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思想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29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思想建设
分类号: D261
页数: 6
摘要: 在职干部教育 1953年,在各级学委会具体领导和管理下,在职干部开始正规理论学习,坚持每星期二、五下午的学习日制度。1953年,全市有学委会32个。1954年11月撤销学委会,由中共各基层组织负责,党支部宣传员具体管理,使干部在职学习成为支部日常工作之一。之后,各党支部都建立学习会、汇报、读书笔记和考试等制度,检查督促干部学习,使之逐步走上正规。
关键词: 党的建设 思想建设

内容

在职干部教育 1953年,在各级学委会具体领导和管理下,在职干部开始正规理论学习,坚持每星期二、五下午的学习日制度。1953年,全市有学委会32个。1954年11月撤销学委会,由中共各基层组织负责,党支部宣传员具体管理,使干部在职学习成为支部日常工作之一。之后,各党支部都建立学习会、汇报、读书笔记和考试等制度,检查督促干部学习,使之逐步走上正规。
  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中级组学习《联共(布)党史》第九~十二章;初级组学习《政治常识读本》和《经济常识读本》;文教干部学习中国革命史。同时结合中心工作学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等。全市参加理论学习的干部共有3835人,其中,中级组156人,初级组1757人,中小学教职员926人,工厂企业干部996人;参加学习中国革命史的464人。
  1957年1月至1966年4月,干部理论教育坚持自学为主、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在职、党校、红专学校、业余学校等多种形式,进行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著作实践论》、《矛盾论》以及时事政策学习。1957年,有164名干部参加甲组、1722人参加乙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跃进”时期,提出“全民学哲学”的口号,全市有8400多名工农群众学习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并通过党校培训农村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机关企事业单位科股长级以上干部1100多人。1961年2月至1963年4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开展训干工作,脱产训练干部3520人。其中,参加中共江西省委党校训练的6人,参加中共赣州地委党校训练的200人,参加中共赣州市委党校训练的3314人。
  1966年10月至1976年10月,组织全市干部学习《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著作,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深入,学习中共九大文件和当时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社论。
  1976年10月至1985年12月,围绕拨乱反正,组织干部和群众学习揭批“四人帮”的有关材料,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论十大关系》等篇章。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组织干部学习有关哲学著作。在这期间,举办各种读书会、学习班50期。
  《邓小平文选》公开出版发行后,全市有5000多名党员、干部和群众购买《邓〓小平文选》,从上到下开展《邓小平文选》的学习。中共赣州市委中心学习小组基本做到每周学习1天,机关单位坚持每周二、五学习制度。中共赣州市委党校举办中层干部读书班3期,参加学习的有228人。各基层党组织也分期分批举办各类学习班,培训了一批报告员和学习辅导员。期间,还组织全市干部学习《陈云同志文稿选编》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等书,并进行了全市性的在职干部经济理论考试。
  1986年,成立赣州市业余讲师团,负责组织辅导干部理论学习。全市9个乡(镇)都办起了党校,基本做到有教学计划,有教学场所,成为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理论教育的阵地。同年,组织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1987年,组织干部学习《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举办县级领导干部“两本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读书班2期,参加学习的有116人次;举办《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辅导员学习班1期;举办局级干部脱产学习班5期。1989年5月,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与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论》辅导员培训班,6月,举办局级干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论》轮训班,分5个专题进行学习辅导。9月底组织干部参加统考,203个单位4106名干部参加了考试(其中局级干部901名)。10月,召开建国40周年理论讨论会,收到论文39篇。1990年,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重点,年初派出6名干部到中央、省委党校、省委讲师团进行培训。组织市级教学人员和部门、单位辅导员两个层次的备课活动,有108人参加备课,随后到10多个单位授课。1991年5月,组织副局级以上干部参加社会主义理论读书班学习;组织各中学干部和教师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结束后进行考试,并将成绩进入人事档案。7月,组织全市干部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党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1年9月至1992年4月,部署党员和干部学习中共党史和党建理论,主要通过基层党校办班的形式进行短期培训。至1992年12月,全市41所基层党校共办班80余期,90%以上的干部、党员参加了培训。1993年5月,举办局级干部参加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班,每期6天,共办5期。12月,举办全市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骨干培训班,乡(镇)、街道的宣传委员、企业宣传部长参加了学习。1994年,全市干部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市委中心组带头学习,并撰写了心得体会文章20篇。举办局级干部读书班5期,重点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进行专题学习与辅导,有446名正副局级干部参加培训。同时,派出理论干部深入30多个基层单位举办专题报告会和召开学习《邓小平文选》座谈会。12月,召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理论研讨会,收到论文30多篇。1995年,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活动更加深入,先后举办11期学习培训班,其中局级干部学习班4期,理论骨干培训班2期,青年干部培训班1期,村级干部培训班4期。此外,全市有1.13万名党员、干部参加了“双学”(学邓小平理论、学党章)知识竞赛活动。
