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档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50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档案
分类号: G275
页数: 2
摘要: 清代,档案由县署设科房管理,有专职官员负责文案和史料的收集、整理。民国时期,档案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内容,赣县县政府、赣州镇公所均有专人管理档案。解放后,赣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档案资料。1950年,设立赣州市人民政府档案室,统管所辖各部门的档案。1959年3月,成立赣州市档案馆。1980年12月,成立赣州市档案局,实行局、馆合署办公。1983年12月撤销市档案局,1984年12月恢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1995年底,全市有综合档案馆1个,专业档案馆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98个,专职档案人员77人,兼职档案员249人。同时,对分属中共赣州市委档案室、市人民政府档案室保管的建国后档案接收进馆。
关键词: 档案工作 技术档案

内容

清代,档案由县署设科房管理,有专职官员负责文案和史料的收集、整理。民国时期,档案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内容,赣县县政府、赣州镇公所均有专人管理档案。解放后,赣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档案资料。1950年,设立赣州市人民政府档案室,统管所辖各部门的档案。1956年,设立中共赣州市委档案室,统管所辖各部门的档案。1959年3月,成立赣州市档案馆。1980年12月,成立赣州市档案局,实行局、馆合署办公。1983年12月撤销市档案局,1984年12月恢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1995年底,全市有综合档案馆1个,专业档案馆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98个,专职档案人员77人,兼职档案员249人。
  档案管理档案收集建国初期,赣州市军管会接收了国民党时期赣县党、政、军、警、社团、工厂的部分档案资料,后转由市公安机关保管;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革命历史档案的征集工作。市档案馆成立后,将国民党时期的档案资料接收进馆。同时,对分属中共赣州市委档案室、市人民政府档案室保管的建国后档案接收进馆。1959年以来,市档案馆的档案收集主要来源于各单位定期向市档案馆移交的档案。要求市直单位和部分二级机构的档案经整理,在原单位保管5~10年后移交市档案馆。市档案馆还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征集档案。1980年以来,适应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扩大接收范围,除文书档案外,还适当接收了一些有保存价值的实物档案、声像档案和企业名、特、优产品档案。
  档案整理市档案馆的档案整理工作主要是将所接收的符合进馆质量标准的案卷,按全宗编号排列上架,对不符合质量标准、不符合保管和利用的案卷,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1954年7月,为便利公文整理归档,对公文的用纸、格式、标点、日期、内容、缮印等都作了统一规定。1959、1962年,市档案馆两次组织力量,对馆藏档案进行整理,对档案与资料混淆在一起的案卷加以清理,对组卷不合理的案卷实行调整,没有卷内目录的重新补抄,案卷标题不确切的重新拟写。清理出一批积存的零散文件,给予组卷、装订和编目。对部分严重破损、字迹褪变的档案,及时做裱糊、复制工作,共抢救档案资料2620卷(册)。
  档案保管市档案馆成立初期,档案库房面积小,设备简陋。1979年,市革命委员会拨款在中共赣州市委院内另建新馆,总面积684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421平方米。新馆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档案保管条件,符合了防火、防盗、防尘、防霉、防潮、防鼠、防虫、防高温等要求。所有档案箱柜进行统一编号,馆藏档案以全宗为单位进行排列,编制了档案存放一览表,制作了全引目录、案卷目录、文件卡片、资料卡片等检索工具,制定了档案保管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进库前,先进消毒柜消毒,定期测试温湿度,防止高温、高湿对档案的影响,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库房。
  业务培训 1954年8月,中共赣州市委办公室举办了为期1个月的文书档案研究班,为市委各部、委、室及工、青、妇、区委培训了一批文书档案人员。1985年9月,市档案局与地区档案局、赣州市电大工作站联合开办电大档案专业班,经3年半脱产学习,培养出一批档案专业人才。从1985年开始,市档案局每年举办1~2期档案业务培训班。培训班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开设文书立卷、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照片档案、科技档案、资料工作等档案业务课程。至1995年底,市档案局共举办业务培训班19期,培训档案人员722人次。
  档案服务 1978年以来,全市档案工作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抓升级,促管理为重点,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供优质服务,使档案工作充分发挥效能。至1995年,市档案馆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792卷,编印《中共赣州市委文件选编(1949~1986)》、《赣州市人民政府文件选编(1949~1986)》,与市委组织部、党史办合编《中共赣州市组织史资料(1926~1987.10)》,与市委办公室合编《中共赣州市委大事记(1949~1986)》等各类资料11种、290多万字。平均每年接待查阅资料的单位和个人500人次以上,为单位、个人解决职务、职称、学历、工龄、工资、待遇、诉讼、编史修志等方面的问题和为领导决策、经济建设、落实政策、解决民事纠纷提供了依据。
  档案升级 1990年,在全市企业中开展档案升级工作。档案升级工作,先由各单位根据申报级别,按照升级的各项标准,对本单位的文书、会计、声像、科技、基建、人事等各种档案资料进行分类、组卷、编目、上架,建立和健全各项档案制度,设立专用的档案库房,购置各种档案保管、保护设备,然后,由市档案局组织升级考评组,从管理体制、机构人员、业务建设、开发利用、自身建设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代表省档案局颁发证书。1991年起,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档案升级工作。至1995年,全市有档案升级单位58个,其中,企业晋升国家二级1个、省级5个,行政事业单位晋升省特级5个、省一级7个、省二级17个、省三级23个。
  档案馆藏赣州市档案馆成立初期,有馆藏档案10773卷,其中,民国时期档案1179卷,建国后档案9594卷。1962年,对馆藏档案进行鉴别、整理。1978年后,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改变馆藏贫乏、门类单一的状况。至1995年,馆藏档案26923卷,资料13478册。馆藏档案以文书档案为主,兼有基建、声像、财务、人事、实物等方面的档案。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