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信访 档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50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信访 档案
分类号: G271.2
页数: 4
摘要: 工作网络市人民政府成立初就配备信访秘书负责信访工作。1955年3月,市人民委员会设立人民问事处。1968年4月,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室设立群众接待组,后改为信访室。1981年3月,成立中共赣州市委信访领导小组。1982年8月,成立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办公室,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亦配有专职或兼职信访干部,并确定1名领导分管信访工作。至1989年,市属13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1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实现“四有”,93个村、48个居委会建立民调小组,由村党支书或村(居)委主任任组长,有兼职民调员436人,在全市基本形成信访工作网络。同时,对分属中共赣州市委档案室、市人民政府档案室保管的建国后档案接收进馆。
关键词: 档案管理 组织机构

内容

工作网络市人民政府成立初就配备信访秘书负责信访工作。1953年3月,市人民政府设立政府接待室,配有专职信访干部。1955年3月,市人民委员会设立人民问事处。1968年4月,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室设立群众接待组,后改为信访室。1979年初,中共赣州市委、市革命委员会分别设立信访室,各配有1~2名干部。1981年3月,成立中共赣州市委信访领导小组。1982年8月,成立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办公室(简称市信访办),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亦配有专职或兼职信访干部,并确定1名领导分管信访工作。至1989年,市属13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1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实现“四有”(有信访组织、有领导分管、有信访干部、有工作制度),93个村、48个居委会建立民调小组,由村党支书或村(居)委主任任组长,有兼职民调员436人,在全市基本形成信访工作网络。
  信访工作与制度党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1953年3月,市人民政府建立信访接待日制度,规定每星期五下午为市长接见来访群众日,并设置市委书记、市长接受群众意见专用箱。1979年初,实行每星期六市委书记、副书记、常委、革委会主任、副主任轮流接待来访群众制度。1993年3月,实行每月1次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副市长信访接待日制度,听取来访群众的意见、建议,按政策解答群众的问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于不符合政策、要求过高、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劝其停访息诉,遇到专业性强,需要职能部门研究处理的问题,当即打电话通知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场,答复解决,使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处理。1979~1995年,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副市长在信访办接待来访群众282次,993人。
  来信来访登记制度1953年3月,市人民政府接待室设立后,初步建立信访登记、转办、催办、检查、答复、归档制度。至1956年,共受理人民来信来访24017件(次),其中来信20004件,来访4013人次。1979年初,建立健全接待、登记、转办、查办、结案回报、信访情况综合月报、季报、信访简报、归档等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群众来信来访高潮,仅1979~1981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1630件(次),其中来信6912件,来访4718人次。属于要求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历史遗留问题的信访达5831件,占3年信访量的50.1%。一些下放农村尚未收回的集体所有制单位人员和城镇居民不断来信来访,要求回城恢复城市户口和安排工作。对此,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在1981年抽调8名干部,组成4个工作组分赴乡镇、街道了解和商讨妥善安置城镇下放人员问题。之后,依据政策分期分批收回安置。这一期间,对中央、省、地有关部门转交赣州市办理的297件信访案件,采取定时间、定人员、定案件的办法,进行调查处理,在严把质量关的基础上,使全部信访案件如期上报。随着各种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在信访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群众信访中反映群众利益、热点问题和老大难问题日益增多,集体上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呈上升趋势。1979~1990年,受理集体上访59批460人次,1991~1995年,受理集体上访74批1723人次。1977~1995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1630件(次),其中来信6912件,来访4718人次。
  党政领导和分级归口责任制1953年以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信访工作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责任制。许多乡镇、单位实现了“四无”(无越级上访、无集体上访、无重复上访、无信访积案)。1991年5月,进一步健全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要求党政一把手对本单位信访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真抓实管信访工作,其他领导负责处理好分管部门、单位出现的信访问题。各级领导坚持“三亲自”办信访的制度,仅1979~1995年,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阅批群众来信8104件,接待群众来访993人次,查办信访案件373件,大量疑难、重要的信访问题在各级领导的关心过问和亲自处理下得到妥善解决,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利。
