  清咸丰六年(1856)正月,太平天国军分兵南下。四月底围攻赣州城,分兵驻水西、水东、沙石埠等地。次年正月南撤。
  同治四年(1865),湘军娄宝庆部驻赣州。
  宣统末年(1911),刘槐森统领的后路巡防队、李泰发统领的水师驻赣州。
  1922年5月,江西省防第十二师驻赣州城,师长周荫人,辖第二十三、二十四旅和第九独立混成旅。同年,滇军第一、二师驻赣州,师长分别为杨池生、杨如轩。
  1924年,赣南镇守使方本仁统领独立第九旅、蒋镇臣旅、唐福山师、常德盛师及所编之杨池生和杨如轩等部数万人,驻赣州城及赣县各地。同年12月,谭延闿率建国联军占领赣州城。建国联军总司令部和赣防总司令部分别驻旧镇守使署内(今赣州公园)和商会原址。
  1926年春,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和第二军第五师攻克赣州城。同年12月,新编第一师(辖3个团)奉蒋介石命令进驻赣州“清剿”工农运动和共产党。该师党代表倪弼、师长张与仁。
  1928年,国民党赣军独立第七师(后改编为赣军第五师第十五旅)驻赣州,旅长刘士毅。
  1929年3月,国民党陆军第十二师三十四旅驻防赣州城,旅长马崑,兵力3000多人。
  1932年春,国民党军第十八军十一师(师长罗卓英)和十四师(师长周至柔)进驻赣州杨梅渡和赤珠岭一带。3月撤离,由粤军第一军余汉谋部第一师接防。
  同年2月,朱德、彭德怀等率领红军一、三、五军团进攻赣州城,分兵驻市郊及江口、茅店等地。
  1936年,粤军第一军回师广东,由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接防。师长戴嗣夏。
  1945年2月5日,侵华日军侵占赣州城,主力撤离后,由日军新编第一三一师团第九十五步兵旅团进驻。
  1946年1月,国民党军第四十师一部驻赣州城。7月,第二十五军第一〇八师第三二四团驻五里亭、华林寺一带。国民党军第三十七军第六十师第四一八团,驻湖边石灰山、蛤湖、河头和蟠龙南石寨一带。
  1949年2月,国民党陆军第三编练司令部由上海迁至赣州,司令员沈发藻(同年8月撤离)。5月,国民党军第二十三军一部驻赣州城。6月,江西省保安司令部由遂川迁驻赣州城。
  1949年8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进驻赣州。军长贺晋年(后刘转连),政治委员陈仁麒,副军长刘转连,参谋长高体乾,政治部主任李信(后谢镗忠)。军机关设在市区中山公园(今赣州军分区址),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直属单位有独立第一、二、三团,教导大队,军政干部学校,解放团,山炮营,战炮营和工兵营。下辖第一四二、一四三、一四四师。第一四三师,驻赣州,师长张兴发,政治委员刘禄长。全军共4.79万人。1951年3月,第四十八军军机关撤离赣州,移驻广东韶关。
  196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6810部队进入赣南执行“三支两军”(支工、支农、支左,军管、军训)任务。师长张序登,政治委员于厚德。师部和步兵团驻扎赣州市,1968年12月撤离。
  196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0484部队奉命进驻赣南,接替6810部队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师长王学雨(后汪泉),政治委员田庆华。该师第六四三团驻扎赣州市,兵员约1600多人。1975年4月,移驻南昌市新建县。
  1969年3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六二医院由南昌市迁至赣州白塔,同年11月迁至赣州水东万松山。1988年撤销军队建制,移交地方管理。
  1982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赣州地区支队所属一、二中队和赣州市中队驻南外、水南等地。
  第二节军事机构旧政权军事机构百胜军唐咸通七年(866),改镇南军为百胜军。
  信军南唐异元元年(937),改百胜军为昭信军。
  军州宋开宝八年(975),以昭信军为军州守臣,兼兵马钤辖(宋时官名),设兵骑营舍。其镇守州者称厢兵,自京城来就粮于州者称禁兵,以本地民壮作为团结防守者称乡兵。提举兵马者有都监及监押官,统驭权归郡太守。
  万户府元至元八年(1271)设置。分上、中、下统兵,上管军7000人以上,中管军5000人以上,下管军3000人以上。官设万户总管、千户把总、百户弹压各1人。
  赣州卫明洪武四年(1371)设立,为屯田守御军事机构。卫署设在赣州府城。设指挥使1人,指挥同知2人、指挥佥事6人,镇抚、经历、知事各1人。卫下辖前、后、左、右、中5个千户所。前千户所驻百胜门外(今东门口),后千户所驻镇南门外(今南门广场附近),左千户所驻建春门外,右千户所驻涌金门外,中千户所驻西津门外。千户所设正、副千户各1人,辖10个百户所;百户所设百户1人,辖2个总旗;总旗设总旗1人,辖10个小旗;小旗设小旗1人,辖10名士兵。共屯军2765人,屯田832顷。
  镇守总兵明嘉靖十五年(1536),设从营参将于赣州,专司团练。四十年,改南赣参将为伸威营副总兵。次年改副总兵为镇守总兵。
  抚标营清顺治二年(1645),设抚标左、右2营,由南赣巡抚直辖,中军游击统领。有兵1500人。
  南赣镇守总兵清顺治四年设立。总兵衙门设在赣州城内。设总兵及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职。辖左、右、中、前、后5营。中营:设游击、守备各1人,千总2人,把总4人,外委4人,马步战官兵1000人。后经多次裁员,至清末,官兵508人。统辖府城及长宁(今寻乌)县分防部队。左营与后营:编制数与中营同。左营统辖于都、安远;后营统辖赣县、信丰、龙南等县分防部队。右营:顺治六年改为城守营。设副将1人,中军守备1人,千总2人,把总4人,辖马步战守官兵1000人,后并入道标兵100人,共1100人。康熙六年,裁副将、中军守备,仅设千总1人、把总2人,官兵600人。十五年,吴三桂叛变,复设副将、中军守备,军官如初,额兵1000人。二十二年乱平复裁。改设都司1人,把总1人,外委1人(额外2人)。至清末有额兵227人。统辖赣县分防部队。前营:初驻赣州府城,后移驻兴国,改为兴国营。
  赣南镇守使署1914年2月设,驻于赣州城,负责节制赣南武装力量,隶属江西都督府。设镇守使1人,参谋长1人,参谋2人,副官1~3人。镇守使均由本地驻军师长或混成旅长兼任。至1926年,镇守使先后有李廷玉、吴鸿昌、张之杰、岳兆麟、方本仁、杨池生等人。
  第三区保安处1932年2月设于赣州。负责指挥监督辖区内保安部队、水陆公安警察、保安团、警察队等,协助军队“剿匪”,并办理清乡等事宜。隶属江西省保安处。设中(少)将或上校处长1人,上(中)校参谋长1人,中(少)校秘书1人。8月,随着行政区建制的变化,赣州设有第十一行政区保安处。1934年春改称第九区保安处。
  第四区保安司令部1935年4月设于赣州。为全区最高军事领导指挥机构,隶属江西省保安司令部。先后兼任司令的有张弛、王有兰、马葆珩、刘己达、蒋经国等。1942年,与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合并。
  军事科1936年7月,赣县县政府设军事科,下设第一、二、三股。1944年撤销,1946年复设。负责征集兵员、组织军训、领导县属武装等。
  赣县团管区司令部1937年6月设立,1941年10月撤销,1946年9月恢复,驻赣州城内江东庙。负责赣县、南康等14县征集现役兵、训练在乡国民兵和管理在乡军人。司令部设正、副司令各1人,主任参谋1人。
  兵役科1937年11月成立,隶属赣县县政府。设科长、科员等职(由县军训教官及督练员兼任)。1938年7月,兵役科改设第五科,职掌兵役事项。
  赣南师管区司令部1941年10月,撤销赣县团管区司令部,改设赣南师管区司令部,驻赣州城。直隶中央军政部并受军管区司令部的指挥监督,负责全区征集现役兵、训练在乡国民兵和管理在乡军人。编配中将司令、少将副司令各1人,司令先后有柏天民、柏辉章,副司令先后有吴杲林、蒋经国。
  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1942年12月,由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与第四区保安司令部合并而成,属行政与军事双重性质的领导机构,由专员兼任保安司令,另设副司令1人。1949年8月解体。
  第四区情报站1948年11月成立,驻赣州城。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设情报分处,县设情报站,各机关、工厂、学校、社会团体设情报组,乡镇设情报分站。1949年8月解体。
  第三编练司令部1949年初,设第三编练司令部于新赣南图书馆内(今中共赣州地委机关所在地)。司令为陆军中将沈发藻。负责训练赣南一带的部队。
  赣南区民众反共自卫联防委员会1949年5月成立,驻赣州城,受驻地最高军事机关及江西省政府指导。负责统一全区自卫部队与地方武力、指导各界配合军队作战,统制运用全区地方性经济物资供应军粮民食。主任委员沈发藻,副主任委员张恺。同年8月解体。
  新政权军事机构赣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1949年8月6日组建于泰和县,14日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进驻赣州,15日正式宣告成立。主任贺晋年,副主任陈仁麒、黄凯(中共赣州地委书记)、罗孟文(赣州专署专员),秘书长袁功庭(中共赣州市委书记)。人民政权建立和巩固后,军管会随即撤销。
