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人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52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工人组织
分类号: D41
页数: 11
摘要: 1926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赣州建立第一个地方组织——赣州支部干事会以后,深入群众开展工农运动,先后组建赣州总工会、农民协会、青年学生会、妇女会和其他革命团体,进行革命活动。
关键词: 工人群众组织 工人运动

内容

1926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赣州建立第一个地方组织——赣州支部干事会以后,深入群众开展工农运动,先后组建赣州总工会、农民协会、青年学生会、妇女会和其他革命团体,进行革命活动。
  建国后,在中共赣州市委的领导下,相继成立赣州市总工会、农民协会、青年团、民主妇联、工商联和其他群众组织。围绕党的历次政治运动和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发动和组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科技和文艺工作者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社会团体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建设“四有”职工队伍,争创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五好”文明家庭,参加科教兴市、文明共建等一系列活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第一章工人组织第一节赣州总工会 1926年10月,中共赣州特别支部在八境台召开筹组工会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各行业工人代表40多人,会上选出13名委员组成赣州总工会筹备处,陈赞贤为主任,萧韶、钟友仟为副主任。会后,各行业掀起组建工会的热潮。10月下旬,第一个基层工会——赣南纺织工会成立。接着,码头、药业、缝纫、织袜、钱业等行业工会相继成立。
  1926年11月7~9日,赣州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豆豉垇广东会馆(今西津路)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各行业工会和工会支部的代表110人。大会通过《工会组织章程》和《工会组织法》,选出赣州总工会执行委员33人,陈赞贤任委员长,萧韶、钟友仟为副委员长。总工会内设组织部、宣传部、经济部、女工部、文书部、总务部和纪律裁判委员会。下辖工人纠察队,有队员500多名。
  赣州总工会成立后,工人运动进入新高潮,工会组织得到迅猛发展。先后组建纺织、织袜、缝纫、码头、船业、木排、染布、泥匠、木器、篾缆、中药、米业、糖业、酱园、皮箱、金环、油漆、花爆、刨烟、钱业、豆麦、盐业、海味、屠业、西药、柴薪、筵席、茶园、旅业、理发、梨园、文具纸张、行排领江、洋货布匹等34个基层工会,以及笔墨、钟表、染织、电业、窑业、铜业、铁业、石匠、帽业、皮枕、茶业、制香、铁锅、制伞、草席、瓷器、什货、水酒、估衣、园小木、典业、竹藤器、洋铁锡等23个工会支部,会员1万多人。
  总工会率领各行业工会,开展以“保障职业、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为内容的斗争,并用签订劳资集体合同的形式达到上述目的。钱业工会在协商签订劳资集体合同时,遭到资方拒绝,全体店员于1926年11月17日举行罢工斗争。城内各钱庄门前张贴《罢工通告》,各主要街道张贴行业工会、农协、学联声援罢工的标语,工人纠察队日夜上街巡逻维持秩序。钱庄资本家迫于形势在劳资集体合同上签字,并全部接受工人的复工条件。紧接着,各行业工会为全面签订劳资集体合同,开展罢工或怠工斗争。至11月底,多数行业签订了劳资集体合同,使工人的职业有了保障,工资普遍增加30%左右,实行了八小时工作制。其时,国民党中央左派领导人宋庆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路过赣州,考察赣州的工人运动,赞扬工人运动的规模和声势除广州外要数赣州,因此有“一广州、二赣州”的称誉。
  同年12月,蒋介石派新编第一师进驻赣州。该师党代表倪弼、赣县县长郭巩等破坏工人运动,公开支持资本家拒绝履行劳资集体合同,搜捕工运领袖。1927年3月6日晚,倪弼、郭巩等人枪杀工运领袖陈赞贤,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三·六”惨案。5月,国民党军第二十师进驻赣州,查封工会及其他革命团体,收缴工人武装,摧残工人运动。赣州总工会被迫解散。
  第二节赣州工人委员会 1929年3月,在中共赣州地方组织领导下,成立了赣州工人委员会。赣州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又逐渐兴起。
