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政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246
颗粒名称: 第十六篇 政党
分类号: D05
页数: 54
摘要: 第十六篇政党第一章中国共产党赣州地方组织 (1928年4月成立的中共赣南临时特别委员会旧址)=] 1926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赣州成立赣南第一个地方组织——中共赣州支部干事会,有党员3人,朱由铿任支部书记。10月初,成立中共赣州特别支部干事会,隶属中共江西地委,陈赞贤任书记,朱由铿、萧韶、钟友仟为委员。机关设西街豆豉垇广东会馆(今西津路中段)。
关键词: 政党 政治理论

内容

第十六篇政党 [=此处为空白页=]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赣州地方组织 [=此处为插图(1928年4月成立的中共赣南临时特别委员会旧址)=] 1926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赣州成立赣南第一个地方组织——中共赣州支部干事会,有党员3人,朱由铿任支部书记。10月初,成立中共赣州特别支部干事会,隶属中共江西地委,陈赞贤任书记,朱由铿、萧韶、钟友仟为委员。机关设西街豆豉垇广东会馆(今西津路中段)。11月,中共赣州特支举办赣南工农运动训练班,招收学员92名。经过两个月的培训,在学员中发展党员59名,其中赣州城和城郊参加学习的23名工农学员均加入党组织。
  1927年1月,中共赣州特别支部干事会升格为中共赣州地方执行委员会,隶属中共江西区委(5月下旬改为中共江西省委)。正当赣州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之际,蒋介石派新编一师进驻赣州,于1927年3月6日晚,杀害赣南工人运动领袖、中共赣南党组织创建人之一——陈赞贤,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赣州惨案”(或称“三六”惨案)。7月,中共赣南地方组织遭到破坏,被迫停止活动。
  1927年10月下旬,中共江西省委派汪群、萧韶等来赣州,成立中共赣南特别执行委员会,汪群任书记,萧韶、邱倜等为委员。机关设南外柴火坪。11月,成立中共赣州县委员会,汪群兼任县委书记。县委辖东、南、西、北4个区委,织袜、缝纫、理发、泥木、海味、混合、二师、四中、农林学校、西郊等直属支部10个,有党员200名。1928年1月上旬,撤销中共赣南特别执行委员会,成立中共赣西南特别执行委员会。2月,撤销中共赣西南特别执行委员会,复设中共赣南特别执行委员会,曾延生任书记。3月23日,中共赣南特别执行委员会和中共赣州县委机关被国民党军独立第七师刘士毅部破坏,曾延生等12人在赣州被杀害。1928年4月,中共江西省委复派汪群、贺服丹(汪群之妻)来赣州恢复赣南的党组织,成立中共赣南临时特别委员会,汪群任书记。8月,恢复中共赣州县委,汪群兼任书记。10月18日,由于叛徒告密,中共赣南临时特委又遭破坏,汪群、贺服丹被捕,次年1月被杀害于赣州卫府里。1928年11月,建立中共国民党军三十四旅六十八团地下支部,书记彭加伦(1930年由王透继任)。1929年10月间,中共赣南特委(1928年12月恢复)机关从赣县江口迁回赣州城内。10日,国民党军第三十四旅实行“双十节”大搜捕,特委机关第三次遭到破坏,书记廖贵潭被捕牺牲。1930年10月,中共赣南行动委员会为发动群众配合红军攻打赣州城,成立中共赣州市委员会(后改称中共赣州市行动委员会),张芳惠任书记。1932年2月,红军部队进入城郊后,建立中共东郊区委会,东郊区、龙村、角湖龙等苏维埃政府、农会、赤卫队和多种支前组织,支援红军攻城。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毛泽覃之妻贺怡及其父母、刘伯坚之子等红军家属子女,由原中央苦力运输工会委员长王贤选(王中仁)等人护送,转移隐蔽在赣州城北岗边村继续从事党的革命活动,先后恢复和建立双芫下、佛岭背、石人前、龙庄上、刘家坊、湖边、岗边排、黄沙桥8个党支部。直至1937年9月,项英、陈毅在赣州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代表谈判期间,贺怡、何斌(何三苟)等人才接上党的关系。
  1938年2月,恢复中共赣州县委员会,黄华芬任书记,何斌任组织部长,赖仁楷任宣传部长。县委辖河西、河东、五云、西郊、江口、茅店、城区7个区委,有党员160多名。1939年7月,成立中共赣州市委员会,余昕(李毓琰)任书记。8月,余昕赴延安学习,由黄路平继任市委书记,薛景扬任组织部长,雷宁(薛汕)任宣传部长,后李福海继任宣传部长。市委辖赣县抗敌后援会、赣县抗敌后援会宣慰团、瑞金工合讲习班、四区保安司令部政工队、“东南工合”、机器合作社、染布合作社7个党支部,文化工作和青年文化服务社2个党小组,有党员60多名。1940年初,中共赣西南特委和中共江西省委机关先后迁赣州水西,赣州成为全省的抗日中心。1940年5月,中共赣州市委员会改为中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区办事处工作委员会(简称“东南工合”工委),胡先行任书记,薛景扬、李福海等为委员,管辖“东南工合”工委下属的党组织,有党员40多名。1941年2月,“东南工合”工委停止活动。
  1941年2月,成立中共赣州中心县委员会,谭汤池任书记。中心县委原定管辖赣州、于都、兴国等县党组织,因各地党组织均遭破坏,实际只领导原赣州县委的3个区委和于都钨矿区委,有党员150多名。3月,周易(周健一)到赣州,建立特委指挥站领导中心县委工作。7月,周易在赣州被捕。8月,谭汤池被叛徒骗至吉安被捕,中心县委和下属组织均遭到破坏。
  1949年2~5月,中共五岭地委先后指派共产党员彭克礽、王石(邝哲民)来到赣州进行党的地下活动。因中共赣南地方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遂决定开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地方组织的组建工作。5月,正式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赣州工作委员会(简称赣州青工委),王石兼任书记,彭克礽任组织委员,段之琦任宣传委员。至8月14日赣州解放时,发展团员159名,建立南康潭口等团支部6个,赣县(含赣州城)团总支1个。赣州青工委在发展地下团员的同时,还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中共的方针政策,散发中国人民解放军《约法八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各种谣言;打入敌垒,搜集国民党党、政、军、警等方面情报;筹款筹物,支援游击队;组织进步学生、工人和进步人士,开展护校、护厂、护城等活动,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城市,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顺利进入赣州城创造了有利条件。1949年3月,中共江西工委派谢辅安为特派员从南昌来赣州开展工作。谢通过关系打入赣县和乐区联防办事处进行对敌斗争,策动办事处主任温敬奎弃暗投明,促使其解散联防办事处,收集枪支20多支和弹药一批,藏于通天岩,赣州解放后全部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节中共赣州市委949年7月,中共赣州地委在吉安宣布赣州地区各县(市)党政机构设置及领导人名单。中共赣州市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共赣州市委)由袁功庭(书记)、程震文(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夏骏青(市长)、朱轮(副市长)、彭山(宣传部长)、张季平(公安局长)6人组成(程震文、彭山因故未到职)。8月14日赣州解放。8月15日,中共赣州市委开始工作。8月30日,增补时佑平为市委委员、宣传部长。1950年1月,陈昌霖任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51年3月,袁功庭调离,由副书记陈昌霖主持中共赣州市委工作。6月,朱轮任市委书记(兼市长),陈昌霖调离7月,彭山任市委副书记,时有市委委员11人。1952年12月,朱轮调离,周若庄任市委书记,时有委员10人。1953年3月,黄为任市委第二书记,4月,李辉(女)任市委副书记。4月起,中共赣州市委设立常务委员会,有常委7人。1954年8月,周若庄调离。9月,黄为任市委书记,汤化生(女)任第二书记。1955年4月,黄为调离。7月,张志中任市委副书记。10月,汤化生任市委书记。调整后的市委常委有6人。
  1955年5月以前,中共赣州市委书记、副书记、常委、委员均由上级党委任命,1956年5月召开中共赣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市委领导班子改由选举产生。党员代表大会选举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全体委员会议选举书记、副书记、常委。1959年1月中共赣州市第二次代表大会起,市委设立书记处。书记处设第一书记和书记、副书记。1964年4月,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决定,撤销书记处,恢复设书记、副书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共赣州市委的工作受到干扰,逐步陷入瘫痪状态。1967年1月,中共赣州市委被迫停止工作,由赣州市革命生产临时委员会取代。1967年12月,建立赣州市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1968年4月,成立赣州市革命委员会(简称市革委会),中共赣州市委的工作由市革委会所属的政治部代替1969年4月,建立中共赣州市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中共九大以后,中共赣州市基层组织开始恢复,党员也逐步恢复组织生活。1971年1月,召开中共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了中共赣州市委第四届领导班子,未设办事机构,仍与市革委会合署办公。1976年1月,中共赣州市委与市革委会分开办公。
  中共赣州市委建立初期,设组织部、宣传部。1951年6月,增设秘书室,9月,增设纪律检查委员会。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市委工作机构逐步增加和健全。中共赣州市委工作部门及直属单位有: 组织部1949年8月设置。1954年10月至1956年3月,内设党员管理科、干部管理科。“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停止工作。1971年1月后,组织部的工作由市革委会政治部组织组代理。1975年11月,恢复组织部。1988年12月,增设中共赣州市委组织员办公室(副局级)。1993年5月,增设秘书科、干部科、组织科。1996年6月机构改革时,秘书科改为办公室。组织部设正、副部长和秘书、组织员、科长(主任)、干事等。
  宣传部1949年8月设置。。1954年10月至1956年3月,内设宣传科、教育科。1956年6月,中共赣州市委增设文化教育工作部(简称文教部)。1957年12月,宣传部与文教部合并改称宣传教育工作部。1958年8月,恢复宣传部原称。“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停止工作。1971年1月后,宣传部的工作由市革委会政治部宣传组代理。1975年11月,恢复宣传部。1993年5月,增设办公室、宣传科、理论教育科。1995年5月,设立中共赣州市委报道组(副局级),归口宣传部。1996年6月,内设机构为办公室、干部科、理论科、宣教科、对外宣传办公室和市委报导组。宣传部设正、副部长、秘书、宣传员、科长(主任)、干事等。
  办公室 1951年6月设置秘书室。1956年3月,改称办公室。“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停止工作。1971年1月后,办公室的工作由市革委会政治部办事组代理。1975年11月,恢复办公室,内设秘书、机要、总务3个组。1996年6月,内设秘书科、综合科、信息科、督查科、行政保卫科、财务科。同时,中共赣州市委机要局(局级)、市保密局(市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局级)划为办公室内设机构,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市委信访办公室、市接待处归口办公室。办公室设正、副主任(局长)、秘书、科长(主任)、干事等。
  工业交通政治部 1952年8月设企业管理部。1954年7月,改为工业部。1956年6月,改为工业交通工作部。1960年7月,恢复工业部原称。同时,增设城市建设交通工作部。1961年1月,城市建设交通部与工业部合并,复称工业交通工作部。1962年8月撤销。1963年8月恢复。1964年5月,改为工业交通政治部。“文化大革命”初期停止工作。1982年7月,恢复工交政治部,设正、副部长、秘书、干事等。1983年12月撤销。
  统一战线工作部 1952年10月设置。1954年10月至1956年3月,内设工商科、社会科。“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停止工作。1971年1月后,统战工作由市革委会政治部办事组代理。1975年11月,设置中共赣州市委统一战线工作办公室。1978年7月,恢复统一战线工作部(简称统战部)。1996年6月,内设办公室、社会科。统战部设正、副部长、秘书、科长(主任)、干事等。
  中共赣州市直属工作委员会 1952年11月,设置中共赣州市直属机关总支委员会。1955年10月撤销。1961年12月,设置中共赣州市直属机关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初期停止工作,1971年7月恢复。1989~1990年,先后增设市直属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市直属机关工会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市直属机关委员会(均为内设机构)。1992年8月,改为中共赣州市直属委员会。1996年6月,改为中共赣州市直属工作委员会,内设机构不变,归口组织部。设正、副书记、干事等。
  审干办公室 1955年1月设置。设正、副主任和干事等。1959年5月撤销,审干工作划归组织部。
  农村工作部 1956年2月设置。1957年4月撤销,1959年10月恢复。1962年撤销,1980年6月复设。1983年冬再次撤销。农村工作部设正、副部长、秘书、干事等。1992年1月,成立中共赣州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财政贸易政治部 1956年6月设置财政贸易工作部。1958年3月撤销,1959年1月恢复。1962年8月撤销,1963年8月复设。1964年5月,改为财政贸易政治部,设正、副部长、秘书、干事等。“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停止工作,以后未恢复。
  赣州晚报社 1994年7月1日,创办中共赣州市委机关报——《赣州晚报》。9月,成立赣州晚报社,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新闻部、副刊部、广告部。1996年6月,增设记者部、通联部。晚报社设总编辑、副总编辑、编辑、记者等。
  市委党校 1960年3月创建。1962年2月内设教研室。“文化大革命”初期停办,1972年10月恢复。1977年11月内设办公室、教研室。1996年6月,内设党政办公、教学研究室、理论研究室、党校工作室。党校设党总支书记、正、副校长、室主任、理论教员、干事等。
  党史征集办公室 1982年3月设置。设正、副主任、干事等。
  政法委员会 1982年3月设置。1988年12月改为市政法领导小组。1990年5月,恢复为市政法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91年6月,设立赣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市政法委员会合署办公。1996年6月,内设秘书科、调研科、综合治理科。市政法委员会设正、副书记,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设正、副主任、科长、干事等。
  信访办公室 1982年8月设置。1996年6月,归口市委办公室。设正、副主任、干事等。
  台湾工作办公室 1984年1月设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991年11月,改名台湾工作办公室(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1996年6月,归口市委办公室。设正、副主任、干事等。
  政策研究室 1984年1月设置。1986年4月撤销。1991年8月恢复。1996年6月,归口市委办公室。设正、副主任、干事等。
  老干部局 1986年1月设置。1996年6月,内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科,归口市委组织部。设正、副局长、科长(主任)、干事等。
  保密局(保密委员会办公室) 1990年6月设置,与中共赣州市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96年6月,划为市委办公室内设机构。设正、副局长和干事等。
  机要局 1996年4月设置。同年6月,划为市委办公室内设机构。设正、副局长、机要员。
  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1983年3月成立赣州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1984年4月改为赣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96年11月更名赣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属宣传部内设机构。
  接待处 1989年7月设置,与市政府招待所(赣州宾馆)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1996年6月,归口市委办公室。设正、副主任。
  第二节党的代表大会(会议) 中共赣州市委在1951年5月20日~1955年8月,召开了中共赣州市第一至第七次代表会议,1956~1997年,召开了中共赣州市第一至第十次代表大会。
  中共赣州市第一次代表会议 1951年5月20~29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一次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81人。会议议题:加强党的统一领导,依靠工人阶级发展生产、建设城市。市委书记朱轮致开幕词,市委副书记陈昌霖作1年零10个月的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
  中共赣州市第二次代表会议 1951年9月5~20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二次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市委直属支部负责人和市属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共95人。会议议题:传达贯彻中共江西省第三次代表会议精神;市委书记朱轮作题为《加强思想领导,开展民主改革运动》的报告。会议号召各级党组织加强思想领导,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开展民主改革,为完成三年准备,迎接人民民主伟大建设任务而奋斗。
  中共赣州市第三次代表会议 1952年1月15~20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三次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67人。会议议题:动员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市委书记朱轮作题为《同志们!行动起来,坚决打倒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三个敌人》的报告。会议就依靠工人阶级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搞好增产节约,结合“三反”运动进行整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共赣州市第四次代表会议 1952年7月30日~8月12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四次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90人。会议议题:巩固“三反”、“五反”运动胜利成果,依靠工人阶级完成1952年的增产节约任务。市委书记朱轮作3年来几个政策问题的基本总结报告;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作“三反”工作总结报告和“五反”工作初步总结报告。
  中共赣州市第五次代表会议 1953年6月22日~7月4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五次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149人,列席代表32人。会议议题:总结前3年工作,研究完成1953年工业生产与基建计划、农村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生产运动、改造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粮食统购统销等问题。市委书记周若庄作工作总结报告,会议还听取了赣州市3年来镇反工作报告、中共赣州市委工作任务的报告。
