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政协主要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4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政协主要活动
分类号: D60
页数: 5
摘要: 市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市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职能,努力做到“三在前”和“三在先”,即重大决策协商在赣州市委决定之前、市人大通过之前、市人民政府实施之前;制定赣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先协商,对重要人事变更和人民生活中重要问题先协商,制定地方性政策和规章先协商。民主监督贯穿于决策实施之中,参政议政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关键词: 政治 政策

内容

市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市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职能,努力做到“三在前”和“三在先”,即重大决策协商在赣州市委决定之前、市人大通过之前、市人民政府实施之前;制定赣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先协商,对重要人事变更和人民生活中重要问题先协商,制定地方性政策和规章先协商。民主监督贯穿于决策实施之中,参政议政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为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会期间,制定《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秘书长会议议事规则》。第九届委员会期间,制定《提案工作条例》和《各专门委员会工作简则》。第十届委员会期间,制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实施办法》,并修订《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秘书长会议议事规则》和《提案工作条例》。此外,联谊工作、学习与文史资料工作、信息与咨询服务工作也是市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协商召开政协例会出席历届政协会议的委员列席市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市政协历届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围绕全市中心工作,邀请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会通报有关情况并听取意见。
  专题协商座谈从第七届委员会起,市政协选择对赣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采取专题协商会、研讨论证会等形式,就赣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搞活国有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农业总体开发,住房制度改革,开发旅游业,经济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协商讨论,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1987年赣州市被定为江西省计划单列市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市之后,市政协就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用好用活用足上级赋予的各项政策等问题,在常务委员会议上多次进行协商讨论,提出要有敢变、敢争、敢放、敢拓的胆略和勇气,组织好商品生产的外循环,加快成立各类企业集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养殖业等意见,得到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重视。其中不少意见被市人民政府制定改革方案时采纳。1991年11月召开的搞活国有企业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提出对国有企业“要坚持综合治理,一手抓改善企业外部条件,一手抓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等4条建议,得到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1993年,为开发赣州市旅游资源,市政协组织协商、监督、咨询系列活动,就完善现有旅游场所设施、充分发挥旅游场所功能、提高旅游效益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协商研讨,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成为赣州市发展旅游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对口联系协商市政协第八至十届委员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举行专题协商会、对口协商会等共133次,就国营商业改革、建立高新科技开发区、发展职业教育、招商引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保护古城建筑等方面,广泛进行研讨论证,促进了全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各专门委员会在与市党政部门的对口联系和协商中,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和专业特长,加强与市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联系和协作,注重广泛团结、广交朋友、广开言路、广开才路,在“广”字上下功夫,在“专”字上做文章,使各项协商监督活动步入经常化、制度化轨道。