  赣州小木业工人于1929年6月成立木业工会,提出“固定工作,改善待遇”的要求,开展了为期8天的罢工斗争。接着,药业店员工人为反对资本家开除工人举行罢工斗争,并成立了药业工会。7月,在赣州工人委员会的帮助下,先后成立了泥木工会和苦力工会。这两个工会在城内公园集会,反对国民党政府抓壮丁和要求增加搬运力资。1932年后,各工会停止活动。
  第三节赣县总工会 1940年8月1日,建立赣县总工会。选举朱发清等3人为第一届常务理事。每年召开1次代表会改选常务理事。1942年,各基层工会奉令改名为职业工会,改常务理事为理事长制。1943年,改属赣县县政府,理事会改为理监事会。1945年因日军侵占赣州停止活动。抗战胜利后恢复活动。至1949年,共召开6次工人代表会。
  赣县总工会下辖:木工建筑业、泥工建筑业、机械业、民船船员、造船业、缝纫业、量桶业、篾工业、木业、印染业、织缆业、印刷业、粮食加工业、理发业、锯柴业、滩师领江、行排领江、花爆业、厨工业、镦畜业、茶园业、挑挽业、人力车业、竹木肩运、国乐吹奏业等25个职业工会。赣州解放后,赣县总工会自行消失。
  第四节赣州市总工会机构 1949年8月28~31日,在市人民礼堂召开职工代表会议,成立赣州市职工总会筹备委员会,负责组建赣州市总工会。1950年5月1日,赣州市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赣州市总工会正式成立。1953年10月,改名赣州市工会联合会。1958年10月,恢复赣州市总工会名称。“文化大革命”初期,工会组织受到冲击,工会工作由市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管理。1973年7月,召开市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整顿工会组织。1974年,市总工会由“工筹会”(即“工代会”)取代。1978年12月,召开赣州市工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恢复市总工会。市总工会机关内设办公室、组宣部、生产部、生活女工部、职工技协办公室。1984年,成立赣州市企事业民主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总工会代管。1986年6月,成立赣州市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市总工会代管。
  [=此处为表格(赣州市历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一览)=] 基层工会 1950年4月,先后在手工业、搬运、店员、电厂、钨锡、邮政等行业建立工会筹备委员会35个、职工代表大会11个和基层工会21个,发展工会会员3238名,其中产业工人850人、手工业工人760人、店员568人、搬运工人831人、文教工作者229人,会员占职工总数的26%。1963年,全市有基层工会132个,会员1275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基层工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1978年以后,基层工会组织逐步恢复,会员队伍不断壮大。1995年底,全市有基层工会288个,会员49104人,占职工总数的95%。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基层工会组织一览)=] 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950年5月,市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作出关于在国营、公营工厂企业中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的决定。会后,在赣州电厂开展民主管理运动试点,至1952年2月,有赣县邮电局、赣州电厂、人民铁工厂、赣州公路段修车厂、人民牙刷厂等企业建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在私营企业,主要是通过召开生产会议,签订集体合同和劳资协商会议参加企业管理,实行群众监督。1957年,推行常任制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职代会活动停止。1979年,赣江造纸厂、赣南造纸厂、赣州电机厂、赣州皮革厂、赣州水泵厂、赣州市副食品公司、赣州市蔬菜水产品公司和赣州市饮食服务公司相继恢复和建立职代会制度。次年,全市工交、财贸系统有29个单位陆续恢复和建立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制度,并在赣州市第一中学进行教工大会制的试点。
  1981年8月,中共赣州市委批转市总工会《关于成立组织机构和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全市所有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制。至1982年底,全市有124个单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1983年,商业系统所属9大公司115个国营商店、门市部,由职工无记名投票选举经理、副经理187名。