  中共赣州市第六次代表会议 1954年6月7~13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六次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150人,列席代表30人。会议议题:听取1953年市委工作报告;讨论《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方案》和《1954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计划方案》。市委书记黄为作会议总结。
  中共赣州市第七次代表会议 1955年8月13~22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七次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166人,列席代表2人。会议议题:传达中共江西省第四次代表会议精神;讨论关于赣州市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的报告。市委第二书记汤化生作会议总结。
  中共赣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6年5月7~15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201人,列席代表20人。会上,张志中致开幕词,汤化生作题为《巩固成绩,克服缺点,继续反对右倾保守思想,为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报告;李立超作《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6年来工作总结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市长杜昭作《关于赣州市1956年度发展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张志中作《赣州市1956~1957年工作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大会对上述报告审议后,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赣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9人,以及市委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在一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常委9人,正、副书记4人。此届常委文化程度,初中8人,占88.9%,高小1人,占11.1%;年龄35岁以下的7人,占77.8%,最大的43岁,最小的30岁,平均年龄33.2岁。
  中共赣州市第二次代表大会 1959年1月26~31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214人,列席代表43人。会上,汤化生作题为《团结全市人民,为实现1959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大跃进而奋斗》的报告;张志中作《关于赣州市1958年计划执行情况和1959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大会对上述报告审议后,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做好当前人民生活的几项工作的决议》、《关于积极试办城市人民公社的决议》、《关于大力发展蔬菜瓜果生产的决议》和《关于干部轮流下放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赣州市第二届委员会,委员30人、候补委员6人,以及市委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在二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常委13人,书记处正、副书记5人。此届常委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3人,占23.1%,初中9人,占69.2%,初中以下的1人,占7.7%;年龄35岁以下的12人,占92.3%,年龄最大的46岁,最小的28岁,平均年龄为33.1岁。1960年1月9~12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出席会议代表199人,列席代表73人。会上,市委第一书记李觉民作题为《高举总路线红旗,为实现1960年的更大跃进而奋斗》的报告,张志中作《赣州市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大会对上述报告审议后,通过了相应的决议。会议选举黄先、李觉民、张志中、杨毓坤、徐爱珍为出席中共江西省第六次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李立超、赵学诗为候补代表。
  中共赣州市第三次代表大会 1962年11月26日~12月1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264人,列席代表21人。会上,李觉民作题为《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为争取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张志中作《关于赣州市1958~1962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和1963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大会对上述报告审议后,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赣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9人、候补委员8人,以及市委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在三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常委15人,书记处正、副书记6人。此届常委文化程度,高中4人,占26.7%,初中11人,占73.3%;年龄35岁以下的6人,占40%,36~40岁的6人,占40%,40岁以上的3人,占20%,平均年龄为37.2岁。
  中共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 1971年1月5~14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466人,列席代表258人。会上,军代表、市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市革委会副主任王秀斋作题为《高举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永远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奋勇前进》的报告。大会按照中共九大精神,检查总结“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市革委会成立以来的工作。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赣州市第四届委员会,委员35人。在四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常委9人,正、副书记3人。此届常委中,有军代表4人,占44.4%。此届常委文化程度,高中2人,占22.2%,初中7人,占77.8%;年龄35岁以下的1人,占11.2%,36~40岁的2人,占22.2%,41~45岁的6人,占66.6%,平均年龄为41.3岁。
  中共赣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 1980年7月16~19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591人,候补代表45人。会上,邱承泉致开幕词,郭快作市委工作报告,李蕙馨作纪检工作报告。大会对上述工作报告审议后通过了相应的决议,还通过了《关于深入开展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活动的决定》。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赣州市第五届委员会,委员25人、候补委员6人,以及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出席中共江西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在五届一次全委上选举产生常委11人,正、副书记4人。此届常委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都有较大的变化,文化程度:大专1人,占9%;高中5人,占45.5%;初中5人,占45.5%。年龄:35岁以下的1人,占9%;36~45岁的4人,占36.5%;46~55岁的5人,占45.5%;56岁以上的1人,占9%,平均年龄为47.7岁。
  中共赣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 1984年9月16~19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422人,候补代表40人,列席代表5人。会上,周英棠致开幕词,刘作柏作题为《沿着十二大指引的方向,以改革进取的精神,全面开创赣州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李蕙馨作纪检工作报告。大会对上述报告审议后,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赣州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5人、候补委员6人,以及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1人,重新选出出席中共江西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16人。在六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常委9人,正、副书记4人。此届常委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人,占33.35%;高中、中专5人,占55.6%;初中1人,占11.1%。年龄:40岁以下的1人,占11.1%;41~45岁的2人,占22.2%;46~50岁的6人,占66.7%,平均年龄为46岁。
  中共赣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 1987年7月28~31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430人,候补代表43人,列席代表6人。会上,周英棠致开幕词;刘作柏作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为加快赣州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报告;郭同华作纪检工作报告。大会对上述报告审议后,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赣州市第七届委员会,委员29人、候补委员7人,以及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1人。在七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常委11人,正、副书记5人。此届常委文化程度:大学、大专4人,占36.4%;高中、中专5人,占45.5%;初中2人,占18.1%。年龄:45岁以下的1人,占9.1%;46~50岁的7人,占63.6%;51~55岁的3人,占27.3%,平均年龄为48.8岁。
  中共赣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 1990年6月11~14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300人,列席代表25人。会上,黄一鸣致开幕词,刘作柏作题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实现全市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稳定发展而奋斗》的报告;李汉玫作纪检工作报告。大会对上述报告审议后,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赣州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8人、候补委员6人,以及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1人。在八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常委10人,正、副书记4人。此届常委文化程度:大学、大专5人,占50%;高中、中专3人,占30%;初中2人,占20%。年龄:45岁以下的2人,占20%;48~50岁的4人,占40%;51岁以上的4人,占40%,平均年龄为49岁。
  中共赣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 1993年2月16~18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298人,特邀代表1人,列席代表45人。会上,龚运连致开幕词,罗春涛作题为《把握发展机遇,加快改革开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而奋斗》的报告;李汉玫作纪检工作报告。大会对上述报告审议后,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赣州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8人、候补委员5人,以及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0人。在九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常委11人,正、副书记4人。此届常委的文化程度:大学、大专6人,占54.5%;高中、中专5人,占45.5%。年龄:45岁以下的4人,占36.4%;46~50岁的4人,占36.4%;51~55岁的3人,占27.2%,平均年龄为47岁。
  中共赣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 1997年12月25~27日,召开中共赣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298人,列席代表85人。会上,胡长林作题为《抢抓机遇,开拓前进,为建设繁荣昌盛的新赣州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刘健作纪检工作报告。大会对上述报告审议后,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赣州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8人、候补委员5人,以及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1人。在十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常委11人,正、副书记5人。此届常委的文化程度:大学、大专10人,占90.9%;高中1人,占9.1%。年龄:45岁以下的9人,占81.8%;46~50岁的2人,占18.2%,平均年龄为41.9岁。
  [=此处为表格(中共赣州市委委员)=]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中共赣州市委常务委员会委员)=]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 第三节重大决策恢复国民经济赣州解放时,市场萧条,生意清淡,部分工商业户停业,有相当数目的职工失业。中共赣州市委在组织接管工作、建立人民政权的同时,决定并主持召开各界代表座谈会,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揭露各种谣言,消除群众顾虑,发动市民恢复发展生产,平抑物价,稳定金融,支援解放战争。不久,工商业户纷纷复工复业,生产经营逐步恢复正常。至1949年底,98.7%的工商业户复工复业。紧接着,中共赣州市委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公私关系,执行公私兼顾政策,允许公营企业代销私营企业产品,贷款给私营企业发展生产;调整劳资关系,普遍签订劳资集体合同,既提高劳方的劳动热情,又调动资方加强生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在工厂开展爱国生产竞赛,要求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发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保守思想,掌握先进技术,进一步挖掘潜力,努力完成生产计划;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组织,深入开展爱国丰产运动,普遍提高单产,从而使全市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1952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69.72%。
  开展郊区土地改革和城镇民主改革 1950年12月,中共赣州市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政务院城市郊区土改条例》,结合实际制定了《赣州市郊区土地改革实施办法》。1950年12月初,在水西乡进行土地改革工作试点,12月26日全面展开。至1951年3月,郊区的土地改革工作顺利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52年12月,开展土地改革复查,至1953年1月基本结束。
  赣州解放不久,中共赣州市委决定派干部深入码头开展反封建势力的斗争,废除10多种封建剥削制度,取缔25种旧工会,成立了工人自己的工会组织。1951年,中共赣州市委决定在城镇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制订《赣州市民主改革工作计划》,并决定开展水上民主改革,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分别到章江、贡江、桃江、赣江等水域进行民主改革,年底基本结束。通过水上民主改革,摧毁了封建把头制度,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船工、船民的积极性,为发展赣州航运事业奠定了基础。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1953年初,中共赣州市委制订《赣州市私营企业增产节约计划(草案)》,要求各级党组织,依靠工人,团结资方,开展私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提高生产质量,降低成本,打开产品销路,改善经营管理,使私营企业的生产走向正常轨道。1953年12月,中共赣州市委发出《关于进一步贯彻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要求市属各单位发扬战斗作风,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和增产节约计划。1956年1月,中共赣州市委作出《关于企业中党、政、工、团在组织社会主义竞赛的职责范围的决议(草案)》,要求根据自身工作特点,认真克服领导竞赛中的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加强具体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使生产竞赛真正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群众运动,保证全面提前完成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至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超额完成。市属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完成计划的188.86%、119.14%和118.11%,比1952年分别增长90.46%、55.9%和93.67%。
