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323
颗粒名称: 台湾工作
分类号: D675.8
页数: 2
摘要: 去台人员调查解放前,赣州有1600多人去台湾。从50年代起,对去台人员进行了多次调查。1956年,对去台国民党军政人员亲属、亲友进行调查摸底和登记。1959年发动群众进行复查登记,1962年进行重点调查,1973年5月又进行了小蒋(蒋经国)派、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子女、台湾籍人员情况的调查。80年代,对去台人员及其亲属作了4次侧重面不同的调查,即1980年冬,对全市台属的全面复查,1982年春对全市各单位落实台属政策的全面检查和督促,1984年夏对全市各单位落实台属政策的全面验收,1985年秋对去台人员及其亲属分户情况的调查。到1995年,全市去台人员2537户、1.5万人,台属1.6万多人。
关键词: 地方政治 台湾

内容

去台人员调查解放前,赣州有1600多人去台湾。从50年代起,对去台人员(含由台转往港澳和国外人员)进行了多次调查。1956年,对去台国民党军政人员亲属、亲友进行调查摸底和登记。1959年发动群众进行复查登记,1962年进行重点调查,1973年5月又进行了小蒋(蒋经国)派、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子女、台湾籍人员情况的调查。80年代,对去台人员及其亲属作了4次侧重面不同的调查,即1980年冬,对全市台属的全面复查,1982年春对全市各单位落实台属政策的全面检查和督促,1984年夏对全市各单位落实台属政策的全面验收,1985年秋对去台人员及其亲属分户情况的调查。到1995年,全市去台人员2537户、1.5万人,台属1.6万多人。
  对台宣传对台宣传工作主要是把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祖国大陆各方面的成就,宣传至港澳、海外,落脚到台湾,以争取台胞心向祖国。50~60年代,大力宣传大陆建设成就,宣传爱国主义和解放台湾的决心,揭露美帝国主义侵占台湾的罪行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宣传形式有通讯、评论、录音、家信和寻人启事等。1956~1965年,全市组写广播家信55封,广播专稿22篇,图片9组。1972~1978年,主要宣传“一定要解放台湾”的主张,宣传大陆的大好形势。全市组写稿件50篇,用稿26篇,图片7组,录音6个。1979~1995年,着重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宣传“两个寄希望”(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宣传改革开放以来赣州的建设成就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宣传海峡两岸交往的典型,扩大交往,促进“三通”(通邮、通商、通航)。主要形式是配合电台、通讯社采访组稿,全市被各新闻单位用稿657篇。1993~1995年,在台湾《司法警民日报》登载稿件177篇(幅),把对台宣传直接做到了台湾。
  政策落实中共赣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对落实台属政策的工作,曾集中进行过两次。第一次是1956年10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争取住在大陆的蒋方人员亲属和亲友的工作的指示》,在全市进行全面调查,并对干部群众进行对台属政策的教育,纠正了歧视与限制台属的错误。第二次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对去台人员在祖国大陆亲属政策的通知》,本着“一视同仁”、“有错必纠”的原则,进行了调查落实和平反昭雪。到1984年底,全市为392名台属落实有关政策,支付落实经费26418元,大多数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吸收279名台属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65人加入各民主党派,383人为国家干部(其中副县级以上的20人,科级的21人,讲师13人),推荐50多名台属担任省、市人大、政协职务。
  通信通汇会亲探亲1959年起,开始与台湾通信。“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中断。70年代初恢复对台工作后,两岸通信增多。1978年前,两岸亲人在港澳或国外相会。此后按正常手续办理出境会亲。1979年前,台湾与大陆亲属之间通汇者极少,个别通汇也是绕经他国或港澳亲朋好友转汇。1980年后逐年增多。对回赣州探亲、旅游的台胞,市人民政府本着“来去自由,保证安全,热情接待,提供方便”的原则,予以热情接待。到1995年,全市与台通信的台属有2181户;台胞通过各种渠道汇给赣州亲属的现汇折合人民币849.8万元;赴台探亲和定居的有187人;回乡探亲旅游台胞达1470人;台胞回赣州市定居的有12人。
  两岸经济交流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工作部门引导台属把台胞寄回的资金主要用在发展生产、兴办“两户一企”(个体户、专业户、台属企业)上,并做好引进台资工作到1995年,全市兴办台属“两户一企”47家,总投资256.86万元,年上缴税金22.72万元;批准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1762.67万美元,台资额816.08万美元。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