  赣州市警备司令部1949年8月15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赣州市警备司令部,隶属江西省军区管辖,司令员张书祥,政治委员钟文法。1950年春撤销。
  赣西南军区1949年9月成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兼,隶属中南军区。机关驻中山公园(今赣州军分区址)。司令员贺晋年(后刘转连),第一政治委员杨尚奎(兼),第二政治委员陈仁麒,第一副司令员周仁杰,第二副司令员刘转连。担负围剿国民党军残余、建立地方武装、巩固人民政权等任务。1951年3月第四十八军调离后撤销。
  赣州军分区1949年9月成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第一四三师兼,隶属赣西南军区。机关驻西津路16号(今赣州六中)。司令员张兴发,第一政治委员黄凯,第二政治委员刘禄长,第一副司令员吴荣正,第二副司令员杨上堃。1950年11月,第一四三师奉命归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军区抽调一批干部与一四三师留下的人员重组赣州军分区,隶属江西军区,机关迁中山公园(今大公路东段北侧)至今。
  赣州市人民武装部1952年5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武装部。1953年1月撤销,设立赣州市郊区人民武装部,水东、白云、水西3乡分别成立民兵大队。1954年10月,撤销市郊区人民武装部,成立赣州市兵役局。1960年1月,改称人民武装部(简称市人武部),主要任务是征集兵员、领导民兵建设。1986年,市人武部归属地方建制,下设军事科、政工科、办公室。设部长、政委各1人。1996年4月,赣州市人武部复为军队建制,隶属赣州军分区。
  [=此处为表格(赣州市人民武装部(兵役局)历届主要负责人)=] [=此处为表格=] 基层人民武装部1959年,市人武部在郊区人民公社和城市行业中建立17个基层人民武装部。1961年,执行中共赣南区委员会关于大型企业、区属大型农场、垦殖场、行署一级机关、各大中专学校、各人民公社一律成立人民武装部的规定,增设5个厂矿人武部。1965年,增设基层人武部15个。1980年,在500人以上工厂、企事业单位增设基层人武部28个。1995年,全市有基层人武部64个,其中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武部13个,系统局人武部8个,大中型企业人武部43个。
  第二章兵制兵役第一节募兵制唐代初期,以府兵为骨干,兼行征发招募兵士的制度。
  宋代,王安石推行新法,采取募役法,即免役法、雇役法,将差役改为雇役的役法。元祐元年(1086),恢复差役法。
  明代,主要实行具有世兵制性质的军户世袭,军民分治。民户一人从军,一家便永远为军户,世袭为军。明代中期,曾以募兵作为卫所兵源缺额补充的辅助手段。
  清代,兵役制分为旧军制和新军制2种,均为招募兵役的制度。旧军制时,军队分为八旗军、绿营兵、勇营或叫练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勇营废。光绪三十年(1904),开始仿效外国兵役制度,改为练新军。新军制时,军队分为3等:一为常备军3年,二为续备军3年,三为后备军4年,以后退为平民。但续备、后备制一直未实行。
  第二节征兵制 1933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实行征兵制,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比例征集兵员。征集程序分家庭调查、体格检查、抽签、征集等,实际是以抽签为准。凡抽中服役的壮丁,即为征集对象,称之甲种国民兵役,捆绑送至县兵役机关,作补充兵役,随时由接兵部队提人入营。征属虽有优待金、救济款,但多被官吏侵吞。国民党军官佐肆意虐待士兵,甚至折磨致死。入伍壮丁不堪虐待,时有逃跑。逃跑者被抓后,或打死,或枪毙、活埋。壮丁视当兵为死路。有钱人贿赂保长,雇人顶替;贫穷百姓远逃他乡,或联络亲友持械反抗。乡镇无法征足配额,便派武装四处拦截,抓丁抵役。征兵制实为“抓丁制”。
  第三节志愿兵役制志愿参军,是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人民军队所采用的兵役制度。依靠宣传动员,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使群众自愿报名参军。1949年8月至1954年,全市广大青年在“解放大西南”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踊跃报名参加人民军队,经市兵役机关批准,选送入伍的志愿兵共有319人。
  第四节义务兵役制 1955年7月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实行义务兵役制,进行征兵。
  征集程序为,成立市征兵领导小组,下设征兵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办理征兵的各项事宜。市征兵办公室下设体检组、政审组、宣传组、监察组、后勤组。体检组负责应征青年的体格检查,把好体检关;政审组负责应征青年的政治审查,把好政审文化关;宣传组负责做好征兵的宣传工作;监察组负责监督、检查、处理征兵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后勤组负责征兵经费开支和后勤保障工作。
  实施方法是,每年民兵整组时,对适龄青年进行兵役登记,确定预征对象。每年冬季兵员征集时,预征对象在户口所在地报名,经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本人所在单位同意,参加体检和政审。由市征兵领导小组对体检和政审合格的对象进行全面衡量,优先批准思想好、身体好、文化程度高的服现役。被批准服役的对象发给《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集中应征入伍。1954~1995年,全市征集兵员9630人,其中武警693人,女兵74人。
  此外,赣州市还进行了招收飞行员工作。招收飞行员的方法和步骤与征集一般兵员基本相同。但征集条件更高更严,仅限于在校应届高中毕业班征招。先由市初检、初审,后送地、省复查,再经文化考核,按分配名额择优录选。1955~1985年,全市共招收飞行员45人。1986年后,改由部队直接到学校征招。
  [=此处为表格(1954~1995年全市征兵数额)=] 说明:不含征招飞行员数。1957、1966、1967、1971、1975、1977、1988年未征兵。
  第五节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 1978年4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兵役制问题的决定》,决定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对超期服役的义务兵技术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具备思想进步、技术熟练、身体健康等条件,根据军队需要和本人自愿,经批准可由义务兵转为志愿兵。1984年10月,国家颁布的新《兵役法》规定,全国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实行义务兵制与志愿兵制相结合的制度。1978~1995年,赣州市每年均有少数服役期满的义务兵转为志愿兵。
  第六节预备役制清代,预备役分续备役和后备役。现役常备兵退伍后服续备役3年,再服后备役4年。民国时期,预备役分为常备兵预备役和补充兵预备役。常备兵现役2年,期满服常备役至45岁;补充兵现役4~6个月,期满服补充预备役至45岁。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预备役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2种。18~25岁受过军事训练的青年和30岁以下的复员退伍军人为第一类;30~40岁复员退伍军人、18~25岁未编入第一类预备役青年、26~40岁男性公民、有专业技术的18~45岁女性公民为第二类。1956年1月,赣州市第一次对转业、复员干部和技术干部进行全面摸底。7月,进行预备役士兵的普遍登记,全市共有军官士兵8259人。同时,完成全市932名转业军人证书发放工作。1984年6月,对驻市、市属93个单位10772名退伍军人和123名专业技术兵全面进行核对、登记、统计。1985年5月,市人武部建立预备役资料室,绘制民兵预备役分布图,城防、联防图,共有95个坐标点,9600多个数据,具备8种使用功能。
  1996年5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和中央军委《关于评定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工作的指示》精神,赣州市成立预备役军官军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历时8个月,对1988年9月至1995年,转业到赣州市的军队干部进行全面摸底、评定,授予全市321名预备役军官军衔,其中预备役大校2人、上校30人、中校108人、少校85人、上尉78人、中尉16人、少尉2人,并于1996年12月和1997年1月,分两批对全市预备役军官进行授衔仪式。
