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主党派赣州地方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32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民主党派赣州地方组织
分类号: D235
页数: 8
摘要: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赣州市委员会组织沿革 1948年1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派特派员来赣州开展工作,在江西钨锡业有限公司进行地下活动,发展民革党员10多名。1951年11月,民革江西省分部筹委会派李蔚为指导员,来赣州负责筹建民革组织。1953年8月31日,召开民革赣州市首次党员大会,正式成立民革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民革)。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地方组织

内容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赣州市委员会组织沿革 1948年1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派特派员来赣州开展工作,在江西钨锡业有限公司进行地下活动,发展民革党员10多名。1951年11月,民革江西省分部筹委会派李蔚为指导员,来赣州负责筹建民革组织。1953年8月31日,召开民革赣州市首次党员大会,正式成立民革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民革)。
  市民革组建初期,在与原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人士中发展党员,至1953年底,有民革党员27人,建立支部3个。1966年,有党员69人,设支部4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0年1月恢复活动后,除已故、调离者外,实有党员24人,组建临时支部3个。此后,民革党员发展对象扩大到与台湾各界有关系的人士、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的人士及其他有关人士。1985年底,有支部5个、党员71人。1995年底,有支部6个、党员119人(男99人,女20人)。党员年龄结构,40岁以下16人,41~60岁57人,61岁以上46人;文化结构,大专以上69人,中专18人,高中23人,初中以下9人;有高级职称者20人,中级职称者26人。市民革机关有干部3人,其中专职副主委1人。
  [=此处为表格(市民革历届会议基本情况)=] 说明:1996年5月委员人数为增补数主要活动 50年代,市民革组织党员投入土地改革、民主改革、“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和整风反右派等各项运动,使之受到锻炼。1960年后,以开“神仙会”的方式,坚持“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三不”(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原则,组织党员学习和献计献策,做到自觉改造。还开辟“神仙室”,内设书报、杂志、字画、棋琴等,使党员学习和文化娱乐有场所。同时,每年举办1期新党员学习班,学习党的章程和民革的光荣历史,中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有关文件以及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政策,认识中共与民革的关系,处理好所在单位中共支部与民革支部的关系。1993年以来,输送2名专职干部、13名支部委员和新党员到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
  在第一至第十届市政协成员中,市民革党员有69人次担任市政协委员,其中,选为常委的33人次,选任政协副主席的9人次。他们在各级人大、政协和参政议政活动中,写出议案、提案156件。
  市民革本着“立足大陆,面向三胞,联系三代,协助三引(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促进三通(通邮、通商、通航)”的精神,开展海外联谊活动1980年7月至1995年底,共举行报告会、宣讲会、研讨会和学习座谈会168次,与会者9000多人次;对台放飞空飘信60件,通信491次;与有关部门共同接待从台港澳和国外回赣州观光、探亲、寻根觅祖、参观考察和经商办企业的“三胞”人员1102人次;帮助300多名“三胞”亲属出境会亲和67户“三胞”眷属寻找海外亲人;通汇折合人民币2.6万元,美元3600元。1990~1995年,接待来大陆的“三胞”315人,帮助18人赴台探亲。
  1981年9月,市民革与市民盟联合创办章贡业余补习学校,招收高考落榜学生和待业青年补习文化,7年来为大、专院校输送了一批学生。1990年8月,创办中山业余补习学校(后改称中山成人高级中学),设高考文科、理科各1个班,初中升高中补习班,有学生170人。至1995年,累计培养1236人,其中成人高考补习班升学率达85%;初中升高中升学率达82%;技工学校升学率达51%。
  民革成员邱道益用英文撰写的《X射线激光全息显微术》论文,被第十二届国际X光与显微术学会选中。并于1989年8月应邀赴波兰出席学术会议,宣读论文,获大会唯一授予国际合作开发此项新技术的评议推荐书。此后,他又连续三次应邀出席国际会议作专题报告。1992年,应邀赴英国国王学院、剑桥大学、帝国科技大学讲学,并先后出版4本英文版和1本中文版科学专著。民革成员、副市长陈清华致力于发展乡镇、街道企业,1994~1995年,民革中央《团结》报、《江西民革》杂志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
