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55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分类号: D297
页数: 5
摘要: 共青团赣州支部 1925年7月,省立第二师范学生郭一清、黄达在南昌参加华中体育运动会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们回校后发展团员,于同月建立共青团第二师范支部,郭一清任支部书记,是赣州的第一个共青团组织。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共青团第二师范支部在省立第四中学、省立第二师范、省立赣县乡村师范学校、私立幼幼中学等6所中等学校开展学生运动,成立学生会和赣州学生联合会,在学生中发展共青团员100多人,1926年11月建立共青团赣州地方委员会,陈家纪任书记。
关键词: 共产主义青年团 组织建设

内容

共青团赣州支部 1925年7月,省立第二师范学生郭一清、黄达在南昌参加华中体育运动会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们回校后发展团员,于同月建立共青团第二师范支部,郭一清任支部书记,是赣州的第一个共青团组织。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共青团第二师范支部在省立第四中学、省立第二师范、省立赣县乡村师范学校、私立幼幼中学等6所中等学校开展学生运动,成立学生会和赣州学生联合会,在学生中发展共青团员100多人,1926年11月建立共青团赣州地方委员会,陈家纪任书记。
  赣州青年干社 1926年11月14日,共青团外围组织——赣州青年干社在中共赣州特支领导下成立,选举郭一清、傅振模、邹乐英、刁友三、谢学琅、李灿春、舒国藩等7人为执行委员,发布《赣州青年干社成立宣言》。《宣言》号召青年整顿旗鼓,列好队伍,认定目标,立定足趾,向黑暗的环境冲锋!至1927年春,青年干社社员发展到600多人。
  赣州青年干社经常组织青年阅读《向导》、《红灯》等刊物,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工厂农村,宣传与开展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青年干社领导成员成为赣州等地工农运动的骨干,许多青年干社社员被发展为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
  赣州青工委 1949年初,中共五岭地委决定开展赣州城的地下工作。2月,派共产党员彭克礽到赣州建立立足点。5月,派王石(邝哲民)为五岭地委特派员前来赣州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不久,在广东南雄打米坑正式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赣州工作委员会(简称赣州青工委),王石兼任书记、彭克礽为组织委员、段之琦为宣传委员。随后,王、彭、段前来赣州,在赣州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机关设在和平路38号。
  根据“以赣州城为中心,逐步向四周发展”的方针,赣州青工委做了大量的组织发展工作。不到半年时间,就在赣州、赣县、南康、大庾、信丰、崇义、上犹、万安、遂川、泰和、南雄等县发展团员180多人,建立团支部17个。有8名团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运用多种形式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以彭健的名义发表《告赣南父老兄弟书》,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谣言;以粤赣湘边解放纵队的名义散发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约法八章》;给主要商号和殷实户写信,晓以大义,指明前途,争取他们的支持;派人打入敌人内部,搜集情报;组织力量护校、护厂、护城,迎接赣州解放。
  共青团赣州市委 1949年9月18日,中共赣州市委青年运动委员会成立,书记彭克礽。内设组织部、宣传部。1950年夏,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赣州市工作委员会成立,内设学生部、青工部、少年儿童工作部。1951年5月,赣州市首次团代会召开,正式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赣州市委员会。1957年5月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团组织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团市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瘫痪,工作停顿。1972年11月,中共赣州市委发出关于重建共青团赣州市委的通知,并成立筹备委员会。1973年2月,召开共青团赣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选举35名委员组成共青团赣州市委员会。1981年6月,团市委内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校和少年工作部。1985年7月,增设统战部,至1995年机构未变。
  基层组织 1950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赣州市工委先后在机关、工商企业、学校建立团总支4个,下设支部25个,团员618人。1957年,全市共有团委9个,团总支24个,团支部287个,团员5479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瘫痪、工作停顿。1973年,机构恢复后,团员队伍不断扩大。1995年底,有基层团委53个,团总支40个,团支部772个,团员数达14112人。
