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备和培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287
颗粒名称: 配备和培训
分类号: D630.3
页数: 2
摘要: 1953年开始,市委组织部打破“资格论”的框框,大量培养和选拔本地新干部。随着社队规模的调整,还选拔了43名干部充实基层担任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清理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中,对清查出来的靠“造反”起家的人、打砸抢分子和犯有严重政治错误的干部,给予了必要的处理。同时,复查历史遗留老案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1653件,并重新做出结论;在干部人事档案中清理出含有诬陷和不实之词的材料92044份,全部销毁或退还给本人;对下放走“五七”道路的干部,逐步收回重新安排了工作。另有1185人通过高教自学考试,获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证书。
关键词: 干部 干部培训

内容

1949年,全市有干部193人,其中南下干部89人、地下党团员8人、南昌“八一”革命大学学生4人,本地从工人、农民和教师中提拔的干部92人。为解决干部严重不足状况,1951年,从工人、店员中选拔了一批干部,开办行政人员训练班培训了一批干部,至年底,有市级以上干部12人,区级(科局级)干部49人,一般干部765人。1953年开始,市委组织部打破“资格论”的框框,大量培养和选拔本地新干部。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量吸收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为干部,并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同时,每年将分配来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复员、转业军人充实到干部队伍中。至1956年,全市有干部1873人。1957年整风反右派斗争后期,掀起干部上山下乡热潮,有一批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垦殖场。在三年暂时困难时期,精简机构和人员,又有一批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工厂。随着社队规模的调整,还选拔了43名干部充实基层担任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领导干部被揪斗,大部分干部下放农村走“五七”道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清理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中,对清查出来的靠“造反”起家的人、打砸抢分子和犯有严重政治错误的干部,给予了必要的处理。同时,复查历史遗留老案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1653件,并重新做出结论;在干部人事档案中清理出含有诬陷和不实之词的材料92044份,全部销毁或退还给本人;对下放走“五七”道路的干部,逐步收回重新安排了工作。至1995年,市属有在职干部10972人,是1949年的56.85倍,其中地级干部1人,市级干部60人(其中女性5人),局(科)级干部609人(不含厂矿企业,含女性79人),一般干部10302人。中共赣州市委先后制订了《1991~1993年干部培训规划》、《1991~1996年女干部培养、选拔规划》,按照规划送各级党校培训,辅之以在职学习、选送高等院校、“五大”(职大、夜大、函大、电大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或者推荐到江西省行政学院脱产学习。1979~1995年,中共赣州市委党校共培训局(科)级干部、后备干部8834人次,培训农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1072人次,参加成人高等院校和成人中等学校学习的干部2840人,其中有235人高中毕业,88人中专毕业,522人大专毕业,67人大学本科毕业。另有1185人通过高教自学考试,获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证书。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