  第三章地方武装第一节武装力量旧政权武装力量城守营即右营,清顺治四年(1647)设,六年改为城守营,隶属南赣总镇,驻赣州城南大街灵通庙(今文清路),专司城市防务。设副将1人,中军守备1人,千总2人,把总4人,马步战兵1000人,并入道标兵100人。康熙六年(1667),裁副将1人、千总1人、把总2人、兵500人。十五年恢复。二十二年,又裁副将,设都司1人,把总1人,外委1人,额外2人。同治年间(1862~1874)额兵保留马战兵24人,步战兵41人,守兵160人,官座马6匹,兵战马24匹。
  塘汛清顺治四年设。南赣总镇中营分防:官村汛,把总1人,外委1人,兵丁36人;江口、信丰、下湖5水塘,把总1人,兵丁20人;储谭、水口、横弦3水塘和佛子垇旱塘,把总1人,外委1人,兵丁36人。右营分防:龟角尾、欧潭2水塘,兵丁17人。
  后营分防:下寒滩水塘及信丰鸟漾滩铁石口,防兵共20人;良富东、良富西、土墙头、攸镇、夏浒5水塘和分水垇旱塘,把总1人,外委1人,马步战守兵46人;黄金及南康张边2水塘,把总1人,兵丁10人。
  巡防营清宣统元年(1909),从绿营练勇中挑选精壮兵,并招募民丁编设巡防营。江西编设中、前、左、右、后5路。后路驻赣州,设统领、帮统各1人。下辖5个巡防营,每营设统带官1人,全营额定官、兵、夫301人。营分左、中、右3哨,每哨8棚,每棚正兵9人,武器装备多为一八八八式毛瑟来复枪。
  靖卫团1927年,赣县县政府为反对共产党而组建,设总团,辖各区靖卫团。次年停办。
  第八、十两区游击队兴国潋江区9个乡地主豪绅组织的游击队,1929年5月被红军击溃,逃入赣州城。1931年6月解散。
  保安团1938年组建,始称游击队,不久改编为保安第二十、二十一团,驻赣州城和南康等地。
  保警大队1944年7月成立,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县长兼任大队长。大队始辖3个步兵队和1个重机枪中队,分驻湖江、潋江、赣州城等地,共有官人、兵400人。另有后备队,官40人、兵88人。经5次改编后,辖3个中队,官52人、兵413人。
  人民武装力量赣州军分区警通连1950年11月,组建赣州军分区警卫连、通信连。1952年5月,军分区机关缩编,撤销警卫连、通信连,组建警通队。1954年8月,警通队缩编为警通班。1958年1月改为警通连。1968年9月,独立第七营、赣州军分区警通连与独立第八营、上饶军分区警通连对调,并互换番号。1975年独立第七营改称赣州军分区独立营时,赣州军分区警通连改称独立营三连,另成立警通排。
  赣南军分区内卫营1951年3月组建赣州分区公安大队,当年12月改为赣州专区公安大队。1955年3月,赣南行政区公安大队(原赣州专区公安大队)改归军分区建制,担负内卫任务。同年7月,军分区所属公安部队整编,其中一部分移交地方,改为人民警察,其余改编为江西军区内卫第四十四团第三营。1957年改称赣南军分区内卫营。1958年10月,内卫任务移交地方,赣南军分区内卫营调离。
  赣州军分区暂编第二十二团1952年10月组建,驻赣州市。其任务是补训新兵。设团机关,下辖4个营计18个连队。同年12月调离。
  赣州军分区独立营1958年11月组建赣南区公安处武警大队,担负内卫任务。后先后更名赣南区公安处警察支队、赣南区、赣州专区公安支队。1966年6月,赣州专区公安支队部和直属第一、二中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军区独立第七营。1975年,独立第七营缩编,改称赣州军分区独立营。1983年10月,分区独立营撤销,其二连移交地方,编入赣州地区人民武装警察支队。
  江西省军区独立第二营1966年12月,福建省军区独立第二团第二营奉命调入江西,编为江西省军区独立第二营,归赣州军分区领导指挥。驻关刀坪(今赣州大厦)。全营辖5个连队。1968年,调抚州地区“支左”。后归建。1971年4月调离。
  江西省军区独立师第二团1976年1月,组建江西省军区独立师。其第二团驻赣州市水南公社,辖3个步兵营和直属连队(机炮连、特务连和卫生队)。1980年12月,撤销。
  武警赣州市中队1949年10月,成立赣州市公安局公安队。次年8月,改为大队建制。1951年12月,将所有公安武装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赣州市仍为大队。1954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赣州市公安中队。1955年,改称公安军。1957年,改编为人民警察。1961年,转为现役。1963年,改为公安部队。1982年,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西省赣州市中队,受赣州地区武警支队和市公安局双重领导。
  武警赣州市消防大队1950年10月,成立赣州市公安局消防中队,编制20人。1965年5月,消防民警由职业制改为义务兵役制,享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同等待遇。1969年6月由市人民武装部代管。1973年11月,市人武部将其交回市公安局管理。1983年1月,消防中队纳入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赣州市消防中队。1995年11月,撤销市公安局消防科,成立赣州市公安消防大队,下辖一消防中队,业务上隶属市公安局;同期,经武警江西省消防总队同意,成立武警赣州市消防大队,下辖一消防中队,为军队编制,行政上隶属武警赣州地区消防支队。二个大队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第二节军事设施古城池晋永和五年(349),南康郡太守高琰筑土城于章贡二水间。唐末,卢光稠凿址为隍,三面阻水,扩建虔州城,并筑拜将台。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虔州知州孔宗翰加固城基,以金属熔液填塞城基空隙,用砖石修砌城墙缺口。明正德六年(1511),南赣巡抚周南修治城垣,城墙周长2512丈,高3丈,设警铺63处,雉堞4952垛。西津门至镇南门挖设长552丈、宽13丈、深5尺的护城壕,镇南门至百胜门挖设长385丈、宽14丈、深5尺的城壕。百胜门、镇南门各建〓阇2层,装置大炮2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建炮城5座。同治年间(1862~1874),修复城外壕沟。赣州城东、西、北三面环水,城池坚固,易守难攻。
  大教场位于赣州城镇南门外,始建时间无考。明正统十二年(1447)重建,为练武操演和选考武官的场地。正德十二年(1517),增建营房370间。教场长约155丈,宽100多丈。1930年改建为简易机场。另在城南隅建有小教场。已废。
  炮城西门炮城,清咸丰四年(1854)建;八境台炮城,六年建;东门炮城,七年秋建;南门炮城,九年建;小南门炮城,十年秋建。
  塘汛清同治年间,赣州城内设分汛。各汛设了望楼、炮台各1座。久废。
  高射炮台清光绪十三年(1887),辟拜将台为高射炮台,另在水东万松山附近修建炮台1座。
  飞机场(参见《交通》篇)。
  碉堡1934~1936年,修筑赣江边古路、贡水边磨角等碉堡。
  人防工程(参见本篇第六章)。
  民兵武器装备仓库位于市郊。1988年12月建成。库区面积11亩,分技术区和生活区,库房面积390平方米,可存放重机枪以下轻武器。
  民兵训练基地位于水西乡水西村。1989年5月,在市人武部农场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占地面积68亩,建筑面积890平方米,可一次性训练民兵200人。
  第四章民兵第一节组织 1952年底,赣州市有民兵1261人,占总人口的1.47%,其中基干民兵210人,编为1个连、5个班。1956年,整顿民兵组织,将基干民兵的年龄扩大到30岁,凡符合条件的第一类和第二类预备役军人均编入基干民兵,31岁以上的青壮年和不符合基干民兵条件的预备役军人编入普通民兵。通过整顿,全市有基干民兵652人,普通民兵680人,其中民兵干部32人。此后,民兵组织一年整顿1次。1958年9月29日,毛泽东发出“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全市掀起全民皆兵的热潮。至10月底,组建基干民兵团12个,营32个,连120个,排384个,班1920个,有基干民兵15518人;组建普通民兵团7个,营41个,连180个,排634个,班2000个,有普通民兵27844人。成立了市民兵指挥部。
  1970年2~3月,组建武装独立营1个,武装基干营2个。武装独立营有基干民兵500人,编为8个连,装备各种武器1050支(件)。第一武装基干营,有基干民兵695人,编为4个连;第二武装基干营,有基干民兵560人,编为4个连,负责执行机动任务。至年底,全市组建民兵团7个,营36个,连256个,排490个,班829个,共有基干民兵3.02万人。1973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在赣州无线电厂(今赣南无线电厂)、赣州冶金机械修造厂(今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赣州钴冶炼厂、江西气体压缩机厂、江西冶金学院(今南方冶金学院)、赣州精选厂(今赣州有色金属冶炼厂)、赣南柴油机厂(今赣南机械厂)等7个单位,组建1个民兵“三七”高炮营,辖4个连(高炮连3个,高机连1个),13个排(其中指挥排1个),35个班,共有民兵498人(含女民兵63人)。1974年,高炮营调整为3个连,每连按4门炮配制;高机连扩大为高机营,辖3个连,每连配高机9挺。1977年9月,对全市民兵组织进行调整,更换排以上干部637人;民兵出队5485人、转队2255人、入队4059人。全市共有民兵5.74万人,其中基干民兵2.78万人,普通民兵2.49万人,武装基干民兵4771人。