  主要活动动员青年参加抗美援朝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市有1万多名青年分别参加工人、农民、妇女、学生、工商和宗教团体的游行示威,7000多名青年参加控诉美国帝国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在赣州所犯下的罪行的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全市青年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1950年11月祖国发出参加军干校的号召后,全市青年踊跃报名,有500多人报名参加志愿军,1500多人报名参加军干校,1100多人参加民兵,90人参加消防中队。其中有596人被批准参加志愿军和军干校。在朝鲜战场上不少青年英勇牺牲。被追认为中共党员的杨大绪就是突出代表。
  动员青年上山下乡 1955年起,城区青年陆续上山下乡,参加农村和农林垦殖场的社会主义建设。1962年,动员800多名青年干部、工人、学生奔向农业战线,到农村安家落户。次年,又动员1100多名社会青年到广昌、信丰、宁都等县插队。据1968年统计,全市有1万多名青年上山下乡。70年代,各中学应届毕业生成批申请上山下乡。1975年,赣州一中有217人、赣州三中有194人、赣州五中有128人报名申请上山下乡。
  学雷锋活动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随后,团市委发出通知,要求全市青少年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全市青少年积极响应,立即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1977年3月,团市委在全体青少年中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做雷锋式的青少年”活动。5月,召开赣州市青年学雷锋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总结和推广学雷锋活动的经验,表彰学雷锋先进集体和积极分子。随着形势的发展,全市团组织把学雷锋、树新风、做好事与“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结合起来,使活动不断深化和创新。1978年,团市委被评为江西省青少年学习雷锋先进集体。1981年,全市青年开展以移风易俗为内容的学雷锋活动,反对婚事大操大办,提倡新事新办。1982年1月1日,团市委与团地委共同为110对新婚青年举行集体婚礼。地、市领导同志到会祝贺,与新婚夫妇合影留念。1982年3月,团中央等9个单位关于每年3月为“文明礼貌月”的倡议发出后,全市青少年开展多种形式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1982~1984年的3个“文明礼貌月”中,全市青少年27万多人次走向社会,走上街头,为人民服务10万多人次,做好事13万件;学雷锋小组、为您服务队、助耕扶困小组发展到1700多个,长期包困难户380多户;建立青少年监督岗18个,红领巾卫生街、路、巷71条,“青年之家”83个;涌现出青少年文明礼貌先进集体150多个、先进个人340多人。赣南造纸厂青年为您服务队坚持义务为厂内外群众服务,受到团中央的表彰。
  植树造林根据中共赣州市委“五年消灭荒山”的要求,1982~1984年,团市委向青年发出“向荒山进军”、“绿化一山两江六条路”的口号。各基层团组织响应号召,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赣州活动。组织青少年在五里亭营造“赣州市青少年林”,在章江、贡江两岸以及赣州至峰山、沿垇、虎岗、吉埠、机场、蟠龙的6条公路旁,共植树6.49万株。境内323国道公路绿化里程5.7公里,105国道绿化里程13.47公里,赣丰公路绿化里程9.8公里,成活率达90%。广大青少年还在自留山、责任山、厂区、校园、房前房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植树造林,种花种草。1981~1985年,全市青少年义务植树13万多株,建青少年花圃、花坛近百个。
  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围绕共产党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团市委组织全市团员、青年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在农村互助合作运动中,动员青年带头参加互助组、农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家园,涌现出一批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5年12月,在农村团员、青年中开展“千队万人”和“千堆万担”的积肥运动。1958年3月,在全市青年工人中开展“为祖国增产节约10万两黄金”的活动。1962年2月,响应团中央为实现《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努力奋斗的号召,在农村青年中开展“千队万组”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78年9月,团市委十一届一次全委会通过《关于在全市团员青年中开展“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决定》,要求各级团组织以“创一流水平”、“创最佳成绩”为目标,在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并不断给活动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使活动成为调动青年积极性,为“四化”立功的好形式。1979~1985年,全市涌现出青年突击队(标兵)18个、青年新长征突击手241人。沙石供销社营业员刘凤英等4名青年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83年,在全市青年工人中开展以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改革、小建议为内容的“五小”活动,制作了一批科技产品,其中有5件分别获江西省“五小”作品二、三等奖。
