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福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542
颗粒名称: 保险福利
分类号: C913
页数: 3
摘要: 1950年6月《工会法》颁布后,市总工会和市劳动部门加强对工厂安全卫生的检查、监督,逐步解决了饮水、茶水、厕所、工作服等问题,普遍实行8小时工作制。
关键词: 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

内容

1950年6月《工会法》颁布后,市总工会和市劳动部门加强对工厂安全卫生的检查、监督,逐步解决了饮水、茶水、厕所、工作服等问题,普遍实行8小时工作制。
  1956年5月,在赣州矿山机械厂等3个单位建立劳动保护委员,共有委员21人,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70人。市工会联合会明确规定,在各种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中,安全工作不好的不能评为先进。1965年6月,派出工作组帮助赣州玻璃厂、赣州木器厂、赣州电池厂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检查全市工厂的粉尘、毒气及中毒情况。1979年,对接触粉尘和有害气体的职业病患者进行普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1980年起,每年开展“安全月”活动。1983年,对70多个单位3670名接触铅、汞、苯、锰、粉尘及其他有害物体的工人进行普查普治。至1991年,基层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发展到70个,车间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198个,有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1615人。
  劳动保险 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4月,市总工会与市劳动部门联合举办训练班,培训企业工会主席、劳保委员80人,同年冬,有5个直属工厂开始实行劳动保险,享受劳保的职工有1185人。1952年10月,市总工会成立市工人医院,设内、外科,会员享受八折优待,家属享受九折优待。1953年,全市实行劳动保险条例的单位达18个,企业自办医疗所10个,有医师14名、护士15名,19个基层工会有特约医院。职工享受生死病老及子女教育补助金的单位达11个。1961年,全市实行劳保条例的单位发展到54个,享受劳保待遇的职工增加到10834人。1980年,全市实行劳保条例的单位有92个,享受劳保待遇的职工有14886人,领取保险金的退休职工有996人。1991年,按照省、地工会“卡片登记清楚,供养关系划分准确,符合政策规定”的要求,全市58个国有企业对27932名在职固定职工、4260名在职合同制职工和5215名离退休职工进行卡片登记工作,划定供养直系亲属20220人,同时对220名享受定期生活困难补助的遗属进行了审核登记。
  生活福利 1949年10月30日,市职工总会筹委会发出通告,登记失业工人。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成立赣州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处理工人失业问题。至12月底,全市2135名失业工人中,有568人通过介绍复业或转业,263人自动回乡生产,57人被遣送回原籍;政府发放失业救济粮3.78万公斤和一批救济款。1951年,市总工会配合市搬运公司恢复和新开砖瓦窑44个,安排了一大批半失业的搬运工人。1953年,全市各工厂办起职工食堂、浴室、理发室,工人免费理发;群众合股开办的消费、供销、生产、信用合作社发展到21个,为职工减少了生活开支。
  1960~1961年,工会组织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加强对职工食堂的民主管理,发动职工和食堂工作人员发展副食品生产,大搞“一种三养”(种菜、养猪、养鱼、养家禽)。1960年,工交财贸企业建立副业生产队42个,农场42个,种菜848亩,养猪1743头,养家禽3400多只,养鱼11900多尾。
  1980年,开展职工生活工作大检查,督促行政逐步解决职工住房难、就业难、洗澡难、吃饭难、子女上学入托难等问题。1985年,在一些基础好的单位开展建“文明宿舍”、“卫生厕所”、“文明医务所”活动,在中小型企业开展小食堂、小浴室、小厕所、小理发室、小更衣室的“五小”活动,使职工生活福利设施得到改善。1988年,在江西齿轮箱总厂、赣南水轮机厂进行职工食堂、集体宿舍、浴室、职工医院、理发室等后勤工作一条龙达标竞赛试点。1990年,市总工会制订《赣州市企业职工生活后勤工作达标暂行标准》和《验收评分细则》,开始在全市推行。
  互助补助 1953年,店员工会等17个基层工会成立互助会,吸纳互助金1.22亿多元(旧人民币)。1963年,建立互助储金会的单位有202个。1990年,全市有各种储金会403个,参加互助储金会的职工2.67万多人,互助储金额达57.47万多元。
  对工资低、收入少、家庭人口多生活确有困难的职工,工会及时给予临时性或定期经济补助。1991年,全市各级工会补助困难职工5078人,补助金额19.99万多元。1994年,市总工会组织实施“送温暖工程”,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困难职工生活状况台帐,对困难职工走访、慰问。1995年元旦、春节期间,对全市17个困难企业的200户特困职工进行了重点走访、慰问。