  1982年,全市民兵组织进行大调整。调整后,全市民兵有3.75万人,其中基干民兵8303人。结合民兵整组,落实预备征兵对象1605人,确定服一类预备役9775人,服二类预备役2.94万人。1987年,全市民兵整组工作本着“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调整民兵组建单位,将6个单位的高机步兵改为炮兵,4个单位的高机步兵改为防化兵,6个单位的高机步兵改为通信兵,2个单位的步兵改为工兵。整组后,全市基干民兵减少到5336人,专业技术兵单位由27个扩大到55个,建立民兵应急分队6个、人民防空专业队伍10个、交通战备分队4个。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民兵基本情况)=] [=此处为插图(民兵军事训练)=] 第二节教育训练 1958年,市兵役局党委运用回忆对比、表扬好人好事等多种形式,在全市民兵中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提高民兵的政治思想觉悟,培养机智灵活、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1962年,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简称“三落实”)的指示,加强民兵的组织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进行以民兵干部和武装基干民兵为重点的军事训练,开展创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单位的活动。1964年初,按照中央军委关于开展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文件精神,先在3个民兵班进行郭兴福教学法试点,然后在全市民兵中开展练兵和大比武活动。当年,开展军事训练的单位有40个,占全市有民兵组织单位的56.3%,参加训练的民兵和民兵干部共4966人。在纪念“八一”建军节的小型比武活动中,参加比武活动的有八〇一厂(今赣州钴钨有限责任公司)、赣州冶金机械修造厂、赣南汽车运输分局等单位的3个武装基干班,共36人,进行了步枪第二练习的基本射击、单兵进攻、手榴弹投掷等3个项目的比赛。赛后,奖励班长、民兵共16人。同年,选拔与培训各种武器的优等射手参加赣州地区民兵比武大会,有35人被选为地区代表出席江西省首届民兵比武大会。1966年,在抓正常性训练的同时,重点抓好对空射击训练和小型防空演习训练,参训民兵14058人(武装基干民兵2857人,基干民兵5327人,普通民兵5874人)。同年,参加实弹射击3598人,及格以上的2757人,总评为良好;参加小口径步枪射击10684人;参加投弹训练6399人,及格以上的3338人。全市技术兵训练38个单位,训练兵种8个,参训民兵3565人;对空演习单位43个,对空射击人数1826人;培训特等射手127人,经考核达到标准的64人。
  1971年,坚持从实战出发,劳武结合和小型、就地、分散训练的原则,利用生产空隙开展以射击、刺杀、投弹、“三打三防”(打空降、打飞机、打坦克,防原子武器、防化学武器、防空袭)为主要内容的训练,参训民兵35934人(基干民兵34367人,持枪民兵1567人)。持枪民兵和部分基干民兵分别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实弹射击。各单位还组织民兵进行战备演练118次,参加民兵13924人,出动机动战备车辆198台次。7月30日3时至5时10分,进行紧急集合和短途拉练,参加单位有八〇一厂、赣江造纸厂、赣南造纸厂、赣州地区交通邮政局、赣南电业公司(今赣州供电局)、赣州精选厂、赣州森林铁路管理处、赣州胶合板厂(今赣州木材厂)、江西气体压缩机厂、赣州水泵厂、市第一人民医院等11个单位和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参加民兵393人(男363人,女30人),携带步枪250支、冲锋枪47支、八二炮2门、五七炮3门、六〇炮3门,各种武器均自带半个基数的战备弹,各种车辆(战备车、指挥车、救护车、交通车)19部。通过演练,增强了民兵的战备观念,进一步落实了战备措施。1972年,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全党都要注重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的指示,赣州地区人民医院进行战备演习,仅用52分钟,就在野外建立1所临时野战医院,并能为伤员做开刀手术。市高炮分队一、二、三炮连,12个班(含女班2个)163人,于11月中旬参加全省组织的考核。考核成绩,单个炮手操作12个班均为良好,班协同动作10个班良好、2个班及格,枪代炮射击12个班均为优秀,实弹射击11个班优秀、1个班良好,其中一连四班(女班)直接命中航模拖靶。同年,还组织500多名民兵参加游泳,3000多名民兵参加防空演习,5000多民兵参加实弹射击、手榴弹实弹投掷和爆破等训练。1974年1月,组织赣州冶金机械修造厂、赣州钴冶炼厂、江西气体压缩机厂等单位的3个高炮连,赣州精选厂、江西冶金学院和赣南柴油机厂合组的1个高炮连,赣州无线电厂等单位组成的指挥排,共250人,以拉练的形式,参加赣州军分区在广昌县进行的实弹射击考核。高炮分队完成班、连枪代炮射击和实弹射击,高机分队完成单枪和排实弹射击,考核成绩均在良好以上。新组建的高炮3连女班取得枪代炮和实弹射击有效弹迹100%的优秀成绩。1975年10月30日,组织部分民兵和高炮连前往信丰、安远两县进行野营拉练和战术实弹射击。参加单位有赣州冶金机械修造厂、赣州钴冶炼厂、江西气体压缩机厂、赣州精选厂、赣南柴油机厂等工厂的民兵组织,共321人。1978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指示发表20周年,中共赣州市委在沿垇靶场召开7500多人的大会,会上进行民兵军事表演。市领导为优胜单位和个人发锦旗、奖状和奖品。1979年3月,市人武部党委在民兵中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同时还开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人民解放军光荣传统以及革命人生观、无产阶级战争观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各单位普遍建立民兵政治教育活动室,坚持每月一堂政治课制度,强化民兵思想教育,提高民兵政治素质。
  1984年8月22日至9月15日,组织民兵高炮营的5个单位、281人,携带炮6门,出动汽车16辆,赴福建宁化靶场参加福州军区组织的对飞机拖靶实弹射击。全营进行18个航次的射击,3个连队均取得优秀成绩。1987年,按专业分3个点组织民兵训练,应训基干民兵326人,实训405人。次年,分别在湖边乡、军分区教导队和赣南农药厂进行3期基干民兵军事训练,集训民兵223人,对200名民兵应急分队队员还进行了为期5天的复训。1989年,集训各单位专职武装干部105人,训练基干民兵301人(高炮高机257人,通信7人,防化37人),组织300名民兵应急分队队员进行短期军事复训和演练。1991年3月,市人武部在赣县江口民兵训练基地分2期集训基干民兵346人。7月,市民兵应急分队经过10天军事复训,为地区武委会扩大会议进行了军事汇报表演。1994年初,全市民兵军事训练分2批完成,参加训练的基干民兵320人。在于都盘古山完成4年一次的高炮(机)实弹射击任务,取得了直接命中拖靶6发、击落拖靶1架的好成绩。组织地(市)民兵应急营进行两次应付突发事件演习和接受江西省军区对赣州市民兵军事训练的考核在9名应试民兵中,8人实弹射击取得优秀,1人良好,名列全省第一。同时,对全市人民武装干部进行20天的军事集训,经赣州军分区考核验收,取得全区第三名的好成绩。
  此外,1987~1995年,市人武部配合大专院校完成4500名学生的军训任务。
  市人武部在抓民兵思想教育、军事训练的同时,还加强民兵的以劳养武工作。1995年,全市有各类以劳养武企业251个,总产值近1000万元,劳武创收71.5万元。
  第三节执勤 1964年,市人武部派出906名民兵担负战备护路、护桥、护仓库、守哨等任务,配合公安部门破案48起,受到上级表扬。“文化大革命”期间,民兵仍然担负上述执勤任务。
  1976年9月全国一级战备期间,全市出动民兵15个连、1519人,担负站岗、放哨、巡逻,守护工厂、仓库、桥梁,保卫重点目标等任务,配合公安部门收容各种审查对象293人,破获刑事案4起,缴获伪币6.55万元,追缴赃物价值1245元。
  1983年9月,市人武部组织全市专职武装干部和民兵配合公安部门执行抓捕、看守犯罪分子的任务。在围歼全国通缉持枪杀人犯王宗〓、王宗玮的战斗中,组织民兵在交通路口设卡执勤,派出车辆和人员前往广昌县参加围歼战斗,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1986年5月8~9日,应上海电影制片厂邀请,市人武部从26个单位调集759名民兵,参加影片《非常大总统》北伐军攻打赣州城战斗场面的拍摄工作。1987年3月,赣州冶金机械厂基干民兵,经过几个风雨之夜的潜伏,破获一起重大抢劫、流氓奸宿团伙案。防地震期间,市人武部派出340名民兵担负昼夜值班任务。1989年,全市有65个单位共派出1750名民兵参加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的战备执勤,2919名民兵协助公安部门打击刑事犯罪,破案83起,缴获赃款(赃物)1.2万元。
