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组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28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组织建设
分类号: D262
页数: 8
摘要: 建设新赣州 1995年,随着改革深化、开放扩大和京九铁路的全线贯通,赣州市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共赣州市委决定带领全市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提出了“策应大京九,建设新赣州”的战略口号和“抢抓机遇,重点突破,上新台阶,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及把赣州市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和布局合理化、城市功能完善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区域性贸易中心、运输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旅游中心的战略构想。1996年1月11~14日,召开赣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张磐以及省、地有关领导和专家共64人参加会议。经过与会者的认真研究论证,认为“三化五中心”的战略构想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关键词: 地方组织 组织建设

内容

建设新赣州 1995年,随着改革深化、开放扩大和京九铁路的全线贯通,赣州市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共赣州市委决定带领全市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提出了“策应大京九,建设新赣州”的战略口号和“抢抓机遇,重点突破,上新台阶,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及把赣州市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和布局合理化、城市功能完善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区域性贸易中心、运输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旅游中心(简称“三化五中心”)的战略构想。1996年1月11~14日,召开赣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张磐以及省、地有关领导和专家共64人参加会议。经过与会者的认真研究论证,认为“三化五中心”的战略构想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第四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 1949年9月,赣州市建立中共区工委5个。1950年3月撤销,同年7月,成立中共郊区区工委。1951年7月,城区重新设立区工委4个,原郊区工委不变。1953年8月,调整区的设置,城区4个中共区工委改为中共第一和第二区委员会(简称区委),郊区区工委改为第三区委会,同年9月,增设水上区委。1956年1月,撤销各区委,分别成立中共赣江路、和平路、解放路、阳明路街道办事处和水上办事处支部委员会(简称党支部),以及水东、水西郊区办事处党支部。1957年5月,成立郊区区委。1958年11月,城区赣江路、和平路、解放路、阳明路街道办事处党支部撤销,改为中共赣江、解放人民公社委员会(简称党委);郊区区委改为跃进人民公社党委;水上办事处党支部改为中共水上人民公社总支部委员会(简称党总支)。1959年10月,从赣县划入22个大队,增设水东、水西、南外、黄金人民公社党委(1963年10月,黄金人民公社党委改称南桥人民公社党委),撤销跃进人民公社党委。1961年4月,赣县湖边等公社划入赣州市管辖,增设湖边、和乐、横江人民公社党委,同年11月划回赣县。1964年8月,增设白云人民公社党委。1967年1月,中共赣州市委所属各级党组织相继受到冲击,被迫停止活动。中共九大以后,赣江、解放、郊区人民公社革委会分别建立中共核心小组。1971年2月,恢复赣江、解放、南外人民公社党委。同年11月,撤销郊区人民公社党委,成立水东、水西、水南人民公社党委。1978年1月,原属中共赣县县委的湖边、蟠龙、沙石、沙河人民公社党委,成建制划给中共赣州市委领导。1979年2月,赣江、解放、南外人民公社党委分别改为街道办事处党委。1984年4月,公社改乡,水东、水西、水南、湖边、蟠龙、沙石、沙河人民公社党委分别改为乡党委。1987年4月,沙石、蟠龙乡党委分别改为镇党委。1989年,由沙石镇、湖边乡划出部分村组,增设龙埠、蛤湖两个乡。1990年,成立龙埠、蛤湖两个乡党委。1993年11月,水东乡党委改为水东镇党委。
  1949年在党政群系统建立党总支1个,党支部4个;1950年在工业系统首建党支部8个;1952年在交通系统首建党支部1个,财贸系统首建党支部5个;1953年在农林水系统首建党支部5个,文卫系统首建党支部2个;1954年在基建系统首建党支部1个。至此,各系统都建立了中共基层组织。1965年,全市建有基层党委9个,党总支14个,党支部175个。至1995年,全市建有基层党委44个、党总支60个、党支部892个。
  组织建设 1950年7月,在中共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了整风运动。这次整风主要是贯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克服骄傲自满、功臣自居、贪图享乐情绪和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1952年,根据中共中央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的《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结合“三反”运动进行整党和党员八项标准的教育。1957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市各级党组织中开展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1959年10月,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反右倾”整风运动,使一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受到伤害,有的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961~1962年,进行了甄别平反工作。1960~1962年三年暂时困难时期,抽调43名市、区级领导干部到郊区各公社和大队担任实职,还选拔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充实各级基层组织领导班子。