  党校教育 1960年3月12日,成立中共赣州市委党校,培训基层干部。“文化大革命”初期,党校停办。1972年10月恢复党校。1960~1995年市委党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66期,参加培训的人员达39853人次。
  [=此处为表格(1960~1995年中共赣州市委党校教育一览)=] [=此处为表格=] 此外,全市有9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33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7所中学先后开办业余党校,共52所。
  宣传工作宣传队伍建设 1950年3月,全市有宣传员73人。1951年3月,开始在企业、学校、机关、居民中建立党的宣传员,半年内发展党的宣传员338人。同年,经上级党委批准,市长朱轮、市委副书记陈昌霖和宣传部长时佑平为报告员,每人每月向各阶层群众作报告1次。随后,上级党委又任命报告员17人(含驻市单位),中共赣州市委批准区级报告员5人。1957年,发展33名有一定文化理论水平和讲解能力的干部任时事报告员。1983年后,在全市建立了一支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立党委的单位配备通讯报道员3~5人,建立党总支的单位配备通讯报道员2~3人,建立党支部的单位配备通讯报道员1~2人。
  抗美援朝宣传 1950年11月,成立赣州市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赣州分会。接着,组织宣传队伍,利用幻灯、漫画、墙报、街头剧等形式,在群众中广泛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在此基础上,组织广大工人、干部、学生、居民和农民参加群众性的控诉会,控诉日军入侵赣州时犯下的严重罪行和“一一五”日机轰炸赣州城及美国空军驻赣州时的罪行。通过宣传教育和控诉活动,激发了群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情。半年内,全市捐款30多亿元(旧人民币),写慰问信1.8万封,捐献书籍9000多册,做大小慰劳袋250个、文娱用品等1000件。青年学生报名参加军干校的有1117人,录取391人,要求参加志愿军的268人。在关于缔结五大国和平公约宣言上签名的有数万人,订立爱国公约的7.17万多人。
  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 1953年11月7日,中共赣州市委向全市基层党组织发出深入学习和大张旗鼓地宣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示。之后,训练了宣传大军,并以基层党支部为单位组织30辆宣传车,有1993人参加宣传活动。在总路线的鼓舞下,掀起了兴办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热潮。
  整风反右派和社会主义大辩论中共中央发出整风的指示后,赣州市于1957年5月在市级机关开始整风运动。组织全体干部学习整风文献,发动全体干部和各界人士,采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法,向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提出批评意见。后期,开展反右派斗争,在斗争中犯了扩大化错误。同年秋,中共赣州市委决定在郊区和城市居民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社会主义大辩论)。着重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阶段斗争等方面的宣传教育,采取大辩论的方法,以耳闻目睹的事例开展大讨论,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全市参加大辩论的群众有4.31万人。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宣传 1958年,开展宣传月活动,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工具,大张旗鼓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当时由于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左”倾,在宣传中出现了一些过“左”的、甚至错误的口号,助长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
  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大讨论 1978年9月,在干部和群众中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学习、大讨论。先后组织专题讨论会3次,多次举办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的读书会、学习班。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促进了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清理精神污染 1980年后,一些淫秽书刊在社会上泛滥,全市仅1981年就收缴1000多份《少女之心》等黄色书刊。1986年,全市进行文化市场整顿,吊销90多家非法经营录像制品商店的营业执照,先后8次查缴淫秽录像带290多盒、非法出版书刊61件466册。1987年5月,组成专项治理工作联合调查组对61个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少数青少年受色情毒害的情况,清理整顿文化市场,检查舞厅、音乐茶座、报刊书摊、音像制品和录像放映点,收缴黄色画片641张,迷信印刷制品140份。此后,每年开展1~2次清查整顿文化市场的活动。
  党的基本路线宣传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后,1987年底,中共赣州市委党校举办学习十三大文件辅导员、宣讲员培训班,培训基层宣讲员78人,通过宣讲员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宣传。对局级干部采用集中办班的方式,分7期进行轮训,每期学习5天,有248人参加了学习。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还会同市社联组织有关学会人员,撰写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编成《功在改革》一书,印发2000多册,并在基层单位巡回播放改革成就的录像。1988年4~6月,与中共赣州地委宣传部联合在水西乡、赣州电机厂、市城建局等3个单位进行基本路线教育试点。12月下旬,各乡镇党校举办基本路线教育备课会,并利用多种形式在群众中开展基本路线教育,使党的基本路线深入人心。
  精神文明建设 1981年以来,以学雷锋、创“三优”、“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兴起。每年3月5日,各系统均组织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义务服务。全市成立学雷锋服务队25个,学雷锋小组610个,农村助耕帮困组100多个,并涌现出一批学雷锋先进典型。1992年起,以培育“四有”公民为根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入手,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通过宣传活动,当文明人、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在全市渐成风气。