  希望工程活动 1991年8月全国“希望工程”启动以来,团市委通过开展“百万爱心行动”、“1+1助学”、“希望工程劝募活动”等捐资助学活动,共救助贫困小学生650人。1995年,在对全市失学少年家庭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向全市团员推出了“希望+富裕”工程,在确保失学少年完成学业的同时,着力扶持其家庭脱贫致富。市城建系统3000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工会会员捐款1.08万元,捐物200件,并以“公司+对象”的形式,签订责任状,扶助蛤湖乡叶山村失学少年18人。1995年底,全市累计投资近10万元,提供信息400多项(次),投入劳力近3000人次,有96户结对家庭的经济状况有明显好转。
  青年文明工程活动 90年代以来,团市委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至1995年,全市有3000多名团员、青年组成100多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组),1994~1995年,共进行为民服务活动达30万项(次)。1994年开始,在工商、税务、金融、医药、公安等系统进行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至1995年,全市创建的国家级、省级、地级、市级青年文明号分别为2、9、14、31个。还组织开展“青年文化园”活动,评选“青年喜爱的歌”、“青年喜爱的书”、“青年喜爱的影视片”,参与活动的人数达25万人次。1994~1995年共举办两届中华金曲大赛,从中发现了一批青年艺术人才。
  青年人才工程活动 1994年,团市委组织全市团员、青年开展“青年岗位能手”竞赛活动,鼓励他们岗位奉献、岗位成才,并形成了“赛前培训、赛中提高、赛后表彰”的活动程序。至1995年,涌现青年岗位能手427人。为增加活动的科技含量,全市组建科技攻关小组56个,为企业献计献策96多条,完成大小技术革新项目120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829万元。1995年,江西气体压缩机厂团委获江西省科技月活动组织奖,赣南无线电厂5名青年科技骨干撰写的论文和开发的新产品分别获省级二等奖。
  [=此处为表格(共青团赣州市历次代表大会一览)=]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赣州市基层团组织一览)=] [=此处为表格=] 第三节少年先锋队 1949年10月,开始筹建少年儿童队。11月,青委少年儿童部与市教育科在赣州第七小学、赣州第四小学进行试点,聘请11名青年团员和进步教师担任辅导员。经过半个月的工作,两校共有2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少年儿童队。随后,在赣州第一小学、赣州第二小学、赣州第三小学、赣州第五小学建队。至1950年12月,全市有18所小学、3所中学分别建立了少年儿童队,队员1246人,组成11个大队。
  1953年6月,少年儿童队改名为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少先队和辅导员队伍不断巩固、壮大。至1956年6月,全市有少先队大队27个,77%的适龄儿童加入少先队,队员达1.1万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被红小兵取代。1978年8月,恢复少先队组织名称,健全少先队组织。1982年夏,全市各小学校实现全体小学生入队,赣州市成为红领巾市。同年“六·一”儿童节举行2万多名少先队员参加的赣州市少先队工作检阅式。全市少先队员由1978年的2507名发展到1985年的4.81万多人,96%的适龄儿童加入了少先队组织。涌现出少先队先进集体300多个,文清路小学少先队大队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少先队“红花”集体称号;610多名队员成为省、地、市优秀少先队员,310名辅导员被评为优秀辅导员。1983年,团市委学生部被共青团江西省委评为青少年工作先进集体。
  少先队成立后,开展了多种教育活动。在“三热爱”教育活动中,各校立足于爱班、爱校、爱家乡,通过“可爱的祖国考察”、“我们爱祖国”、“漫游赣南”、“可爱的家乡”等主题活动,使少先队员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了爱国热情,把“时刻准备着”的誓言贯穿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在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各校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学习苏区好传统,做井冈山下小主人”以及“以方志敏为楷模,为方志敏建塑像,做创造型新人”等活动,宣传“三好”学生的先进典型,让队员学习身边的先进人物,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各校开展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的“人人争戴新风尚小红花”、“为五保户、困难户送温暖”、“支援寻乌灾区捐款捐物”、“为抢救大熊猫捐款”、“军民共建学校”和“学雷锋、学赖宁、争做优秀少先队员”,以及创建红领巾街、路、巷,建红领巾监督岗,开展种树、种花、种草,讲卫生、爱清洁等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创建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做贡献。
  在1984年4月的“学科学月”活动中,全市有2.6万名少先队员组成429个课外科技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