  1990年8月,民兵高炮分队28名民兵赴于都、信丰、崇义等县参加赣州地区组织的人工降雨实弹射击,发射炮弹291发,有37个乡镇降了雨,27万多亩农作物受益。次年7月,抽调8门高炮、18名基干民兵参加全区人工降雨、抗旱救灾工作。
  1991年,全市有84个单位派出2925名基干民兵参加重大活动的战备值班执勤。
  第四节民兵代表大会建国以来,赣州市先后召开了八届民兵代表大会。1953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召开赣州市首届民兵代表大会,到会代表25人。大会传达省首届人民武装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民兵建设工作,布置民兵建设的任务,讲授民兵政治教材和冬训教学方法,奖励模范。1957年1月,召开赣州市第三届民兵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20人,表扬民兵模范8人。1977年,召开赣州市第五届民兵代表大会,参加大会的有驻市、市属单位负责人、专(兼)职人民武装干部、民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共538名。1985年12月,召开赣州市第七届民兵代表大会,表彰19个民兵工作先进单位、25个民兵工作先进集体、125名优秀民兵干部、74名优秀民兵。1989年11月,召开赣州市第八届民兵代表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市领导和市人武部党委会成员,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企事业单位分管武装工作的领导,以及专职武装干部、民兵代表、老红军、劳动模范、武警、消防中队代表共310人。会议总结6年来全市民兵预备役工作,研究确定新时期民兵预备役工作任务,表彰65个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和58名先进个人。
  第五章军政军民关系第一节参加政权建设 1949年8月14日,赣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随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进驻赣州。军管会下设军政、物资、公安、文教、交通等5个接管处,行使军、政两大职能,统管全市的武装力量和政府工作。8月20日,赣州市军管会发出通令和布告,宣布对赣州市实行军事管制,开始接管工作。1950年7月15日,在市军管会的组织下,全市2万多人在人民体育场举行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集会,会上通过了全市人民给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的电文。
  1967年7月,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市公安局实行军管。1968年8月10日,成立军事管制小组,对市广播站、市体委及其直属单位(国际体育俱乐部、体育场、青少年体校)实行军事接管。
  第二节参加城市建设 1983年3月,市人武部派出数名领导参加城市建设指挥部工作,先后参加了改建南门广场,兴建儿童公园、西河人行桥、南河大桥等项工程。在兴建儿童公园中,市人武部领导同地、市妇联领导一起,到驻市、市属单位宣传动员,完成50万元的集资任务,保证了儿童公园各个项目的施工。驻市部队先后投入劳动日3870个,派出汽车、拖拉机170台次,完成土方3235立方米。
  1992年7月,分两批组织38个单位的1206名民兵,出动车辆40多台次,参加黄金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义务劳动,挖运水泥块1776平方米。1993年1月,组织10个单位的1600名民兵参加文明大道建设。
  第三节拥政爱民协助地方维护社会治安 1983年9月,在围捕持枪杀人潜逃犯王宗〓、王宗玮的战斗中,赣州军分区司令员王朝章等带领干部、战士火速赶赴围捕第一线,指挥民兵参战,配合公安干警将“二王”击毙。在围捕过程中,武警支队长刘德贵精心指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荣立三等功。
  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的斗争中,地区武警支队派出巡逻队224次,出动摩托车57辆次,抓获一批各类犯罪分子。市武警内卫中队多次预防与制止罪犯行凶、逃跑等事件的发生。
  军民共建精神文明驻市各部队主动与工厂、学校、百货大楼等单位和居民开展共建活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六二医院传染病区的污水池因农民挑粪撬开密封盖导致污水外流,当地群众意见很大。该院立即对污水池进行整修,并对周围群众进行体检,对因污水感染的病者进行免费治疗,受到群众赞扬。市人武部与赣州水泵厂携手共建文明单位中,充分发动群众,以共产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开展了10项共建活动。市消防中队在与市百货大楼共建活动中,通过共同学习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共同服务在柜台,共同组织为您服务演唱队,共同开展智力竞赛和文体活动,共同培养警、地两用人材,使共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赣州军分区民兵装备仓库与驻地五龙村群众一起共建精神文明,治穷致富,协助村民委员会办起“青年民兵之家”、铸造厂和水泥厂,向村里赠送马尾松、梧桐等树苗4万株,为群众修建3座小桥,修整1公里多长的村道,经常为群众义务修理农机具,为军属做好事,使全村出现了新面貌。驻市部队医院、卫生所、门诊部,除完成治疗部队病员外,还扩大门诊,派出巡回医疗队(组)为群众治病,解除群众病痛。1984年,赣州市被评为福州军区、江西省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抢险救灾 1982年4月,赣州地区建筑工程公司房屋倒塌,市消防中队全体指战员赶到现场,及时抢救出3名群众,博得领导和家属的赞扬,获得“为民救灾风格高”的锦旗。
  1984年5月,赣南连降暴雨,章、贡两江水位急骤上升,水漫建春门、涌金门。市人武部领导在抗洪第一线指挥数百名民兵和上千名群众抢险救灾。经过两天一夜的连续奋战,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1989年2月,赣南农药厂1605车间发生火灾,60多名基干民兵积极参加灭火战斗,避免损失2万多元。全年,民兵参加各种抢险救灾3840人次,救出群众2人、物资810吨,减少经济损失28.3万元。
  1992年3月,赣州市遭受洪灾,市人武部成建制地组织民兵奋战8个昼夜,投入民兵4593人次,出动车辆385台次,转移群众3253人,抢运化肥3077吨、木材959立方米、各种材料1365吨,搬运土石方4526立方米,装填砂包2.52万个,夺得抗洪抢险的胜利。
  1994年6月,市人武部率领全市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成建制动用民兵23个连,调集各种车辆、机械150台次,转移群众4300多人,抢运各种物资2130吨,清理倒塌房屋1123间、畜圈310个,封堵防洪城门3处,加固河堤9处450米,搬运土石方2700立方米。广大民兵奋战9昼夜,胜利完成了抗洪救灾任务。
  1995年6月,章、贡两江洪水暴涨,市人武部紧急调动民兵应急分队60人,基干民兵960人投入到水灾最严重的水东镇,堵住被洪水冲垮的河堤3处,加固堤坝1200米,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被赣州军分区授予抗洪抢险先进单位称号。
  第六章防空第一节防空组织抗日防空组织为抗御侵华日军空袭,赣县于1938年成立赣县防空指挥部,驻赣州城,下辖防空监视队哨、防护团和防空协会赣县支会3个办事组织。分别负责对空监视,传达防空情报;消防、警报、警备、灯火、交通、避难管制和空袭后的抢险救灾;管理民间防空组织,防空宣传和筹募经费等工作。同年,江西省防空司令部在赣州设立赣县防空情报分所,负责收集防空监视队哨的防空情报,发布防空警报,并与有关防空情报所交换情报。1941年,赣县防空指挥部撤销,成立赣县防空司令部。1944年,防空组织被裁撤。
  人民防空组织 1949年8月至1968年9月,赣州市人民防空工作,由地方军事部门和市公安局兼管,未设专门机构。1969年10月,成立赣州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设在市人武部。1972年,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撤销,成立地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73年,赣州市被国家定为三类人防重点城市。为加快人防工程建设,成立市人防工程指挥部,驻市、市属各企事业单位相继成立人防办公室,负责人防工程建设。凡有人防工程的单位,都设有专管或兼管负责人。同年12月,市人防工程指挥部撤销。
  1975年5月,地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办公室撤销,分别成立地、市人民防空办公室。1977年12月,地区人民防空办公室撤销,其全部财产、人防工作移交市人民防空办公室。1978年起,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简称市人防办)为地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办事机构,统管驻市、市属各单位的人防建设工作。