  1985年,以赣南水轮机厂为江西省首批工会和职代会体制改革试点,实行“三合一”(职代会主席团与工会委员会合一,职代会专门委员会与工会相关委员会合一,职工代表与会员代表合一)。次年起,分期分批对42个单位进行民主管理工作达标检查。至1990年,全市已建制的单位均进行了民主管理体制的改革。
  1991年,以基层和脱产培训为主,全面开展职工代表培训工作,增强职工代表参政议政能力。至1992年底,各级工会共培训职工代表5000多名。1993年起,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等改革中,都能坚持事先向职代会报告,实行民主决策。
  集体合同建国后,根据《劳资关系处理暂行办法》,在私营企业由工会和资方成立劳资协商会议并订立集体合同,协调和改善劳资关系,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1950年初,有的私营企业主无故解雇工人,市职工总会筹委会应工人要求,召开企业全体职工大会,与资方进行说理斗争,使资方接受了工人的全部要求。当年,百货、联业、五金、食品、进出口、药业等行业共签订集体合同28份。
  1989年,为理顺企业内部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关系,建设企业利益共同体,在赣州印刷厂试行由厂长代表行政,工会主席代表职工,签订以实现厂长任期目标和改善职工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双保”合同。1991年,“双保”合同在全市企业逐步推行,并纳入企业承包内容。“双保”合同一年一签,年终兑现。同年,工交、财贸系统有26个企业签订了“双保”合同。1995年,根据《劳动法》和劳动部《关于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试点工作的意见》,在赣州铸锻厂、赣州市华通企业集团公司、赣南纺织厂进行签订集体合同工作试点,年底均签订了集体合同。
  市长联络员制度 1988年4月,应市长要求,在工交、城建、财贸、教育系统聘请30名职工代表为市长联络员,其中一线工人、工会干部、科技人员各三分之一,并设立联络员办公室,建立对话、联络、培训制度。8月,市长联络员与市长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举行首次座谈会。次年6月,在南方冶金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和赣南医学院增聘联络员6名。1990年6月,创办《联络员信息》,实行联络员提案制度,对联络员反映的情况、座谈会上提出的重大问题,制成书面提案,转送有关部门处理。1990年8月22日,《工人日报》头版报道了赣州市建立市长联络员制度的消息,对这一制度给予充分肯定。
  主要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建国初期,市职工总会筹委会在职工群众中开展“劳动创造世界”、“谁养活谁”的大讨论,进行“天下工人是一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学习教育,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在私营企业职工中,进行发展生产、劳资两利的政策教育。1950年7月,通过上大课、作报告、开控诉会、出黑板报、广播、街头文艺演出、组织读报等形式,向职工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不少青年职工带头响应祖国号召报名参加志愿军,广大职工捐购飞机、大炮款达5173.97万元(旧币),捐献寒衣1072套支援“抗美援朝”。
  1960年,在全市职工群众中掀起学习《毛泽东选集》的高潮。全市组织1154个职工学习《毛泽东选集》小组,有近2万人学习了《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职工中开展忆阶级压迫、忆民族压迫,立工人阶级观点、立共产主义劳动观点、立纪律观点的“两忆三立”活动和争做遵守政策法令好、完成国家计划好、遵守纪律好、爱护国家财产好、战胜困难好的“五好”工人运动。之后,组织职工学习雷锋、王进喜、幸垂训、焦裕禄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以他们为榜样,大讲革命传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1978年后,工会组织针对新时期职工队伍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职工中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行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形势任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文化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工人。