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赣州市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33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赣州市委员会
分类号: D665.5
页数: 3
摘要: 组织沿革 1954年11月8日,由外地调来赣州工作的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党员组成农工党赣州市小组。1955年10月,中国农工党江西省委员会派冯步亭来赣州协助建党。1956年12月23日,成立中国农工党赣州市支部,选举张德华为支部主任。1957年6月9~10日,召开中国农工党赣州市第一次党员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农工党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农工党)。
关键词: 农工民主党 地方组织

内容

组织沿革 1954年11月8日,由外地调来赣州工作的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党员组成农工党赣州市小组。1955年10月,中国农工党江西省委员会派冯步亭来赣州协助建党。1956年12月23日,成立中国农工党赣州市支部,选举张德华为支部主任。1957年6月9~10日,召开中国农工党赣州市第一次党员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农工党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农工党)。
  市农工党1954年11月8日,有党员6人。1956年12月,成立支部,有党员12人。1957年,设支部4个,有党员32人。“文化大革命”前夕,有党员3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0年1月恢复组织活动,设支部4个,有党员26人。1985年2月,设支部11个,有党员107人。1990年底,设支部12个,有党员146人。1995年底,设支部12个,有党员159人(男99人,女60人)。党员年龄结构,50岁以下59人,51~60岁53人,61~70岁30人,71岁以上17人;文化结构,大专以上95人,中专37人,高中17人,初中以下10人;有高级职称者43人,中级职称者50人。市农工党机关有干部3人,其中专职副主委1人 [=此处为表格(市农工党历届会议基本情况)=] 主要活动 1957年6月,市农工党组织全体党员投入中共整风运动,先后召开15次整风座谈会,帮助中共整风和进行反右派斗争1960年,组织党员投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献出技术秘方、治愈病例验方1205个,著作25篇,合理化建议3570条,有的还献出几十年秘藏的祖传手抄医稿。在技术革新方面,创造秤式弹性蒸馏器、活动视力表,孕妇产期计算尺、胎头吸引器、胃肠减压器、电针、粉剂分药器等数十项革新项目,分别提高工效1~20倍。90年代初,在赣州地区人民医院和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中共基层组织联合举办市农工党基层支部自身建设学习班,农工党中央刊物《前进》介绍了此做法。
  在第二至第十届市政协中,市农工党员有49人次担任市政协委员,其中,选为常委的22人次,选任市政协副主席的9人次。1993年以来,写出议案、提案80多件,其中《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关于建议建立市物价调节基金》提案被评为1992~1995年度市政协优秀提案。市农工党还组织10次调查活动,均写有调查报告,其中《对当前我市急待解决的几个卫生工作问题的建议》、《大力发展我市旅游业》、《加强行政事业收费管理》、《重视居民厨房卫生问题》等报告,在《江西日报》、《内部论坛》、《光华日报》等报刊上登载。
  1981~1987年,市农工党与市政协、市卫生局一道进行4次全市性的社会调查。1981年5月,进行城区80岁以上老年人长寿调查。这次调查对探索长寿规律,促进全市形成尊老、敬老、爱老新风气起了积极作用。1982年上半年,进行城市“三污”(污水、粪便、垃圾)调查。1984年9月,进行病毒性肝炎调查,共调查16674人,血检3212人,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和有效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1987年4月,对水西乡饮水卫生情况进行调查,深入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察看26个自然村的饮水卫生情况,并对居(农)民饮用水水质进行科学分析,提出了改善饮水卫生的意见和办法。调查报告送交市人民政府后,市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制订改水方案,并付诸实施,使水西乡沿河5万多居(农)民饮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或井水。1990~1992年,市农工党组织部分年高资深医师到赣州铝厂、白云村等8个单位为群众义务看病、体检,受益人数2200人次。1993年后,组织医疗专家100多人次,12次分赴京九铁路工地、工厂、乡村、街道进行义诊、咨询服务达2000多人次。1994年6月,赴京九铁路老营盘隧道工地义诊,受到铁路职工和家属的好评,《人民政协报》、《江西日报》、《心桥》等报刊对此举作了报道。
  市农工党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政策,5名错划右派的农工党党员得到改正,为“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的27名党员落实了政策,补发了被扣的工资,发还或补偿了被查抄的财物和被占用的私房。
  第六节九三学社赣州市委员会组织沿革 1984年11月,九三学社江西省工作委员会筹委会派王瑞平来赣州,负责组建九三学社赣州市直属小组。1985年5月,成立九三学社赣州市委员会筹备组。1986年3月24日,召开九三学社赣州市首次社员大会,成立九三学社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九三学社)。
  1984年11月,市九三学社有社员3人。1986年3月,有社员26人。1990年底,在冶金、机械、电子、建筑、纺织、气象、林业、医学、金融和高等院校发展社员,组建支社2个和直属小组3个,有社员63人。1995年底,有社员74人(男66人,女8人)。社员年龄结构,50岁以下7人,51~60岁52人,61~70岁12人,71岁以上3人;文化结构,大专以上71人,中专1人,高中2人;有高级职称者48人,中级职称者23人。市九三学社机关有专职干部1人。
  [=此处为表格(市九三学社历届会议基本情况)=] 说明:1989年1月、1991年、1994年4月委员人数为增补数。
  主要活动在第七至第十届市政协中,市九三学社社员中有20人次担任市政协委员,其中,选为常委的6人次,选任市政协副主席的2人次;选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2人次。
  市九三学社组织社员面向社会开展各项社会服务活动。1990年5月,开展街头咨询服务,咨询人数达300多人次。1991~1995年,开展科技咨询服务60多项。1993年以来,九三学社社员获国家级奖的有1人2项,省(部)、地区级奖的有5人16项。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