  开展职工文化技术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共赣州市委于1954年11月作出《关于加强各工厂企业职工业余技术教育的指示》,要求工厂企业党组织,认真贯彻与生产相结合和从普及着手的业余教育方针,采取多样化的业余教育方式,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1958年6月,中共赣州市委发出向文化革命技术革命大进军指示,号召全市群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兴技术革新之风,立即掀起技术革新、技术革命高潮。1958年6月,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创办职工夜大学,设中国文学、俄语、教育、物理、化学5个系,文学、俄语、教育3个系为4年毕业,物理、化学2个系为5年毕业,学习时间为每周的星期一、四、五晚上。1960年11月,中共赣州市委又发出《关于推行注音识字扫除文盲和大办工农业余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驻市各单位抓住秋后有利时机,迅速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开展注音识字和大办工农业余教育的高潮,元旦前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次年春完成扫盲的结尾工作。同时,要求积极办好业余中学和大专班,使业余教育在各单位自成体系。至1960年底,全市共办政治、文化、技术三结合的红专学校74所,参加学习的职工达18262人,占职工总数的87.4%,共有13238名职工脱离了文盲。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1年12月,中共赣州市委发出《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市开展形势宣传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形势的认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信心,实事求是,鼓足干劲,迅速掀起冬季生产高潮,为夺取1962年农业丰收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1962年12月,中共赣州市委提出《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和进一步贯彻执行“六十条”巩固集体经济的意见》,要求农村各级党组织,结合生产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认清形势,明确前进方向,全面贯彻执行“六十条”,彻底解决生产队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夺取明年农业丰收打下扎实的基础。1963年2月,中共赣州市委发出《关于在干部、党员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反对6种歪风,发扬6种正气,即:反对特殊享受之风,发扬遵守国家一切制度、与群众同甘共苦之风;反对恢复落后之风,发扬党的光荣传统、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之风;反对不爱惜国家、集体财产,损公肥私之风,发扬爱惜国家、集体财物,不侵犯国家、集体一草一木、一针一线之风;反对只顾本单位利益,化大公为小公之风,发扬从整体出发,服从全局,支援国家之风;反对各行其事、各自为政之风,发扬服从组织,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法令之风;反对腐化堕落,胡作非为,败坏共产主义道德之风,发扬共产主义道德之风。1963年4月,中共赣州市委发出《关于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指示》,彻底揭露和批判各种歪风邪气,大力表扬先进集体、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先进思想、先进风尚,进一步调动干部群众的集体生产积极性,掀起春耕生产高潮,努力完成农业生产计划,争取实现全年农业丰收。
  加强党的建设 1956年2月,中共赣州市委作出《关于整顿农村党支部的工作计划》,通过整顿,进一步提高党员的社会主义觉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基本解决党支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党支部领导方法,建立与健全党支部民主生活制度,加强党内民主生活,壮大党的组织,加强党对合作化的领导。1961年12月,中共赣州市委制订1962年大规模教育党员、干部的规划,要求全市共产党员和干部系统地读书,认真思考,总结经验教训,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1983年1月,中共赣州市委制订《关于搞好全市党员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市属各单位党组织以中共十二大精神为指导,以新党章为主要内容,以共产主义教育为核心,切实搞好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纠正不正之风,使每个党员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983年5月,中共赣州市委制订《关于深入开展“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活动的意见》,要求每个共产党员按照新党章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组织领导干部参加体力劳动 1957年7月,中共赣州市委作出《关于领导干部参加体力劳动几个问题的规定》,要求党政机关局(科)级以上、工商企业党政工团负责人、学校教导主任以上的领导干部定期参加体力劳动。每年实际参加劳动时间不得少于20天,每个干部参加劳动后由各单位进行登记,作为年终考核的材料。1963年6月,中共赣州市委又发出《关于基层领导干部参加劳动的指示》,要求工商企业领导干部每年参加劳动2个月,科室行政干部每年劳动时间不少于3个月,领导干部每人一本《劳动手册》,劳动后进行登记,以备考察。
  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 1979年4月,中共赣州市委发出通知,在全市城乡广泛开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活动。要求各单位利用一切宣传工具、一切宣传阵地,大张旗鼓地宣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于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性,把全市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赣州市农村普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为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速发展农村经济,中共赣州市委于1980年12月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要求农村各级党组织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切实完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使群众更加满意。1981年5月,中共赣州市委又发出《关于进一步搞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进一步指出,搞什么样的生产责任制,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尊重广大干部和社员的意见。凡是有利于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和集体经济进一步巩固,有利于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的责任制形式都应承认和支持,加强领导,帮助完善,切不可拘泥一种模式,搞一刀切。
  发展乡镇企业 1986年7月,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要求各乡镇采取优惠办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放开手脚,让农民家庭和联户兴办工业、商业、旅游业,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摆摊设点,进城开店、办厂、兴办第三产业。1988年,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关于进一步扶持和发展乡镇企业的有关规定》,抽调100名干部驻乡镇、村,帮助兴办乡、村级企业,建立了每年乡镇与市签订发展乡镇企业责任状制度。1992年,从工厂企业选派干部到乡镇人民政府担任副职,分管乡镇企业工作。1993年以后,中共赣州市委又先后发出《关于乡镇企业上新台阶的奖励办法》、《关于促进乡镇企业超常规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高速高效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关于促进乡镇企业大发展、大提高的决定》等文件。六套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定点负责抓乡镇企业,市直各部门包点帮助兴办乡镇企业,组织国有大中型企业扶持乡镇企业;多渠道集资,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投入;建立发展基金和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发展乡镇企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乡镇和企业厂长(经理)给予重奖,促进了乡镇企业快速、高效的发展。1994年,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赣州市高速高效发展乡镇企业二等奖,授予蟠龙镇、水东镇规模经济奖牌。至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有7861户,比1992年(下同)增长1.1倍;从业人数达46627人,增长1.28倍;完成总产值26.62亿元(老口径),增长8.93倍;完成工业总产值16.16亿元,增长9.04倍;上交税金2095万元,增长1.19倍。有产值100万元的企业85个(1992年17个),产值500万元的企业16个(1992年3个),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4个。
  建立经济开发区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7月决定,在市区西南105国道旁建立黄金岭经济开发区。总体目标是: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以工业经济为基础,使其成为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工业园地和以无污染的加工工业为主的综合性现代化工业开发区,对周边地区有强大幅射功能和吸纳功能的工业基地,以及特区经济向内地转移的重要中转站,赣州市乃至赣南地区的对外窗口。开发区由起步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金坪工业区、外商独资区、北部一类工业区、西片工业仓储区、行政文娱商贸中心、居住区8大片区组成。规划面积为10.93平方公里。1993年8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黄金岭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享有省级利用外资和地、市级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权。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1982年11月,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制定《关于商业零售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试行方案》,要求全市商业零售企业划小核算单位,按自然门点独立经营,单独核算,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建立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制度,民主选举企业管理人员。1984年5月,中共赣州市委制定《赣州市经济体制改革若干规定》。同年8月,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制定《关于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初步意见》,要求工业企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旧章法、旧传统、旧习惯,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打破各种分割和封锁,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积极发展养殖业,不断提高肉、禽、蛋、鱼、乳的商品率;搞活商品流通,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1992年4月,决定创办沙石综合改革试验镇和水东综合经济开发小区。1993年,制定《关于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决定》,在乡镇企业中进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改革。工业企业改革方面,制定《关于进一步落实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把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中规定的14项自主权全部还给企业。对国有商业企业进行“四放开”、“国有民营(公有私营)”等各种形式的改革。同时在劳动分配、养老保险、待业保险、住房制度、公费医疗等方面均作出了综合改革的决定。
  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90年代初,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并实施一系列扶持和鼓励的优惠政策,使全市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为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1994年以后,中共赣州市委又先后制订《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补充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实行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凡申请经营个体私营企业者,凭身份证即可办理营业执照;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上,除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和商品外,一律放开;象对待国有、集体企业一样对待个体私营企业,给予信贷扶持帮助,做到公平税负;加快市场建设,为个体私营企业提供经营场地;在企业组织形式上,哪种形式有利于发展生产、经营,就允许组织哪种形式;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筹建私营经济民间信用社,帮助个体私营企业解决周转金不足的困难;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基金,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表彰奖励完成年度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目标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出现了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的势头。到1995年底,全市个体私营企业总数达13775户,比1993年(下同)增长63.1%;从业人员42761人,增长52.4%;上缴税金4030万元,增长2.19倍,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12.76%。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赣州市境内留存着许多以宋代为主的文物古迹。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多种保护和管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办法、规定,投入巨资进行维护、抢救和复建,申报和确定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使宋城墙、通天岩、八境台、郁孤台、慈云塔等大批文物古迹得以保存,赣州已成为当今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宋城之一。1994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发挥名城优势,提高知名度,扩大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发展旅游业,1994年12月18~19日,举办了’94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
  实施主攻工业的战略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赣州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进一步发挥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作用,1995年9月,中共赣州市委作出《关于实施主攻工业的决定》,把主攻工业作为关系全市经济建设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提出主攻工业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搞活国有企业,发展壮大集体、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主攻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和新技术项目;突出抓项目、抓投入、抓产品、抓市场4个重点,把全市的工业逐步引导到主导产品产业化、企业集团化、市场多元化的轨道。至1995年末,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不含村及村以下企业)近300个,职工人数5.6万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35.46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占赣州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其中预算内工业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和实现税利均约占全区的二分之一。
  扩建新市区解放时,赣州城区面积仅3平方公里。建国后,市区突破旧城区向城南发展,建立以红旗大道为主轴的新市区。90年代,中共赣州市委着眼于京九铁路建成通车后赣州将逐步建成为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研究制订了大赣州建设规划,确定“以新区开发为主,旧城改造为辅,城乡建设协调发展”的建设方针,将城市建设的重心向火车站北区和章江新区转移。规划新区面积为12.1平方公里,建成后市区面积将近30平方公里。计划完成“八路一桥一广场”,即:新建和续建京九大道、迎宾大道、五洲大道、滨江大道、八一四大道、宋城路、文明大道、黄金大道、横跨章江的赣州大桥和火车站的站前广场。至1995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9.69平方公里。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国后,中共赣州市委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决定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由解放初期开展清扫环境起步,经逐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学雷锋活动和星期六义务劳动等全市性活动,发展到开展创“三优”(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活动,创“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街道、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文明城市及军民共建文明小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系统地对市民进行了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普及法律知识和“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制订了《市民文明公约》、市民行为《十不准》和各行各业行为规范、村规民约等。成立了赣州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地、市共建国家文明卫生城市委员会等领导机构;建立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和月末“市长卫生检查日”制度。市财政每年拨给一定的经费保证创建活动的正常开展。1981~1995年,先后获得江西省城市爱国卫生竞赛评比“三连冠”,江西省创“三优”、建文明城市评比“五连冠”、江西省创“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田径之乡,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荣誉称号。
