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容遣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452
颗粒名称: 收容遣送
分类号: D632
页数: 1
摘要: 建国初期,收容遣送的主要对象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国民党军队伤兵、难民、贫民及流氓、小偷、乞丐等。凡被收容者均予以解决吃住问题,被遣送回乡的一般均发给路费、伙食费。
关键词: 民政工作 遣返

内容

建国初期,收容遣送的主要对象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国民党军队伤兵、难民、贫民及流氓、小偷、乞丐等。凡被收容者均予以解决吃住问题,被遣送回乡的一般均发给路费、伙食费。
   1956年,成立市游民改造办公室,对收容的社会游民开始实行劳动改造。全市收容游民、乞丐69人,送瑞金改造66人。1960年1月,成立市处理外流人口办公室和外流人口收容所。1961年4月,市外流人口收容所改名市收容遣送站,配备工作人员8名。同年,在七里镇二庙设劳动农场1所,安置收容遣送对象从事劳动生产,解决临时生活。在东胜山设儿童工读学校,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街头流浪儿童、家庭无法管教的顽劣儿童及有犯罪活动又不够判刑的少年犯。
   1982年后,收容遣送对象主要是家居农村流入城市、城市居民中流浪街头的乞讨人员及露宿街头生活无着落的人员。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员则及时转交公安部门处理。
   1993年3月,市收容遣送站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对口收容遣送站。除完成市区的收容遣送工作任务外,还须完成赣州地区及跨地区跨省的接收遣送任务。1984年,市收容遣送站被江西省民政厅评为收容遣送工作先进单位。
   1960~1995年,市收容遣送站累计收容34505人,遣送34027人(其中遣送返乡19511人、自费返乡8942人、交公安部门2821人、单位协助处理2753人),收容遣送经费达100万元。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