  民主监督专题调查和考察在开展调查考察工作中,市政协注重抓5个环节:一是确定调查考察的专题、目的、方法,挑选学有专长和懂行的委员参加调查考察;二是邀请有关部门介绍情况,提供背景资料;三是实地调查,通过听汇报、看现场、问情况、个别走访交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四是开展座谈研讨,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意见建议;五是写出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查考察报告,送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第八届委员会期间,市政协就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多种经营、山林资源开发、食品卫生、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清理整顿公司等调查考察43次,写出专题报告34份,提出意见和建议142条。考察红旗水库灌溉效益问题后,提出加强水库管理、抢修病险工段、增加库容量、提高灌溉效益等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1989年,红旗水库在安全渡汛情况下,提高水位1米,增加蓄水量50万立方米,在大旱之年为10个村增加灌溉面积2000亩。第九届委员会期间,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着力发挥专业优势,围绕经济工作的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党政决策的难点,选准题目,开展调查、视察和考察42次,写出专题报告37篇,提出意见、建议251条。1990年,有关专门委员会对全市工商市场和批发市场进行考察调查,提出“加速产品、产业、投资结构调整”等5条摆脱市场疲软的建议,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在《人民政协报》作了报道。第十届委员会期间,市政协开展国有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农村奔小康示范村建设、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乡镇企业发展等调查考察53次,写出专题报告48份,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249条,为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科学决策和决策后的正确实施提供了依据和咨询服务。1993年3月,市政协组织委员深入不同类型的股份制试点企业考察,就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扩大股份制试点,以及在试点的运作方式、方法和途径等方面,提出4条具体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股份制的实践与探讨》专题报告,引起省、市有关方面重视和新闻媒体关注。
  办理政协提案市政协提案工作始于第三届委员会二次会议。第七届委员会以前的历届全委会议上,均成立提案审查委员会负责提案的审查处理,大会闭幕后由常委会负责提案的办理。1985年1月,市政协成立提案工作委员会,作为全委会议闭会期间负责提案审查和处理工作的常设机构。随着市人民政府《关于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规定》和市政协《提案工作条例》、《提案工作评比表彰办法》的实施,提案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市政协除做好提案的征集整理、审查立案、领导阅批、转送催办、结案归档等外,还参与有关提案的办理,组织办案考察和办案研讨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整个提案办理工作既有计划安排,又有检查落实,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答复。市政协第三至十届委员会共收到提案4550件,多为各个时期全市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问题。1995年关于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抑制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提案,引起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重视,被列为全市“十大攻坚战”之一。市人民政府为此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开发种养基地,有效地增加了肉禽蛋和蔬菜的供给。同时,开设平价米定量供应,征好用活物价调节基金,加强物价监督管理,使生活必需品价格逐步趋于平稳。
  参加调查和检查活动第八至十届委员会期间,市政协推荐委员参加计划生育、创建国家卫生城、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冬种冬修冬造等督促检查工作,拓宽了监督渠道。1990年3月,市政协被评为江西省政协系统协商监督工作先进集体。
  参政议政市政协参政议政的内容与形式,除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规定的以外,还包括选择人民群众关心、党政部门重视、政协有条件做的课题,充分发挥委员的专长和作用,组织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地向党政领导机关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第七届委员会期间,市政协开展为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献一条好计、做一件好事、写一篇好文章的“三个一”活动。在53名委员中,提建议66条,做好事69件,写文章24篇。1986年,市政协被评为全省政协委员为四化建设服务先进集体。
  第八届委员会期间,市政协开展“爱赣州、献良策、办实事、作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两个40周年”(新中国诞生4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40周年)活动。委员提合理化建议459条,撰写论文50多篇,其中获市级以上奖励的30多篇。
  第九届委员会期间,市政协和市委统战部继续在全体委员和各界人士中开展“爱赣州、献良策、办实事、作贡献”活动。委员和各界人士就改革和建设方面的工作提合理化建议578条;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90多篇,其中不少论文在有关专题会议上交流和报刊上发表;190多名委员和有关人士被评为有关部门(单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第十届委员会期间,市政协在全体委员中开展“双好”(本职工作好、参政议政好)委员活动;开展以“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作一次有效调查,广交一批朋友,引进一个客商,促成一个项目,创造一份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竞赛活动。委员提合理化建议590多条,开展调查250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结交朋友260多人,引进客商70多人,引进或协助引进和促成项目60多个,引进资金2.6亿多元。
