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532
颗粒名称: 主要活动
分类号: D665
页数: 5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建国初期,市职工总会筹委会在职工群众中开展“劳动创造世界”、“谁养活谁”的大讨论,进行“天下工人是一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学习教育,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在私营企业职工中,进行发展生产、劳资两利的政策教育。1950年7月,通过上大课、作报告、开控诉会、出黑板报、广播、街头文艺演出、组织读报等形式,向职工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不少青年职工带头响应祖国号召报名参加志愿军,广大职工捐购飞机、大炮款达5173.97万元(旧币),捐献寒衣1072套支援“抗美援朝”。1960年,在全市职工群众中掀起学习《毛泽东选集》的高潮。据24个单位统计,开展技术表演510多次,有3486人参加表演,提出合理化建议10766条,革新机器、设备
关键词: 民主党派 活动

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建国初期,市职工总会筹委会在职工群众中开展“劳动创造世界”、“谁养活谁”的大讨论,进行“天下工人是一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学习教育,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在私营企业职工中,进行发展生产、劳资两利的政策教育。1950年7月,通过上大课、作报告、开控诉会、出黑板报、广播、街头文艺演出、组织读报等形式,向职工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不少青年职工带头响应祖国号召报名参加志愿军,广大职工捐购飞机、大炮款达5173.97万元(旧币),捐献寒衣1072套支援“抗美援朝”。
  1960年,在全市职工群众中掀起学习《毛泽东选集》的高潮。全市组织1154个职工学习《毛泽东选集》小组,有近2万人学习了《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职工中开展忆阶级压迫、忆民族压迫,立工人阶级观点、立共产主义劳动观点、立纪律观点的“两忆三立”活动和争做遵守政策法令好、完成国家计划好、遵守纪律好、爱护国家财产好、战胜困难好的“五好”工人运动。之后,组织职工学习雷锋、王进喜、幸垂训、焦裕禄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以他们为榜样,大讲革命传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1978年后,工会组织针对新时期职工队伍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职工中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行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形势任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文化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工人。1985年,市总工会组织市属130个单位的1500多名职工参加经济体制改革知识测验,将《工人日报》刊载的“形势和改革问题解答100题”翻印下发,进行“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征询”,启发职工群众解放思想,以实际行动支持企业进行经营体制改革。1989年春夏,各级工会深入生产第一线,对职工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维护安定团结,保证了企业不乱,职工队伍不乱。1990年,在全市职工中开展“国家企业有困难,职工怎么办”的大讨论。举办厂情发布会、形势报告会,在职工中进行国情、市情、厂情教育,引导职工爱企业、爱岗位、爱劳动。1994年,在职工中开展第一个“工人阶级宣传月”活动,大力弘扬工人阶级的新风貌和主人翁精神。
  文化技术教育 1949年,市职工总会筹委会先后办起了店员、手工业、光大火柴厂3所工人夜校,有学员345名。至1952年,全市工人业余学校发展到20所,班级158个,学员6923人。至1953年,有3000名工人摘掉文盲帽子。1954年,全市职工业余学校经整顿、合并为14所,入学职工4494人。逐步把文化学习与技术学习结合起来,开设机械制图、金属工艺等科目,举办“机械工人速成看图”、“齿轮计算”、“刀子角度”等技术培训、讲座14次。1958年,在工交、商业系统扫除40岁以下职工文盲。1959年,全市掀起“千人教、万人学”的扫盲高潮,出现了赣州市文化用品厂、赣州电机厂、赣南造纸厂等7个无文盲单位。全市红专学校有58所,参加学习的职工1.88万人。
  1974年下半年,全市有25个单位办起职工业余学校,学员4069人,配备13名专职教师和121名兼职教师。至1980年,全市办起职工业余学校30所,参加文化、技术学习的人数达7710人。1981年起,进行职工文化、技术“双补”工作。工交、基建、财贸、二轻等系统开设文化班85个,学员3564人,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62期,学员2525人。至1985年底,通过培训班、讲座、夜校、委培等形式,对1.57万名职工进行了文化、技术培训。