  建设新赣州 1995年,随着改革深化、开放扩大和京九铁路的全线贯通,赣州市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共赣州市委决定带领全市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提出了“策应大京九,建设新赣州”的战略口号和“抢抓机遇,重点突破,上新台阶,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及把赣州市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和布局合理化、城市功能完善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区域性贸易中心、运输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旅游中心(简称“三化五中心”)的战略构想。1996年1月11~14日,召开赣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张磐以及省、地有关领导和专家共64人参加会议。经过与会者的认真研究论证,认为“三化五中心”的战略构想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第四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 1949年9月,赣州市建立中共区工委5个。1950年3月撤销,同年7月,成立中共郊区区工委。1951年7月,城区重新设立区工委4个,原郊区工委不变。1953年8月,调整区的设置,城区4个中共区工委改为中共第一和第二区委员会(简称区委),郊区区工委改为第三区委会,同年9月,增设水上区委。1956年1月,撤销各区委,分别成立中共赣江路、和平路、解放路、阳明路街道办事处和水上办事处支部委员会(简称党支部),以及水东、水西郊区办事处党支部。1957年5月,成立郊区区委。1958年11月,城区赣江路、和平路、解放路、阳明路街道办事处党支部撤销,改为中共赣江、解放人民公社委员会(简称党委);郊区区委改为跃进人民公社党委;水上办事处党支部改为中共水上人民公社总支部委员会(简称党总支)。1959年10月,从赣县划入22个大队,增设水东、水西、南外、黄金人民公社党委(1963年10月,黄金人民公社党委改称南桥人民公社党委),撤销跃进人民公社党委。1961年4月,赣县湖边等公社划入赣州市管辖,增设湖边、和乐、横江人民公社党委,同年11月划回赣县。1964年8月,增设白云人民公社党委。1967年1月,中共赣州市委所属各级党组织相继受到冲击,被迫停止活动。中共九大以后,赣江、解放、郊区人民公社革委会分别建立中共核心小组。1971年2月,恢复赣江、解放、南外人民公社党委。同年11月,撤销郊区人民公社党委,成立水东、水西、水南人民公社党委。1978年1月,原属中共赣县县委的湖边、蟠龙、沙石、沙河人民公社党委,成建制划给中共赣州市委领导。1979年2月,赣江、解放、南外人民公社党委分别改为街道办事处党委。1984年4月,公社改乡,水东、水西、水南、湖边、蟠龙、沙石、沙河人民公社党委分别改为乡党委。1987年4月,沙石、蟠龙乡党委分别改为镇党委。1989年,由沙石镇、湖边乡划出部分村组,增设龙埠、蛤湖两个乡。1990年,成立龙埠、蛤湖两个乡党委。1993年11月,水东乡党委改为水东镇党委。
  1949年在党政群系统建立党总支1个,党支部4个;1950年在工业系统首建党支部8个;1952年在交通系统首建党支部1个,财贸系统首建党支部5个;1953年在农林水系统首建党支部5个,文卫系统首建党支部2个;1954年在基建系统首建党支部1个。至此,各系统都建立了中共基层组织。1965年,全市建有基层党委9个,党总支14个,党支部175个。至1995年,全市建有基层党委44个、党总支60个、党支部892个。
  组织建设 1950年7月,在中共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了整风运动。这次整风主要是贯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克服骄傲自满、功臣自居、贪图享乐情绪和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1952年,根据中共中央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的《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结合“三反”运动进行整党和党员八项标准的教育。1957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市各级党组织中开展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1959年10月,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反右倾”整风运动,使一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受到伤害,有的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961~1962年,进行了甄别平反工作。1960~1962年三年暂时困难时期,抽调43名市、区级领导干部到郊区各公社和大队担任实职,还选拔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充实各级基层组织领导班子。1965年,市郊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在“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不少党员和基层干部受到错误的批评和斗争。“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基层组织受到冲击,党的组织建设极不正常。1979年,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联系实际,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同年,在全市开展“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和创评先进党支部、模范党员的活动。1985年6月~1987年5月,全市有883个基层组织,11323名党员分期分批参加了市、乡、村三级整党。经过整党,市委对所属的基层组织建设,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党的各基层组织在制订目标时,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既注意整体目标的系统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又使各项目标有质的标准、量的要求、形的体现。在实行过程中,把检查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制约机制结合起来,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80年代后期,组织干部深入村组和农户家中抓党的基本路线教育。90年代初,继续组织干部深入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1994年起,中共赣州市委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提出“一年打基础,二年大变样,三年奔小康”的目标。同年2月,成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抓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同时,抽调168名干部,到33个经济薄弱村和15个小康示范村蹲点。规定部门包点,一包三年不变,并从人、财、物以及信息上全力帮助。市领导每人有1~2个挂点单位,并经常到村建点指导检查工作。通过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至1995年,98个村党支部中,一类支部54个,占55.1%,二类支部44个,占44.9%,无三类支部;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下的支部2个、占2%,2~5万元的支部72个、占73.5%,5~10万元的支部10个、占10.3%,10万元以上的支部14个、占14.2%。98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45岁以下的65人,占66.3%;初中以上文化的93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的52人),占94.9%;已掌握两门以上致富技能的65人,占66.3%。1994~1995年,村组党员、干部和建党对象都参加过乡镇、村党校和中共赣州市委党校培训,共计1270人次;从优秀青年农民中培养建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近200名,并按1∶1的要求配备村级后备干部;还推荐优秀青年参加“农函大”学习。至1995年10月,参加“农函大”学习的有7届学员2680人,已结业2261人。
  [=此处为表格页(若干年份中共市属基层组织情况)=] [=此处为表格=] 党员发展 1949~1951年,在党政机关干部中发展党员55名。1952年,以工人为主发展党员343名。以后仍然重点在工人、农民中吸收优秀分子入党。1956年,在优秀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60名。1965年,全市有中共党员1979名,其中女党员330名。1967~1969年春,因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各级党组织停止活动,未发展党员。中共“九大”以后,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同时也有个别不符合共产党员条件的人混入党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党员发展工作方针,重点在优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青年中发展党员,并注意向科技人员、经济能手、致富能手倾斜,向长期未发展党员的党支部延伸,向党的力量薄弱的地方延伸。同时对“文化大革命”中入党的个别帮派头目进行了处理。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大量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的精神,注重了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1983年,全市发展党员103名,其中知识分子27名,占26.2%;1984年,发展党员135名,其中知识分子63名,占46.7%;1985年发展党员360员,其中知识分子202名,占56.1%%。特别是教育部门,1984~1985年共发展党员88人,是1978~1983年6年发展党员数的8倍。
  中共赣州市委及所属的各级组织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做到按照《党章》要求,坚持培养考察制度,把好入党教育关;坚持材料审查制度,把好入党手续关;坚持检查指导制度,把好质量关,确保新党员质量。1983~1995年,全市发展党员328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754人,占22.9%,高中(中专)学历的1534人,占46.6%;35岁以下的青年1638人,占49.8%,36~45岁的1302人,占39.6%;女党员941人,占28.6%。。1994~1995年,还发展4名优秀高中学生入党,在师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全市中共党员从1949年的89名增加到1995年的14245名。
  [=此处为表格页(若干年份中共市属党员基本情况)=] 说明:①1978年,赣县所辖的湖边、蟠龙、沙石、沙河4个公社划给赣州市。
  ②1985年,原属赣州地区管理的18个企业划给赣州市。
  党员教育建国以来,中共赣州市委对党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育管理。“三会一课制”(党支部大会、支委会、民主生活会,上党课),是对党员教育和监督的基本形式。50~60年代,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内容是组织学习《毛泽东选集》、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央的重要文献及时事政治等等。“文化大革命”初期,“三会一课制”基本被破坏。至1969年3月,全市恢复组织生活的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36.6%,暂缓和不能恢复组织生活的党员人数占13.2%,另有50%多的党员因未建立党支部而无法参加党组织生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内容是组织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重要文件和时事政治。主要形式仍然是“三会一课制”。
  中共赣州市委党校恢复后,开始轮训党员和党的干部。1979~1983年,参加学习的党员、干部及后备干部共1733人次。1980年,党的各基层组织普遍办起党校或业余党校,以《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章修改草案》和《党的基本知识》为基本教材,对党员进行轮训,全年共办轮训班132期,轮训党员6638名,占党员总数的86.06%。
  1987年后,党的各基层组织先后开展“一先双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创先争优”活动。在活动中大力推行电化教育,使党员教育声形趣并茂,情景理交融。1988年,摄制一部以赞扬优秀共产党员开拓进取、献身四化为主题的电教片——《奉献》,在全市巡回播放近200场次,观众达1.4万人次。同年3月,全市党组织自下而上开展“改革开放中共产党员形象”的讨论、演讲活动,共举行200多次讨论和上百次演讲。1989年,在全市开展“最佳党日”活动。1990年6月,全市基层党组织开展以“学雷锋、讲奉献、创优质、做贡献”为主要内容,以弘扬无私奉献精神为主题的“党员奉献月”活动,纪念中国共产党69岁生日。1991年5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在全市开展“党员电教片播放月”活动,组织播放1562场,观众达1.52万人次。还先后开展“忆传统、作贡献、争做新时期合格党员”、“颂歌献给党”歌咏比赛、“评党员新事”和“十佳优秀党员”评选活动等。通过活动,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
  1987年以来,党的各基层组织结合年终目标管理总结考评,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分合格、基本合格、基本不合格和不合格4种类型,自下而上地对每个党员逐个进行评议。按“立足帮教、限期改正、掌握政策、慎重处理”的原则,对基本不合格的党员发出限期改正通知书,进行重点帮教。对不合格党员慎重进行处理,对违反党纪的党员给予必要的党纪处分。1987~1995年,共处分党员233人,其中开除党籍74人,留党察看49人,撤销党内职务3人,分别受到警告或严重警告107人。
  1990~1995年,中共赣州市委共表彰优秀党员414人,优秀党务工作者106人。各基层组织也相应表彰优秀党员。据1987~1989年统计,全市有3050人次受到表彰。还先后召开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报告团,在全市巡回演讲650场次,收到良好效果。
  干部管理配备和培训 1949年,全市有干部193人,其中南下干部89人、地下党团员8人、南昌“八一”革命大学学生4人,本地从工人、农民和教师中提拔的干部92人。为解决干部严重不足状况,1951年,从工人、店员中选拔了一批干部,开办行政人员训练班培训了一批干部,至年底,有市级以上干部12人,区级(科局级)干部49人,一般干部765人。1953年开始,市委组织部打破“资格论”的框框,大量培养和选拔本地新干部。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量吸收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为干部,并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同时,每年将分配来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复员、转业军人充实到干部队伍中。至1956年,全市有干部1873人。1957年整风反右派斗争后期,掀起干部上山下乡热潮,有一批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垦殖场。在三年暂时困难时期,精简机构和人员,又有一批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工厂。随着社队规模的调整,还选拔了43名干部充实基层担任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领导干部被揪斗,大部分干部下放农村走“五七”道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清理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中,对清查出来的靠“造反”起家的人、打砸抢分子和犯有严重政治错误的干部,给予了必要的处理。同时,复查历史遗留老案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1653件,并重新做出结论;在干部人事档案中清理出含有诬陷和不实之词的材料92044份,全部销毁或退还给本人;对下放走“五七”道路的干部,逐步收回重新安排了工作。至1995年,市属有在职干部10972人,是1949年的56.85倍,其中地级干部1人,市级干部60人(其中女性5人),局(科)级干部609人(不含厂矿企业,含女性79人),一般干部10302人。中共赣州市委先后制订了《1991~1993年干部培训规划》、《1991~1996年女干部培养、选拔规划》,按照规划送各级党校培训,辅之以在职学习、选送高等院校、“五大”(职大、夜大、函大、电大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或者推荐到江西省行政学院脱产学习。1979~1995年,中共赣州市委党校共培训局(科)级干部、后备干部8834人次,培训农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1072人次,参加成人高等院校和成人中等学校学习的干部2840人,其中有235人高中毕业,88人中专毕业,522人大专毕业,67人大学本科毕业。另有1185人通过高教自学考试,获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证书。
  审查和考评 1954年10月,开始对干部进行审查,先试点后全面推开,到1959年基本结束。被列入重点审查对象803人。经内查外调,基本上查清他们的政治历史情况,清查出极少数反革命分子、坏分子。“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清理阶级队伍中,有一批干部被错定为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以及地富反坏分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都给予了否定。在清查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中,有极少数干部被定性为犯有严重错误或打砸抢分子。50~60年代,每年都对干部进行考评。考评的主要内容是本人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的表现,及其政治立场和观点、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考评的主要形式是每年两次的民主生活会和年终的总结鉴定(自我鉴定、民主鉴定和组织鉴定)。“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考评主要看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受到派性的严重干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正常的干部考评,以德能勤绩为主要内容,并在改革中不断规范,赋以新的形式和方法。1989年,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试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制度的通知》精神,对市直机关、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干部实施年度工作考核。共考核市直机关66个部门、11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的233名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结果是:优秀和称职的214人,占91.8%,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的19人,占8.2%。同时推荐后备干部390人。90年代,配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每年考评市人民政府部分局室的领导干部。1993年以来,中共赣州市委对市直机关各部门正副局级干部、乡镇、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企事业单位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建立领导干部政绩登记制度,采取个人总结、民主评议、组织鉴定、领导审核的方法,对一年来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和在社会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含失误)进行考评。考核材料进入本人档案,作为考察考核、提拔使用、调整干部的重要依据。
