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化科技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59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文化科技组织
分类号: G123
页数: 4
摘要: 机构 1950年1月24日,赣州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筹备处成立。1952年10月,召开赣州市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赣州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下设文协、剧协、美协和音协等协会。1957年3月,赣州市业余文学创作组成立。1963年3月,赣州市电影评论小组成立,不定期发表影评文稿。“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文艺干部下放,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停止活动。决定恢复文协、剧协、美协、音协,同时成立赣州市摄影工作者协会、赣州市曲艺工作者协会、赣州市民间文学协会、赣州市影评协会。1989年6月5日,市文联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与会人员围绕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性质、作用和依据等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 文化机构 组织

内容

机构 1950年1月24日,赣州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筹备处成立。1952年10月,召开赣州市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赣州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下设文协、剧协、美协和音协等协会。1957年3月,赣州市业余文学创作组成立。
  1962年11月,赣州市第二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1963年3月,赣州市电影评论小组成立,不定期发表影评文稿。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文艺干部下放,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停止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工作者逐步归队,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恢复活动。
  1985年3月,赣州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更名为赣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市文联),并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恢复文协、剧协、美协、音协,同时成立赣州市摄影工作者协会、赣州市曲艺工作者协会、赣州市民间文学协会、赣州市影评协会。1987年,灯谜协会、书法协会和《郁孤台》诗社相继成立。1988年,赣州市作家企业家联谊会成立,有市属24个工厂参加。
  1989年6月5日,市文联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市文联新章程,民主选举出市文联委员17人。下设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曲艺、民间文学、灯谜、书法、影评等协会和诗社、联谊会。1991年,戏剧创作组成立。1992年1月,赣州市根艺美术学会成立。至1995年,市文联下设13个协会(含学会、联谊会及诗社),共有会员900多名。赣南造纸厂、江西气体压缩机厂等22个企业、乡(镇)、街道办事处和3所高等院校、10所中学先后成立基层文联组织,开展文艺创作活动。
  主要活动文艺演出1950年,为救济上海失业工人组织市文艺界在市内各大剧院举行义演,历时13天。1951年6月,为支援抗美援朝,组织全市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义演3天。1953年5月,配合有关部门举办赣州市戏曲现代剧观摩会演,演出剧目10多台。1962年11月,选派会员出席首届江西音乐周,演出男声小组唱《人民公社是金桥》等2个剧目,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和江西省歌舞团移植演出。1980年春节,举办全市春节大联欢活动,除演出文艺节目外,还开展龙灯、灯谜等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5月,联合举办赣州市青年艺术节,有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展览和声乐、器乐、舞蹈、哑剧等文艺节目。1982年5月,与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联合举办歌咏大会,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数千人参加了演唱活动。1987年,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赣州市第一届“新蕾”声乐舞蹈大赛,全市83个单位近300人参加。1995年12月,市文联组织14名文艺家到京九铁路赣州火车站和湖边乡大坪村进行文艺采风。还与赣州地区文联共同举办“肝胆杯”卡拉OK演唱赛,参赛歌手有80多名,按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各评出一、二、三等奖20名。
  文艺展览1959年10月,在八境台举办《赣州市建国10周年成就展》,展出成品数百件。1981年,举办赣州“三老(钟炳麟、许又石、张贤泗)”画展。1989年9月,在八境台举办赣州市首届金秋艺术节书画展,共展出作品158幅。1995年9月,市根艺美术学会组团参加第五届中国根艺美术作品展,获团体二等奖,个人作品获金、银、铜奖各1个和特别荣誉奖1个。1989、1993~1995年,市文联被江西省文联评为先进文联。
  队伍培训1962年12月,全国文联副主席、戏剧家田汉访问赣州期间,举行了报告会。1981年,与赣州地区文联举办文学讲习班,参加培训的有300多人。1988年,主办当代文学写作讲习班,有50人参加学习。1990年,先后举办中短篇小说作者研讨会和诗歌创作座谈会。1991~1993年间,先后举办协会干部文艺理论读书班、农村作者创作培训班、农民诗歌讲习班和少儿写作、美术、书法培训班,组织重点作者异地采访写作。1995年4月,举办农村、街道诗歌创作人员培训班和青少年文学书画培训班。
  文艺创作1979年起,市文联组织人员挖掘、补充、汇编《赣州南北词音乐》一书。随后,与有关部门合作完成《赣州市民舞集成》、《赣州市民歌、民谚、民谣选》、《赣州市民间故事》、《赣州市民间传奇》的编辑、出刊工作。市影评协会创办《虔城影讯》。1988年以来,市文联先后召开迎春茶会、创作座谈会;组织创作人员赴赣州农校讲学和赴万安电站进行采风活动;与市老龄委合编《苍松赞》一书,以报告文学、人物专访等形式,介绍全市受表彰的80个老有所为和敬老好儿女的先进事迹;创办综合性文艺刊物《郁孤台》,共出刊10期。1993年,举办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校园文学”征文评奖活动,收到文艺作品199篇。组织重点作者深入生活,建立20个创作联系点,开展创作活动。1994年,配合举办宋城文化节,市文联编辑出版了《’94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诗歌散文》专刊。期间,还组织近100人写稿,在市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350多篇。市文联对优秀作者,进行评选“郁孤台”文学创作奖,共评出创作奖80名,其中长篇小说《蒋经国外传》(作者阳春)、《虔州恨》(作者萧海峰、廖军)、长篇叙事诗《通天岩》(作者奔江)获得一等奖。1995年,市文联编印《赣州民歌选集》、《赣州灯谜选集》、《赣州楹联选集》。1979~1995年,市文联各协会(学会)会员在省以上刊物发表各类文艺作品6000多篇(首),出版专著8部,获地区以上各类奖480多个,其中国家级奖92个,有23名会员编入《中国文艺家辞典》。
