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其他社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603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其他社团
分类号: C912.2
页数: 4
摘要: 清光绪二十八年,由赣州的知识界刘景熙、张周垣、陈任中、刘树堂、孔绍尧、汤祚贤、陈锐、陈培元、卢达、欧阳勋等发起组建赣学社。赣学社内设教育会、体育会、农业试验场、工业实习厂和商业联合会。赣学社以教育事业为主导,从事各项新政改革,秘密宣传旨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时,城内所有学堂的监督(校长)和多数教师都是赣学社成员。赣学社社员张周垣、魏荇丹等与中国同盟会会员魏会英,秘密组建中国同盟会赣州支部,进行革命活动,创办《赣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赣学社接着动员巡防军统领刘槐森起义,并代表赣南各界推举他为赣南分都督,刘答应参加起义。
关键词: 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

内容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赣州的知识界刘景熙、张周垣、陈任中、刘树堂、孔绍尧、汤祚贤、陈锐、陈培元、卢达、欧阳勋等发起组建赣学社。赣学社内设教育会、体育会、农业试验场、工业实习厂和商业联合会。赣学社以教育事业为主导,从事各项新政改革,秘密宣传旨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时,城内所有学堂的监督(校长)和多数教师都是赣学社成员。赣学社社员张周垣、魏荇丹等与中国同盟会会员魏会英(赣州人,二次革命失败后在上海被捕遇难),秘密组建中国同盟会赣州支部,进行革命活动,创办《赣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消息传到赣州后,赣学社社员张周垣、汤祚贤、陈荣广、欧阳勋等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赣学社以保卫地方治安为名,向警察局借毛瑟枪80支,筹办民团,日夜训练,充实武力。九月十四日,赣学社召开赣州各界代表会议,会上策动赣南巡道吴庆焘响应武昌起义,而吴顽固到底,声言与城共存亡。赣学社接着动员巡防军统领刘槐森起义,并代表赣南各界推举他为赣南分都督,刘答应参加起义。加上赣州各工商团体和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为和平光复赣南做好了充分准备。九月十五日,赣州各界人士在体育场举行大会,公推刘槐森为赣南分都督,张周垣为赣南宁军国民总会会长,汤祚贤为赣南宁行政署长官,宣告赣州光复。赣州光复后,赣学社社员分赴南昌、武汉、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参加革命军队,或者赴京、沪、海外就学,赣学社自行解散。
   第二节 抗敌(日)后援会 抗日战争初期组建的赣县抗敌(日)后援会,在中共赣州市委指导下,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支援抗日战争,组织赣江歌咏团到工厂、农村、学校巡回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凤凰城》和《保家乡》等抗日戏剧。在西华山矿区演出时,许多工人感动得流泪,表示要为受苦受难的同胞报仇。
   1940年以后,国民党当局开展“清乡”运动,大肆捕捉、杀害共产党人,改组了抗敌(日)后援会。
   第三节 中苏友协赣州市支会 1949年12月21日,中苏友好协会赣州市支会筹备委员会(简称支筹会)成立。支筹会成立后,积极进行中苏友好宣传教育、发展中苏友协会员等工作。1950年11月1日,召开赣州市中苏友好协会会员代表会议,讨论和通过《中苏友协赣州市支会今后一年工作计划》,民主选举罗孟文为会长,袁功庭、钟兆麟为副会长。11月7日,召开中苏友好协会赣州市支会成立大会,举行正副会长就职典礼,并举行文艺晚会,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
   中苏友好协会赣州市支会成立后,由原来在工厂、企业、学校、机关内发展会员扩大到在城镇居民和郊区农民中发展会员。市支会下设支分会,支分会下设若干小组,并建立和健全各项工作、活动制度。宣传中苏友好,宣传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与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组织会员学习中苏友好的文件和书籍,介绍苏联的建设经验和科学成就。各支分会规定每月利用1个星期日为“中苏友好活动日”,有条件的支分会还开办俄文夜校或补习班。每年逢十月革命和中苏友好同盟签约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均举办中苏友好纪念会、报告会、座谈会等庆祝活动。热情接待来访的苏联友人和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60年代末,中苏友协赣州市支会停止活动。
   第四节 抗美援朝赣州市分会 1950年11月11日,在赣州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三次会议上,决定将赣州市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改名为赣州市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委员会(简称市保卫世界和平分会),推选钟兆麟为主任委员。
   1951年4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总会和各地分会名称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市保卫世界和平分会在国内活动中改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赣州市分会(简称市抗美援朝分会)。市抗美援朝分会自成立起,在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了宣传教育、控诉美帝暴行、和平签名、订立爱国公约等活动。据统计,参加控诉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人数为5.39万人次,大多数市民参加了拥护世界和平理事会缔结和平公约宣言的签名和反对美帝重新武装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投票,订立了爱国公约。
   1951年7月18日,赴朝鲜慰问团江西代表返省报告工作团第一分团,一行80多人到达赣州市。报告工作团分别向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部队指战员及社会各界人民作传达报告。曲艺队、文工队、广播组分别在人民礼堂、街头及市郊农村进行宣传活动;展览组在赣州公园举办抗美援朝图片展览,使全市人民再次受到生动、深刻的抗美援朝教育。同年8月,在赣州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市抗美援朝分会主任委员钟兆麟作了关于捐献飞机、大炮的报告,会议作出捐献两架飞机的决定。几个月内全市共捐献人民币30多亿元(旧人民币),完成了捐献两架飞机的任务。
   1952年3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朝鲜人民军访华代表来到赣州,赣州市和赣南各县群众5万多人在车站夹道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和朝鲜人民军代表分别向专、市机关干部、各界人民报告中朝人民抗击美帝侵略军的辉煌战果,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战胜困难、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控诉美帝侵略者惨杀朝鲜人民的罪行,与会干部群众受到生动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抗美援朝保卫祖国的教育。朝鲜停战后,市抗美援朝分会停止活动。
   第五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1980年10月9~11日,召开赣州市归侨、侨眷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赣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市侨联),选举产生市侨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5人)。1982年11月18~20日,召开赣州市归侨、侨眷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市侨联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7人)。1988年12月20~21日,召开赣州市归侨、侨眷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市侨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9人)。1995年元月19~20日,召开赣州市归侨、侨眷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市侨联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人)。
   市侨联成立后,以乡(镇)、街道、工厂为单位建立侨联小组32个,开展活动。同时,会同侨务部门开展侨情普查,协助有关部门落实侨务政策,纠正归侨、侨眷中的冤假错案,收回安置被精简下放的归侨、侨眷职工,退回归侨、侨眷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的财物和被挤占的房产。市侨联还利用举办联欢会、茶话会、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加强对归侨和侨眷的联系,热心做好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回乡探亲访友的接待工作。每年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归侨、侨眷,为其排忧解难。市侨联成立10多年来,团结广大归侨、侨眷,为振兴赣州经济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多次得到上级侨联的表彰。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