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政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37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主要政绩
分类号: D05
页数: 7
摘要: 巩固人民政权 赣州解放后,市军管会对国民党所有党、政、军、警机关及学校、报社、文化单位和旧政权主办的工厂、企业、银行、邮电、交通等部门进行全面接管。随后,市人民政府通令,废除国民党保甲制度,建立了区公所、街(村)政委员会。市人民检察署、市人民法院等机关相继成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在接管政权的同时,市警备司令部连续发出布告和通令,凡在境内的国民党党政军机关、武装组织及人员所有的武器弹药、军用器械等,一律限期收缴登记;对留在境内的国民党官兵及其家属也进行登记,有效地维护了社会治安,保证了接管工作胜利进行。
关键词: 政党 政治理论

内容

巩固人民政权 赣州解放后,市军管会对国民党所有党、政、军、警机关及学校、报社、文化单位和旧政权主办的工厂、企业、银行、邮电、交通等部门进行全面接管。随后,市人民政府通令,废除国民党保甲制度,建立了区公所、街(村)政委员会。市人民检察署、市人民法院等机关相继成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在接管政权的同时,市警备司令部连续发出布告和通令,凡在境内的国民党党政军机关、武装组织及人员所有的武器弹药、军用器械等,一律限期收缴登记;对留在境内的国民党官兵及其家属也进行登记,有效地维护了社会治安,保证了接管工作胜利进行。
   支援前线 1949年9月,市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开展支前运动的决定》,把9月22日至10月21日作为支前运动月,成立支前委员会,市长亲自负责,全市各界热烈响应,立即掀起了支前高潮。到10月下旬,完成借粮10万公斤和借款4.5亿元(旧人民币)等任务。同时,组织民工、船工配合部队修桥、修路、修船,仅用4天修复西河浮桥,9天修复东河浮桥,提前完成西河大桥修复工程;修整好赣州至韶关的公路,架通电话线1000多公里;妇女还为子弟兵赶做了大批军鞋,支援大军南进。
   1950年11月,全市人民响应中共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在全市范围开展抗美援朝运动。1951年8月,赣州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作出捐献飞机的决议,号召全市人民订立爱国公约,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市超额完成捐献2架战斗机的任务,并发动95%的群众参加和平签名,订立和修订《爱国公约》,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
   土地改革 (参见《农业》篇)。
   镇压反革命 1951年,依靠群众,集中打击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反动会道门头子等5类反革命分子,以及水上的封建把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的规定,对上述反革命分子和封建把头分别作了严肃处理,有效地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保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恢复国民经济 建国初,市人民政府面对反动统治遗留下的百业俱损的状况,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在农村实行土改、城市进行民主改革,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同时在城乡采取积极措施平抑物价,加强城乡物资交流,到1952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69.72%。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1951年12月至1952年1月,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先后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有力地抵制了旧社会恶习和资产阶级的腐蚀,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违法活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巩固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开展劳动竞赛和爱国增产运动 1953年,在工厂企业中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郊区农村开展互助合作、爱国丰产运动。工业、手工业、商业在国营经济领导下都得到了显著发展。工业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国营经济的比重稳定增长;国营商业超额完成销售计划的25.3%,私营商业营业额比1952年增加28.27%。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方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精神,遵循“自愿互利、民主管理、等价交换”原则,1955年春建起86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1月,由86个初级社组建起8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入社土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6.16%,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手工业方面,根据“自愿互利”原则,1954年,先后组建9个生产合作社、14个生产小组。1955年发展到44个生产合作社、组。1956年组织起来的生产社、组共83个,社员2846人,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合作化。