  读书活动 1983年6月始,在全市职工中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各级工会采用多种形式,吸引职工群众特别是青年职工自学马列主义、中国近代史,学习文化科学和业务技术知识。同年,举行全市首次“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演讲比赛,挑选部分优秀演讲员组成“职工振兴中华读书演讲团”,深入基层单位巡回演讲。1984年7月,市总工会召开表彰大会,表彰在职工“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1991年,建立工人读书小组346个,坚持读书活动的职工有7713人。1993年12月,市总工会获全省职工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劳动竞赛建国初期,全市职工开展生产立功竞赛运动,向东北第五机器厂马恒昌小组学习,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1953年,全市各条战线职工开展以节约原材料、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技术为内容的增产节约竞赛和先进生产者运动。推广流水作业、多刀多刃、快速切削等先进技术37种。1954年,全市职工掀起向全国技术革新模范王崇伦、张明山等人学习的热潮,大搞技术革新,涌现一批技术革新先进生产者。
  1960年,工交战线职工开展以四化(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和工厂与工厂之间比指标、比革新、比大搞综合利用、比节约、比安全的“五比”红旗竞赛。财贸系统职工掀起赶超先进的劳动竞赛。1963年,掀起学上海、赶先进热潮,开展创“五好”企业、做“五好”职工的竞赛活动。1964年起,创“五好”企业、“五好”班组、做“五好”个人和“一帮一、一对二”的竞赛活动持续发展。
  1979年,市总工会提出“关于动员全市职工开展为‘四化’立功活动的意见”后,全市职工开展对口赛、小指标百分赛、计分计奖赛,以及群众性的节粮、节煤、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节约原材料、节约一切开支、节约人力、节制生育的“十节”活动。1983年,竞赛发展到市、县同行业厂际竞赛。
  1984年,响应江西省总工会号召,组织全市工交、基建、二轻、财贸战线94个企业近3万名职工,开展振兴江西“三创、两高、一献”(创纪录、创水平、创先进,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素质,每个职工增收节支贡献100元,财政增收100万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据25个竞赛先进单位的统计,实现超计划利润252.57万元,为竞赛目标的2.52倍。1986年,开展“为实现‘七五’计划建功立业”的厂(公司)际劳动竞赛。推荐江西气体压缩机厂等9个企业,赣南纺织厂等5个企业分别参加省厂际竞赛和地区厂(矿)际竞赛。1994年,在全市18家高耗能与亏损企业中,开展以节能降耗和扭亏增盈为内容的劳动竞赛,当年减少亏损户5户,减亏253.8万元。
  建国以来,对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历次生产竞赛中涌现出的大批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由市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表彰,授予荣誉称号,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享受休养、增资、提高退休费标准等方面的待遇。自1950年起,共召开16次市级劳模大会(先代会、群英会)。
  合理化建议及技术革新 1950年,赣县邮政局、电信局率先建立合理化建议委员会。至1954年,赣南造纸厂等12个工厂成立合理化建议委员会,协助行政处理与实施合理化建议方面的工作。同年12月,市工会联合会举办赣州市技术革新展览会,展出先进操作法、革新项目179件,参观人数达1.04万人次。1958年,全市涌现技术革新积极分子694名,献计献策15.11万条。1960年,在全市开展红五月技术表演会。据24个单位统计,开展技术表演510多次,有3486人参加表演,提出合理化建议10766条,革新机器、设备1336件,配套成龙84条。
  1982年,全市贯彻执行国务院发布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革奖励条例》,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活动走上经常化的轨道。1984年起,江西气体压缩机厂带头开展群众性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小改革、小建议的“五小”活动,至1991年6月,实现“五小”项目1630项,创造经济效益(节约费用)352.7万元。
  职工技术协作 1979年,市总工会与市科委建立金属热处理技术协作组织9个,有技协队员102人。1981年10月,热处理技术协作队帮助赣州标准件厂解决一批高压螺栓热处理加工的技术难题,使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要求。1983年,热处理、电子、锅炉、机械4个技术协作队,攻破技术关键项目88件,组织技术表演59次,参加观摩的达1505人次。1987年11月,继赣南机械厂、赣州接插件厂职工技协服务部成立后,各企业基层技协先后建立。至年底,全市基层技协发展到20个,技协队12个,有技协队员298名,建立了机械、电子、印刷、服装技术服务中心。