  市民革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各项政策,改正民革成员中错划右派分子10人,落实房产政策4人,对22人的政治历史问题进行了复查处理,补发工资总额24979元。
  第二节中国民主同盟赣州市委员会组织沿革 1951年10月,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江西省支部李驹良等来赣州负责筹建民盟组织。1952年1月,成立民盟赣州市分部筹委会,李驹良任筹委会主任。同年8月28日,召开民盟赣州市首次盟员大会,正式成立民盟赣州市分部。1956年,民盟赣州市分部改名民盟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民盟)。
  1951年10月筹建市民盟组织时,有民盟盟员2人。1952年8月,成立民盟市分部时有盟员33人。1954年4月,有支部2个、直属小组2个、盟员44人。1966年,有支部5个、直属小组1个、盟员71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0年1月,恢复盟务活动时有支部5个、直属小组1个、盟员59人。1995年底,有支部18个、盟员181人(男147人、女34人)。盟员年龄结构,50岁以下49人,51~60岁以上55人,61~70岁40人,71岁以上37人;文化结构,大专以上124人,中专40人,高中17人;有高级职称者67人,中级职称者39人。市民盟机关有干部3人,专职副主委1人。
  [=此处为表格(市民盟历届会议基本情况)=] 主要活动 80年代以来,市民盟每两年举办1次新盟员学习班,学习盟史盟章,了解中共与民盟之间长期亲密合作共事的光荣传统,明确民盟的性质任务。
  在第一至第十届市政协中,市民盟盟员有177人次担任市政协委员,其中,选为常委的62人次,选任副主席的8人次。他们积极参加民主协商活动,仅1993年以来,共写出议案、提案96件,大会发言稿5篇。民盟市委会集体提案《关于有线(闭路)电视节目的质量问题》被江西省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关于房改问题》的提案,江西省建设厅专门召开厅长办公会议研究,责成省房改办主任组成调查组来赣州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尽快解决荷包塘住宅小区行路难问题》的提案得到承办单位重视,于1995年6月筹措资金16.5万元,修建下水道和水泥路面,使该区行路难的问题得以解决。该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
  民盟成员绝大多数系文化教育和科技界的骨干。市民盟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开展了以智力服务为主的各项活动。建立科技咨询服务部,成立电子研究所,举办电视机维修班、稀土分组分离技术培训班和稀土元素化验培训班等。从1981年9月起,与市民革联合创办章贡业余补习学校(1990年9月改由市民盟独家办校),至1990年底,共招收高考、成人高考、初中升学、招工招干考试等各种补习学生和社会待业青年共1823人。通过补习,被大中专和技校录取453人,招工25人,招干7人。1993年,创办赣州市力行高级中学,是赣州地区第一所全日制民办高中。1995年,创办虔州艺术学校。
  市民盟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政策,盟员中13名被错划的右派分子得到改正,“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4名盟员和盟员中的冤、假、错案,均得到平反和昭雪。
  第三节中国民主建国会赣州市委员会组织沿革解放初,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南昌市委会吸收熊永祥、刘年璋、赖志刚3人为会员,并由他们在赣州市发展会员。1956年11月16日,成立民建赣州市支部委员会。1957年4月,成立民建赣州市委员会筹备委员会。1959年11月,首次召开民建赣州市会员大会,正式成立民建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民建)。
  市民建筹建初期,只有会员3人。1957年4月,发展至50多人。1959年11月,设百货、工交、综合、机关等支部4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0年1月,恢复组织活动时有会员34人,仍设置支部4个。1985年8月,根据《民建中央组织部工作会议纪要》的规定,民建会员的发展对象逐步扩大到与该会历史上有关或工作有密切联系的、从事工商企业工作和其他经济工作的人士。1994年,发展私营业主为会员。从此,会员成分结构发生变化,原工商业者的比重由1980年的85.29%降至1986年底的55%,经济界及其他人士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1985年底,会员发展到83人,设置支部6个。1995年底,支部调整为5个、有会员107人(男82人,女25人)。会员年龄结构为,50岁以下57人,51~60岁25人,61~70岁25人;文化结构为,大专以上34人,中专26人,高中16人,初中以下31人;有高级职称者5人,中级职称者36人。市民建机关有干部3人,其中专职副主委1人。
  [=此处为表格(市民建历届会议基本情况)=] 说明:1987年5月委员人数为增补数主要活动 1956年11月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市民建根据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总结的“听、跟、走”(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三字经验,加强对会员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工作。1957年8月,组织会员参加全市各民主党派、工商界人士的整风运动。1958年4月,组织会员参加全市各民主党派、工商界人士向中共“交心”活动。同年9月,组织会员参加全市各民主党派、工商界人士和知识界“三献”(献技术、献计策、献力量)活动。1963年,在会员中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在教育中坚持“三自”和“三不”原则,做到心情舒畅、自觉改造。1980年1月,市民建恢复组织活动以来,会员更加自觉地学习《邓小平文选》和中共中央有关文献。1995年,中国民主建国会建会50周年,市民建以“爱国、民主、团结”为主题,召开座谈会和会史读书班,组织会员参加省民建举办的知识竞赛,对会员进行爱国主义和会史教育。
