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乡与回城安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466
颗粒名称: 知青上山下乡与回城安置
分类号: D432.9
页数: 2
摘要: 动员上山下乡 1955年起,赣州市陆续有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自愿下乡、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62年,全市动员371名知识青年到国有农、林场参加山区建设。
关键词: 学生运动 中国青年运动

内容

动员上山下乡 1955年起,赣州市陆续有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自愿下乡、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62年,全市动员371名知识青年到国有农、林场参加山区建设。
  1963年10月,成立赣州市安置城市下放职工和青年学生领导小组。各街道办事处也分别成立社会青年工作办公室,负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员工作。同年12月,第一批到农村插队落户的193名社会青年奔赴宁都、信丰。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全市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1964~1966年,全市共有2864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1968~1969年有6478名知识青年到外县农村插队落户。1973年,开始缩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范围,并改善与加强安置工作。驻市、市属各企事业单位抽调干部到指定的县、社建立青年点(队)或知青农场,安置下乡知识青年(至1979年底,全市在各县建立知识青年点、队、场116个)。1978年12月起,贯彻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会议精神,凡驻市、市属单位或本系统能安排就业的知识青年,不再动员下乡;安排确有困难的,则动员下乡。1982年起,全市不再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城乡安置 1979年,中共赣州市委、市革命委员会本着“国家关心、负责到底”的精神,决定在城乡安排知识青年就业,并规定在招工考核时,对知识青年适当降低分数线和放宽招工年龄,适当扩大招收女青年的比例;对愿意留在农村安家落户的知识青年,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并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对已与农村社员结婚的知识青年,由所在县、社就地就近安排;对有一技之长的知识青年,由本人申请领取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对因公所致的病残知识青年,安排其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对已婚知识青年的子女,只要一方是知识青年的,其子女均可转为城镇户口、吃商品粮等。1979年,全市回城安置的知识青年有2890人,其中安置在全民企事业单位的1280人,县以上大集体的1610人。至1984年,全市上山下乡的18421名知识青年,通过招工、补员、参军、升学等途径,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知青经费知识青年经费分为安置费、扶持生产资金和业务费。安置费用于补助下乡知识青年的生活困难,扶持生产资金重点用于扶持独立核算的知青场(队)发展生产,业务费用于负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行政部门开展业务工作。安置费标准:1963年以前,到国营农场的每人210元;1964年起,到现有国有农场的每人400元,到新建小型农场的每人700元,到水土保持专业队的每人1327元,插队的每人185元;1968年起,到国有农林垦殖和集体到公社插队的每人220元,回乡的每人30~50元;1973年起,回原籍落户的、到公社插队的和建立集体所有制知青场(队)的每人480元,到国有农、林、牧、渔场和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的农副业基地的每人400元,到集体所有制知青场(队)和知青点的每人580元。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