  收集、反映信访信息1979~1995年,市信访部门根据群众信访反映的情况、问题和意见,经过筛选、整理,编写信访情况简报287期,呈报摘报信访信息264条。1983年9月,一些市民反映,由于中学教室不足致使小学升初中的录取分数线定得过高,当年有900名小学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市人民政府对此信访信息,果断采取措施,把未升入初中的毕业生留下来重读五年级,并发动社会捐资办学,集资150万元,修建教室83间,添置桌凳3600套。
  第二节档案机构与队伍清代,档案由县署设科房管理,有专职官员负责文案和史料的收集、整理。民国时期,档案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内容,赣县县政府、赣州镇公所均有专人管理档案。解放后,赣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档案资料。1950年,设立赣州市人民政府档案室,统管所辖各部门的档案。1956年,设立中共赣州市委档案室,统管所辖各部门的档案。1959年3月,成立赣州市档案馆。1980年12月,成立赣州市档案局,实行局、馆合署办公。1983年12月撤销市档案局,1984年12月恢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1995年底,全市有综合档案馆1个,专业档案馆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98个,专职档案人员77人,兼职档案员249人。
  档案管理档案收集建国初期,赣州市军管会接收了国民党时期赣县党、政、军、警、社团、工厂的部分档案资料,后转由市公安机关保管;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革命历史档案的征集工作。市档案馆成立后,将国民党时期的档案资料接收进馆。同时,对分属中共赣州市委档案室、市人民政府档案室保管的建国后档案接收进馆。1959年以来,市档案馆的档案收集主要来源于各单位定期向市档案馆移交的档案。要求市直单位和部分二级机构的档案经整理,在原单位保管5~10年后移交市档案馆。市档案馆还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征集档案。1980年以来,适应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扩大接收范围,除文书档案外,还适当接收了一些有保存价值的实物档案、声像档案和企业名、特、优产品档案。
  档案整理市档案馆的档案整理工作主要是将所接收的符合进馆质量标准的案卷,按全宗编号排列上架,对不符合质量标准、不符合保管和利用的案卷,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1954年7月,为便利公文整理归档,对公文的用纸、格式、标点、日期、内容、缮印等都作了统一规定。1959、1962年,市档案馆两次组织力量,对馆藏档案进行整理,对档案与资料混淆在一起的案卷加以清理,对组卷不合理的案卷实行调整,没有卷内目录的重新补抄,案卷标题不确切的重新拟写。清理出一批积存的零散文件,给予组卷、装订和编目。对部分严重破损、字迹褪变的档案,及时做裱糊、复制工作,共抢救档案资料2620卷(册)。
  档案保管市档案馆成立初期,档案库房面积小,设备简陋。1979年,市革命委员会拨款在中共赣州市委院内另建新馆,总面积684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421平方米。新馆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档案保管条件,符合了防火、防盗、防尘、防霉、防潮、防鼠、防虫、防高温等要求。所有档案箱柜进行统一编号,馆藏档案以全宗为单位进行排列,编制了档案存放一览表,制作了全引目录、案卷目录、文件卡片、资料卡片等检索工具,制定了档案保管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进库前,先进消毒柜消毒,定期测试温湿度,防止高温、高湿对档案的影响,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库房。
  业务培训 1954年8月,中共赣州市委办公室举办了为期1个月的文书档案研究班,为市委各部、委、室及工、青、妇、区委培训了一批文书档案人员。1985年9月,市档案局与地区档案局、赣州市电大工作站联合开办电大档案专业班,经3年半脱产学习,培养出一批档案专业人才。从1985年开始,市档案局每年举办1~2期档案业务培训班。培训班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开设文书立卷、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照片档案、科技档案、资料工作等档案业务课程。至1995年底,市档案局共举办业务培训班19期,培训档案人员722人次。
  档案服务 1978年以来,全市档案工作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抓升级,促管理为重点,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供优质服务,使档案工作充分发挥效能。至1995年,市档案馆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792卷,编印《中共赣州市委文件选编(1949~1986)》、《赣州市人民政府文件选编(1949~1986)》,与市委组织部、党史办合编《中共赣州市组织史资料(1926~1987.10)》,与市委办公室合编《中共赣州市委大事记(1949~1986)》等各类资料11种、290多万字。平均每年接待查阅资料的单位和个人500人次以上,为单位、个人解决职务、职称、学历、工龄、工资、待遇、诉讼、编史修志等方面的问题和为领导决策、经济建设、落实政策、解决民事纠纷提供了依据。
  档案升级 1990年,在全市企业中开展档案升级工作。档案升级工作,先由各单位根据申报级别,按照升级的各项标准,对本单位的文书、会计、声像、科技、基建、人事等各种档案资料进行分类、组卷、编目、上架,建立和健全各项档案制度,设立专用的档案库房,购置各种档案保管、保护设备,然后,由市档案局组织升级考评组,从管理体制、机构人员、业务建设、开发利用、自身建设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代表省档案局颁发证书。1991年起,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档案升级工作。至1995年,全市有档案升级单位58个,其中,企业晋升国家二级1个、省级5个,行政事业单位晋升省特级5个、省一级7个、省二级17个、省三级23个。
  档案馆藏赣州市档案馆成立初期,有馆藏档案10773卷,其中,民国时期档案1179卷,建国后档案9594卷。1962年,对馆藏档案进行鉴别、整理。1978年后,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改变馆藏贫乏、门类单一的状况。至1995年,馆藏档案26923卷,资料13478册。馆藏档案以文书档案为主,兼有基建、声像、财务、人事、实物等方面的档案。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