木帆船运输业和渔业生产船只也纳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工商业方面,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方针,1953年秋,国家开始对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打击资本主义的投机活动,保障了人民生活的稳定和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1954年通过改造私营工业,实行加工订货的户数占私营工业总户数的53.7%,私营商业纳入批购零售的39户、经销代销的6户。1955年,贯彻执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改造”方针,私营工业接受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的占私营工业总数的58.3%;纳入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的户数占私营商业总数的21.66%。至1956年上半年,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开展增产节约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全市各条战线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运动中,对职工进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发动职工开展比学赶帮劳动竞赛。工业和手工业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全面完成计划为中心,开展抓关键、堵漏洞、算细帐、找差距、改进操作、革新工具的竞赛活动;农业开展“四好”社队、“五好”干部、“六好”社员的竞赛活动;商业开展以降低商品流通费用,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的改善经营管理竞赛活动。1954年,全市工业、农业、基建、交通、财贸等部门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全市创造与革新项目6814项,实施综合利用项目260多个。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挖掘了生产潜力,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开始脱贫逐步走向小康。城市在对工业、商业企业进行经营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根据“坚定不移、慎重初战、务求必胜”和“巩固、消化、补充、改善”的方针,从1984年起,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在工业、商业、蔬菜购销体制、横向经济联合、物价、教育、科技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国有企业围绕搞活企业、简政放权,完善企业内部各种形式的经济(经营)责任制。通过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生产经营情况逐年好转。市属工业总产值1984~1986年依次比上年增长15.44%、21.9%、13.7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逐年递增18.31%、11.8%和11.2%。90年代,全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工业、农业、流通、财税等改革的新路子。工业首先在国有企业推行联合、兼并、租赁、托管、出售、先售后股、职工身分股权化等多种改革。1992年,实行联合兼并企业8家,托管出售企业8家,股份制改造企业26家。1995年,工业企业全面推行“一试点,两推开”,大胆实施兼并、转让、拍卖加租赁、托管、破产和联合,已实施公司制试点7家,全员风险抵押经营27家,兼并7家,转让1家,拍卖加租赁1家,托管1家,破产1家。农村改革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合理流动为前提,以生产要素入股的农业股份合作制的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建设开发区 1990年8月,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创建黄金岭经济开发区(简称开发区)。开发区位于市郊西南侧的黄金岭,东与黄金机场毗邻,南接章江大桥,西靠章江水轮泵站,北邻森林铁路,105国道横穿其间,与古城区仅一河相隔。1993年8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1994年,中共赣州地委、赣州地区行署决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正县级单位。开发区规划面积10.93平方公里,已开发约3平方公里。至1995年底,综合投入资金1.5亿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各项基础设施较完善。区内辟有主干道黄金大道,长1300米,另有与主干道相接的区间道路7条,硬化道路8800米;建有日供水能力5万吨的赣州市第二自来水厂、11万伏变电站,已开通100门程控电话,排水排污也形成了系统网络。开发区已有企业78家,其中“三资”企业12家,国有企业21家,私营企业30家,区直属企业15家。主要生产、经营项目有有色金属选、冶,机械、车辆维修,食品加工,日用化工品加工,复合肥料生产,家具制造以及建筑、商业、饮食服务等。企业综合生产能力13.94亿元。“三资”企业总投资达1046.3万美元。区内一批名牌产品如绿凉牌苦瓜酒、冬冬宝床上用品等畅销海内外,初步形成新型工业园区格局,已成为赣州市展示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和高新技术成果的“窗口”。
   金坪工业村处在105国道与赣丰公路的交汇处,与开发区接壤。首期开发0.32平方公里,村内已实施平整土地、通水、通电、通讯、通路等,并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全国乡镇企业中西部合作示范区。
   招商引资 1980年以来,市人民政府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丹麦和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交流和引进设备、资金、人才及“三来一补”等形式的合作。1991~1995年,兴办“三资”企业154家,引进外资2726万美元,内资3.3亿元,“三资”企业出口创汇3757万美元。1995年,新批“三资”企业42家,引进外资960.27万美元,“三资”企业出口创汇2456.19万美元,上交利税448.57万元。