  京九铁路与发展赣州经济宣传京九铁路的建设给赣州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995年,中共赣州市委及时提出“三化五中心”的战略构想及“九五”计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根据“三化五中心”的构想和赣州市的总体规划,在干部、群众中开展宣传活动,为这一战略目标的付诸实施做好舆论准备。
  政策调查研究网络从部门、乡镇到企事业单位,层层有人管政策研究工作,经常写出调查材料,为市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刊物主要有《赣州调研》、《信息》、《情况通报》和《决策参考》。《赣州调研》是内部刊物,1990年1月创刊,至1997年底已出版48期。
  调查研究1994年5月起,就京九铁路建设给赣州市带来的发展机遇,研究与探讨赣州市经济技术发展战略,写成《京九铁路与赣州市经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此报告被江西省图书馆收藏。此外,中共赣州市委政研室经常派出调查组深入基层开展调查,或赴外地学习考察,撰写了《论赣州市工业经济在赣南“工业强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赣南农业大区与赣州市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困难职工思想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等一批专题论文。其中,《困难职工思想问题的现状与对策》被收入全国《领导科学文库》,《赣南农业大区与赣州市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获中华“大地之光”二等奖。
  党史征集 1982年后,全面开展中共党史资料征集、搜集和抢救“活”资料工作。至1995年,征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料2890件,计240余万字,实物、图片近100件(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资料200余件,计90余万字。同时,进行党史资料的编纂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先后编纂出版《工运先驱》、《中国共产党江西省赣州市组织史资料》、《江西党史资料——赣州市党史资料汇编》(专辑)、《虔城史迹》、《赣州人民革命史》等,共130余万字。完成中央、省、地下达的专题任务27篇,在省以上报刊发表论文42篇。纪念陈赞贤烈士牺牲60周年和赣南农民暴动60周年时,为17处革命遗址、旧居竖立了纪念碑。1991年7月,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征集办公室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评为全国先进集体,《虔州史迹》获江西省党史工作十年优秀成果奖。
  第六节纪检监察 1951年9月25日,成立中共赣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年8月改称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撤销。1979年5月,恢复中共赣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8月31日,改称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市纪委)。1993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的决定,市纪委和市监察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项职能。
  纪律检查(监察)委员会中共赣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1年9月成立,有兼职正、副书记和委员8人。1955年8月,中共赣州市第七次代表会议同意设立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有书记1人和委员7人。
  第一届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1956年5月,中共赣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有常委5人,其中正、副书记各1人。
  第二届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1959年1月,中共赣州市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有常委5人,其中正、副书记各1人。
  第三届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1962年11月,中共赣州市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有委员11人,其中副书记2人,不设常委。
  中共赣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此届纪委称第四届)1979年5月,中共赣州市委发出通知,成立中共赣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委员7人,其中正、副书记各1人。
  第五届中共赣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0年7月,中共赣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中共赣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委员7人,其中正、副书记各1人。1984年8月31日,按照上级规定,将中共赣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称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列市六套领导班子之一。
  第六届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9月,中共赣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六届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此届恢复常委,有常委7人,其中正、副书记各1人。
  第七届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1987年7月,中共赣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七届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常委7人,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2人。
  第八届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1990年6月,中共赣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八届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常委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