1985年,市总工会组织市属130个单位的1500多名职工参加经济体制改革知识测验,将《工人日报》刊载的“形势和改革问题解答100题”翻印下发,进行“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征询”,启发职工群众解放思想,以实际行动支持企业进行经营体制改革。1989年春夏,各级工会深入生产第一线,对职工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维护安定团结,保证了企业不乱,职工队伍不乱。1990年,在全市职工中开展“国家企业有困难,职工怎么办”的大讨论。举办厂情发布会、形势报告会,在职工中进行国情、市情、厂情教育,引导职工爱企业、爱岗位、爱劳动。1994年,在职工中开展第一个“工人阶级宣传月”活动,大力弘扬工人阶级的新风貌和主人翁精神。
  文化技术教育 1949年,市职工总会筹委会先后办起了店员、手工业、光大火柴厂3所工人夜校,有学员345名。至1952年,全市工人业余学校发展到20所,班级158个,学员6923人。至1953年,有3000名工人摘掉文盲帽子。1954年,全市职工业余学校经整顿、合并为14所,入学职工4494人。逐步把文化学习与技术学习结合起来,开设机械制图、金属工艺等科目,举办“机械工人速成看图”、“齿轮计算”、“刀子角度”等技术培训、讲座14次。1958年,在工交、商业系统扫除40岁以下职工文盲。1959年,全市掀起“千人教、万人学”的扫盲高潮,出现了赣州市文化用品厂、赣州电机厂、赣南造纸厂等7个无文盲单位。全市红专学校有58所,参加学习的职工1.88万人。
  1974年下半年,全市有25个单位办起职工业余学校,学员4069人,配备13名专职教师和121名兼职教师。至1980年,全市办起职工业余学校30所,参加文化、技术学习的人数达7710人。1981年起,进行职工文化、技术“双补”工作。工交、基建、财贸、二轻等系统开设文化班85个,学员3564人,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62期,学员2525人。至1985年底,通过培训班、讲座、夜校、委培等形式,对1.57万名职工进行了文化、技术培训。
  读书活动 1983年6月始,在全市职工中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各级工会采用多种形式,吸引职工群众特别是青年职工自学马列主义、中国近代史,学习文化科学和业务技术知识。同年,举行全市首次“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演讲比赛,挑选部分优秀演讲员组成“职工振兴中华读书演讲团”,深入基层单位巡回演讲。1984年7月,市总工会召开表彰大会,表彰在职工“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1991年,建立工人读书小组346个,坚持读书活动的职工有7713人。1993年12月,市总工会获全省职工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劳动竞赛建国初期,全市职工开展生产立功竞赛运动,向东北第五机器厂马恒昌小组学习,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1953年,全市各条战线职工开展以节约原材料、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技术为内容的增产节约竞赛和先进生产者运动。推广流水作业、多刀多刃、快速切削等先进技术37种。1954年,全市职工掀起向全国技术革新模范王崇伦、张明山等人学习的热潮,大搞技术革新,涌现一批技术革新先进生产者。
  1960年,工交战线职工开展以四化(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和工厂与工厂之间比指标、比革新、比大搞综合利用、比节约、比安全的“五比”红旗竞赛。财贸系统职工掀起赶超先进的劳动竞赛。1963年,掀起学上海、赶先进热潮,开展创“五好”企业、做“五好”职工的竞赛活动。1964年起,创“五好”企业、“五好”班组、做“五好”个人和“一帮一、一对二”的竞赛活动持续发展。
  1979年,市总工会提出“关于动员全市职工开展为‘四化’立功活动的意见”后,全市职工开展对口赛、小指标百分赛、计分计奖赛,以及群众性的节粮、节煤、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节约原材料、节约一切开支、节约人力、节制生育的“十节”活动。1983年,竞赛发展到市、县同行业厂际竞赛。
  1984年,响应江西省总工会号召,组织全市工交、基建、二轻、财贸战线94个企业近3万名职工,开展振兴江西“三创、两高、一献”(创纪录、创水平、创先进,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素质,每个职工增收节支贡献100元,财政增收100万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据25个竞赛先进单位的统计,实现超计划利润252.57万元,为竞赛目标的2.52倍。1986年,开展“为实现‘七五’计划建功立业”的厂(公司)际劳动竞赛。推荐江西气体压缩机厂等9个企业,赣南纺织厂等5个企业分别参加省厂际竞赛和地区厂(矿)际竞赛。1994年,在全市18家高耗能与亏损企业中,开展以节能降耗和扭亏增盈为内容的劳动竞赛,当年减少亏损户5户,减亏253.8万元。