  1981年9月,地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撤销,成立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市人防办为其办事机构。1984年1月,市人防办与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合并。同年11月划出,列为市人民政府职能部门,有干部职工22人,下设秘书、工程、指挥通信3科。同年12月,成立市人民防空通信站,为副局级事业单位,隶属市人防办。1986年5月和1994年10月,市人防办分别增设平战结合管理科和人防地下空间建设管理科。
  第二节人防工程 1937年七七事变后,赣县县政府动员民众先后在赣州城内、水东、水西、东郊和南外等地挖防空洞、建防空室、筑防空壕、修防空坑。这些工事,结构简单,多为土洞。
  1962年,为搞好战备,防御空袭,在健康路、拜将台等处建立防空地下室3个,面积374.2平方米。1969年紧急备战时,市内有60个单位在本单位附近选择有利地形,构筑防空洞89处。规格、形式多样,有单人猫耳洞、双人猫耳洞、隧道式等,总长6894.8米,总面积9436平方米。
  1973~1978年,市境内全面开展人防工程建设。全市军民奋战6年,先后在市区红旗大道、文清路、健康路至阳明路、大公路等主要街道地下建成疏散主干道4条,全长8.7公里,总面积2.21万平方米;出入口29个,洞室73个,与市区15个单位的人防群藏工事连通,全为现浇砼直墙和半圆拱顶结构。境内有76个单位修建了人防群藏工事,其中河套内62个,河套外14个,总面积3.68万平方米。修建地下指挥所1座,面积969平方米,与4条疏散主干道连通,全部砼结构,属三级人防工事。1979年起,市内人防工程建设进行调整,由全面建设转入重点建设。1984年以后,市内先后有赣龙大酒店、赣州供销大厦、赣南制药厂和人民影城等13个单位结合民用建筑,修建“满堂红”防空地下室,总面积8984平方米。1989年,市人防办集中财力、物力,在人民影城门前文清路十字路口建筑平战两用砼结构地下室719平方米,出入口6个,与文清路疏散主干道贯通,平时可作商场和人行过街道,战时为人员掩蔽部。1992~1995年,为解决市区4条疏散主干道的排水和适应战时需要,在东门和北门各兴建机排站1座,面积共265平方米。
  1995年,全市有人防工程7.04万平方米(不含历年已报废的人防工程面积),出入口229个,其中,地道工事5.32万平方米,坑道工事7985平方米,地下室9230平方米。4条疏散主干道迂回于市区主要街道地下,群藏工事遍布市区和郊区,人防工程初具规模。
  第三节设施利用赣州市利用人防工程,开展平战结合,经历了3个阶段。
  自发利用阶段(1975~1978年)1975年,赣州酒厂率先利用本厂地下人防工事储存白酒、陈年伏酒。地下四季恒温,储存酒类,有利于醇化,提高了酒质。赣州市城建局利用人防工事做会议室,冬暖夏凉,安静、舒适。期间,全市开发利用人防工程面积达718平方米。
  试验推广阶段(1978~1985年)1978年10月,市人防办交流开发利用人防工事的经验,加以推广。到1985年,境内利用人防工事开设旅社、会议室、放养非洲鲫鱼过冬、储存水果,以及利用地下水和冷风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单位共有38个,利用面积1.01万平方米,比自发利用阶段增长13.08倍。
  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全市人防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防建设从准备打仗转为长期准备,稳步发展,平战结合,开发利用。对已建人防工事进行加固、改造,使之达到平战结合、开发利用的要求。开发利用的单位和项目进一步扩大,有地下商场、停车场、桑拿浴室、会议室、游艺室、歌舞厅、旅社、水果储存库、非洲鲫鱼越冬池、通信线路、有线电视线路等13种类型。至1995年末,开发利用面积达2.43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4.5%,安排待业人员210人,累计实现营业额3254.6万元,上缴税金267万元,人防工程使用费收益68.36万元。
  1983年,赣州市运输公司地下人防旅社被福州军区评为平战结合优秀工程。1986年,赣州军分区、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赣州钴冶炼厂、赣州有色冶金化工厂、赣州市人民政府机关等5个群藏工程被评为江西省平战结合优秀工程。同年,赣州市被评为江西省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先进城市。1991年6月,赣南师范学院被南京军区评为人防建设平战结合先进单位。
  第四节指挥通信指挥 1939年8月,赣县防空指挥部制定《防空防护团各部队警报活动要领》,组建警备、交通管制、灯火管制、消防工务、救护防毒等5个防护队,规定空袭警报各阶段的任务,各司其职,实施管制,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1985年,根据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关于制定城市防空袭预案的意见》,制定《赣州市防空袭预案》,作出空情警报和通信联络、人防专业队伍动员、工程、交通运输、医疗救护、“三防”(防核、化学、生物武器)、物资、抢险抢修、消防和治安保卫、交通管制、灯火管制、政治工作等12项保障计划,绘制敌情判断、兵力部署、人口疏散、工程保障、人员隐蔽、通信警报、物资保障、组织指挥序列等8个图表。经审定批准,印制成册。1986年,依据《赣州市防空袭预案》确定的原则,组织制定境内解放、赣江、南外街道办事处,水东、水西、水南乡,以及赣州有色冶金化工厂、赣州钴冶炼厂等8个基层单位的防空袭预案。根据市区人口稠密、人防工事人均占有量小的实际情况,确定以疏散为主的防空袭原则。在赣县王母渡、阳埠、沙地、五云、茅店和赣州市沙石、湖边、沙河等8个乡设立疏散区域。同年,根据防空袭预案的要求,组建防化、医疗救护、通信、抢险抢修、运输等5个专业队,共500人。临战时,将增建消防、治安2个专业队。随后,每年都对各专业队进行整组和训练。1995年,根据赣州市的发展变化,对1985年制定的全市防空袭预案进行了修改补充,对8个基层单位的防空袭预案也作了修改调整,由8个调整为7个。
  演练 1941年3月12日,赣县各防护中队抽调人员,在赣州公园举行防护演习。同年7月6日,赣县防空司令部在赣州城举行夜间防空演习。11月,举行防空检阅会,赣县各防护区团合编为救护、消防2个大队,270人参加了检阅。
  建国后,根据“积极打击,严密防护”的防空指导原则,于1965年举行人民防空试验性演习,市人武部、市公安局等部门派出人员指导,在赣州冶金机械修造厂、姚衙前居委会、赣州市第四中学等9个单位进行不同规模、不同情况的小型防空演习,参加人数达7100人。1993年9月6日,组织市消防中队在文清路地下商场进行消防灭火演习,有40余人参加,出动消防车6辆,历时1小时。1995年5月11日,举行运输专业队演练。利用赣州地区汽车运输公司50辆大货车从宁都赖村运粮至广东韶关的机会,在赣县茅店路段设置化学毒剂染毒区,驾驶人员采取防护措施通过染毒区。演练真实、紧张,安全无事故。
  通信 1984年,成立赣州市人民防空通信站。1987年,开通赣州军分区的有线电话。1991年,装备无线电单边带电台1台,同年11月11日正式开通,进入江西省人防系统无线电联络网络。
  警报 1939年,赣县防空指挥部在赣州城百胜门(今东河大桥头)、文清路、赣县警察局(今和平路东端火帝庙巷)分别设立防空警报点。同年8月,在中正公园装置电笛警报器1台。1941年,在东溪寺(今赣州市第五中学旁)、高戏台(今赣州地区妇幼保健院)、寿量寺、南门口、天竺山、黄金乡、水东乡、水西乡设立防空警报点8个,各点配备有电话、报具。1942年,在赣县电厂(今北门八境路)装置大号汽笛1台,在八境台、水东河岸、水西河岸、赣县汽车站等处设立防空警报站。
  建国后,市公安局负责警报器的管理和施放。在赣州公园、章江餐厅、中山路城墙、天竺山等处设立电动警报器。1964年,移交市人武部管理。1973年,移交地市人防办公室管理。1978年,由市人防办管理。1995年,全市有电动警报器5台,分布在赣州市第二中学、章江餐厅、市人防办、赣州有色冶金化工厂、赣州有色金属冶炼厂。市内警报器由市人防办集中控制。警报音响覆盖面达80%。
  第五节三防教育建国前,赣县防空司令部于1942年制定《防空宣传工作暂行办法》,编印张贴标语、口号、图片、漫画、告市民书等,采取放映电影、文艺演出等形式,进行防空宣传。1943年5月16日,在赣州举行防空义演,所得收入用于添置防空器材。
  建国后,市人防办于1976年10月,在赣州公园举行全民性的防空展览,展出“三防”资料和大型防空图片、器材,历时10天,参观人数达2.86万人次。1977年,组织电影放映队深入企业、学校专场放映人防教育片《走访地下城》,观众达2.4万人次。1986年元旦、春节期间,设立电影放映点21个,放映“三防”知识、《人民防空条例》影片和幻灯片28场,受教育人数达2万多人次。建立固定的人防宣传栏,宣传人防工作方针政策、人民防空有关规定和基本知识。在赣州市第二、四、六中学初二年级18个班开设“三防”基本知识课程,进行“三防”教育试点,受课人数达1215人。1987年暑假期间,举办“三防”夏令营活动,开展“三防”知识智力竞赛。次年,将“三防”基本知识课程普及到全市18所中学、381个班,受课人数达2.2万人。1993年7月20日,开展纪念《人民防空条例》发布9周年宣传活动,出动宣传车进行街头巡回宣传,在赣州公园举办人防图片展览。