1965年,市郊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在“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不少党员和基层干部受到错误的批评和斗争。“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基层组织受到冲击,党的组织建设极不正常。1979年,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联系实际,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同年,在全市开展“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和创评先进党支部、模范党员的活动。1985年6月~1987年5月,全市有883个基层组织,11323名党员分期分批参加了市、乡、村三级整党。经过整党,市委对所属的基层组织建设,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党的各基层组织在制订目标时,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既注意整体目标的系统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又使各项目标有质的标准、量的要求、形的体现。在实行过程中,把检查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制约机制结合起来,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80年代后期,组织干部深入村组和农户家中抓党的基本路线教育。90年代初,继续组织干部深入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1994年起,中共赣州市委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提出“一年打基础,二年大变样,三年奔小康”的目标。同年2月,成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抓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同时,抽调168名干部,到33个经济薄弱村和15个小康示范村蹲点。规定部门包点,一包三年不变,并从人、财、物以及信息上全力帮助。市领导每人有1~2个挂点单位,并经常到村建点指导检查工作。通过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至1995年,98个村党支部中,一类支部54个,占55.1%,二类支部44个,占44.9%,无三类支部;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下的支部2个、占2%,2~5万元的支部72个、占73.5%,5~10万元的支部10个、占10.3%,10万元以上的支部14个、占14.2%。98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45岁以下的65人,占66.3%;初中以上文化的93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的52人),占94.9%;已掌握两门以上致富技能的65人,占66.3%。1994~1995年,村组党员、干部和建党对象都参加过乡镇、村党校和中共赣州市委党校培训,共计1270人次;从优秀青年农民中培养建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近200名,并按1∶1的要求配备村级后备干部;还推荐优秀青年参加“农函大”学习。至1995年10月,参加“农函大”学习的有7届学员2680人,已结业2261人。
  [=此处为表格页(若干年份中共市属基层组织情况)=] [=此处为表格=] 党员发展 1949~1951年,在党政机关干部中发展党员55名。1952年,以工人为主发展党员343名。以后仍然重点在工人、农民中吸收优秀分子入党。1956年,在优秀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60名。1965年,全市有中共党员1979名,其中女党员330名。1967~1969年春,因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各级党组织停止活动,未发展党员。中共“九大”以后,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同时也有个别不符合共产党员条件的人混入党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党员发展工作方针,重点在优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青年中发展党员,并注意向科技人员、经济能手、致富能手倾斜,向长期未发展党员的党支部延伸,向党的力量薄弱的地方延伸。同时对“文化大革命”中入党的个别帮派头目进行了处理。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大量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的精神,注重了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1983年,全市发展党员103名,其中知识分子27名,占26.2%;1984年,发展党员135名,其中知识分子63名,占46.7%;1985年发展党员360员,其中知识分子202名,占56.1%%。特别是教育部门,1984~1985年共发展党员88人,是1978~1983年6年发展党员数的8倍。
  中共赣州市委及所属的各级组织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做到按照《党章》要求,坚持培养考察制度,把好入党教育关;坚持材料审查制度,把好入党手续关;坚持检查指导制度,把好质量关,确保新党员质量。1983~1995年,全市发展党员328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754人,占22.9%,高中(中专)学历的1534人,占46.6%;35岁以下的青年1638人,占49.8%,36~45岁的1302人,占39.6%;女党员941人,占28.6%。。1994~1995年,还发展4名优秀高中学生入党,在师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全市中共党员从1949年的89名增加到1995年的14245名。
  [=此处为表格页(若干年份中共市属党员基本情况)=] 说明:①1978年,赣县所辖的湖边、蟠龙、沙石、沙河4个公社划给赣州市。
  ②1985年,原属赣州地区管理的18个企业划给赣州市。
