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层组织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281
颗粒名称: 党的基层组织与建设
分类号: D2
页数: 4
摘要: 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 1949年9月,赣州市建立中共区工委5个。1950年3月撤销,同年7月,成立中共郊区区工委。1951年7月,城区重新设立区工委4个,原郊区工委不变。1957年5月,成立郊区区委。1961年4月,赣县湖边等公社划入赣州市管辖,增设湖边、和乐、横江人民公社党委,同年11月划回赣县。1967年1月,中共赣州市委所属各级党组织相继受到冲击,被迫停止活动。中共九大以后,赣江、解放、郊区人民公社革委会分别建立中共核心小组。同年11月,撤销郊区人民公社党委,成立水东、水西、水南人民公社党委。1987年4月,沙石、蟠龙乡党委分别改为镇党委。1990年,成立龙埠、蛤湖两个乡党委。
关键词: 基层组织 组织建设

内容

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 1949年9月,赣州市建立中共区工委5个。1950年3月撤销,同年7月,成立中共郊区区工委。1951年7月,城区重新设立区工委4个,原郊区工委不变。1953年8月,调整区的设置,城区4个中共区工委改为中共第一和第二区委员会(简称区委),郊区区工委改为第三区委会,同年9月,增设水上区委。1956年1月,撤销各区委,分别成立中共赣江路、和平路、解放路、阳明路街道办事处和水上办事处支部委员会(简称党支部),以及水东、水西郊区办事处党支部。1957年5月,成立郊区区委。1958年11月,城区赣江路、和平路、解放路、阳明路街道办事处党支部撤销,改为中共赣江、解放人民公社委员会(简称党委);郊区区委改为跃进人民公社党委;水上办事处党支部改为中共水上人民公社总支部委员会(简称党总支)。1959年10月,从赣县划入22个大队,增设水东、水西、南外、黄金人民公社党委(1963年10月,黄金人民公社党委改称南桥人民公社党委),撤销跃进人民公社党委。1961年4月,赣县湖边等公社划入赣州市管辖,增设湖边、和乐、横江人民公社党委,同年11月划回赣县。1964年8月,增设白云人民公社党委。1967年1月,中共赣州市委所属各级党组织相继受到冲击,被迫停止活动。中共九大以后,赣江、解放、郊区人民公社革委会分别建立中共核心小组。1971年2月,恢复赣江、解放、南外人民公社党委。同年11月,撤销郊区人民公社党委,成立水东、水西、水南人民公社党委。1978年1月,原属中共赣县县委的湖边、蟠龙、沙石、沙河人民公社党委,成建制划给中共赣州市委领导。1979年2月,赣江、解放、南外人民公社党委分别改为街道办事处党委。1984年4月,公社改乡,水东、水西、水南、湖边、蟠龙、沙石、沙河人民公社党委分别改为乡党委。1987年4月,沙石、蟠龙乡党委分别改为镇党委。1989年,由沙石镇、湖边乡划出部分村组,增设龙埠、蛤湖两个乡。1990年,成立龙埠、蛤湖两个乡党委。1993年11月,水东乡党委改为水东镇党委。
  1949年在党政群系统建立党总支1个,党支部4个;1950年在工业系统首建党支部8个;1952年在交通系统首建党支部1个,财贸系统首建党支部5个;1953年在农林水系统首建党支部5个,文卫系统首建党支部2个;1954年在基建系统首建党支部1个。至此,各系统都建立了中共基层组织。1965年,全市建有基层党委9个,党总支14个,党支部175个。至1995年,全市建有基层党委44个、党总支60个、党支部892个。
  组织建设 1950年7月,在中共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了整风运动。这次整风主要是贯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克服骄傲自满、功臣自居、贪图享乐情绪和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1952年,根据中共中央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的《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结合“三反”运动进行整党和党员八项标准的教育。1957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市各级党组织中开展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1959年10月,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反右倾”整风运动,使一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受到伤害,有的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961~1962年,进行了甄别平反工作。1960~1962年三年暂时困难时期,抽调43名市、区级领导干部到郊区各公社和大队担任实职,还选拔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充实各级基层组织领导班子。1965年,市郊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在“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不少党员和基层干部受到错误的批评和斗争。“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基层组织受到冲击,党的组织建设极不正常。1979年,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联系实际,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同年,在全市开展“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和创评先进党支部、模范党员的活动。1985年6月~1987年5月,全市有883个基层组织,11323名党员分期分批参加了市、乡、村三级整党。经过整党,市委对所属的基层组织建设,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党的各基层组织在制订目标时,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既注意整体目标的系统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又使各项目标有质的标准、量的要求、形的体现。在实行过程中,把检查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制约机制结合起来,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80年代后期,组织干部深入村组和农户家中抓党的基本路线教育。90年代初,继续组织干部深入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1994年起,中共赣州市委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提出“一年打基础,二年大变样,三年奔小康”的目标。同年2月,成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抓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同时,抽调168名干部,到33个经济薄弱村和15个小康示范村蹲点。规定部门包点,一包三年不变,并从人、财、物以及信息上全力帮助。市领导每人有1~2个挂点单位,并经常到村建点指导检查工作。通过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至1995年,98个村党支部中,一类支部54个,占55.1%,二类支部44个,占44.9%,无三类支部;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下的支部2个、占2%,2~5万元的支部72个、占73.5%,5~10万元的支部10个、占10.3%,10万元以上的支部14个、占14.2%。98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45岁以下的65人,占66.3%;初中以上文化的93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的52人),占94.9%;已掌握两门以上致富技能的65人,占66.3%。1994~1995年,村组党员、干部和建党对象都参加过乡镇、村党校和中共赣州市委党校培训,共计1270人次;从优秀青年农民中培养建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近200名,并按1∶1的要求配备村级后备干部;还推荐优秀青年参加“农函大”学习。至1995年10月,参加“农函大”学习的有7届学员2680人,已结业2261人。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