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少年先锋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5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少年先锋队
分类号: D432.51
页数: 2
摘要: 1949年10月,开始筹建少年儿童队。11月,青委少年儿童部与市教育科在赣州第七小学、赣州第四小学进行试点,聘请11名青年团员和进步教师担任辅导员。经过半个月的工作,两校共有2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少年儿童队。随后,在赣州第一小学、赣州第二小学、赣州第三小学、赣州第五小学建队。至1950年12月,全市有18所小学、3所中学分别建立了少年儿童队,队员1246人,组成11个大队。
关键词: 少年先锋队 少年儿童

内容

1949年10月,开始筹建少年儿童队。11月,青委少年儿童部与市教育科在赣州第七小学、赣州第四小学进行试点,聘请11名青年团员和进步教师担任辅导员。经过半个月的工作,两校共有2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少年儿童队。随后,在赣州第一小学、赣州第二小学、赣州第三小学、赣州第五小学建队。至1950年12月,全市有18所小学、3所中学分别建立了少年儿童队,队员1246人,组成11个大队。
  1953年6月,少年儿童队改名为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少先队和辅导员队伍不断巩固、壮大。至1956年6月,全市有少先队大队27个,77%的适龄儿童加入少先队,队员达1.1万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被红小兵取代。1978年8月,恢复少先队组织名称,健全少先队组织。1982年夏,全市各小学校实现全体小学生入队,赣州市成为红领巾市。同年“六·一”儿童节举行2万多名少先队员参加的赣州市少先队工作检阅式。全市少先队员由1978年的2507名发展到1985年的4.81万多人,96%的适龄儿童加入了少先队组织。涌现出少先队先进集体300多个,文清路小学少先队大队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少先队“红花”集体称号;610多名队员成为省、地、市优秀少先队员,310名辅导员被评为优秀辅导员。1983年,团市委学生部被共青团江西省委评为青少年工作先进集体。
  少先队成立后,开展了多种教育活动。在“三热爱”教育活动中,各校立足于爱班、爱校、爱家乡,通过“可爱的祖国考察”、“我们爱祖国”、“漫游赣南”、“可爱的家乡”等主题活动,使少先队员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了爱国热情,把“时刻准备着”的誓言贯穿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在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各校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学习苏区好传统,做井冈山下小主人”以及“以方志敏为楷模,为方志敏建塑像,做创造型新人”等活动,宣传“三好”学生的先进典型,让队员学习身边的先进人物,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各校开展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的“人人争戴新风尚小红花”、“为五保户、困难户送温暖”、“支援寻乌灾区捐款捐物”、“为抢救大熊猫捐款”、“军民共建学校”和“学雷锋、学赖宁、争做优秀少先队员”,以及创建红领巾街、路、巷,建红领巾监督岗,开展种树、种花、种草,讲卫生、爱清洁等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创建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做贡献。
  在1984年4月的“学科学月”活动中,全市有2.6万名少先队员组成429个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制作科技小作品2400多件,撰写小论文4900多篇,办起各种类型的展览室36个。在1985年的“10月科技月”活动中,全市有2.7万多名少先队员组成428个课外兴趣小组,共制作科技小作品2.39万多件。赣州三中学生许北雪、罗萌制作的插销式风钩荣获全国青少年小发明三等奖。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