  建国以来,对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历次生产竞赛中涌现出的大批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由市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表彰,授予荣誉称号,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享受休养、增资、提高退休费标准等方面的待遇。自1950年起,共召开16次市级劳模大会(先代会、群英会)。
  合理化建议及技术革新 1950年,赣县邮政局、电信局率先建立合理化建议委员会。至1954年,赣南造纸厂等12个工厂成立合理化建议委员会,协助行政处理与实施合理化建议方面的工作。同年12月,市工会联合会举办赣州市技术革新展览会,展出先进操作法、革新项目179件,参观人数达1.04万人次。1958年,全市涌现技术革新积极分子694名,献计献策15.11万条。1960年,在全市开展红五月技术表演会。据24个单位统计,开展技术表演510多次,有3486人参加表演,提出合理化建议10766条,革新机器、设备1336件,配套成龙84条。
  1982年,全市贯彻执行国务院发布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革奖励条例》,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活动走上经常化的轨道。1984年起,江西气体压缩机厂带头开展群众性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小改革、小建议的“五小”活动,至1991年6月,实现“五小”项目1630项,创造经济效益(节约费用)352.7万元。
  职工技术协作 1979年,市总工会与市科委建立金属热处理技术协作组织9个,有技协队员102人。1981年10月,热处理技术协作队帮助赣州标准件厂解决一批高压螺栓热处理加工的技术难题,使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要求。1983年,热处理、电子、锅炉、机械4个技术协作队,攻破技术关键项目88件,组织技术表演59次,参加观摩的达1505人次。1987年11月,继赣南机械厂、赣州接插件厂职工技协服务部成立后,各企业基层技协先后建立。至年底,全市基层技协发展到20个,技协队12个,有技协队员298名,建立了机械、电子、印刷、服装技术服务中心。
  女工工作 1953年,女工较多的工厂工会均设立女工委员会。1959年9月,在工交、基建、财贸系统女职工中开展“女英雄”命名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女工工作进一步加强。1981年,建立和健全女工工作委员会或女工小组36个,调整充实专(兼)职女工干部357人。1984年,开展“四自”(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教育和“立志振兴中华,做80年代新型妇女”,争创“五好”家庭,争当“三八”红旗手的“双争”等活动,表彰了26名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作出贡献的女积极分子、女能人。从1987年起,在基层工会开展女工工作达标竞赛,至1990年,全市117个应建女工委员会的单位全部实现达标。1992年2月,举行首届女职工技术比武,有23名选手参赛,对获第一、二、三名者晋升了一级工资,并选派10名代表参加赣州地区首届女职工技术比武。同年,在全市女职工中开展为实现“八五”计划建功立业劳动竞赛,表彰先进集体20个,先进个人36人。
  文娱活动市总工会成立后,便开展职工文娱活动,至1956年,全市组织基层业余剧团6个、职工业余歌舞团1个,排练节目30多个,多次在基层公演。1956年2月,举行首届工人业余文艺汇演,有71个单位1100多人参加,演出节目130多个,并评选出9个节目参加江西省首届职工文艺会演,《储蓄利国利民》、《说唱赣南》、《十打》等节目还被选拔参加全国职工曲艺会演。1989年,为迎接赣州市首届金秋艺术节,各基层工会共演出文艺节目80多场。并组织12台节目参加全市演出。1995年,在全区职工文艺会演中,赣州市有2台36个节目参演,其中有17个节目获优秀节目奖,14人获优秀演员奖。
  体育活动 [=此处为插图(研讨与交流技协工作理论和经验)=] 1950年,全市各行业、各系统建起各种体协、运动队和锻炼小组,组织业余体育比赛,实行工间操制度。1956年,成立产业体协3个,基层体协64个,各种球队122个。1955~1965年,共举行四届全市职工体育运动会。1981年以后,市总工会先后组织围棋、中国象棋、桥牌、医疗体育、太极拳、广播体操等比赛。80年代后期,职工体育活动趋向多样化、小型化、家庭化、趣味化,广泛开展了游泳、钓鱼、信鸽、门球、气功、健身健美、体育舞蹈及兴趣体育等活动。
