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侨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51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侨务
分类号: D634.0
页数: 4
摘要: 1980年以前,赣州市侨务工作属市民政局管理。1980年10月,成立赣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简称市侨办),负责处理海内外华侨、归侨、港澳同胞及其眷属的日常事务。
关键词: 华侨政策 侨务政策

内容

1980年以前,赣州市侨务工作属市民政局管理。1980年10月,成立赣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简称市侨办),负责处理海内外华侨、归侨、港澳同胞及其眷属的日常事务。
  华侨分布湖边乡石人前胡家兴于1905年去南洋,是赣州最早去海外谋生的人。随后去香港、印尼、新加坡、缅甸、日本、英国、美国等地谋生或继承产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建国后,出国寻亲和继承产业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赣州籍在台湾的军政界人员,年老退休移居海外的人数日益增加。据1979年调查,全市有华侨169人,侨眷125户、328人,中国血统外籍华人31人,中国血统外籍华人眷属21户、86人。1986年普查,全市有华侨118户、197人,侨眷403户、1767人,中国血统外籍华人147户、357人,中国血统外籍华人眷属147户、591人。1991年,侨情普查,全市有国外华侨296户、1372人,外籍华人596户、2495人,港澳同胞382户、1643人(上述3类人员含台转侨的64户、219人),合计1274户、5510人,分布在32个国家和地区。
  赣州市侨居海外的华人具有爱国传统。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许多华侨筹钱支援革命,或回国直接投身革命。建国后,他们心向祖国,热爱家乡,拥护共产党。不少科学家、技术人员、医师和教授放弃在国外优厚的待遇,回来为祖国建设服务,做出了成绩。美籍华人女博士刘君若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多次应邀回国讲学,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汉藏语言学会,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先后3次到赣州扫墓和观光。
  [=此处为表格(1991年全市华侨华人在国外和港澳的分布情况)=] [=此处为表格(1991年全市在国(境)外知名人士情况)=] 归侨侨眷 1979年,全市有归国华侨238人,主要来自印尼、缅甸、新加坡、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港澳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回国后,由国家安排在100多个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工作。1990年,全市归侨、侨眷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6人、高级工程师22人、高级实验师4人、高级农艺师2人、高级教师19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15人、二级演员1人。
  1991年,有侨务对象734户、4128人,其中,归国华侨139户、487人,归侨眷属79户、446人,港澳回归人员25户、75人,港澳回归眷属8户、53人,华侨眷属163户、986人,外籍华人眷属130户、865人,港澳同胞眷属190户、1216人。这些人员中,有全国政协委员1人、省政协委员4人、市人大代表3人、市政协委员11人、社团成员15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8人;中共党员88人、民主党派成员21人;获省以上先进称号22人,地市先进称号29人,获省、地、市科研成果奖29人。侨眷、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余南廉,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兼理化检测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在负责冶金分析化学技术工作中获得过多种奖励,1959年主编的《钨矿砷钨及其伴生元素的分析》一书,获得冶金部颁发的集体著书立说奖,1964年和1977年,先后两次负责组织制定《钨精矿冶金部部颁标准分析方法》研究专题获冶金部嘉奖。归侨、赣南师院外语系教授林其仁,早年在泰国曼谷教会学校英语系毕业,抗日战争时期回国后就读于西南联大,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在赣州三中和赣南师院任教期间,教学工作成绩优异,多次被评为赣州地区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侨联先进工作积极分子。
  侨务工作平反、纠正冤假错案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归侨、侨眷的冤、假、错案有15件,属于政治历史问题的13件,于1988年复查纠正。同时,对归侨、侨眷的人事档案进行全面清理,清理出不符合政策的材料2773份,按规定分别进行了妥善处理。
  清退被挤占的私房和被查抄的财物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挤占的侨房77户,面积5405.46平方米,于1986年上半年全部处理完毕,产权和使用权均已解决。对“文化大革命”前历次运动中被征收、没收的侨房,也进行了妥善处理,按照政策落实侨房13户,面积26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的财物53件,折合人民币8万多元,全部落实发回本人。
  收回安置下放归侨和侨眷 60年代初被精简下放的归侨、华侨直系亲属均收回并安置了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24名,提升职务的有30人,晋升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有50人。解决了16对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和子女不在身边的困难。“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海外关系”下放农村的83户(人)归侨、华侨直系亲属和港澳同胞眷属均于1987年收回城市落户。
  接待华侨 1982年以来,先后接待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同胞20批,124人次。1994年,市侨办邀请了21户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同胞回家乡参加’94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共商振兴赣州经济大计。
  兴办侨属企业 1981年,动员归侨、侨眷集资8万多元兴办侨属企业。随后,市人民政府拨款5万元,扶持侨办企业。1981年11月,成立赣州市华侨企业公司。1983年,公司开设华侨友谊商店、华侨商场。1984年4月,成立赣州市华侨旅游服务公司、赣州市中国旅行社和赣州市华侨企业总公司。购买进口中巴、15座面包车各2辆,由市华侨旅游服务公司与省外办车队联合开辟赣州到南昌往返日班客运。到1987年,侨办企业发展到5个公司、4个厂、2个商场(店)等11个企业,其中国营企业2个,集体企业9个,安排职工135人,其中归侨、侨眷85人。至1986年,侨属企业缴纳税金27万多元,上交国家能源基金7万多元。
  招商引资 1984年,由市侨办牵头,与香港华艺贸易公司在赣州签定来料加工油画、水彩画的合作协议书,成立富华制画厂。1989年6月,移交市文化部门主管。1985年2月9日,与香港德伟公司洽谈投资兴建经营赣州华侨大厦的业务。1990年4月,赣州华侨旅游侨汇服务公司与香港嘉利贸易行合资组建赣州侨嘉工艺品有限公司。1993年5月,由侨属联络香港汇艺贸易公司与赣州市包装纸厂合资成立赣州华汇纸制品有限公司。1994年5月,赣州市中侨发展公司和赣州市人民政府驻深圳联络处,共同与香港汇艺贸易公司合资成立赣州华通小汽车出租有限公司。1995年,市侨办邀请入境探亲访友、洽谈经济贸易、投资建设的有10多人次,接待海外客人62人次。
  第三节旅游 1990年,成立赣州市旅游局,主管全市旅游工作。1994年后,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拟定《赣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经申报,赣州市被纳入华夏城乡全国旅游线路名单,并首次由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把赣州旅游产品推向世界。
  旅游景点 [=此处为插图(贡江河畔古榕树)=] 境内有郁孤台、八境台、北宋砖城墙、福寿沟、通天岩、慈云塔、文庙、夜话亭、七鲤古窑遗址等100多处文物古迹,特别是宋代古迹保存较好,被誉为“宋城博物馆”。蒋经国故居保存完整。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军政要员莅临赣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题刻、诗篇。全市旅游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有名胜古迹、宋城街市、古民宅院、客家文化、宗教文化、革命胜迹、名人遗迹等7类;自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