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信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50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信访
分类号: D632.8
页数: 3
摘要: 1955年3月,市人民委员会设立人民问事处。1979年初,中共赣州市委、市革命委员会分别设立信访室,各配有1~2名干部。1981年3月,成立中共赣州市委信访领导小组。1982年8月,成立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办公室,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亦配有专职或兼职信访干部,并确定1名领导分管信访工作。对此,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在1981年抽调8名干部,组成4个工作组分赴乡镇、街道了解和商讨妥善安置城镇下放人员问题。市人民政府对此信访信息,果断采取措施,把未升入初中的毕业生留下来重读五年级,并发动社会捐资办学,集资150万元,修建教室83间,添置桌凳3600套。
关键词: 信访工作 民政工作

内容

工作网络市人民政府成立初就配备信访秘书负责信访工作。1953年3月,市人民政府设立政府接待室,配有专职信访干部。1955年3月,市人民委员会设立人民问事处。1968年4月,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室设立群众接待组,后改为信访室。1979年初,中共赣州市委、市革命委员会分别设立信访室,各配有1~2名干部。1981年3月,成立中共赣州市委信访领导小组。1982年8月,成立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办公室(简称市信访办),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亦配有专职或兼职信访干部,并确定1名领导分管信访工作。至1989年,市属13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1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实现“四有”(有信访组织、有领导分管、有信访干部、有工作制度),93个村、48个居委会建立民调小组,由村党支书或村(居)委主任任组长,有兼职民调员436人,在全市基本形成信访工作网络。
  信访工作与制度党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1953年3月,市人民政府建立信访接待日制度,规定每星期五下午为市长接见来访群众日,并设置市委书记、市长接受群众意见专用箱。1979年初,实行每星期六市委书记、副书记、常委、革委会主任、副主任轮流接待来访群众制度。1993年3月,实行每月1次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副市长信访接待日制度,听取来访群众的意见、建议,按政策解答群众的问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于不符合政策、要求过高、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劝其停访息诉,遇到专业性强,需要职能部门研究处理的问题,当即打电话通知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场,答复解决,使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处理。1979~1995年,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副市长在信访办接待来访群众282次,993人。
  来信来访登记制度1953年3月,市人民政府接待室设立后,初步建立信访登记、转办、催办、检查、答复、归档制度。至1956年,共受理人民来信来访24017件(次),其中来信20004件,来访4013人次。1979年初,建立健全接待、登记、转办、查办、结案回报、信访情况综合月报、季报、信访简报、归档等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群众来信来访高潮,仅1979~1981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1630件(次),其中来信6912件,来访4718人次。属于要求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历史遗留问题的信访达5831件,占3年信访量的50.1%。一些下放农村尚未收回的集体所有制单位人员和城镇居民不断来信来访,要求回城恢复城市户口和安排工作。对此,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在1981年抽调8名干部,组成4个工作组分赴乡镇、街道了解和商讨妥善安置城镇下放人员问题。之后,依据政策分期分批收回安置。这一期间,对中央、省、地有关部门转交赣州市办理的297件信访案件,采取定时间、定人员、定案件的办法,进行调查处理,在严把质量关的基础上,使全部信访案件如期上报。随着各种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在信访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群众信访中反映群众利益、热点问题和老大难问题日益增多,集体上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呈上升趋势。1979~1990年,受理集体上访59批460人次,1991~1995年,受理集体上访74批1723人次。1977~1995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1630件(次),其中来信6912件,来访4718人次。
  党政领导和分级归口责任制1953年以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信访工作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责任制。许多乡镇、单位实现了“四无”(无越级上访、无集体上访、无重复上访、无信访积案)。1991年5月,进一步健全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要求党政一把手对本单位信访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真抓实管信访工作,其他领导负责处理好分管部门、单位出现的信访问题。各级领导坚持“三亲自”办信访的制度,仅1979~1995年,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阅批群众来信8104件,接待群众来访993人次,查办信访案件373件,大量疑难、重要的信访问题在各级领导的关心过问和亲自处理下得到妥善解决,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利。
  收集、反映信访信息1979~1995年,市信访部门根据群众信访反映的情况、问题和意见,经过筛选、整理,编写信访情况简报287期,呈报摘报信访信息264条。1983年9月,一些市民反映,由于中学教室不足致使小学升初中的录取分数线定得过高,当年有900名小学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市人民政府对此信访信息,果断采取措施,把未升入初中的毕业生留下来重读五年级,并发动社会捐资办学,集资150万元,修建教室83间,添置桌凳3600套。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