   支援铁路建设 1992年8月,市人民政府成立赣州市支援京九铁路建设领导小组,12月成立赣州市支援铁路建设办公室。1993年1月,京九铁路经过的水东乡、沙河乡、沙石镇和南外街道办事处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使支援铁路建设工作形成了有组织机构、有领导分管、有人具体负责的局面。京九铁路赣州段开工至开通期间,采取土地先用后征,房屋先拆后补的措施,做好协调与服务工作,全市累计征地2082.21亩,拆迁房屋8.1万平方米,保证了京九铁路赣州段按期建成和全线营运。
   强化社会治安 多年来,市人民政府加强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90年代,社会治安以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积极开展打击盗窃、抢劫、诈骗、强奸、流窜犯罪等专项斗争,保证了社会稳定。1991年,制订并执行《1991~1995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划》,驻市、市属139个单位与市长签订了治安责任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治安巡逻、联防,同时坚持“扫黄”、“打非”,净化社会环境。1994年,全市广泛深入开展“六法两条例一办法”的普法教育,学习人数达30.21万人,受教育面占94.4%。同年还组建刑侦、巡警两支大队,强化严打力度。1995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坚持“严打”斗争和群防群治相结合,适时组织专项斗争和专项整治。1991~1995年,侦破各类刑事案件2439起,打击一批各类犯罪人员,查处一批治安案件,确保了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推进文化建设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于50年代和90年代先后提出“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号召,实施“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科教事业迅猛发展。1954年,全市获得技术革新成果150多项。1960年,完成技术革新项目100项。到1995年,全市通过评审的自然科技成果达34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31项,获省部级奖励的314项。对原有残缺不全的国民教育进行接管、整顿、调整、巩固、提高和改革,健全了由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组成的教育体系。到1995年,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首批“两基”达标市,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文化影视设施日趋齐全。卫生工作已形成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制定和执行《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意见和全民健身121工程实施方案》,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更加广泛深入。
   加强环境保护 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制订《关于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实施意见》,普遍推行环境保护责任制,有11个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签订责任状,使城市环境溶入了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评比,连续5年总分列江西省城市第一。1993年,对大气废气和废水、土壤、生物、噪声等5大类97项进行监测分析,各项指标均获省级计量认证,取得较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市场建设 市人民政府切实抓紧市场建设。1949年11月在赣州公园西北墙外新建摊棚169间。1967~1968年新(扩)建南门口、三康庙市场3栋计1777平方米。80年代起由政府牵头,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兴建了煤炭交易市场、商业城、稻香村和卫府里等一批市场。至1996年底,全市市场建设总投资2.3亿元,新(扩、改)建城乡市场54个,其中农贸市场25个、专业市场29个。市场总面积36万平方米,棚顶(含室内)面积占80%。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市人民政府从50年代起,着力加强城市建设,特别是在90年代,调整、确立“新区开发为主,旧城改造为辅,城乡建设协调发展”的建设方针,加快了城市发展。50年代,开始向城南发展,城市规模开始突破古城3平方公里范围。紧接着又突破河套区,向水东、水西发展,建立沿垇、虎岗、水西的新工业区。随着京九铁路的兴建,又以章江新区和火车站北区为中心,扩大市区范围。到1995年,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19.69平方公里。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956年起,先后兴建了西河大桥、东河大桥、西河人行桥、南河大桥、赣州大桥。1958年开始兴建红旗大道,之后以红旗大道为主轴,新(扩、改)建了黄金大道、八一四大道、文明大道、厚德路东段、东桥路、西桥路、东阳山等道路20多条,并在全区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在疏通原有下水道的基础上逐年增设排水设施,1991~1995年,新(改)建马扎巷等下水道10条,计12公里。1995年,全市下水道总长达74公里,比建国时增加3倍多。同时,新建建春门、涌金门钢闸门等一批防洪设施,确保城区排水和安全渡汛。新建供水、供气工程,1951年3月,在和平路双龙井安装水泵和水箱,建起第一个供水站。1960年建成自来水厂,1965年建成南河第二自来水厂,1995年水厂日供能力达14.5万吨,用水普及率达97.9%,自来水质量达标率保持100%。供水管网引过三河(东河、南河、西河),满足了城市居民和工业用水的需要。煤气工程于1990年1月投产供气,日生产能力12万立方米,至1995年底,煤气用户达2.85万户。