  选拔和招聘进入80年代,根据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把好政治关、年龄关和文化关,不断选拔调整各级领导干部。1980年,中共赣州市委从基层选拔283名中青年干部,分别送入各级党校和专业院校培训。同时,按干部“四化”方针选拔117名德才兼备的干部进入基层各级领导班子。1995年换届,9个乡(镇)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81人,在年龄结构上,平均35.6岁,比上届下降3.7岁。其中:46岁以上1人,比上届减少15人;30岁以下14人,比上届增加10人;35岁以下40人,占49.4%。在文化程度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2名(比上届增加11人),占51.9%,其中党政正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0人,占55.6%。在专业知识结构上,班子缺什么样的人才,就从机关或有关部门选调。共选拔了6名专业人才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在性别结构上,共配备女干部13人,占领导班子成员总数的16%,达到了每个乡(镇)领导班子都有1~2名女干部的要求,并有3名女性担任党政第一把手。同时对优秀的工人、农民采取选聘或招聘的办法,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此次换届有1名村干部和1名乡集体单位的人员走上了领导岗位。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竞争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试验。1988年,公开招选市二轻局、市乡镇企业局和市林业局局长。经过推荐、自荐、组织初审、专业和文化考试、《治局方案》评审、考察测评、面试答辩、行家评议、排序选优、组织审定等9道程序,从54名应选人中择优录用了3名局长,均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26岁,平均35岁。市体改委等9个缺编的行政、事业单位,公开选招了25名一般工作人员(干部),他们的平均年龄31.9岁,16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9人具有中专或高中学历。1988年,还在赣州一中、赣州九中招聘了校长,在赣州六中教职工中民主选举了校长。1994年,在赣南农药厂民主选举了厂长。
  老干部管理赣州市有离退休干部3037人,其中离休干部362人。本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基本要求,广泛开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娱乐等活动。1991年,成立赣州市老于部发挥作用协会,下设关心下一代、党风党纪监督、创“三优”物价检查、学习宣传调研、老干部自管服务、科技咨询服务、医疗保健体育、文化法制教育等8个分会。围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地发挥老干部的积极作用。有些老干部经常向青少年讲革命斗争故事,使之受到活生生的革命传统教育;有些老干部坚持兴办文化补习学校,向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合格新生1000余人,他们还把节余的8万多元,捐献给市教育局兴建教师活动中心;有些老干部在根雕艺术园地中辛勤耕耘,在1995年第五届中国根艺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得团体和个人荣誉。至1995年,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余热的老干部有600多人。
  第五节思想建设在职干部教育 1953年,在各级学委会具体领导和管理下,在职干部开始正规理论学习,坚持每星期二、五下午的学习日制度。1953年,全市有学委会32个。1954年11月撤销学委会,由中共各基层组织负责,党支部宣传员具体管理,使干部在职学习成为支部日常工作之一。之后,各党支部都建立学习会、汇报、读书笔记和考试等制度,检查督促干部学习,使之逐步走上正规。
  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中级组学习《联共(布)党史》第九~十二章;初级组学习《政治常识读本》和《经济常识读本》;文教干部学习中国革命史。同时结合中心工作学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等。全市参加理论学习的干部共有3835人,其中,中级组156人,初级组1757人,中小学教职员926人,工厂企业干部996人;参加学习中国革命史的464人。
  1957年1月至1966年4月,干部理论教育坚持自学为主、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在职、党校、红专学校、业余学校等多种形式,进行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著作实践论》、《矛盾论》以及时事政策学习。1957年,有164名干部参加甲组、1722人参加乙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跃进”时期,提出“全民学哲学”的口号,全市有8400多名工农群众学习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并通过党校培训农村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机关企事业单位科股长级以上干部1100多人。1961年2月至1963年4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开展训干工作,脱产训练干部3520人。其中,参加中共江西省委党校训练的6人,参加中共赣州地委党校训练的200人,参加中共赣州市委党校训练的3314人。
  1966年10月至1976年10月,组织全市干部学习《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著作,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深入,学习中共九大文件和当时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社论。
  1976年10月至1985年12月,围绕拨乱反正,组织干部和群众学习揭批“四人帮”的有关材料,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论十大关系》等篇章。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组织干部学习有关哲学著作。在这期间,举办各种读书会、学习班50期。
  《邓小平文选》公开出版发行后,全市有5000多名党员、干部和群众购买《邓〓小平文选》,从上到下开展《邓小平文选》的学习。中共赣州市委中心学习小组基本做到每周学习1天,机关单位坚持每周二、五学习制度。中共赣州市委党校举办中层干部读书班3期,参加学习的有228人。各基层党组织也分期分批举办各类学习班,培训了一批报告员和学习辅导员。期间,还组织全市干部学习《陈云同志文稿选编》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等书,并进行了全市性的在职干部经济理论考试。
  1986年,成立赣州市业余讲师团,负责组织辅导干部理论学习。全市9个乡(镇)都办起了党校,基本做到有教学计划,有教学场所,成为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理论教育的阵地。同年,组织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1987年,组织干部学习《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举办县级领导干部“两本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读书班2期,参加学习的有116人次;举办《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辅导员学习班1期;举办局级干部脱产学习班5期。1989年5月,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与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论》辅导员培训班,6月,举办局级干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论》轮训班,分5个专题进行学习辅导。9月底组织干部参加统考,203个单位4106名干部参加了考试(其中局级干部901名)。10月,召开建国40周年理论讨论会,收到论文39篇。1990年,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重点,年初派出6名干部到中央、省委党校、省委讲师团进行培训。组织市级教学人员和部门、单位辅导员两个层次的备课活动,有108人参加备课,随后到10多个单位授课。1991年5月,组织副局级以上干部参加社会主义理论读书班学习;组织各中学干部和教师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结束后进行考试,并将成绩进入人事档案。7月,组织全市干部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党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1年9月至1992年4月,部署党员和干部学习中共党史和党建理论,主要通过基层党校办班的形式进行短期培训。至1992年12月,全市41所基层党校共办班80余期,90%以上的干部、党员参加了培训。1993年5月,举办局级干部参加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班,每期6天,共办5期。12月,举办全市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骨干培训班,乡(镇)、街道的宣传委员、企业宣传部长参加了学习。1994年,全市干部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市委中心组带头学习,并撰写了心得体会文章20篇。举办局级干部读书班5期,重点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进行专题学习与辅导,有446名正副局级干部参加培训。同时,派出理论干部深入30多个基层单位举办专题报告会和召开学习《邓小平文选》座谈会。12月,召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理论研讨会,收到论文30多篇。1995年,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活动更加深入,先后举办11期学习培训班,其中局级干部学习班4期,理论骨干培训班2期,青年干部培训班1期,村级干部培训班4期。此外,全市有1.13万名党员、干部参加了“双学”(学邓小平理论、学党章)知识竞赛活动。
  党校教育 1960年3月12日,成立中共赣州市委党校,培训基层干部。“文化大革命”初期,党校停办。1972年10月恢复党校。1960~1995年市委党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66期,参加培训的人员达39853人次。
  [=此处为表格(1960~1995年中共赣州市委党校教育一览)=] [=此处为表格=] 此外,全市有9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33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7所中学先后开办业余党校,共52所。
  宣传工作宣传队伍建设 1950年3月,全市有宣传员73人。1951年3月,开始在企业、学校、机关、居民中建立党的宣传员,半年内发展党的宣传员338人。同年,经上级党委批准,市长朱轮、市委副书记陈昌霖和宣传部长时佑平为报告员,每人每月向各阶层群众作报告1次。随后,上级党委又任命报告员17人(含驻市单位),中共赣州市委批准区级报告员5人。1957年,发展33名有一定文化理论水平和讲解能力的干部任时事报告员。1983年后,在全市建立了一支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立党委的单位配备通讯报道员3~5人,建立党总支的单位配备通讯报道员2~3人,建立党支部的单位配备通讯报道员1~2人。
  抗美援朝宣传 1950年11月,成立赣州市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赣州分会。接着,组织宣传队伍,利用幻灯、漫画、墙报、街头剧等形式,在群众中广泛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在此基础上,组织广大工人、干部、学生、居民和农民参加群众性的控诉会,控诉日军入侵赣州时犯下的严重罪行和“一一五”日机轰炸赣州城及美国空军驻赣州时的罪行。通过宣传教育和控诉活动,激发了群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情。半年内,全市捐款30多亿元(旧人民币),写慰问信1.8万封,捐献书籍9000多册,做大小慰劳袋250个、文娱用品等1000件。青年学生报名参加军干校的有1117人,录取391人,要求参加志愿军的268人。在关于缔结五大国和平公约宣言上签名的有数万人,订立爱国公约的7.17万多人。
  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 1953年11月7日,中共赣州市委向全市基层党组织发出深入学习和大张旗鼓地宣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示。之后,训练了宣传大军,并以基层党支部为单位组织30辆宣传车,有1993人参加宣传活动。在总路线的鼓舞下,掀起了兴办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热潮。
  整风反右派和社会主义大辩论中共中央发出整风的指示后,赣州市于1957年5月在市级机关开始整风运动。组织全体干部学习整风文献,发动全体干部和各界人士,采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法,向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提出批评意见。后期,开展反右派斗争,在斗争中犯了扩大化错误。同年秋,中共赣州市委决定在郊区和城市居民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社会主义大辩论)。着重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阶段斗争等方面的宣传教育,采取大辩论的方法,以耳闻目睹的事例开展大讨论,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全市参加大辩论的群众有4.31万人。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宣传 1958年,开展宣传月活动,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工具,大张旗鼓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当时由于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左”倾,在宣传中出现了一些过“左”的、甚至错误的口号,助长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
  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大讨论 1978年9月,在干部和群众中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学习、大讨论。先后组织专题讨论会3次,多次举办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的读书会、学习班。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促进了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清理精神污染 1980年后,一些淫秽书刊在社会上泛滥,全市仅1981年就收缴1000多份《少女之心》等黄色书刊。1986年,全市进行文化市场整顿,吊销90多家非法经营录像制品商店的营业执照,先后8次查缴淫秽录像带290多盒、非法出版书刊61件466册。1987年5月,组成专项治理工作联合调查组对61个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少数青少年受色情毒害的情况,清理整顿文化市场,检查舞厅、音乐茶座、报刊书摊、音像制品和录像放映点,收缴黄色画片641张,迷信印刷制品140份。此后,每年开展1~2次清查整顿文化市场的活动。
  党的基本路线宣传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后,1987年底,中共赣州市委党校举办学习十三大文件辅导员、宣讲员培训班,培训基层宣讲员78人,通过宣讲员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宣传。对局级干部采用集中办班的方式,分7期进行轮训,每期学习5天,有248人参加了学习。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还会同市社联组织有关学会人员,撰写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编成《功在改革》一书,印发2000多册,并在基层单位巡回播放改革成就的录像。1988年4~6月,与中共赣州地委宣传部联合在水西乡、赣州电机厂、市城建局等3个单位进行基本路线教育试点。12月下旬,各乡镇党校举办基本路线教育备课会,并利用多种形式在群众中开展基本路线教育,使党的基本路线深入人心。
  精神文明建设 1981年以来,以学雷锋、创“三优”、“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兴起。每年3月5日,各系统均组织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义务服务。全市成立学雷锋服务队25个,学雷锋小组610个,农村助耕帮困组100多个,并涌现出一批学雷锋先进典型。1992年起,以培育“四有”公民为根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入手,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通过宣传活动,当文明人、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在全市渐成风气。
  京九铁路与发展赣州经济宣传京九铁路的建设给赣州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995年,中共赣州市委及时提出“三化五中心”的战略构想及“九五”计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根据“三化五中心”的构想和赣州市的总体规划,在干部、群众中开展宣传活动,为这一战略目标的付诸实施做好舆论准备。
  政策调查研究网络从部门、乡镇到企事业单位,层层有人管政策研究工作,经常写出调查材料,为市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刊物主要有《赣州调研》、《信息》、《情况通报》和《决策参考》。《赣州调研》是内部刊物,1990年1月创刊,至1997年底已出版48期。
  调查研究1994年5月起,就京九铁路建设给赣州市带来的发展机遇,研究与探讨赣州市经济技术发展战略,写成《京九铁路与赣州市经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此报告被江西省图书馆收藏。此外,中共赣州市委政研室经常派出调查组深入基层开展调查,或赴外地学习考察,撰写了《论赣州市工业经济在赣南“工业强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赣南农业大区与赣州市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困难职工思想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等一批专题论文。其中,《困难职工思想问题的现状与对策》被收入全国《领导科学文库》,《赣南农业大区与赣州市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获中华“大地之光”二等奖。