  第七章兵事纪略卢光稠、谭全播起义唐末,朝廷衰弱,藩镇称强,全国各地战火纷飞,动荡不安。上犹人卢光稠、谭全播趁势聚众起义。光启元年(885),卢、谭率兵攻占虔州,卢自封为虔州刺史,任命谭为军师。天复元年(901),卢又攻取韶州(今韶关),随后,卢让其子卢延昌驻守韶州。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八月,卢率众归顺后梁,被任命为百胜军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开平四年十二月,卢光稠病逝。谭全播立其子卢延昌继任防御使。次年十二月,百胜军指挥使黎球杀死卢延昌,自任虔州防御使。不久,黎球暴病身亡,牙将李彦图自立,接任防御使。谭全播则以养病为由,闭门不出。后梁乾化二年(912),李彦图死。虔州人士一致推举谭全播继任虔州防御使和虔韶节度开通使,谭全播才复出。谭治理虔州达7年之久。
  刘信攻占虔州后梁贞明四年(918)春,吴王杨隆演派右都押衙王祺为行营都指挥使率兵攻打虔州。同年7月,军中遭大疫,王祺病倒。吴王又派镇南节度使刘信为虔州行营招讨使,代替王祺攻打虔州。虔州防御使谭全播急忙向吴越、闽、楚求援。楚将张可求率援兵驻扎在古亭,闽援兵驻扎在于都,吴越钱传球率援兵围攻信州(今上饶)。八月,刘信派张宣率兵夜袭楚兵,在古亭与张可求展开激战,楚军大败而逃。刘信乘胜又命令梁诠等率兵攻击吴越兵和闽兵。吴越兵、闽兵听到楚兵溃败的消息后不战而回。九月,刘信转攻虔州,不克,于是派人劝降谭全播,谭坚决不从。后令其子刘英彦率兵3000人与升州内衙指挥使朱景瑜一同增援。十一月,刘信再次举兵攻打虔州。虔兵孤立无援,虔州被攻克。谭全播趁乱逃至于都,后被俘,不久病逝。
  齐述兵变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七月,驻守虔州东南的第六将校齐述率驻军八营4000人发动兵变,虔州百姓纷纷响应,杀死虔州统制吴进,与总领马晟占据虔州,震惊江南数省。高宗命令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忠州团练使李耕率兵前往征讨,军队驻扎在城外狮子岗。同时,其他各路军队也相继赶到——刘纲率洪州兵驻城东南,张宁率循州兵驻城南,张训通率鄂州兵驻城北,陈敏率福建兵驻城东,邓酢率宁都民兵扼守水东。六路大军围攻虔州城。围城初,李耕持皇帝金字符劝降招抚,齐述和全城兵民据城坚守,誓不投降。十一月二十三日清晨,李耕命令敢死队架云梯、天桥从城东北隅攻上城墙。城被攻破后,齐述指挥8000多兵民与官军展开巷战。最终不敌,齐率兵败退到西城门外,遭张训通部堵击,齐兵大半溺死在江中。剩余齐兵转向城南突围,突遇张宁部伏击。激战多时,齐述战死,其余齐兵被官军惨杀。
  文天祥率兵抗元南宋咸淳十年(1274)十二月,元军进逼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次年正月十三日,江西提刑安抚使兼赣州知州文天祥接到皇帝下达给他的急速起发勤王义士赶赴临安的专旨。十六日,文天祥即发布公告,号召赣州人民起来抗元,并用全部家资充作军费,招兵买马,组织抗元新军。四月一日,文天祥亲率在赣州组建的5万名新军,取道吉州(今吉安),奔赴临安。
  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出任江西经略。十月,任右丞相,率兵进入汀州(今长汀)。随后,兵分两路抗元:一路派遣赵时赏等率兵进攻宁都;一路派吴浚等率兵进攻于都。刘洙等将领从江西起兵会合。二年正月,吴浚战败,在汀州向元军投降,并前往漳州劝说文天祥降元。文天祥责以大义,把他杀了。三月,文天祥攻占兴国。五月,文天祥从梅州率兵进入江西,攻克会昌。六月攻占于都。同月,把部队转移到兴国,并在衣锦乡设都督行府。七月,各路军队分道收复吉、赣各县后,文天祥派都督行府参谋张汴、监军赵时赏和赵孟滢等率大军围攻赣州。江西宣慰使李恒派元兵援助赣州,宋兵抵挡不住元兵攻势,撤离赣州。李恒又率军攻打兴国,偷袭文天祥的军火营。文天祥应战不利,只得转战永丰等地,后来败走广东。
  陈友谅攻克赣州元至正十八年(1358),赣江下游各郡县都被红巾军陈友谅部所据有。接着,陈友谅派宣慰幸文才等率兵进攻赣江上游各县。五月攻占吉安后,随即进攻赣州。当时赣州有江西参政全普与赣州路总管哈海赤共同率兵守城。双方战至八月,城内百姓粮食用尽。战至九月,城内军队粮食也用尽。饿死的人越来越多,守城越来越艰难。老百姓恳请说:“粮食用完了!全城人的生命怎样才能得救?”面对困境,全普想抛弃百姓私自逃跑,但被万户马合穆沙、秃伦歹等人察觉,他们愤而杀了全普,捆绑哈海赤出城投降。哈海赤见了陈友谅大骂:“与你作战的是我,不要杀我城内百姓,要杀就快杀我一人。”陈友谅杀了哈海赤后,在城内大肆焚烧劫掠,屠杀了许多无辜百姓。
  常遇春攻打赣州陈友谅攻克赣州后,派部将熊天瑞留守赣州,任参知政事,兼管吉安、南安、南雄、曲江各路,自称金紫光禄大夫、司徒、平章军国重事,自制旗帜,书“无乱”二字,并在南雄造战舰,打算率兵进攻广州。元至正二十四年八月,明太祖派大将常遇春、指挥使陆仲亨偕同江西行省参政邓愈攻打赣州,熊天瑞据城坚守。明太祖得知后,增派彭时中,并命中书右司郎汪广洋参谋军事,率援兵围赣州,并谕示汪广洋、常遇春攻下赣州城后,不得肆意屠杀百姓。常遇春奉旨浚濠立栅,采取长时间围困的策略。熊天瑞坚守孤城5个多月,终因众寡悬殊,外无援兵,内缺粮饷,遂向明军投降。
  杨廷麟抗击清军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明朝降将金声恒率清军进攻江西,攻占南昌、九江、吉安后,兵逼赣州。其时,明进士杨廷麟来到赣州,催促南赣巡抚李永茂起兵勤王。六月,南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接帝位,改元隆武,降旨加李永茂为兵部右侍郎,杨廷麟为吏部右侍郎(后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同升为詹事兼兵部左侍郎,协同守城抗清。同年冬,李永茂因母丧辞职回家守孝,刘同升在赣州病死。次年正月,南明唐王提升万元吉为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总督江西、湖广军事,驻守吉安。四月初,清军进逼万安皂口,万元吉退守赣州。十七日,清军兵临赣州城下,杨廷麟令万元吉弟万六吉调广西狼兵来援,并亲赴于都督促张安部速援赣州。南明江西巡抚刘远生也出城召张琮部从于都回师赣州。渡河抵赣县梅林时,中清军埋伏,士兵多死于水。五月中旬,杨廷麟率龙武新军赶至梅林,与清军大战,被打败,退保于都,后率部进入赣州城。六月中旬,南明副将吴之蕃率领广东兵5000人援赣,在李家山与清军大战获胜,始缓解赣州城围。唐王闻赣州城久困未破,降旨赐赣州府为“忠诚府”,加万元吉为兵部尚书,并派尚书郭维经援赣。其时,郭维经沿途募兵8000人,万元吉部将汪起龙率师数千人,云南援将赵印选、胡一青率滇兵3000人,大学士苏观生遣兵3000人,两广总督丁魁楚统兵4000人,先后到达赣州,驻扎于城外。杨廷麟在城内编练民兵,又收集游兵散勇数千,准备等水师到达赣州后合力出击。八月,清军闻南明水师至,乘夜堵江火烧水师,焚船80多只,水兵死伤惨重。紧接着向赣州城发起猛攻。两广、云南军不战自溃,驻于都的张安部拥兵不进,城外广西狼兵也不来支援,城内仅剩4000多人。九月二十八日,唐王朱聿键被追杀于福建汀州,南明隆武朝灭亡。消息传到赣州,守城官兵士气大丧。十月初四深夜,清兵登城,守城军民据街巷死战,次日黎明城陷,万元吉投贡江死,杨廷麟投清水塘亡,郭维经等自焚、自缢。
  太平军攻打赣州清咸丰六年(1856)三月二十五日,太平军花旗自万安向赣州进军,驻兵潭口、沙石、楼梯岭。二十九日,太平军分东、西两路进攻赣州,在城外赣江两岸扎营。四月初三,太平军乘船从东、西河分两路攻城,城内清军用大炮轰击,太平军沉船7艘,死伤几千人。二十二日,太平军联合天地会分两路从东门、南门攻城。城内兵勇分3路出击,南路兵勇进至关刀坪时,发射火箭,中太平军军营,太平军溃退,战死溺死近半数,清军追至泥湾子。六月十七日,太平军营垒被潮州兵勇和城内清军偷袭,伤亡1000多人,损失军械无数,遂撤赣州城围,退驻楼梯岭、唐江、潭口等地。九月四日,太平军在楼梯岭、沙河口、华林的营垒又被清军攻破。七年正月,太平军往赣县韩坊、信丰一带撤退。
  神拳围攻赣州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受义和团运动影响,赣州、南安、南康等府县开展神拳活动。以设厂练拳、刀枪不入为号召,反对教会和官府。八月,南康神拳群众烧毁大窝里天主教堂,击毙意大利传教士江督烈和前来镇压的军官黄耦元等。接着,冲进南康县城,焚毁城内天主教堂和耶苏教堂。传教士逃亡赣州,南康神拳群众打着“齐天大圣”、“扶国太平”的黄旗,追至赣州城郊。南河背神拳群众1000多人响应相助,整装渡江,会合各地神拳队伍,围攻赣州城。守城清军登城应战,击毙神拳人员数人,随即出城追击,生擒一男子名罗猪头和自称哪吒的姑娘等人,皆被剁于城上,传首大街示众。神拳群众分小股撤离。与此同时,城内的神拳组织也发动群众,捣毁教堂,揭露教会残害儿童的罪行。清军开枪追捕,杀死群众数人,神拳活动遂被镇压。
  北伐军二次护法克赣州 1922年5月初,孙中山发布护法北伐令,以李烈钧为北伐军总司令,许崇智为总指挥,兵分3路向赣南进军。第一路为右纵队,由许崇智率领,从广东南雄进攻信丰,向赣州挺进。第二路为中央纵队,由李烈钧亲率,从南雄进攻大庾,向赣州前进。第三路以粤军黄大伟部为左纵队,从广东仁化向崇义、上犹、赣州前进。广东航空局派出飞机4架,协同北伐军作战。当时,北洋军在赣南的部队由赣南镇守使岳兆麟指挥。赣军第九混成旅防守信丰;豫军援江西之第二混成旅防守大庾;第十二师及第二十三混成旅、江西省防军等分守赣县(含赣州城)、南康等地。