  保险福利劳动保护 1950年6月《工会法》颁布后,市总工会和市劳动部门加强对工厂安全卫生的检查、监督,逐步解决了饮水、茶水、厕所、工作服等问题,普遍实行8小时工作制。
  1956年5月,在赣州矿山机械厂等3个单位建立劳动保护委员,共有委员21人,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70人。市工会联合会明确规定,在各种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中,安全工作不好的不能评为先进。1965年6月,派出工作组帮助赣州玻璃厂、赣州木器厂、赣州电池厂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检查全市工厂的粉尘、毒气及中毒情况。1979年,对接触粉尘和有害气体的职业病患者进行普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1980年起,每年开展“安全月”活动。1983年,对70多个单位3670名接触铅、汞、苯、锰、粉尘及其他有害物体的工人进行普查普治。至1991年,基层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发展到70个,车间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198个,有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1615人。
  劳动保险 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4月,市总工会与市劳动部门联合举办训练班,培训企业工会主席、劳保委员80人,同年冬,有5个直属工厂开始实行劳动保险,享受劳保的职工有1185人。1952年10月,市总工会成立市工人医院,设内、外科,会员享受八折优待,家属享受九折优待。1953年,全市实行劳动保险条例的单位达18个,企业自办医疗所10个,有医师14名、护士15名,19个基层工会有特约医院。职工享受生死病老及子女教育补助金的单位达11个。1961年,全市实行劳保条例的单位发展到54个,享受劳保待遇的职工增加到10834人。1980年,全市实行劳保条例的单位有92个,享受劳保待遇的职工有14886人,领取保险金的退休职工有996人。1991年,按照省、地工会“卡片登记清楚,供养关系划分准确,符合政策规定”的要求,全市58个国有企业对27932名在职固定职工、4260名在职合同制职工和5215名离退休职工进行卡片登记工作,划定供养直系亲属20220人,同时对220名享受定期生活困难补助的遗属进行了审核登记。
  生活福利 1949年10月30日,市职工总会筹委会发出通告,登记失业工人。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成立赣州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处理工人失业问题。至12月底,全市2135名失业工人中,有568人通过介绍复业或转业,263人自动回乡生产,57人被遣送回原籍;政府发放失业救济粮3.78万公斤和一批救济款。1951年,市总工会配合市搬运公司恢复和新开砖瓦窑44个,安排了一大批半失业的搬运工人。1953年,全市各工厂办起职工食堂、浴室、理发室,工人免费理发;群众合股开办的消费、供销、生产、信用合作社发展到21个,为职工减少了生活开支。
  1960~1961年,工会组织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加强对职工食堂的民主管理,发动职工和食堂工作人员发展副食品生产,大搞“一种三养”(种菜、养猪、养鱼、养家禽)。1960年,工交财贸企业建立副业生产队42个,农场42个,种菜848亩,养猪1743头,养家禽3400多只,养鱼11900多尾。
  1980年,开展职工生活工作大检查,督促行政逐步解决职工住房难、就业难、洗澡难、吃饭难、子女上学入托难等问题。1985年,在一些基础好的单位开展建“文明宿舍”、“卫生厕所”、“文明医务所”活动,在中小型企业开展小食堂、小浴室、小厕所、小理发室、小更衣室的“五小”活动,使职工生活福利设施得到改善。1988年,在江西齿轮箱总厂、赣南水轮机厂进行职工食堂、集体宿舍、浴室、职工医院、理发室等后勤工作一条龙达标竞赛试点。1990年,市总工会制订《赣州市企业职工生活后勤工作达标暂行标准》和《验收评分细则》,开始在全市推行。
  互助补助 1953年,店员工会等17个基层工会成立互助会,吸纳互助金1.22亿多元(旧人民币)。1963年,建立互助储金会的单位有202个。1990年,全市有各种储金会403个,参加互助储金会的职工2.67万多人,互助储金额达57.47万多元。
  对工资低、收入少、家庭人口多生活确有困难的职工,工会及时给予临时性或定期经济补助。1991年,全市各级工会补助困难职工5078人,补助金额19.99万多元。1994年,市总工会组织实施“送温暖工程”,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困难职工生活状况台帐,对困难职工走访、慰问。1995年元旦、春节期间,对全市17个困难企业的200户特困职工进行了重点走访、慰问。