   园林建设 建国前,全市有中山公园、赣州公园(1944~1949年一度称中正公园)、天竺山公园,总面积3公顷。建国后,市人民政府通过发动市民参加义务劳动等措施,相继增建了八境公园、儿童公园、滨江公园及南门广场东园、西园,总面积达16.64公顷。八境公园,建国前是一处堆放垃圾、沤肥的场所。1954年,市人民政府动员全市人民义务劳动进行修建,至1956年底,建成公园面积7.63公顷,其中水面5.6公顷,植树1200株,建成游泳池1座,石拱桥3座,亭、榭4座,陈赞贤烈士纪念亭1座。同时,全市广泛实施“无裸土工程”。1985年,全市园林绿化面积571.8公顷,城区公共绿地面积45.7公顷,人均占有2.39平方米,覆盖率24.20%。1987年市区植树18万余株,其中公共绿地植树2万余株,铺草皮6.71万平方米,种植绿篱3.98万米,培育盆花15万余盆。1988~1995年,新建绿化带1.73万平方米,花坛7个,新增绿化面积43.97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1%,人均公共绿化地4.52平方米。郊区基本消灭宜林荒山,森林覆盖率达49.1%。1986、1991、1994年获全国绿化先进城市称号。
   新建修葺名胜古迹和风景区 郁孤台,于1959年修复,1983年按清代格局重建,台高3层17米,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360平方米。八境台始建于北宋,历有废兴,1976年毁于火,1983年,仿古重建,台高28.5米,占地574平方米。夜话亭始建于明代,“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1年,夜话停修复,苏阳二公夜话图碑刻重新竖立,碑高2.2米,宽0.73米,篆文题额、楷书文书。通天岩移交市管后,1961年6月编制修建规划方案,1962年4月群玉阁(望江亭)竣工,1986~1995年,又先后兴修山门、玉岩亭、惜春亭、怡情亭和接待室等。同时,维修广福禅林内的天然岩洞“神窟”、将军楼、通天湖等。峰山,建国后被辟为风景游览区,1979年,兴修沙石埠至山顶的盘山公路。1980年,在峰顶建707电视台,并兴建了峰山别墅,建有楼、亭等景观。此外,还修葺了文庙,加高加固了涌金门至八境台的古城墙、修复了涌金门仿宋城楼等一批文物古迹。
   菜篮子工程建设 建国初起,市人民政府一直把“菜篮子工程”建设摆到议事日程。50年代,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委员会相继发布关于加强蔬菜生产与供应、大量发展猪鸡鸭鹅生产的指示、布告,70年代成立负责管理、协调蔬菜生产的专门机构,制定一系列蔬菜产销政策。1994年,通过发展以“菜篮子工程”为主的郊区“三高(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发展蔬菜、畜禽、水产、水果四大支柱产业。在巩固老蔬菜基地的基础上,开辟新的蔬菜专业村,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扶植一批畜禽生产专业大户,扩大养殖水面,引进鱼类新品种,加速发展特种养殖业。至1995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3万亩,其中反季节蔬菜5000亩,蔬菜总产量达15万吨;建立养殖生产基地(专业村)11个,肉类总产量达1.1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3420吨,其中特种水产品950吨。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赣州市民历来有爱清洁的传统习俗。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倡导发扬这一传统风尚。1949年9月1~7日,首次开展秋季清扫运动周,全市人民清除城区大街小巷和庭院内外的积存垃圾。从1951年开始,每年都开展春、夏、秋、冬季清扫运动。1952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美帝细菌战争”的号召后,全市爱国卫生运动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1953年2月,将赣州市卫生委员会改名为赣州市爱国卫生委员会(简称市爱卫会),由市长任主任委员,下设办公室,为市爱卫会常设工作机构。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也设立爱卫会组织。驻市、市属单位的爱国卫生运动,统一由所在的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和管理。80年代以前,在省、地各次爱国卫生检查评比中,赣州市均名列前茅。1990年以后,爱国卫生的中心转向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市人民政府精心组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攻坚战,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创卫”高潮。地、市党政领导重视,亲自动员部署、带头参加、检查督促;各级爱卫组织制订一整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规划、管理措施和检查评比标准;驻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城市面貌不断改观。1990年以来,赣州市连续5次被评为江西省城市爱国卫生工作(创“三优”)第一名,获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西省卫生城市”称号,并在南门广场竖立金属雕塑标志,连续3次被全国爱卫会评为全国县级市卫生城市。
   举办宋城文化节 1994年12月18~19日,赣州市举办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文化活动——’94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应邀出席的有中央、省、地、县市领导、社会知名人士、新闻记者及来自日本、菲律宾和台湾、香港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计1300多人。宋城文化节期间,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开幕式文化表演。由2000多名男女青年组成的28支表演队和以赣州名胜古迹、经济成果、微缩景观造型的30辆彩车,展示了赣州古宋文化风采和当今改革开放新姿;举办了“宋城之夜”游园焰火晚会、文艺晚会、“欢乐在影城”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推出招商引资项目127个,签订项目116个,金额达2.04亿美元;商品展销实现销售总额5.8亿元。通过举办宋城文化节,对内增强了市民的“爱我名城、建我名城”意识,对外扩大了交流,增进了友谊,加强了合作,提高了赣州市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