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286
颗粒名称: 干部管理
分类号: D262.3
页数: 3
摘要: 1953年开始,市委组织部打破“资格论”的框框,大量培养和选拔本地新干部。随着社队规模的调整,还选拔了43名干部充实基层担任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清理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中,对清查出来的靠“造反”起家的人、打砸抢分子和犯有严重政治错误的干部,给予了必要的处理。同时,复查历史遗留老案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1653件,并重新做出结论;在干部人事档案中清理出含有诬陷和不实之词的材料92044份,全部销毁或退还给本人;对下放走“五七”道路的干部,逐步收回重新安排了工作。另有1185人通过高教自学考试,获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证书。
关键词: 干部路线 干部工作

内容

配备和培训 1949年,全市有干部193人,其中南下干部89人、地下党团员8人、南昌“八一”革命大学学生4人,本地从工人、农民和教师中提拔的干部92人。为解决干部严重不足状况,1951年,从工人、店员中选拔了一批干部,开办行政人员训练班培训了一批干部,至年底,有市级以上干部12人,区级(科局级)干部49人,一般干部765人。1953年开始,市委组织部打破“资格论”的框框,大量培养和选拔本地新干部。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量吸收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为干部,并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同时,每年将分配来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复员、转业军人充实到干部队伍中。至1956年,全市有干部1873人。1957年整风反右派斗争后期,掀起干部上山下乡热潮,有一批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垦殖场。在三年暂时困难时期,精简机构和人员,又有一批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工厂。随着社队规模的调整,还选拔了43名干部充实基层担任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领导干部被揪斗,大部分干部下放农村走“五七”道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清理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中,对清查出来的靠“造反”起家的人、打砸抢分子和犯有严重政治错误的干部,给予了必要的处理。同时,复查历史遗留老案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1653件,并重新做出结论;在干部人事档案中清理出含有诬陷和不实之词的材料92044份,全部销毁或退还给本人;对下放走“五七”道路的干部,逐步收回重新安排了工作。至1995年,市属有在职干部10972人,是1949年的56.85倍,其中地级干部1人,市级干部60人(其中女性5人),局(科)级干部609人(不含厂矿企业,含女性79人),一般干部10302人。中共赣州市委先后制订了《1991~1993年干部培训规划》、《1991~1996年女干部培养、选拔规划》,按照规划送各级党校培训,辅之以在职学习、选送高等院校、“五大”(职大、夜大、函大、电大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或者推荐到江西省行政学院脱产学习。1979~1995年,中共赣州市委党校共培训局(科)级干部、后备干部8834人次,培训农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1072人次,参加成人高等院校和成人中等学校学习的干部2840人,其中有235人高中毕业,88人中专毕业,522人大专毕业,67人大学本科毕业。另有1185人通过高教自学考试,获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证书。
   审查和考评 1954年10月,开始对干部进行审查,先试点后全面推开,到1959年基本结束。被列入重点审查对象803人。经内查外调,基本上查清他们的政治历史情况,清查出极少数反革命分子、坏分子。“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清理阶级队伍中,有一批干部被错定为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以及地富反坏分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都给予了否定。在清查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中,有极少数干部被定性为犯有严重错误或打砸抢分子。50~60年代,每年都对干部进行考评。考评的主要内容是本人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的表现,及其政治立场和观点、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考评的主要形式是每年两次的民主生活会和年终的总结鉴定(自我鉴定、民主鉴定和组织鉴定)。“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考评主要看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受到派性的严重干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正常的干部考评,以德能勤绩为主要内容,并在改革中不断规范,赋以新的形式和方法。1989年,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试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制度的通知》精神,对市直机关、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干部实施年度工作考核。共考核市直机关66个部门、11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的233名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结果是:优秀和称职的214人,占91.8%,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的19人,占8.2%。同时推荐后备干部390人。90年代,配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每年考评市人民政府部分局室的领导干部。1993年以来,中共赣州市委对市直机关各部门正副局级干部、乡镇、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企事业单位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建立领导干部政绩登记制度,采取个人总结、民主评议、组织鉴定、领导审核的方法,对一年来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和在社会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含失误)进行考评。考核材料进入本人档案,作为考察考核、提拔使用、调整干部的重要依据。
   选拔和招聘 进入80年代,根据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把好政治关、年龄关和文化关,不断选拔调整各级领导干部。1980年,中共赣州市委从基层选拔283名中青年干部,分别送入各级党校和专业院校培训。同时,按干部“四化”方针选拔117名德才兼备的干部进入基层各级领导班子。1995年换届,9个乡(镇)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81人,在年龄结构上,平均35.6岁,比上届下降3.7岁。其中:46岁以上1人,比上届减少15人;30岁以下14人,比上届增加10人;35岁以下40人,占49.4%。在文化程度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2名(比上届增加11人),占51.9%,其中党政正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0人,占55.6%。在专业知识结构上,班子缺什么样的人才,就从机关或有关部门选调。共选拔了6名专业人才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在性别结构上,共配备女干部13人,占领导班子成员总数的16%,达到了每个乡(镇)领导班子都有1~2名女干部的要求,并有3名女性担任党政第一把手。同时对优秀的工人、农民采取选聘或招聘的办法,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此次换届有1名村干部和1名乡集体单位的人员走上了领导岗位。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竞争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试验。1988年,公开招选市二轻局、市乡镇企业局和市林业局局长。经过推荐、自荐、组织初审、专业和文化考试、《治局方案》评审、考察测评、面试答辩、行家评议、排序选优、组织审定等9道程序,从54名应选人中择优录用了3名局长,均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26岁,平均35岁。市体改委等9个缺编的行政、事业单位,公开选招了25名一般工作人员(干部),他们的平均年龄31.9岁,16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9人具有中专或高中学历。1988年,还在赣州一中、赣州九中招聘了校长,在赣州六中教职工中民主选举了校长。1994年,在赣南农药厂民主选举了厂长。
   老干部管理 赣州市有离退休干部3037人,其中离休干部362人。本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基本要求,广泛开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娱乐等活动。1991年,成立赣州市老于部发挥作用协会,下设关心下一代、党风党纪监督、创“三优”物价检查、学习宣传调研、老干部自管服务、科技咨询服务、医疗保健体育、文化法制教育等8个分会。围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地发挥老干部的积极作用。有些老干部经常向青少年讲革命斗争故事,使之受到活生生的革命传统教育;有些老干部坚持兴办文化补习学校,向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合格新生1000余人,他们还把节余的8万多元,捐献给市教育局兴建教师活动中心;有些老干部在根雕艺术园地中辛勤耕耘,在1995年第五届中国根艺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得团体和个人荣誉。至1995年,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余热的老干部有600多人。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