  疗养休养根据上级工会下达的休养时间、地点和名额,市总工会选送劳动模范、生产标兵、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分期分批进行短期休养,一般7~10天。1952年7月3日,赣州市5000多工人集会欢送首批劳模赴庐山休养。1984年起,休养活动由市总工会自行组织,休养点有北戴河、青岛、北京、西安、桂林、昆明、厦门、庐山等地。
  疗养工作主要是为患职业病和慢性病职工、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开办职工营养食堂、营养站、疗养所,实行不脱产的就地疗养。脱产疗养的始于1956年。疗养地点为东外天竺山、水西白塔、星子县温泉、南昌市青山湖等工会系统疗养院。1959年,全市举办业余疗养、营养101期,享受疗(营)养者977人次。
  女工福利建国初,在码头、纺织行业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分娩女工由工会补助1斗米,对产假休息、工资、哺乳时间也有明确规定。1956年,一些工厂办起哺乳室,方便女工为婴儿喂奶。配合妇幼保健部门对女工进行滴虫、性病普检和重点治疗。198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女工保护条例》,配合行政健全女工“五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劳动保护制度,组织2249名女职工进行妇科病普查。赣江造纸厂率先建起女工卫生室、冲洗室、妇科病治疗室、孕妇休息室,配备专职妇科医师。1983年11月,全市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宣传活动,组成调查组46个,查处和调解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案件45起。1987年,贯彻《女职工保健暂行条例》,开展“四室一查”达标竞赛活动。
  全市81个单位,分3年达标。
  退休管理 1986年,赣州市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驻市、市属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1987年,修建退休职工活动室,置有书报、棋类、麻将、扑克等文体用品,设专人管理,全天对外开放。有计划地开展各种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操、门球、钓鱼、太极剑的培训和比赛活动,春节期间进行慰问。1988年第一个敬老节,向全市1.3万多退休职工发出慰问信。1994年,成立尊老互助储金会。至1995年,参加储金会的单位达107个,7491人次,储金达28万多元。慰问补助退休职工600多人次,组织600多名退休职工赴厦门、韶山、丹霞山等地旅游。同年,组建赣州市夕阳红艺术团,排练节目,为退休职工巡回演出。
  第二章农民组织第一节农民协会 1926年11月上旬,共产党员、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周冕、顾光理等来到赣州指导开展农民运动,深入城郊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和组织农民协会的好处,很快掀起组织农会的高潮,11月下旬,在南坊成立赣州郊区第一个村农民协会,接着先后成立华林、沙河、黄金、苑田、湖边、赤珠等农民协会和城郊第一个区农民协会。11月底,在赣州西津路广东会馆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赣县农民协会,选举顾光理为主席。时有乡农民协会30个、区农民协会2个,会员4500多人。1926~1927年,城郊各农会组织率领贫苦农民,开展以“二五减租”为中心内容的反封建斗争,反对地主豪绅“起耕”(即夺耕)和逼债,反对地主高利贷剥削。1927年5月,国民党军队进驻赣州,农民协会遭到破坏。
  1930年10月至1932年春,为配合红军攻打赣州,在城郊先后建立农民协会组织。1932年2月,建立东郊区农民协会及龙村、角湖龙等村农民协会。1932年春红军攻打赣州时,城郊各农民协会组织支前队、赤卫队、担架队和妇女队,为红军推砻打碓做米,运送粮食、弹药和其他物资,沙石、沙河等乡支援粮食1100多担,肥猪数十头;担架队把各乡挑来的蔬菜送上前线后,又把伤员抬回后方医院治疗;妇女群众为红军编斗笠、做军鞋,鼓舞红军的士气。红军部队撤离后,农协组织随即解体。
  1949年秋至1950年春,市郊区随着支前、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的深入展开,建立了乡、村农民协会组织。1950年10月,组建郊区农民协会。市郊各级农民协会带领会员协助政府顺利完成了支前、减租减息、反霸和土改等各项中心工作。1950年冬,水西乡进行土改试点,乡农会访贫问苦,发动会员开展反霸斗争和分田分地等。1951年,郊区各乡全面进行土改,各乡农会发动会员控诉地主恶霸的罪行,没收地主恶霸的土地、房屋和财产。土改结束时,市郊区农民协会在市体育场举行万人大会,庆祝土改的胜利。1952年后,随着乡村政权的建立与完善,农会作用逐步为乡村政权所代替。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