  党史征集 1982年后,全面开展中共党史资料征集、搜集和抢救“活”资料工作。至1995年,征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料2890件,计240余万字,实物、图片近100件(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资料200余件,计90余万字。同时,进行党史资料的编纂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先后编纂出版《工运先驱》、《中国共产党江西省赣州市组织史资料》、《江西党史资料——赣州市党史资料汇编》(专辑)、《虔城史迹》、《赣州人民革命史》等,共130余万字。完成中央、省、地下达的专题任务27篇,在省以上报刊发表论文42篇。纪念陈赞贤烈士牺牲60周年和赣南农民暴动60周年时,为17处革命遗址、旧居竖立了纪念碑。1991年7月,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征集办公室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评为全国先进集体,《虔州史迹》获江西省党史工作十年优秀成果奖。
  第六节纪检监察 1951年9月25日,成立中共赣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年8月改称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撤销。1979年5月,恢复中共赣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8月31日,改称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市纪委)。1993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的决定,市纪委和市监察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项职能。
  纪律检查(监察)委员会中共赣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1年9月成立,有兼职正、副书记和委员8人。1955年8月,中共赣州市第七次代表会议同意设立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有书记1人和委员7人。
  第一届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1956年5月,中共赣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有常委5人,其中正、副书记各1人。
  第二届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1959年1月,中共赣州市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有常委5人,其中正、副书记各1人。
  第三届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1962年11月,中共赣州市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中共赣州市委监察委员会,有委员11人,其中副书记2人,不设常委。
  中共赣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此届纪委称第四届)1979年5月,中共赣州市委发出通知,成立中共赣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委员7人,其中正、副书记各1人。
  第五届中共赣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0年7月,中共赣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中共赣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委员7人,其中正、副书记各1人。1984年8月31日,按照上级规定,将中共赣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称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列市六套领导班子之一。
  第六届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9月,中共赣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六届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此届恢复常委,有常委7人,其中正、副书记各1人。
  第七届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1987年7月,中共赣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七届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常委7人,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2人。
  第八届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1990年6月,中共赣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八届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常委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
  第九届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1993年2月,中共赣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九届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常委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
  第十届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1997年12月,中共赣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十届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常委9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3人。
  [=此处为表格(中共赣州市纪律检查(监察)委员会历任书记一览)=] 机构设置市纪委内设办公室、纪检信访室、纪律检查室、案件审理室。市纪委和市监察局合署办公后,内设办公室、信访室(举报中心)、纪检监察室、案件审理室、宣传教育室、研究室、执法监察室、党风廉政建设室(赣州市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成立党委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工厂、商业公司和市直机关的主管委、局等单位设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室,成立党总支、党支部的单位设纪律检查(监察)员。全市共设基层纪检监察组织48个,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208人。
  纪律检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市纪委成立后,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列为经常性工作。1951年,针对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化、违法乱纪和挥霍浪费等问题,进行党纲党章和党员八项标准的教育,用八项标准对照检查自己,以增强党纪观念。1958年2月,中共赣州市委向全市党员提出“比党性、赛干劲、互相学习、红专并进”的号召,强调打掉“五气”(官气、暮气、阔气、骄气、娇气);部署以党纪党规为主要内容的纪律教育,选择典型案例进行通报,采取座谈会和案情分析会的形式组织党员讨论。1980年,采取办轮训班的方法,组织全市党员分期分批学习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同年办班132期,参训党员6638人,占党员总数的86.1%;1981年办班151期,参训率达93%;1982年办班143期,参训人数1.1万多人次。在办班过程中,把学习《准则》与争做合格共产党员结合起来,使学习落到实处。1984年,中共中央作出整党的决定后,在全市分期分批开展市、乡、村三级整党工作。市纪委配合组织好《决定》的学习,全市有7842名党员参加培训。1987~1989年,在全市党员中开展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和遵守社会主义道德为内容的教育活动,编印《党风党纪学习材料》4辑,共7000多册;组织关于党性、党风、党纪的电视录像在各基层单位巡回放映200多场(次),观看人数近2万人次。
  案件检查审理 1957年,全市开展整风运动。在运动中揭发和暴露出蜕化变质、违法乱纪、腐化堕落、贪污盗窃等问题,并分别对当事人进行了党纪、政纪和刑事处分。1959年10月,全市开展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有一批党员被错误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961年12月至1962年11月,对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人进行了甄别。1980年,按照中共中央文件精神,对1959年被错误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人的问题,再次进行全面复查,并全部予以平反。1960年,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运动中受到各种处分的256人。1961~1966年,共查处党员违纪案件181件,受党纪处分164人,其中,警告28人,严重警告48人,撤职5人,留党察看32人,开除党籍51人。在清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赣州的帮派体系的工作中,于1979年底,对定性处理的人分别给予了纪律处分。在清理“三种人”的工作中,对定性处理的人也分别给予了党纪处分。1979年,市纪委组织力量对审干中的遗留问题和历次运动中受到审查处理仍在申诉的案件,全部进行了复查。经过复查,属于全错的占31.6%,部分错的占38.1%,不错的占30.3%。定性处理也相应给予改变,错定为敌我矛盾的,已改正;错受刑事处罚的,已撤销刑事处罚;错受到“双开除”(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全部恢复工作和恢复党籍。复查工作经省、地验收,符合要求。1980年,市纪委根据上级指示,对“两案”(清查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的定性处理进行复议平衡。经复议平衡,维护原定性处理的占62.4%,改变原定性处理的占22.1%,改变原定性的占10.1%,改变原处理的占5.4%。1982年再次对“两案”受审人员的案件进行内部审理复核。经复议定性处理的人中,定为犯有严重错误的占1.9%,犯有错误的占43.4%,严重打砸抢的占2.5%,维持伤害罪的占1.3%,严重违纪的占6.3%,违纪的占3.1%,说错话做错事的占41.5%。经过复议,“两案”受审人员中,受到纪律处分的占复议人数的28.3%。1981年,对历史老案再次进行调查摸底,掌握需要复查的案件有36件,复查后处理18件。并根据各自的问题性质、工作能力和身体状况,分配适当的工作。1985年5~11月,市纪委对1957年以来党员受到各种纪律处分的242个案件进行复查,从中排查出需要复查的有9件,占总数的3.7%。复查后作出了结论,属全错全纠的4人,部分错部分纠的4人,不错不纠的1人;撤销处分的6人,维持处分的3人1987年,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员违纪案件进行复查,确定有6件需要进行复查复议,经复查复议,属全错全纠的2件,部分错部分纠的1件,不错不纠的3件;有2人撤销了原处分。
  1985年6月至1987年5月,全市有1.1万多名党员分期分批参加整党。整党中有90人受到查处,其中有23人被开除党籍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或不予登记;28人留党察看和暂缓登记;39人受撤职以下处分。1988~1992年,全市共查处党员违纪案件155件,受党纪处分138人,其中,警告34人,严重警告31人,撤职3人,留党察看33人,开除党籍37人。1993~1995年,共查处违反党纪、政纪案件97件,其中,违反党纪案件69件,违反政纪案件28件。受党纪处分59人,其中警告13人,严重警告8人,留党察看8人,开除党籍29人,取消预备党员资格1人。受政纪处分27人,其中警告6人,记过4人,记大过7人,降级4人,撤职3人,开除留用2人,开除1人。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市纪委、市监察局把“为政清廉”教育,作为保持党政机关廉洁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1988~1995年,举办廉政教育学习班339期,参加学习的党员干部2.89万多人次;组织廉政建设录像片到各基层单位巡回播放,共放映43部(套),1600多场次,观看人数达16.7万人次。通过上述活动,出现了廉政新风尚。全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316人、379次拒受金额4.28万元,拒请吃喝1753次。1993年以来,全市党政机关副科(局)级以上干部5216人次在民主生活会上进行了自查自纠。在此基础上开展专项清理,清理领导干部乘坐超标准小汽车2辆,取消违反规定使用军警号牌2个;清理领导干部住房超面积387户,超标准装修住房21户,多处购房15户;清理用公款安装住宅电话103部和用公款购买大哥大259部。狠刹公款吃喝玩乐歪风,制定实施《赣州市接待工作暂行办法》,对违规者进行批评教育,并勒令退赔和给予罚款。改革开放以来,市纪委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时,把重点放在查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贪赃枉法等方面的违法违纪案件。1979~1995年,查处经济案件152起,重点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1990~1992年,清理了各行政执法部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使“三乱”现象有所收敛;在各窗口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的办事制度,使收费、罚款、办案、办证、办照等环节的制约措施得到加强,对“农转非”、招工、转干、升学、征兵、大学生分配等群众比较敏感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增加透明度。1993年以后,继续加大纠风力度,清理公路“三乱”,实现了境内国道、省道基本无“三乱”的目标。制止中小学校乱收费18项次,清退违纪经费18.63万元;在农村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35项,清退和收缴违纪金额35.7万元;在企业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13项,对5个收费项目进行核减标准或缩小范围,向11家企业清退不合理负担9.3万元;取消向个体户、私营企业收费项目24个。同时,在窗口行业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开展创文明示范窗口单位活动,有90多个单位建立和公开了办事制度,加强督促检查,涌现出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市三八粮店、市煤气公司管道抢修班、市自来水公司用水管理所等一批好的典型和窗口单位。
  党内监督根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精神,中共赣州市委、市纪委先后制定下发《中共赣州市委关于加强自身建设若干暂行规定》、《全市各级党组织议事制度》、《关于领导干部个人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有关规定》、《赣州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文件,把党组织的监督、群众的监督、纪检组织的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党员干部廉政档案。每年对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副科(局)级以上党员干部,进行党风廉政考评,建立档案,并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每年向民主党派通报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聘请党风监督员,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1989年起,先后在全市各阶层聘请党风监督员590名。
  第七节统一战线建国初至“文化大革命”前,中共赣州市各级组织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运动,做好对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各民族、宗教上层人士的团结、教育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战工作进行全面拨乱反正,工作重点逐步转到为经济建设服务。90年代,统战工作深入非公有制领域,扩大到海外。
  对资改造建国后,贯彻执行中共和人民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法令,开展了取缔投机倒把,稳定物价,建立劳资协商会议制度,帮助私营工商业者恢复生产和改善经营等工作。1952年,在“五反”运动中,根据“又斗争、又团结”的政策和严查宽办原则,对私营工商业户按类划分为守法户(28.67%),基本守法户(63.16%),半守法违法户(7.46%%),严重违法户(0.71%),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教育、处理。同时,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办法,使之逐步纳入社会主义轨道。1954年3月,在开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首先对南新、大源、新亚、九洲、协记等5大商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试点。至1955年8月,全市办起公私合营企业23个。1956年1月,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1820户工商业户(其中:定息的560户,占30.77%;经申请代销268户,占14.72%;合作商店250户,占13.74%;合作小组742户,占40.77%)走上公私合营和合作化道路。
  政策落实改正错划右派原划“右派分子”171人,改正170人(1人因杀人后自杀,未改),被开除公职或停薪回乡的,都按规定恢复工作或办理离退休手续。复查原划“中右分子”165人,全部作了纠正。受株连的家属18人,落实了政策,恢复了商品粮。
  落实原私营工商业者和“三小”政策对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的598名原私营工商业者,已区分出“三小”(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425人,对他们的历史档案和户口登记中的“成分”均予以改正。“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农村的原私营工商业者104人,已收回安置。177人被取消的附加工资和243人被停发的定息均已恢复和补发。176名受株连的家属中,81人得到安置,95人恢复商品粮。
  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经调查,确认起义、投诚身份的57人(起义42人,投诚15人),并颁发了证书。其中有17人因追究历史问题而受到错误处理的已全部复查纠正,受株连的家属8人恢复了商品粮。对原江西钨锡业有限公司和原赣县防护团的部分矿警员工在赣州青工委领导下,为迎接赣州解放所做的工作进行了调查证实,并认定为起义、投诚性质。
  落实被查抄财物对“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财物的303户,金银折价款共21.9万元,作了清退或补偿。被查抄金银及其制品需补差人数173人,补差金额5.9万元,也已补发。市工商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侵占的公用财物,由市财政拨款1.5万元作了补偿。
  落实被停扣工资 “文化大革命”期间,统战对象中被停、扣工资的有121人,金额达29.2万元,均已补发。17名原发生活费的宗教职业人员,被停、扣的生活费3.1万元,也已补发。1986年,对32名神职人员增调了生活费。
