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务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517
颗粒名称: 侨务工作
分类号: D634
页数: 2
摘要: 平反、纠正冤假错案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归侨、侨眷的冤、假、错案有15件,属于政治历史问题的13件,于1988年复查纠正。同时,对归侨、侨眷的人事档案进行全面清理,清理出不符合政策的材料2773份,按规定分别进行了妥善处理。
关键词: 华侨政策 侨务工作

内容

平反、纠正冤假错案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归侨、侨眷的冤、假、错案有15件,属于政治历史问题的13件,于1988年复查纠正。同时,对归侨、侨眷的人事档案进行全面清理,清理出不符合政策的材料2773份,按规定分别进行了妥善处理。
  清退被挤占的私房和被查抄的财物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挤占的侨房77户,面积5405.46平方米,于1986年上半年全部处理完毕,产权和使用权均已解决。对“文化大革命”前历次运动中被征收、没收的侨房,也进行了妥善处理,按照政策落实侨房13户,面积26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的财物53件,折合人民币8万多元,全部落实发回本人。
  收回安置下放归侨和侨眷 60年代初被精简下放的归侨、华侨直系亲属均收回并安置了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24名,提升职务的有30人,晋升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有50人。解决了16对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和子女不在身边的困难。“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海外关系”下放农村的83户(人)归侨、华侨直系亲属和港澳同胞眷属均于1987年收回城市落户。
  接待华侨 1982年以来,先后接待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同胞20批,124人次。1994年,市侨办邀请了21户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同胞回家乡参加’94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共商振兴赣州经济大计。 兴办侨属企业 1981年,动员归侨、侨眷集资8万多元兴办侨属企业。随后,市人民政府拨款5万元,扶持侨办企业。1981年11月,成立赣州市华侨企业公司。1983年,公司开设华侨友谊商店、华侨商场。1984年4月,成立赣州市华侨旅游服务公司、赣州市中国旅行社和赣州市华侨企业总公司。购买进口中巴、15座面包车各2辆,由市华侨旅游服务公司与省外办车队联合开辟赣州到南昌往返日班客运。到1987年,侨办企业发展到5个公司、4个厂、2个商场(店)等11个企业,其中国营企业2个,集体企业9个,安排职工135人,其中归侨、侨眷85人。至1986年,侨属企业缴纳税金27万多元,上交国家能源基金7万多元。
  招商引资 1984年,由市侨办牵头,与香港华艺贸易公司在赣州签定来料加工油画、水彩画的合作协议书,成立富华制画厂。1989年6月,移交市文化部门主管。1985年2月9日,与香港德伟公司洽谈投资兴建经营赣州华侨大厦的业务。1990年4月,赣州华侨旅游侨汇服务公司与香港嘉利贸易行合资组建赣州侨嘉工艺品有限公司。1993年5月,由侨属联络香港汇艺贸易公司与赣州市包装纸厂合资成立赣州华汇纸制品有限公司。1994年5月,赣州市中侨发展公司和赣州市人民政府驻深圳联络处,共同与香港汇艺贸易公司合资成立赣州华通小汽车出租有限公司。1995年,市侨办邀请入境探亲访友、洽谈经济贸易、投资建设的有10多人次,接待海外客人62人次。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