  在第二至第十届市政协中,市民建会员有48人次担任市政协委员,其中,选为常委的17人次,选任副主席的13人次。他们深入基层,与会员一起向政府提交调查报告13份,写提案、议案95件,其中85%被采纳。1995年,市民建撰写的《京九铁路贯通后,我省食品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被推荐到江西省政协大会发言。关于《积极扶持、引导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建立果品食品专业市场》的建议,被市工商局采纳实施。1993年后,有5人获省、市优秀提案奖。
  1981年7月,市民建动员原工商业者会员集资创办赣州市爱国建设服务公司,安置待业青年68人。该公司自创办至1988年底,上缴工商税和所得税24.43万元,上缴城市建设费、能源交通基金等近4万元。1983年10月,市民建牵头召开赣州市传统食品咨询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的《关于恢复和发展赣州市传统食品意见书》,市人民政府全文批转下达。1984年下半年,通过调查研究,整理编写《赣州市药材饮片统一标准及同药异名参考手册》,被市卫生局认定,并批转全市医疗单位中药店参照使用。1985年起,市民建加强与“三胞”的联系。每年春节、中秋节,都向“三胞”人士寄送贺年片和信函,邀请其回赣州探亲、观光。
  市民建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政策,会员中有6人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改正错划右派分子7人,补发16人被扣发的工资,退赔24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的财物,收回安置13名下放人员,并落实其子女的政策,补发18人未领的定息,恢复被取消的附加工资,私房产权和使用权也按政策得到落实。
  第四节中国民主促进会赣州市委员会组织沿革 1983年5月,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央直属江西支部派会员罗传耀来赣州发展会员和建立组织。1984年10月20日,召开会员大会,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赣州市筹备委员会,萧昌璜被选为筹委会主委。1985年2月6日,召开民进赣州市会员大会,正式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民进)。
  1983年5月,市民进开始在赣州师范、赣州木材厂子弟学校等单位发展会员8人。1984年底,建有支部1个,有会员24人;1985年底,建有支部8个,有会员58人;1990年底,建有支部12个,有会员109人;1995年底,设支部12个,有会员126人(男91人,女35人)。党员年龄结构,50岁以下48人,51~60岁48人,61~70岁18人,71岁以上11人;文化结构,大专以上87人,中专20人,高中11人,初中8人;有高级职称者43人,中级职称者35人。市民进机关有干部3人,其中专职副主委1人。
  [=此处为表格(市民进历届会议基本情况)=] 说明:1989年11月委员人数为增补数。
  主要活动在第八至第十届市政协中,市民进会员有22人次担任市政协委员,其中,选为常委的5人次,选任副主席的3人次;选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1人。通过视察、考察活动,以组织或个人联名的方式写出议案、提案、建议80多件。《关于我市推行企业股份制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警惕“拜金主义”严重干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扬地方优秀文化遗产的优势,促进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加强和改善市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保护和利用好文物,策应大京九,尽快把赣州市建成旅游中心城市》等意见和建议,均得到中共赣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重视。《关于在沙石、沙河京九沿线建“宋城景区”和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村》的议案被采纳,市人民政府责成旅游局制定规划,市财政拨款实施。
  市民进成立后,面向社会开辟为“四化”服务的新领域,先后举办中师、大学自学考试补习班,普通高考、成人高考补习班,逻辑与语言函授讲习班,小学生乐器辅导班,育才文化补习学校,少儿假日辅导班和虔州工业中专学校等。举办介绍历史文化名城、江南宋城——赣州的文化特征及名胜古迹等专题报告会10场。会员中获各级荣誉称号的有100多人次。
  第五节中国农工民主党赣州市委员会组织沿革 1954年11月8日,由外地调来赣州工作的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党员组成农工党赣州市小组。1955年10月,中国农工党江西省委员会派冯步亭来赣州协助建党。1956年12月23日,成立中国农工党赣州市支部,选举张德华为支部主任。1957年6月9~10日,召开中国农工党赣州市第一次党员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农工党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农工党)。