  北伐军右路纵队的别动队于5月23、24日攻克全南、龙南,6月2日至于都;中央纵队于5月20日突入大庾县境,与北洋军激战,26日攻克大庾县城,28日攻克新城;右路纵队于5月29日占领信丰县城;左路纵队于5月29日占领崇义县城。北洋军失守大庾、信丰、崇义等县后,以全力防守赣州,并由江西督军陈光远亲自督战。北伐军分多路进逼赣州,飞机在赣州上空回翔,散发传单。右路纵队从于都直扑赣州。6月12日,陈光远弃城潜逃,13日凌晨北伐军攻占赣州。后因广东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密令北伐军回师讨逆,赣州复为北洋军占领。
  建国联军北伐克赣州 1924年9月22日,孙中山命令北伐军一律改称建国军,集中各建国军组成建国联军,以谭延闿为建国联军总司令,樊钟秀为前敌总指挥,准备出师江西北伐。进攻线路:一路为中路军,从南雄向大庾、南康攻击前进,迅速占领赣州;一路为左路军,从仁化向崇义、上犹、遂川前进,截断北洋军退路;一路为右路军,从南雄以东地区,经信丰,会攻赣州。驻守赣南北洋军的豫军常德盛师驻信丰,鲁军雷长禄师驻大庾,赣南镇守使、赣粤边防督办方本仁所属各部,以大庾、南康为中路,小江口、信丰为左路,崇义、上犹为右路,大部兵力防守赣州。
  12月6日,建国联军主力开始向赣南移动。中路军占领梅关后,向大庾前进,很快占领了新城、南康。左、右路军按预定计划分途前进。12月9日14时攻克赣州。13日建国联军总司令部进驻赣州。
  建国联军攻占赣州后,方本仁联合湖南赵恒惕、广东陈炯明,于12月25日向建国联军发起反攻。建国联军因腹背受敌,于1925年1月初退出赣州城和赣南各地。
  国民革命军北伐克赣州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北伐前夕,派代表到赣军第四师争取师长赖世璜(驻会昌、于都一带)易帜倒戈成功。赣军第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赖世璜任军长。国民革命军进攻赣南的部署:第二军第五师谭道源部由南雄进攻大庾;第五军四十六团由湖南汝城进攻崇义、上犹;第十四军集结于都、会昌等县,然后兵分3路夺取赣州。当时赣南有孙传芳的北洋军杨如轩部驻防赣州、信丰和三南一带,杨池生部驻防大庾、南康和崇义等地。9月3日,第十四军一部占领安远。4日,第十四军另一部攻占信丰。同日,第二军第五师攻占大庾县城。5日,北伐军3路抵近赣州。次日晨,第十四军吴建中师攻克赣州城。杨如轩、杨池生向遂川方向溃逃。10日,赣州各界在天竺山举行军民联欢大会庆祝胜利。
  红军攻打赣州 1930年3月16日,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东、西、南三面进攻赣州城。国民党军第十二师三十四旅第七十团和地主武装顽强防守,红军攻城3日不克。为避免攻城陷于被动,红军主动撤离。
  1932年1月1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攻取赣州的军事训令》,并作出了攻打赣州的战斗部署。以红三军团和第四军为主作战军,下设攻城部队、监视部队和地方工作部队,由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江西省军区所属各独立师和地方武装组成支作战军,以游击战配合主作战军行动,江西军区司令员陈毅任指挥。机动部队由红一军团的第三军、红十二军、红五军团和红十六军组成。红三军团担任攻城主力,一军团在南康、唐江一带拦阻可能增援的国民党粤军,江西各独立师驻河西、沙地一线阻击国民党的援军,五军团在江口驻防,实际用于攻城的兵力仅万余人。当时,防守赣州城的是国民党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旅马崑部,有兵力3000多人,以及赣南17个县地主武装组成的民团指挥部(17个大队,5000多人枪)。赣州以北的吉安、万安一带驻有蒋介石嫡系部队陈诚的第十八军和公秉藩的第二十八师;赣州以南的韶关、南雄有粤军余汉谋的第一军。南北蒋、粤部队均能随时增援。
  2月初,红军攻城部队相继进入城郊阵地,部署红七军主攻东门,红二师主攻南门,红一师主攻西门。红军逼近赣州后,在东门、南门、西门实施坑道作业,并组织爆破队、冲锋队和政治侦察队开展阵地练兵。国民党守城军队缩短防线,拆毁城外工事,在城内构筑工事,建立火力据点,依城固守。
  2月13日凌晨,红七军炸开了东门月城的城门,冲锋队向城门缺口猛攻,城内守军从城墙两侧和城楼对城门实施火力阻击,红军几次冲锋未能攻入。当日晚,红一师从西南城角以10人为一组架梯爬墙攻城,被守军侧射机枪和下刺器械所阻,激战1小时后撤退。
  2月17日,主攻南门的红二师炸塌南门外城,由于内城密布沙包,守军火力封锁严密,红军战士用手榴弹开路,曾一度冲入内城,但受到守军两侧火力阻击,未能攻入。同日,红七军在东门月城左侧施行爆破,组织一支200多人的冲锋队埋伏城墙下,待爆破成功后冲入城内。由于爆破后城墙向外倒塌,隐伏城下的战士几乎全部丧生。待重新组织进攻,时机已失。晚8时许,红军数百人从西岸乘船偷袭未成。
  2月23日中午,东、南、西门同时爆破攻城。东门,红七军将月城右侧城墙炸开一道3米多宽的缺口,冲锋队用机枪掩护,有几十名战士曾突入爆破口,占领月城炮楼。国民党守军多次反扑,红军战士凭借炮楼的掩护将其击退。此时,旅长马崑到此督战,一面用密集的机枪火力封锁缺口,使红军后继部队8次冲锋受阻;一面指挥守军抢占城楼,激战4个多小时,红军弹尽撤下炮楼。27日,西门,红一师挖掘地道进攻,被守军侦知,掘反地道灌粪便阻住坑道,进攻受阻。
  国民党守城军弹药将尽,人心惶惶,马崑数十次急电求援,蒋介石令陈诚部的第十一师、第十四师和第五十二师组成“援赣剿赤进击军”(简称援赣军),以第十一师师长罗卓英为前敌指挥,分两路沿赣江向赣州推进。3月2日,先头部队在水西抢搭北门浮桥,当晚,三十二旅进入赣州城内。粤军第一军也准备配合援赣军向红军进攻。
  红军调整部署后,于3月4日拂晓,在东门、西门、南门同时攻城,以东门为进攻重点。红七军炸塌东门城楼和左右城墙20多丈,向城内发起猛烈冲锋,冲至爆破口时,遭到守城军临时构筑的第二道防御工事的火力阻击。西门、南门的进攻也被阻。
  当时,已入城的援赣军侦察红军阵地,选择出击口,挖掘出击坑道,准备袭击红军阵地。具体部署:三十四旅六十八团从东门、小南门坑道出击,以天竺山为目标;第三十二旅六十五、六十六团从西门、南门坑道出击,以南外机场和白云山为目标。7日凌晨2时,从西门、南门坑道出城的第六十五、六十六团,于4时首先偷袭了红一师师部,战士因疲劳过度而疏于防范,师长侯中英被俘(后被杀),师部缺乏统一指挥,以连为单位边打边撤,当撤至南门机场一带时,又遭到国民党军的夹击,红军伤亡巨大。从东门和小南门出城的国民党军,遭到红七军反击,国民党军向东外天竺山、南外白云山红军阵地冲击,双方展开拉锯战。其时,红五军团第十三军在天竺山、白云山一带掩护红七军撤退,战士手持大刀、手榴弹隐蔽在战壕里,当国民党军冲至半山腰时,首先投出一阵手榴弹,然后举大刀跃出战壕冲杀,炸死、砍死国民党军近1000人。
  3月7日深夜,攻打赣州(历时33天)的红军部队撤出战斗,转移到赣县江口一带集结。
  日军侵占赣州 1938年5月28日,侵华日机9架轰炸南外机场,投弹30多枚,炸死炸伤百姓数十人。此后,多次轰炸赣州城区。1942年1月15日,日机28架次,轮番轰炸赣州城,阳明路、中正路(今解放路)、中山路、华兴街等地均成焦土,炸死100多人,炸伤300多人,炸毁房屋678多栋,俗称“一·一五”大轰炸。
  1944年冬,侵华日军分两路会攻赣州。北路日军第二十七师团,于1945年1月31日攻占遂川并占领机场后,沿昌赣公路进逼赣州。2月3日攻陷沙地,4日进至西北郊,5日渡过章江占领赣州。南路日军第四十师团沿粤赣公路推进。2月8日攻陷大庾后,当日占领新城机场。日军占领赣州、新城等地后,其主力第二十七、四十师团撤离赣南,由日军新编第一三一师团第九十五步兵旅团担负警备任务,在赣州设立警备司令部和宪兵队,强迫百姓领取“良民证”,进出城要验证搜身检查,并实行宵禁。日军利用汉奸组织维持会、复兴会,开设烟馆、赌场和妓院,搜刮民财,毒害百姓,还威胁和诱骗青年妇女到复兴会设立的安慰所,供日军奸淫蹂躏。
  日军败退前,手段更加残忍,遇男人就杀,抓住女人就奸,见房屋就烧。7月11日火烧南外浮桥和民房;12日火烧西外浮桥和民房;13~16日在城内纵火,文清路、西安路、建国路的房屋多被烧毁。日军侵占赣州期间,杀害居民181人,失踪98人,打伤623人,奸淫妇女1000多人,烧毁房屋1857间,抢劫牲畜12931头,损失财物折合法币200亿元。
  7月上旬,侵华日军开始沿赣江向北潜逃。13日,国民党军第一〇八师与地方武装进攻黄金机场,激战数小时,当日收复机场。16日晚,第一〇八师三二四团由东门、赣县保境队由南门攻克赣州城。
  人民解放军解放赣州 1949年7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第四十八军,沿赣江分东、西两路以钳形攻势合围赣州。8月8日,东路一四三师和一四四师解放兴国县城。14日拂晓其主力逼进赣州城东郊。此时,国民党守军早已弃城逃窜,赣州城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地下组织赣州青工委的组织领导下,由赣县商会防护团、江西钨锡矿业有限公司和水警队留城人员组成纠察队,配备几十条枪和1辆吉普车,维护秩序,保障了城内安定,商店照常营业,电厂正常供电,报纸照常出版。
  8月14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第一四四师四三〇团率先入城,赣州青工委发动和组织青年学生、工人上街欢迎,各界人士自发上街欢迎解放军,报纸出版号外,欢庆赣州城解放。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