  落实被挤占房产 “文化大革命”中被挤占的各民主党派、市工商联房产3处,被挤占的宗教团体房产7处,均已退还或作补偿。对“文化大革命”前被占用的寺、观、教堂、住房及山林院落,已归还产权和补偿。127户统战对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挤占的私房产权和使用权均已归还。
  落实民族政策为476名回民及其通婚对象增供了植物油,为回民职工解决了误餐补贴问题,给回民划拨4.5亩荒山作专用坟地。对蟠龙镇车头村、湖边乡岗边村及水南乡等地要求认定畲族身份的申请,进行了调查报批,共认定畲民身份348户2048人,并为他们更改了族性。全市用于落实政策的经费达160多万元。1987年10月,被评为全省落实统战政策先进市。
  平反冤假错案 “文化大革命”中,党外人士中的15起冤、假、错案,均得到平反,71人的政治历史问题进行了复查处理。清理档案468册,销毁不实材料1715份。
  团结共事安排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建国初期召开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与会代表及其选举产生的市协商委员会委员,安排了一定比例的民主党派、知识界、工商界、宗教界、少数民族成员和爱国民主人士。被选为协商委员会副主席的5人,被选为副市长的2人。1955年2月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政协)后,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方针指引下,更加重视发挥各界人士的作用,至1965年,第一至第五届市政协会议,对党外人士(指非共产党员,简称党外)均作了政治安排。正、副主席中,第一届6人,党外有4人;第二届6人,党外有3人;第三届8人,党外有5人;第四届11人,党外有7人;第五届11人,党外有7人。期间,担任实职的党外副市长,连任4届的1人,各任1届的2人。1980年7月~1993年1月,市人大、市政协5次换届,其代表(委员)和常委都按规定数额对党外人士作了推荐安排。历届人大、政府和政协都有党外人士担任副主任、副市长和副主席。1995年,党外人士中有1人担任市人大副主任,1人担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6人担任市政协副主席(其中专职1人)。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安排为省人大代表3人,市人大代表42人,市人大常委5人;省政协委员22人,省政协常委1人,市政协委员178人,市政协常委36人。在政府机关担任副局长以上的有14人,担任副乡(镇)长3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1人。全市还聘请27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党风监督员、特约检察员、审计员和教育督导员。
  帮助发展组织和建设领导班子遵照中共江西省委统战部关于帮助党派、工商联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1986年,中共赣州市委统战部支持和帮助各民主党派坚持“三个为主”(大中城市为主、中上层人士为主、重点分工对象为主)原则,有计划稳步发展各自的成员。至1995年底,各民主党派已建立下属支部(支社、直属组)58个,成员766人。市工商联建立4个分会,4个活动小组,会员584人,其中老会员185人,团体会员3个(个体协会、供销社、同业公会),企业会员242人(个),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154人。1986年,遵照上级指示精神,协助各民主党派选配18名政治素质较好、年富力强的成员充实领导班子,使各民主党派、市工商联后继有人,顺利完成4次换届任务。同时,将派驻民革、民盟、民建、农工党市委会的中共党员秘书全部撤出,由各民主党派任命本组织成员为秘书。对各民主党派自身的工作,做到“一不包办,二不代替,三不约束”,支持其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协商监督制度民主协商会由中共赣州市委召开,书记或分管副书记主持,党外各界人士参加。原则上每季度1次。有关全市性大政方针、经济建设规划、财政预决算方案、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共整风、党风建设、反腐败斗争等重大事项都提到会上通报、协商,听取意见。1986~1995年,召开民主协商会35次。
  民主座谈会由中共赣州市委统战部召开,部长或副部长主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三胞”联谊会领导参加。原则上每月1次。座谈内容:讨论研究年度工作计划、总结交流工作情况、进行工作研究和协调关系、传达学习上级文件等。1986~1995年,召开民主座谈会76次。
  对口联系制度由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与各民主党派、市工商联建立每年不少于2次的对口联系制度。采取互通情况、互相走访、互递文件、联合调查、共同座谈或开展联谊活动等形式联络感情,参与政事。1991~1995年,对口联系达40多次。
  交友联谊制度中共赣州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正副市长与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交友联谊。各民主党派凡有重大活动均邀请所联系领导参加;市领导或专访民主党派机关,或参加春节前的走访、慰问,或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开展交友联谊活动。各界人士春节茶话会、中秋赏月会以及元旦、春节走访慰问统战对象的活动,每年各有1次,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均参加,听取意见、建议。
  “议政日”活动制度由中共赣州市委统战部牵头或民主党派、工商联各自组织,每年2次以上。1991年以来,开展议政活动69次,撰写调查考察报告60多份,提出各项建议500多条。
  服务经济 1992年,与市政协联合举办“爱赣州、献良策、办实事、作贡献”活动。1994年,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开展“肝胆杯”献良策作贡献竞赛活动;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里开展“光彩杯”我为翻番(增税)作贡献竞赛活动。1995年,组织各界人士参加全省“兴赣杯”双百(创百项成果,献百条良策)竞赛活动。同年,中共赣州市委统战部组织各界开展“引进杯”(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信息)竞赛活动,被评为“四引进”先进个人受表彰的有13人。1994、1995年,举办全市光彩事业商品展销会,参展个体户400多家,成交额1020多万元。1990~1995年,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兴办经济实体14个,咨询服务部7个;在乡村、企业建立科技联系点、扶贫点7个。市工商联7次组织企业会员参加全国和华东六省一市商品交易会,协助签订合同240多份,成交额1280万元。统战系统协助引进资金9255万元,签订项目25个,提供咨询服务80多次,涉及项目70多个,经济价值1280万元。各民主党派、市工商联社会办学7所,兴办各类职业技术、文化补习班50多期(80多个班),参学人数达4300多人,毕业4200多人。
  1993年,市民盟创办赣州地区第一所全日制民办高中——赣州市力行高级中学。各民主党派还组织开展义诊12次,诊治病人2万多人;主办、协办门诊部3所,门诊达5万多人次。
  民族宗教工作 1995年,全市有少数民族成员人口2900多人,其中,回民300多人,多居市区;畲民2048人,聚居在蟠龙、湖边、水南等乡(镇)的部分村(组)。长期以来,对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人士做了政治、实职安排。有省政协委员1人,市政协委员7人,市人大代表5人,其他安排29人。回民上层人士、伊斯兰教阿訇柏世芳,曾在1980年和1987年分别当选为全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常委。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包括回汉通婚一方及其子女的习俗得到照顾。1993年,在少数民族成员聚居的村(组)建立联系点、扶贫点5个。为帮助少数民族成员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兴办回民商店糕点专柜和回民招待所。1986年以来,7次争取省、地、市有关部门无偿资助或贷款6.3万多元,解决了修建寺观资金问题和蟠龙、湖边少数民族成员饮水等困难。
  1995年,全市有神职人员74人,教徒5050人。在落实各项统战政策时,帮助各教派收回了下放神职人员,归还或补偿了房产对天主教2人、基督教5人、佛教4人、伊斯兰教2人、道教1人等宗教上层人士,分别安排为历届省、市政协委员、常委,省、市人大代表、常委。
  1990年以来,根据有关文件和法令的精神,对5教33个简易活动场所进行调查摸底,并完成5教6个活动场所的登记、发证工作。
  海外统战 “三胞”联谊 1980~1986年,对“三胞”(港澳台同胞)基本情况作了5次调查,全市有“三胞”人员及其在大陆亲属3563户,15629人。1986年,中共赣州市委批转统战部《关于我市海外统战工作意见的请示》。同年10月,成立海外统战工作领导小组。12月,成立赣州市“三胞”联谊会,选举由13人组成的理事会,厉志成任会长。至1991年,会员人数从149人发展到308人(其中台属会员154人,港澳属会员47人,侨属会员107人)。4年来,举办台、港形势报告会4次;台湾探亲观感汇报会2次;组织赴港澳参观访问1次;走访会员130人次;接待回大陆探亲、参观、旅游、讲学的“三胞”人员141人次;帮助台胞台属寻找亲人下落71人次。1991年10月,召开第二届“三胞”联谊会会员大会,选举理事15人,曾幸琼任会长。1993年,两次组织30多名会员参观黄金岭经济开发区,介绍发展规划,为“三引进”提供情况。“三胞”联谊会还开办2个医疗门诊部。
  海外联谊 1990年12月,召开第一次海外联谊会,选举35人组成第一届理事会,袁国珍任会长。1994年4月,召开第二次会议,选出36人组成二届理事会,罗爱兰任会长。海外联谊会成立后,积极倡议并牵头组织实施修缮蒋经国旧居,于同年11月宋城文化节期间正式对外开放。1993年以来,联络香港同胞,洽谈引进港资折合人民币5000万元。
  黄埔军校同学会全市有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17人。1986年,建立黄埔军校同学学习小组,每年学习活动2~3次。每年的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纪念日,都召开座谈会或举行报告会,鼓励会员发扬黄埔精神,联络海外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台湾工作去台人员调查解放前,赣州有1600多人去台湾。从50年代起,对去台人员(含由台转往港澳和国外人员)进行了多次调查。1956年,对去台国民党军政人员亲属、亲友进行调查摸底和登记。1959年发动群众进行复查登记,1962年进行重点调查,1973年5月又进行了小蒋(蒋经国)派、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子女、台湾籍人员情况的调查。80年代,对去台人员及其亲属作了4次侧重面不同的调查,即1980年冬,对全市台属的全面复查,1982年春对全市各单位落实台属政策的全面检查和督促,1984年夏对全市各单位落实台属政策的全面验收,1985年秋对去台人员及其亲属分户情况的调查。到1995年,全市去台人员2537户、1.5万人,台属1.6万多人。
  对台宣传对台宣传工作主要是把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祖国大陆各方面的成就,宣传至港澳、海外,落脚到台湾,以争取台胞心向祖国。50~60年代,大力宣传大陆建设成就,宣传爱国主义和解放台湾的决心,揭露美帝国主义侵占台湾的罪行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宣传形式有通讯、评论、录音、家信和寻人启事等。1956~1965年,全市组写广播家信55封,广播专稿22篇,图片9组。1972~1978年,主要宣传“一定要解放台湾”的主张,宣传大陆的大好形势。全市组写稿件50篇,用稿26篇,图片7组,录音6个。1979~1995年,着重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宣传“两个寄希望”(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宣传改革开放以来赣州的建设成就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宣传海峡两岸交往的典型,扩大交往,促进“三通”(通邮、通商、通航)。主要形式是配合电台、通讯社采访组稿,全市被各新闻单位用稿657篇。1993~1995年,在台湾《司法警民日报》登载稿件177篇(幅),把对台宣传直接做到了台湾。
  政策落实中共赣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对落实台属政策的工作,曾集中进行过两次。第一次是1956年10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争取住在大陆的蒋方人员亲属和亲友的工作的指示》,在全市进行全面调查,并对干部群众进行对台属政策的教育,纠正了歧视与限制台属的错误。第二次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对去台人员在祖国大陆亲属政策的通知》,本着“一视同仁”、“有错必纠”的原则,进行了调查落实和平反昭雪。到1984年底,全市为392名台属落实有关政策,支付落实经费26418元,大多数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吸收279名台属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65人加入各民主党派,383人为国家干部(其中副县级以上的20人,科级的21人,讲师13人),推荐50多名台属担任省、市人大、政协职务。
  通信通汇会亲探亲1959年起,开始与台湾通信。“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中断。70年代初恢复对台工作后,两岸通信增多。1978年前,两岸亲人在港澳或国外相会。此后按正常手续办理出境会亲。1979年前,台湾与大陆亲属之间通汇者极少,个别通汇也是绕经他国或港澳亲朋好友转汇。1980年后逐年增多。对回赣州探亲、旅游的台胞,市人民政府本着“来去自由,保证安全,热情接待,提供方便”的原则,予以热情接待。到1995年,全市与台通信的台属有2181户;台胞通过各种渠道汇给赣州亲属的现汇折合人民币849.8万元;赴台探亲和定居的有187人;回乡探亲旅游台胞达1470人;台胞回赣州市定居的有12人。
  两岸经济交流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工作部门引导台属把台胞寄回的资金主要用在发展生产、兴办“两户一企”(个体户、专业户、台属企业)上,并做好引进台资工作到1995年,全市兴办台属“两户一企”47家,总投资256.86万元,年上缴税金22.72万元;批准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1762.67万美元,台资额816.08万美元。
  第二章民主党派赣州地方组织第一节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赣州市委员会组织沿革 1948年1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派特派员来赣州开展工作,在江西钨锡业有限公司进行地下活动,发展民革党员10多名。1951年11月,民革江西省分部筹委会派李蔚为指导员,来赣州负责筹建民革组织。1953年8月31日,召开民革赣州市首次党员大会,正式成立民革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民革)。
  市民革组建初期,在与原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人士中发展党员,至1953年底,有民革党员27人,建立支部3个。1966年,有党员69人,设支部4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0年1月恢复活动后,除已故、调离者外,实有党员24人,组建临时支部3个。此后,民革党员发展对象扩大到与台湾各界有关系的人士、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的人士及其他有关人士。1985年底,有支部5个、党员71人。1995年底,有支部6个、党员119人(男99人,女20人)。党员年龄结构,40岁以下16人,41~60岁57人,61岁以上46人;文化结构,大专以上69人,中专18人,高中23人,初中以下9人;有高级职称者20人,中级职称者26人。市民革机关有干部3人,其中专职副主委1人。
  [=此处为表格(市民革历届会议基本情况)=] 说明:1996年5月委员人数为增补数主要活动 50年代,市民革组织党员投入土地改革、民主改革、“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和整风反右派等各项运动,使之受到锻炼。1960年后,以开“神仙会”的方式,坚持“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三不”(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原则,组织党员学习和献计献策,做到自觉改造。还开辟“神仙室”,内设书报、杂志、字画、棋琴等,使党员学习和文化娱乐有场所。同时,每年举办1期新党员学习班,学习党的章程和民革的光荣历史,中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有关文件以及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政策,认识中共与民革的关系,处理好所在单位中共支部与民革支部的关系。1993年以来,输送2名专职干部、13名支部委员和新党员到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
  在第一至第十届市政协成员中,市民革党员有69人次担任市政协委员,其中,选为常委的33人次,选任政协副主席的9人次。他们在各级人大、政协和参政议政活动中,写出议案、提案156件。
  市民革本着“立足大陆,面向三胞,联系三代,协助三引(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促进三通(通邮、通商、通航)”的精神,开展海外联谊活动1980年7月至1995年底,共举行报告会、宣讲会、研讨会和学习座谈会168次,与会者9000多人次;对台放飞空飘信60件,通信491次;与有关部门共同接待从台港澳和国外回赣州观光、探亲、寻根觅祖、参观考察和经商办企业的“三胞”人员1102人次;帮助300多名“三胞”亲属出境会亲和67户“三胞”眷属寻找海外亲人;通汇折合人民币2.6万元,美元3600元。1990~1995年,接待来大陆的“三胞”315人,帮助18人赴台探亲。
  1981年9月,市民革与市民盟联合创办章贡业余补习学校,招收高考落榜学生和待业青年补习文化,7年来为大、专院校输送了一批学生。1990年8月,创办中山业余补习学校(后改称中山成人高级中学),设高考文科、理科各1个班,初中升高中补习班,有学生170人。至1995年,累计培养1236人,其中成人高考补习班升学率达85%;初中升高中升学率达82%;技工学校升学率达51%。
  民革成员邱道益用英文撰写的《X射线激光全息显微术》论文,被第十二届国际X光与显微术学会选中。并于1989年8月应邀赴波兰出席学术会议,宣读论文,获大会唯一授予国际合作开发此项新技术的评议推荐书。此后,他又连续三次应邀出席国际会议作专题报告。1992年,应邀赴英国国王学院、剑桥大学、帝国科技大学讲学,并先后出版4本英文版和1本中文版科学专著。民革成员、副市长陈清华致力于发展乡镇、街道企业,1994~1995年,民革中央《团结》报、《江西民革》杂志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
  市民革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各项政策,改正民革成员中错划右派分子10人,落实房产政策4人,对22人的政治历史问题进行了复查处理,补发工资总额24979元。
  第二节中国民主同盟赣州市委员会组织沿革 1951年10月,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江西省支部李驹良等来赣州负责筹建民盟组织。1952年1月,成立民盟赣州市分部筹委会,李驹良任筹委会主任。同年8月28日,召开民盟赣州市首次盟员大会,正式成立民盟赣州市分部。1956年,民盟赣州市分部改名民盟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民盟)。
  1951年10月筹建市民盟组织时,有民盟盟员2人。1952年8月,成立民盟市分部时有盟员33人。1954年4月,有支部2个、直属小组2个、盟员44人。1966年,有支部5个、直属小组1个、盟员71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0年1月,恢复盟务活动时有支部5个、直属小组1个、盟员59人。1995年底,有支部18个、盟员181人(男147人、女34人)。盟员年龄结构,50岁以下49人,51~60岁以上55人,61~70岁40人,71岁以上37人;文化结构,大专以上124人,中专40人,高中17人;有高级职称者67人,中级职称者39人。市民盟机关有干部3人,专职副主委1人。
  [=此处为表格(市民盟历届会议基本情况)=] 主要活动 80年代以来,市民盟每两年举办1次新盟员学习班,学习盟史盟章,了解中共与民盟之间长期亲密合作共事的光荣传统,明确民盟的性质任务。