  “三胞”联谊与横向联系市政协先后设立解放台湾、和平解放台湾、对台、归国华侨、对台侨务、祖国统一、“三胞”等工作组(委员会),开展“三胞”联谊工作。第六届委员会增设“台湾同胞和去台人员亲属”与“归国华侨”两个界别,安排委员各3人;第八至十届委员会设立“三胞及其眷属”界别,每届均安排委员10多人。按照“立足大陆,面向台湾、面向港澳、面向海外”精神,市政协与中共赣州市委统战部等有关部门共同筹备,于1986年12月成立赣州市“三胞”联谊会。根据全国政协“广交朋友,宣传政策,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增进共识,促进统一”的要求,市政协充分发挥其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一是通过会议、走访、接待和传统节日思亲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统一思想,明确政策,增进共识;二是与有关单位联合开展咨询、调查考察、执法检查等活动,积极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全面落实《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依法保护台、侨胞合法权益;三是组织和推动“三胞”及其眷属为赣州经济发展服务。第十届委员会期间,“三胞”界委员利用海外资金,在小南村投资200多万元,建造住宅楼;引进资金260万元兴建度假村;在’95赣台经贸洽谈会和展销会上,“三胞”界委员邀请21位客商参会,签订合同项目8个,总投资2813万美元。
  市政协采取组织学习考察、开展咨询服务、参加横向联系会议、交流书刊资料等方法,做好横向联谊工作。1989年11月22日,闽赣2省13县(市)政协工作横向联系会议第四次会议在赣州市召开。会议讨论新时期人民政协、统战工作如何为改革开放、统一祖国服务的问题,达到了互相学习、增进友谊、互通信息、共同提高的目的。
  学习活动与文史资料征集整理市政协学委会于1955年3月成立,是成立最早的常设机构。学委会下设中心学习组,成员由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机关副局级以上干部组成。中心学习组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适时安排学习活动。1988年12月,市政协设立学习文史办公室,负责学委会日常工作。学委会注重发扬人民政协“自我教育、自觉学习”的优良传统,采取分散自学与集中座谈相结合、泛读通读与专题研讨相结合、学习理论与考察调查相结合等方法,组织委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同时,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专题研讨会、辅导讲座等形式,提高委员理论政策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
  市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始于1960年,并先后成立文史委员会和学习文史办公室,负责文史委员会日常工作。文史委员会自成立起,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求实存真”原则,立足统战,面向社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赣州市文史资料的征集、撰写、整理、研究、编辑、出版和交流。文史委员会下设文史资料编审小组,具体负责《赣州文史资料》编审事宜。至1997年底,文史委员会共征集史稿490篇,计245万字。其中第六届委员会期间29篇计12万字,第七届委员会期间138篇计41万字,第八届委员会期间100篇计60万字,第九届委员会期间130篇计75万字,第十届委员会期间93篇计57万字。内部出版《赣州文史资料》9辑,其中选辑5辑,专辑3辑,与江西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合编1辑,共录用史稿267篇,计181.9万字。发行省、市文史资料书刊7697册。与全国30个省市区的257个政协组织和有关学术团体建立了资料交流关系。在1990年8月江西省第二次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会议上,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被评为全省政协系统文史资料工作先进单位;《古城春晓》专辑被评为优秀文史资料读物;1994~1995年,文史委员会被江西省政协办公厅、文史委员会评为《文史大观》宣传发行先进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专辑被’94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组委会定为礼品书。
  信息与咨询服务市政协编印内部刊物《政协动态》,至1997年底,共出刊328期。1989年4月起,编印不定期内部刊物《政协委员言论》,选编委员在各种例会、专题座谈会和研讨会上反映的社情民意,提出的参政议政意见和建议。至1995年底,共编印《政协委员言论》29期,反映意见和建议329条。内容涉及工业交通、财贸金融、科教文卫、城乡建设、政法、统战等方面,为赣州市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大量依据。
  市政协组织委员坚持“面向中小企业、面向集体企业、面向乡镇企业”和“支穷、支难、支急”的方向,选准课题,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定点咨询与巡回咨询相结合、集体咨询与个人咨询相结合等方法,开展各项咨询服务工作。第六届委员会期间,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一道,成立中医中药、财会经济、土木建筑等7个咨询服务处(组),开展咨询服务项目24个。第七届委员会期间,成立智力经济技术咨询服务部,开展引进技术、合资办矿、传递信息、进行技术改造、加强经营管理、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等项目的咨询服务,参加委员达312人次。第八届委员会期间,就赣州印刷厂引进电脑激光照排科技项目,湖边乡社前4个村双季杂交水稻吨粮田建设,开展咨询服务。第九届委员会期间,开展培训人才、引进技术、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咨询服务40多项,完成技术服务、科技兴农等专题科技扶持项目12个,进行新项目的研讨论证14个;举办科技、金融、卫生保健等内容的专题讲座、培训16期(次),参加学习培训的达800多人次。第十届委员会期间,以专门委员会挂点联系扶持的形式,组织委员深入基层,开展现场调研、咨询服务,为经济工作和基层办实事。工交委员会数次深入挂点联系的赣州服装公司,为企业扭亏出主意、想办法,使该公司工业产值、产销率和经济效益有了较大增长。教育委员会挂点联系红旗大道第二小学,参与研究学校工作,提出要使常规管理更加系统化,强化德育的全程管理,深化教学研究和改革,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师队伍等建议,为该校办好全区示范性学校献计出力。还与各民主党派市委会面向社会,开展办学、讲学、科技、医疗咨询等服务,共办校5所,办班11期,下基层义诊、咨询服务2000多人次,接受咨询项目54个,研制、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70多项。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