  党员教育建国以来,中共赣州市委对党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育管理。“三会一课制”(党支部大会、支委会、民主生活会,上党课),是对党员教育和监督的基本形式。50~60年代,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内容是组织学习《毛泽东选集》、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央的重要文献及时事政治等等。“文化大革命”初期,“三会一课制”基本被破坏。至1969年3月,全市恢复组织生活的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36.6%,暂缓和不能恢复组织生活的党员人数占13.2%,另有50%多的党员因未建立党支部而无法参加党组织生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内容是组织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重要文件和时事政治。主要形式仍然是“三会一课制”。
  中共赣州市委党校恢复后,开始轮训党员和党的干部。1979~1983年,参加学习的党员、干部及后备干部共1733人次。1980年,党的各基层组织普遍办起党校或业余党校,以《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章修改草案》和《党的基本知识》为基本教材,对党员进行轮训,全年共办轮训班132期,轮训党员6638名,占党员总数的86.06%。
  1987年后,党的各基层组织先后开展“一先双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创先争优”活动。在活动中大力推行电化教育,使党员教育声形趣并茂,情景理交融。1988年,摄制一部以赞扬优秀共产党员开拓进取、献身四化为主题的电教片——《奉献》,在全市巡回播放近200场次,观众达1.4万人次。同年3月,全市党组织自下而上开展“改革开放中共产党员形象”的讨论、演讲活动,共举行200多次讨论和上百次演讲。1989年,在全市开展“最佳党日”活动。1990年6月,全市基层党组织开展以“学雷锋、讲奉献、创优质、做贡献”为主要内容,以弘扬无私奉献精神为主题的“党员奉献月”活动,纪念中国共产党69岁生日。1991年5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在全市开展“党员电教片播放月”活动,组织播放1562场,观众达1.52万人次。还先后开展“忆传统、作贡献、争做新时期合格党员”、“颂歌献给党”歌咏比赛、“评党员新事”和“十佳优秀党员”评选活动等。通过活动,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
  1987年以来,党的各基层组织结合年终目标管理总结考评,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分合格、基本合格、基本不合格和不合格4种类型,自下而上地对每个党员逐个进行评议。按“立足帮教、限期改正、掌握政策、慎重处理”的原则,对基本不合格的党员发出限期改正通知书,进行重点帮教。对不合格党员慎重进行处理,对违反党纪的党员给予必要的党纪处分。1987~1995年,共处分党员233人,其中开除党籍74人,留党察看49人,撤销党内职务3人,分别受到警告或严重警告107人。
  1990~1995年,中共赣州市委共表彰优秀党员414人,优秀党务工作者106人。各基层组织也相应表彰优秀党员。据1987~1989年统计,全市有3050人次受到表彰。还先后召开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报告团,在全市巡回演讲650场次,收到良好效果。
  干部管理配备和培训 1949年,全市有干部193人,其中南下干部89人、地下党团员8人、南昌“八一”革命大学学生4人,本地从工人、农民和教师中提拔的干部92人。为解决干部严重不足状况,1951年,从工人、店员中选拔了一批干部,开办行政人员训练班培训了一批干部,至年底,有市级以上干部12人,区级(科局级)干部49人,一般干部765人。1953年开始,市委组织部打破“资格论”的框框,大量培养和选拔本地新干部。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量吸收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为干部,并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同时,每年将分配来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复员、转业军人充实到干部队伍中。至1956年,全市有干部1873人。1957年整风反右派斗争后期,掀起干部上山下乡热潮,有一批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垦殖场。在三年暂时困难时期,精简机构和人员,又有一批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工厂。随着社队规模的调整,还选拔了43名干部充实基层担任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领导干部被揪斗,大部分干部下放农村走“五七”道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清理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中,对清查出来的靠“造反”起家的人、打砸抢分子和犯有严重政治错误的干部,给予了必要的处理。同时,复查历史遗留老案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1653件,并重新做出结论;在干部人事档案中清理出含有诬陷和不实之词的材料92044份,全部销毁或退还给本人;对下放走“五七”道路的干部,逐步收回重新安排了工作。至1995年,市属有在职干部10972人,是1949年的56.85倍,其中地级干部1人,市级干部60人(其中女性5人),局(科)级干部609人(不含厂矿企业,含女性79人),一般干部10302人。中共赣州市委先后制订了《1991~1993年干部培训规划》、《1991~1996年女干部培养、选拔规划》,按照规划送各级党校培训,辅之以在职学习、选送高等院校、“五大”(职大、夜大、函大、电大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或者推荐到江西省行政学院脱产学习。1979~1995年,中共赣州市委党校共培训局(科)级干部、后备干部8834人次,培训农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1072人次,参加成人高等院校和成人中等学校学习的干部2840人,其中有235人高中毕业,88人中专毕业,522人大专毕业,67人大学本科毕业。另有1185人通过高教自学考试,获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证书。