  市农工党1954年11月8日,有党员6人。1956年12月,成立支部,有党员12人。1957年,设支部4个,有党员32人。“文化大革命”前夕,有党员3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0年1月恢复组织活动,设支部4个,有党员26人。1985年2月,设支部11个,有党员107人。1990年底,设支部12个,有党员146人。1995年底,设支部12个,有党员159人(男99人,女60人)。党员年龄结构,50岁以下59人,51~60岁53人,61~70岁30人,71岁以上17人;文化结构,大专以上95人,中专37人,高中17人,初中以下10人;有高级职称者43人,中级职称者50人。市农工党机关有干部3人,其中专职副主委1人 [=此处为表格(市农工党历届会议基本情况)=] 主要活动 1957年6月,市农工党组织全体党员投入中共整风运动,先后召开15次整风座谈会,帮助中共整风和进行反右派斗争1960年,组织党员投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献出技术秘方、治愈病例验方1205个,著作25篇,合理化建议3570条,有的还献出几十年秘藏的祖传手抄医稿。在技术革新方面,创造秤式弹性蒸馏器、活动视力表,孕妇产期计算尺、胎头吸引器、胃肠减压器、电针、粉剂分药器等数十项革新项目,分别提高工效1~20倍。90年代初,在赣州地区人民医院和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中共基层组织联合举办市农工党基层支部自身建设学习班,农工党中央刊物《前进》介绍了此做法。
  在第二至第十届市政协中,市农工党员有49人次担任市政协委员,其中,选为常委的22人次,选任市政协副主席的9人次。1993年以来,写出议案、提案80多件,其中《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关于建议建立市物价调节基金》提案被评为1992~1995年度市政协优秀提案。市农工党还组织10次调查活动,均写有调查报告,其中《对当前我市急待解决的几个卫生工作问题的建议》、《大力发展我市旅游业》、《加强行政事业收费管理》、《重视居民厨房卫生问题》等报告,在《江西日报》、《内部论坛》、《光华日报》等报刊上登载。
  1981~1987年,市农工党与市政协、市卫生局一道进行4次全市性的社会调查。1981年5月,进行城区80岁以上老年人长寿调查。这次调查对探索长寿规律,促进全市形成尊老、敬老、爱老新风气起了积极作用。1982年上半年,进行城市“三污”(污水、粪便、垃圾)调查。1984年9月,进行病毒性肝炎调查,共调查16674人,血检3212人,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和有效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1987年4月,对水西乡饮水卫生情况进行调查,深入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察看26个自然村的饮水卫生情况,并对居(农)民饮用水水质进行科学分析,提出了改善饮水卫生的意见和办法。调查报告送交市人民政府后,市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制订改水方案,并付诸实施,使水西乡沿河5万多居(农)民饮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或井水。1990~1992年,市农工党组织部分年高资深医师到赣州铝厂、白云村等8个单位为群众义务看病、体检,受益人数2200人次。1993年后,组织医疗专家100多人次,12次分赴京九铁路工地、工厂、乡村、街道进行义诊、咨询服务达2000多人次。1994年6月,赴京九铁路老营盘隧道工地义诊,受到铁路职工和家属的好评,《人民政协报》、《江西日报》、《心桥》等报刊对此举作了报道。
  市农工党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政策,5名错划右派的农工党党员得到改正,为“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的27名党员落实了政策,补发了被扣的工资,发还或补偿了被查抄的财物和被占用的私房。
  第六节九三学社赣州市委员会组织沿革 1984年11月,九三学社江西省工作委员会筹委会派王瑞平来赣州,负责组建九三学社赣州市直属小组。1985年5月,成立九三学社赣州市委员会筹备组。1986年3月24日,召开九三学社赣州市首次社员大会,成立九三学社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九三学社)。
  1984年11月,市九三学社有社员3人。1986年3月,有社员26人。1990年底,在冶金、机械、电子、建筑、纺织、气象、林业、医学、金融和高等院校发展社员,组建支社2个和直属小组3个,有社员63人。1995年底,有社员74人(男66人,女8人)。社员年龄结构,50岁以下7人,51~60岁52人,61~70岁12人,71岁以上3人;文化结构,大专以上71人,中专1人,高中2人;有高级职称者48人,中级职称者23人。市九三学社机关有专职干部1人。
  [=此处为表格(市九三学社历届会议基本情况)=] 说明:1989年1月、1991年、1994年4月委员人数为增补数。
  主要活动在第七至第十届市政协中,市九三学社社员中有20人次担任市政协委员,其中,选为常委的6人次,选任市政协副主席的2人次;选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2人次。
  市九三学社组织社员面向社会开展各项社会服务活动。1990年5月,开展街头咨询服务,咨询人数达300多人次。1991~1995年,开展科技咨询服务60多项。1993年以来,九三学社社员获国家级奖的有1人2项,省(部)、地区级奖的有5人16项。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