  第二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机构 1985年3月,赣州市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赣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简称市社联)。1989年6月,召开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市社联所属主要学会有法学学会(1984年成立)、党史学会(1984年成立)、档案学会(1984年成立)、历史学会(1984年成立)、党建学会(1987年成立)、税务学会(1988年成立)、金融学会(1989年成立)、赣南文化研究中心(1994年成立),共有会员2529人。
  主要活动学术研讨1987年4月,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市社联和市“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联合召开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28篇,其中有15篇在会上交流。1988年2月,召开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理论讨论会。与会人员围绕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性质、作用和依据等问题进行讨论。同年5月30日,召开“办好试验区、振兴赣州经济”理论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25篇,会上交流10篇。与会人员就办好试验区、振兴赣州经济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具有一定价值的建议、对策,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1990年8月,市社联、市科委、市科协联合召开赣州市科技兴市理论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30篇。这些论文阐述了科技兴市的重要性,提出了实施科技兴市战略的建议。同年12月3日,与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联合召开赣州市市场建设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31篇。这些论文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说明市场建设的重大意义,探讨市场建设的原则、规模、资金来源、场地选择、管理体制等问题。1994年5月,市社联和市哲学学会联合召开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座谈会,就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提供了好的教材。
  表彰先进1988年5月,市社联召开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和先进集体、个人表彰大会。评选优秀论文一等奖3篇、二等奖7篇、三等奖15篇,表彰先进学会9个、先进会员6人。1989年,市社联、市经济信息中心、市国土办联合举办国土征文活动,收到论文186篇。经审议,评选获奖论文9篇,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并召开大会进行表彰。1990年6月,召开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表彰大会。评出优秀论文38篇,先进集体(学会)11个,学会先进工作者24人。1992年9月,市社联从各学会推荐来的64篇优秀论文中,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5篇;评出学会先进工作者16人,并召开第三次表彰大会进行颁奖。1994月10月,市社联召开第四次优秀论文和先进集体(个人)表彰大会。从各学会推荐来的67项成果中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5篇。
  第三节科学技术协会机构 1956年11月24日,赣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1958年11月24~26日,召开赣州市首次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成立赣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市科协),与赣州市科委合署办公。随后建立了各种专门学会、协会。“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协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1977年11月,恢复市科协,配备专职干部5人。1980年1月,市科协召开第二次代表会议。1984年1月,市科协与市科委分开。1985年5月,赣州市科技咨询服务部成立,为市科协下属事业单位。1987年12月,市科协召开第三次代表会议。1988年4月,中国农函大赣州分校赣州市辅导站成立。至1995年底,全市有乡镇科协9个,街道科协1个,厂矿科协11个,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24个,农村专业研究会8个。
  科普活动科普宣传市科协及其所属学会、协会,利用科技讲座、科教电影、科普录像、科技刊物、科技展览、科技集市、科技板报等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1956~1966年间,主要采取组织技术表演等方式对工农群众进行科技宣传教育。1982年,放映科教电影476场,观众达23.8万多人次,向群众印发科普资料9000多份。1983年,在沙石圩举办科技集市,宣传科学知识,接待群众3000多人次。1984年春节期间,举办“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的街头展览。1988年5月1日,开展知识分子活动日活动,向群众宣传科学知识,赠送资料2721份。1990年后,通过举办科技展览、放映科技录像、出刊科技板报等方式向群众宣传科普知识,参加人员达4万多人次。协同市教育局、团市委在学校进行青少年科技教育,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技竞赛,开展10月“科学月”活动,参加的中、小学生达25万多人次。
  技术咨询市科协成立以来,所属协会、学会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的咨询引进推广工作。1980年,农学会和畜牧水产组,配合农业、畜牧水产部门进行细绿萍养殖越夏、滴灌和喷灌,以及非洲鲫鱼越冬繁殖等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蔬菜科普协会针对蔬菜淡旺矛盾,引进新品种和推广翻秋西红柿。1985年,科协咨询服务部组织退休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为上饶地区横峰县造纸厂扩建1575哈巴网双缸造纸机生产线,进行设计和设备安装技术指导以及试车的咨询服务,1987年6月一次试车出纸,达到技术要求,受到横峰县领导好评。建筑学会咨询部为赣州地区物资大楼设计图纸进行技术咨询,节约工程费用9万元。水电学会在对章江水轮泵站进行测试和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全套技术改造方案,得到省、地有关水利专家的肯定。
  人员培训市科协各专业学会和乡(镇)科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1110多期,受培训人员达9.1万多人次。1988年4月,中国农函大赣州市辅导站成立至1995年底,累计招收学员3008人,其中有90.8%的学员完成学业。1993年,开始实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至1995年,共培训党员基层干部3036人,使之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
  学术研究市科协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撰写学术论文。1987~1995年,科协会员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56篇,省级刊物发表论文92篇。1995年,市科协获江西省科协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湖边乡科协副主席谢贤炳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农函大赣州市辅导站被评为江西省办学先进集体。
  第七章其他社团第一节赣学社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赣州的知识界刘景熙、张周垣、陈任中、刘树堂、孔绍尧、汤祚贤、陈锐、陈培元、卢达、欧阳勋等发起组建赣学社。赣学社内设教育会、体育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