  审查和考评 1954年10月,开始对干部进行审查,先试点后全面推开,到1959年基本结束。被列入重点审查对象803人。经内查外调,基本上查清他们的政治历史情况,清查出极少数反革命分子、坏分子。“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清理阶级队伍中,有一批干部被错定为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以及地富反坏分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都给予了否定。在清查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中,有极少数干部被定性为犯有严重错误或打砸抢分子。50~60年代,每年都对干部进行考评。考评的主要内容是本人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的表现,及其政治立场和观点、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考评的主要形式是每年两次的民主生活会和年终的总结鉴定(自我鉴定、民主鉴定和组织鉴定)。“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考评主要看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受到派性的严重干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正常的干部考评,以德能勤绩为主要内容,并在改革中不断规范,赋以新的形式和方法。1989年,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试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制度的通知》精神,对市直机关、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干部实施年度工作考核。共考核市直机关66个部门、11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的233名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结果是:优秀和称职的214人,占91.8%,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的19人,占8.2%。同时推荐后备干部390人。90年代,配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每年考评市人民政府部分局室的领导干部。1993年以来,中共赣州市委对市直机关各部门正副局级干部、乡镇、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企事业单位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建立领导干部政绩登记制度,采取个人总结、民主评议、组织鉴定、领导审核的方法,对一年来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和在社会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含失误)进行考评。考核材料进入本人档案,作为考察考核、提拔使用、调整干部的重要依据。
  选拔和招聘进入80年代,根据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把好政治关、年龄关和文化关,不断选拔调整各级领导干部。1980年,中共赣州市委从基层选拔283名中青年干部,分别送入各级党校和专业院校培训。同时,按干部“四化”方针选拔117名德才兼备的干部进入基层各级领导班子。1995年换届,9个乡(镇)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81人,在年龄结构上,平均35.6岁,比上届下降3.7岁。其中:46岁以上1人,比上届减少15人;30岁以下14人,比上届增加10人;35岁以下40人,占49.4%。在文化程度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2名(比上届增加11人),占51.9%,其中党政正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0人,占55.6%。在专业知识结构上,班子缺什么样的人才,就从机关或有关部门选调。共选拔了6名专业人才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在性别结构上,共配备女干部13人,占领导班子成员总数的16%,达到了每个乡(镇)领导班子都有1~2名女干部的要求,并有3名女性担任党政第一把手。同时对优秀的工人、农民采取选聘或招聘的办法,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此次换届有1名村干部和1名乡集体单位的人员走上了领导岗位。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竞争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试验。1988年,公开招选市二轻局、市乡镇企业局和市林业局局长。经过推荐、自荐、组织初审、专业和文化考试、《治局方案》评审、考察测评、面试答辩、行家评议、排序选优、组织审定等9道程序,从54名应选人中择优录用了3名局长,均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26岁,平均35岁。市体改委等9个缺编的行政、事业单位,公开选招了25名一般工作人员(干部),他们的平均年龄31.9岁,16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9人具有中专或高中学历。1988年,还在赣州一中、赣州九中招聘了校长,在赣州六中教职工中民主选举了校长。1994年,在赣南农药厂民主选举了厂长。
  老干部管理赣州市有离退休干部3037人,其中离休干部362人。本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基本要求,广泛开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娱乐等活动。1991年,成立赣州市老于部发挥作用协会,下设关心下一代、党风党纪监督、创“三优”物价检查、学习宣传调研、老干部自管服务、科技咨询服务、医疗保健体育、文化法制教育等8个分会。围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地发挥老干部的积极作用。有些老干部经常向青少年讲革命斗争故事,使之受到活生生的革命传统教育;有些老干部坚持兴办文化补习学校,向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合格新生1000余人,他们还把节余的8万多元,捐献给市教育局兴建教师活动中心;有些老干部在根雕艺术园地中辛勤耕耘,在1995年第五届中国根艺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得团体和个人荣誉。至1995年,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余热的老干部有600多人。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