  女工工作 1953年,女工较多的工厂工会均设立女工委员会。1959年9月,在工交、基建、财贸系统女职工中开展“女英雄”命名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女工工作进一步加强。1981年,建立和健全女工工作委员会或女工小组36个,调整充实专(兼)职女工干部357人。1984年,开展“四自”(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教育和“立志振兴中华,做80年代新型妇女”,争创“五好”家庭,争当“三八”红旗手的“双争”等活动,表彰了26名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作出贡献的女积极分子、女能人。从1987年起,在基层工会开展女工工作达标竞赛,至1990年,全市117个应建女工委员会的单位全部实现达标。1992年2月,举行首届女职工技术比武,有23名选手参赛,对获第一、二、三名者晋升了一级工资,并选派10名代表参加赣州地区首届女职工技术比武。同年,在全市女职工中开展为实现“八五”计划建功立业劳动竞赛,表彰先进集体20个,先进个人36人。
  文娱活动市总工会成立后,便开展职工文娱活动,至1956年,全市组织基层业余剧团6个、职工业余歌舞团1个,排练节目30多个,多次在基层公演。1956年2月,举行首届工人业余文艺汇演,有71个单位1100多人参加,演出节目130多个,并评选出9个节目参加江西省首届职工文艺会演,《储蓄利国利民》、《说唱赣南》、《十打》等节目还被选拔参加全国职工曲艺会演。1989年,为迎接赣州市首届金秋艺术节,各基层工会共演出文艺节目80多场。并组织12台节目参加全市演出。1995年,在全区职工文艺会演中,赣州市有2台36个节目参演,其中有17个节目获优秀节目奖,14人获优秀演员奖。
  体育活动 [=此处为插图(研讨与交流技协工作理论和经验)=] 1950年,全市各行业、各系统建起各种体协、运动队和锻炼小组,组织业余体育比赛,实行工间操制度。1956年,成立产业体协3个,基层体协64个,各种球队122个。1955~1965年,共举行四届全市职工体育运动会。1981年以后,市总工会先后组织围棋、中国象棋、桥牌、医疗体育、太极拳、广播体操等比赛。80年代后期,职工体育活动趋向多样化、小型化、家庭化、趣味化,广泛开展了游泳、钓鱼、信鸽、门球、气功、健身健美、体育舞蹈及兴趣体育等活动。
  保险福利劳动保护 1950年6月《工会法》颁布后,市总工会和市劳动部门加强对工厂安全卫生的检查、监督,逐步解决了饮水、茶水、厕所、工作服等问题,普遍实行8小时工作制。
  1956年5月,在赣州矿山机械厂等3个单位建立劳动保护委员,共有委员21人,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70人。市工会联合会明确规定,在各种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中,安全工作不好的不能评为先进。1965年6月,派出工作组帮助赣州玻璃厂、赣州木器厂、赣州电池厂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检查全市工厂的粉尘、毒气及中毒情况。1979年,对接触粉尘和有害气体的职业病患者进行普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1980年起,每年开展“安全月”活动。1983年,对70多个单位3670名接触铅、汞、苯、锰、粉尘及其他有害物体的工人进行普查普治。至1991年,基层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发展到70个,车间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198个,有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1615人。
  劳动保险 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4月,市总工会与市劳动部门联合举办训练班,培训企业工会主席、劳保委员80人,同年冬,有5个直属工厂开始实行劳动保险,享受劳保的职工有1185人。1952年10月,市总工会成立市工人医院,设内、外科,会员享受八折优待,家属享受九折优待。1953年,全市实行劳动保险条例的单位达18个,企业自办医疗所10个,有医师14名、护士15名,19个基层工会有特约医院。职工享受生死病老及子女教育补助金的单位达11个。1961年,全市实行劳保条例的单位发展到54个,享受劳保待遇的职工增加到10834人。1980年,全市实行劳保条例的单位有92个,享受劳保待遇的职工有14886人,领取保险金的退休职工有996人。1991年,按照省、地工会“卡片登记清楚,供养关系划分准确,符合政策规定”的要求,全市58个国有企业对27932名在职固定职工、4260名在职合同制职工和5215名离退休职工进行卡片登记工作,划定供养直系亲属20220人,同时对220名享受定期生活困难补助的遗属进行了审核登记。
  生活福利 1949年10月30日,市职工总会筹委会发出通告,登记失业工人。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成立赣州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处理工人失业问题。至12月底,全市2135名失业工人中,有568人通过介绍复业或转业,263人自动回乡生产,57人被遣送回原籍;政府发放失业救济粮3.78万公斤和一批救济款。1951年,市总工会配合市搬运公司恢复和新开砖瓦窑44个,安排了一大批半失业的搬运工人。1953年,全市各工厂办起职工食堂、浴室、理发室,工人免费理发;群众合股开办的消费、供销、生产、信用合作社发展到21个,为职工减少了生活开支。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