  疗养休养根据上级工会下达的休养时间、地点和名额,市总工会选送劳动模范、生产标兵、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分期分批进行短期休养,一般7~10天。1952年7月3日,赣州市5000多工人集会欢送首批劳模赴庐山休养。1984年起,休养活动由市总工会自行组织,休养点有北戴河、青岛、北京、西安、桂林、昆明、厦门、庐山等地。
  疗养工作主要是为患职业病和慢性病职工、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开办职工营养食堂、营养站、疗养所,实行不脱产的就地疗养。脱产疗养的始于1956年。疗养地点为东外天竺山、水西白塔、星子县温泉、南昌市青山湖等工会系统疗养院。1959年,全市举办业余疗养、营养101期,享受疗(营)养者977人次。
  女工福利建国初,在码头、纺织行业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分娩女工由工会补助1斗米,对产假休息、工资、哺乳时间也有明确规定。1956年,一些工厂办起哺乳室,方便女工为婴儿喂奶。配合妇幼保健部门对女工进行滴虫、性病普检和重点治疗。198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女工保护条例》,配合行政健全女工“五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劳动保护制度,组织2249名女职工进行妇科病普查。赣江造纸厂率先建起女工卫生室、冲洗室、妇科病治疗室、孕妇休息室,配备专职妇科医师。1983年11月,全市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宣传活动,组成调查组46个,查处和调解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案件45起。1987年,贯彻《女职工保健暂行条例》,开展“四室一查”达标竞赛活动。
  全市81个单位,分3年达标。
  退休管理 1986年,赣州市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驻市、市属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1987年,修建退休职工活动室,置有书报、棋类、麻将、扑克等文体用品,设专人管理,全天对外开放。有计划地开展各种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操、门球、钓鱼、太极剑的培训和比赛活动,春节期间进行慰问。1988年第一个敬老节,向全市1.3万多退休职工发出慰问信。1994年,成立尊老互助储金会。至1995年,参加储金会的单位达107个,7491人次,储金达28万多元。慰问补助退休职工600多人次,组织600多名退休职工赴厦门、韶山、丹霞山等地旅游。同年,组建赣州市夕阳红艺术团,排练节目,为退休职工巡回演出。
  第二章农民组织第一节农民协会 1926年11月上旬,共产党员、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周冕、顾光理等来到赣州指导开展农民运动,深入城郊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和组织农民协会的好处,很快掀起组织农会的高潮,11月下旬,在南坊成立赣州郊区第一个村农民协会,接着先后成立华林、沙河、黄金、苑田、湖边、赤珠等农民协会和城郊第一个区农民协会。11月底,在赣州西津路广东会馆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赣县农民协会,选举顾光理为主席。时有乡农民协会30个、区农民协会2个,会员4500多人。1926~1927年,城郊各农会组织率领贫苦农民,开展以“二五减租”为中心内容的反封建斗争,反对地主豪绅“起耕”(即夺耕)和逼债,反对地主高利贷剥削。1927年5月,国民党军队进驻赣州,农民协会遭到破坏。
  1930年10月至1932年春,为配合红军攻打赣州,在城郊先后建立农民协会组织。1932年2月,建立东郊区农民协会及龙村、角湖龙等村农民协会。1932年春红军攻打赣州时,城郊各农民协会组织支前队、赤卫队、担架队和妇女队,为红军推砻打碓做米,运送粮食、弹药和其他物资,沙石、沙河等乡支援粮食1100多担,肥猪数十头;担架队把各乡挑来的蔬菜送上前线后,又把伤员抬回后方医院治疗;妇女群众为红军编斗笠、做军鞋,鼓舞红军的士气。红军部队撤离后,农协组织随即解体。
  1949年秋至1950年春,市郊区随着支前、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的深入展开,建立了乡、村农民协会组织。1950年10月,组建郊区农民协会。市郊各级农民协会带领会员协助政府顺利完成了支前、减租减息、反霸和土改等各项中心工作。1950年冬,水西乡进行土改试点,乡农会访贫问苦,发动会员开展反霸斗争和分田分地等。1951年,郊区各乡全面进行土改,各乡农会发动会员控诉地主恶霸的罪行,没收地主恶霸的土地、房屋和财产。土改结束时,市郊区农民协会在市体育场举行万人大会,庆祝土改的胜利。1952年后,随着乡村政权的建立与完善,农会作用逐步为乡村政权所代替。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