  在第一至第十届市政协中,市民盟盟员有177人次担任市政协委员,其中,选为常委的62人次,选任副主席的8人次。他们积极参加民主协商活动,仅1993年以来,共写出议案、提案96件,大会发言稿5篇。民盟市委会集体提案《关于有线(闭路)电视节目的质量问题》被江西省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关于房改问题》的提案,江西省建设厅专门召开厅长办公会议研究,责成省房改办主任组成调查组来赣州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尽快解决荷包塘住宅小区行路难问题》的提案得到承办单位重视,于1995年6月筹措资金16.5万元,修建下水道和水泥路面,使该区行路难的问题得以解决。该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
  民盟成员绝大多数系文化教育和科技界的骨干。市民盟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开展了以智力服务为主的各项活动。建立科技咨询服务部,成立电子研究所,举办电视机维修班、稀土分组分离技术培训班和稀土元素化验培训班等。从1981年9月起,与市民革联合创办章贡业余补习学校(1990年9月改由市民盟独家办校),至1990年底,共招收高考、成人高考、初中升学、招工招干考试等各种补习学生和社会待业青年共1823人。通过补习,被大中专和技校录取453人,招工25人,招干7人。1993年,创办赣州市力行高级中学,是赣州地区第一所全日制民办高中。1995年,创办虔州艺术学校。
  市民盟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政策,盟员中13名被错划的右派分子得到改正,“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4名盟员和盟员中的冤、假、错案,均得到平反和昭雪。
  第三节中国民主建国会赣州市委员会组织沿革解放初,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南昌市委会吸收熊永祥、刘年璋、赖志刚3人为会员,并由他们在赣州市发展会员。1956年11月16日,成立民建赣州市支部委员会。1957年4月,成立民建赣州市委员会筹备委员会。1959年11月,首次召开民建赣州市会员大会,正式成立民建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民建)。
  市民建筹建初期,只有会员3人。1957年4月,发展至50多人。1959年11月,设百货、工交、综合、机关等支部4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0年1月,恢复组织活动时有会员34人,仍设置支部4个。1985年8月,根据《民建中央组织部工作会议纪要》的规定,民建会员的发展对象逐步扩大到与该会历史上有关或工作有密切联系的、从事工商企业工作和其他经济工作的人士。1994年,发展私营业主为会员。从此,会员成分结构发生变化,原工商业者的比重由1980年的85.29%降至1986年底的55%,经济界及其他人士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1985年底,会员发展到83人,设置支部6个。1995年底,支部调整为5个、有会员107人(男82人,女25人)。会员年龄结构为,50岁以下57人,51~60岁25人,61~70岁25人;文化结构为,大专以上34人,中专26人,高中16人,初中以下31人;有高级职称者5人,中级职称者36人。市民建机关有干部3人,其中专职副主委1人。
  [=此处为表格(市民建历届会议基本情况)=] 说明:1987年5月委员人数为增补数主要活动 1956年11月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市民建根据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总结的“听、跟、走”(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三字经验,加强对会员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工作。1957年8月,组织会员参加全市各民主党派、工商界人士的整风运动。1958年4月,组织会员参加全市各民主党派、工商界人士向中共“交心”活动。同年9月,组织会员参加全市各民主党派、工商界人士和知识界“三献”(献技术、献计策、献力量)活动。1963年,在会员中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在教育中坚持“三自”和“三不”原则,做到心情舒畅、自觉改造。1980年1月,市民建恢复组织活动以来,会员更加自觉地学习《邓小平文选》和中共中央有关文献。1995年,中国民主建国会建会50周年,市民建以“爱国、民主、团结”为主题,召开座谈会和会史读书班,组织会员参加省民建举办的知识竞赛,对会员进行爱国主义和会史教育。
  在第二至第十届市政协中,市民建会员有48人次担任市政协委员,其中,选为常委的17人次,选任副主席的13人次。他们深入基层,与会员一起向政府提交调查报告13份,写提案、议案95件,其中85%被采纳。1995年,市民建撰写的《京九铁路贯通后,我省食品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被推荐到江西省政协大会发言。关于《积极扶持、引导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建立果品食品专业市场》的建议,被市工商局采纳实施。1993年后,有5人获省、市优秀提案奖。
  1981年7月,市民建动员原工商业者会员集资创办赣州市爱国建设服务公司,安置待业青年68人。该公司自创办至1988年底,上缴工商税和所得税24.43万元,上缴城市建设费、能源交通基金等近4万元。1983年10月,市民建牵头召开赣州市传统食品咨询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的《关于恢复和发展赣州市传统食品意见书》,市人民政府全文批转下达。1984年下半年,通过调查研究,整理编写《赣州市药材饮片统一标准及同药异名参考手册》,被市卫生局认定,并批转全市医疗单位中药店参照使用。1985年起,市民建加强与“三胞”的联系。每年春节、中秋节,都向“三胞”人士寄送贺年片和信函,邀请其回赣州探亲、观光。
  市民建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政策,会员中有6人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改正错划右派分子7人,补发16人被扣发的工资,退赔24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的财物,收回安置13名下放人员,并落实其子女的政策,补发18人未领的定息,恢复被取消的附加工资,私房产权和使用权也按政策得到落实。
  第四节中国民主促进会赣州市委员会组织沿革 1983年5月,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央直属江西支部派会员罗传耀来赣州发展会员和建立组织。1984年10月20日,召开会员大会,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赣州市筹备委员会,萧昌璜被选为筹委会主委。1985年2月6日,召开民进赣州市会员大会,正式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民进)。
  1983年5月,市民进开始在赣州师范、赣州木材厂子弟学校等单位发展会员8人。1984年底,建有支部1个,有会员24人;1985年底,建有支部8个,有会员58人;1990年底,建有支部12个,有会员109人;1995年底,设支部12个,有会员126人(男91人,女35人)。党员年龄结构,50岁以下48人,51~60岁48人,61~70岁18人,71岁以上11人;文化结构,大专以上87人,中专20人,高中11人,初中8人;有高级职称者43人,中级职称者35人。市民进机关有干部3人,其中专职副主委1人。
  [=此处为表格(市民进历届会议基本情况)=] 说明:1989年11月委员人数为增补数。
  主要活动在第八至第十届市政协中,市民进会员有22人次担任市政协委员,其中,选为常委的5人次,选任副主席的3人次;选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1人。通过视察、考察活动,以组织或个人联名的方式写出议案、提案、建议80多件。《关于我市推行企业股份制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警惕“拜金主义”严重干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扬地方优秀文化遗产的优势,促进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加强和改善市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保护和利用好文物,策应大京九,尽快把赣州市建成旅游中心城市》等意见和建议,均得到中共赣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重视。《关于在沙石、沙河京九沿线建“宋城景区”和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村》的议案被采纳,市人民政府责成旅游局制定规划,市财政拨款实施。
  市民进成立后,面向社会开辟为“四化”服务的新领域,先后举办中师、大学自学考试补习班,普通高考、成人高考补习班,逻辑与语言函授讲习班,小学生乐器辅导班,育才文化补习学校,少儿假日辅导班和虔州工业中专学校等。举办介绍历史文化名城、江南宋城——赣州的文化特征及名胜古迹等专题报告会10场。会员中获各级荣誉称号的有100多人次。
  第五节中国农工民主党赣州市委员会组织沿革 1954年11月8日,由外地调来赣州工作的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党员组成农工党赣州市小组。1955年10月,中国农工党江西省委员会派冯步亭来赣州协助建党。1956年12月23日,成立中国农工党赣州市支部,选举张德华为支部主任。1957年6月9~10日,召开中国农工党赣州市第一次党员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农工党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农工党)。
  市农工党1954年11月8日,有党员6人。1956年12月,成立支部,有党员12人。1957年,设支部4个,有党员32人。“文化大革命”前夕,有党员3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0年1月恢复组织活动,设支部4个,有党员26人。1985年2月,设支部11个,有党员107人。1990年底,设支部12个,有党员146人。1995年底,设支部12个,有党员159人(男99人,女60人)。党员年龄结构,50岁以下59人,51~60岁53人,61~70岁30人,71岁以上17人;文化结构,大专以上95人,中专37人,高中17人,初中以下10人;有高级职称者43人,中级职称者50人。市农工党机关有干部3人,其中专职副主委1人 [=此处为表格(市农工党历届会议基本情况)=] 主要活动 1957年6月,市农工党组织全体党员投入中共整风运动,先后召开15次整风座谈会,帮助中共整风和进行反右派斗争1960年,组织党员投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献出技术秘方、治愈病例验方1205个,著作25篇,合理化建议3570条,有的还献出几十年秘藏的祖传手抄医稿。在技术革新方面,创造秤式弹性蒸馏器、活动视力表,孕妇产期计算尺、胎头吸引器、胃肠减压器、电针、粉剂分药器等数十项革新项目,分别提高工效1~20倍。90年代初,在赣州地区人民医院和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中共基层组织联合举办市农工党基层支部自身建设学习班,农工党中央刊物《前进》介绍了此做法。
  在第二至第十届市政协中,市农工党员有49人次担任市政协委员,其中,选为常委的22人次,选任市政协副主席的9人次。1993年以来,写出议案、提案80多件,其中《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关于建议建立市物价调节基金》提案被评为1992~1995年度市政协优秀提案。市农工党还组织10次调查活动,均写有调查报告,其中《对当前我市急待解决的几个卫生工作问题的建议》、《大力发展我市旅游业》、《加强行政事业收费管理》、《重视居民厨房卫生问题》等报告,在《江西日报》、《内部论坛》、《光华日报》等报刊上登载。
  1981~1987年,市农工党与市政协、市卫生局一道进行4次全市性的社会调查。1981年5月,进行城区80岁以上老年人长寿调查。这次调查对探索长寿规律,促进全市形成尊老、敬老、爱老新风气起了积极作用。1982年上半年,进行城市“三污”(污水、粪便、垃圾)调查。1984年9月,进行病毒性肝炎调查,共调查16674人,血检3212人,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和有效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1987年4月,对水西乡饮水卫生情况进行调查,深入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察看26个自然村的饮水卫生情况,并对居(农)民饮用水水质进行科学分析,提出了改善饮水卫生的意见和办法。调查报告送交市人民政府后,市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制订改水方案,并付诸实施,使水西乡沿河5万多居(农)民饮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或井水。1990~1992年,市农工党组织部分年高资深医师到赣州铝厂、白云村等8个单位为群众义务看病、体检,受益人数2200人次。1993年后,组织医疗专家100多人次,12次分赴京九铁路工地、工厂、乡村、街道进行义诊、咨询服务达2000多人次。1994年6月,赴京九铁路老营盘隧道工地义诊,受到铁路职工和家属的好评,《人民政协报》、《江西日报》、《心桥》等报刊对此举作了报道。
  市农工党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政策,5名错划右派的农工党党员得到改正,为“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的27名党员落实了政策,补发了被扣的工资,发还或补偿了被查抄的财物和被占用的私房。
  第六节九三学社赣州市委员会组织沿革 1984年11月,九三学社江西省工作委员会筹委会派王瑞平来赣州,负责组建九三学社赣州市直属小组。1985年5月,成立九三学社赣州市委员会筹备组。1986年3月24日,召开九三学社赣州市首次社员大会,成立九三学社赣州市委员会(简称市九三学社)。
  1984年11月,市九三学社有社员3人。1986年3月,有社员26人。1990年底,在冶金、机械、电子、建筑、纺织、气象、林业、医学、金融和高等院校发展社员,组建支社2个和直属小组3个,有社员63人。1995年底,有社员74人(男66人,女8人)。社员年龄结构,50岁以下7人,51~60岁52人,61~70岁12人,71岁以上3人;文化结构,大专以上71人,中专1人,高中2人;有高级职称者48人,中级职称者23人。市九三学社机关有专职干部1人。
  [=此处为表格(市九三学社历届会议基本情况)=] 说明:1989年1月、1991年、1994年4月委员人数为增补数。
  主要活动在第七至第十届市政协中,市九三学社社员中有20人次担任市政协委员,其中,选为常委的6人次,选任市政协副主席的2人次;选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2人次。
  市九三学社组织社员面向社会开展各项社会服务活动。1990年5月,开展街头咨询服务,咨询人数达300多人次。1991~1995年,开展科技咨询服务60多项。1993年以来,九三学社社员获国家级奖的有1人2项,省(部)、地区级奖的有5人16项。
  第三章国民党青年党第一节中国国民党赣州组织组织沿革 1913年,成立中国国民党赣州支部,选举魏会英、陈体乾为正、副部长,张周垣为政治部长,蔡森为军事部长,并选举蔡世培、陈体乾代表赣州支部出席国民党江西省代表大会。同时,创办《民宗报》,进行三民主义的宣传活动。
  1924年1月,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实行第一次合作。1926年5月,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派朱由铿(中共党员,身份未公开)以特派员身份来到赣州,负责赣南各县国民党组织的筹建工作。8月,朱由铿和国民党赣南党务及17县民众运动指导员陈赞贤(中共党员)在赣州成立半公开的国民党赣县县党部筹委会,委派陈铁为主任,筹备党务公开活动,同时做好迎接北伐军的准备。9月,成立国民党赣南各县党部组织员办事处,设于赣县县党部筹委会内。年底,正式成立国民党赣县县党部(简称县党部),选举刘纪云、许乃猷、徐性飞、钟祝三、朱发英为执行委员,陈锐为监察委员。并由陈建中、张周垣等人负责筹组国民党赣州市(市区、下同)党部。不久,正式成立赣州市党部,选举张周垣为常务委员、郭芳科为组织部长、陈建中为宣传部长、吕日奎为青年部长、余龙为农工部长、李日章为商民部长、杜隆元为妇女部长。1927年2月因国民党右派公开背叛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县、市党部停止活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派操纵县党部。1927年6月21日,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电派倪弼、蔡熙盛、汪世鎏、阮齐、周小溪、钟祝三、陈建中、李日章、丘萃英、张家瑛、余龙等11人为委员,组成中国国民党赣南特别委员会,倪弼任主任委员。该委员会为赣南党务最高机关,在江西省党部未产生、恢复之前,代行省党部职权,驻于赣州城。1928年冬,成立县、市党务指导委员会。陈昌萼、戴斐林、张俊宰、郭芳科、董开熙等人为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
  1929年秋,召开第一次全县代表大会,分别成立县、市(市区)党部,大会选举县党部执行委员5人,选举许树棠、钟祝三、戴斐林、张俊宰和赖佐汤为市党部执行委员,选举陈祥铭、刘甲第、曾钦炜等3人为监察委员。1931年9月,成立海陆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党政委员会赣县区分会,派孔绍尧为委员长。县、市党部均由该会接收办理。
  1932年春,成立赣县党务整理委员会,刘纪云、巫道宗、刘维复、张善初、陈祥铭等为整理委员。1932年以后,取消市党部,由赣县县党部、江西省第四区党部办事处统管城区的党务工作,直至1949年赣州解放。
  主要活动发展党员和组织自县党部公开活动起,国民党员发展较快,到1926年底,共发展国民党员1261人,其中有一部分是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参加的。设区党部51个,区分部59个。后因国民党“清党”,党员数量大量减少。据1936年《江西年鉴》载,国民党员数为:1929年651人、1930年585人、1931年575人、1932年551人、1933年475人、1934年456人。1944年2月,经执、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委员划区视导党务,全县划直属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和第六区共7个督导区域。全县设立区党部7个,有党员3098人。直属区在县党部、县政府、专员公署、地方法院、县商会、民生火柴厂、民生酒精厂、商务印书馆、建设银行、省赣中、省赣师、县立中学、知行中学、省赣女中、省立赣县中心小学等单位建有区分部35个。其余6个区建有乡镇区分部77个,其中第一区设城南、南外、城东、东郊、城北、民教馆、县商会等区分部;第二区设沙石、大埠、蟠龙、永安、厂寒、礼化、隅南、水西、和乐、黄金等区分部。赣州镇建有区分部12个。1945年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赣州城,县党部将原有基层组织调整为区党部5个,直属区分部5个,乡镇区分部56个。同年7月17日,赣州光复后,全县进行党员党籍总清查,8月,清查办理完毕,全县共有党员1534人。同年底,全县新、老党员共有1713人。除保留赣州镇区党部外,重新整编区分部10个,成立直属区分部8个。1946年,全县设区党部7个,区分部110个,有党员2230人。1947年11月6日,党团组织奉命合并,原有三青团员全部转为国民党员。凡不愿登记者即被除名。总登记人数为2354人,其中原国民党员1312人。1948年,全县党团员清查后为2411人。
  迎接北伐军进军赣州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赣县国民党组织在共产党员的帮助下,组织工会、农会,开展国民革命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宣传活动。1925年3月,赣州各界举行孙中山逝世追悼会,陈赞贤应邀在会上演讲,宣传“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1926年9月北伐军向赣南进军,动员民众筹款筹物,运送弹药粮草,并组织各界人士和学生,出墙报、张贴标语口号、进行街头宣传,迎接北伐军。北伐军进驻赣州后,赣州各界在东外天竺山举行军民联欢大会,庆祝胜利。
  “清党”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同年5月,蒋介石派钱大钧率国民党军第二十师来赣州“清党”。清党军在被右派操纵的赣县党部配合下,从5月18日夜起,大肆搜捕并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搜查、封闭赣州总工会、各行业工会和赣县农民协会等革命群众团体,收缴工农武装武器,破坏工农运动。共产党组织、工会和农民协会等均被迫转入地下秘密活动。赣州理发工会主席、共产党员邵道原在清党中第一个被杀害。接着中共赣州地委书记张世瞻、中共赣州支部书记朱由铿、前赣西南特委书记宛希俨、中共赣南特委书记曾延生、汪群等20多名优秀党员先后在赣州惨遭杀害。赣州第二师范等学校在几个月内被捕的革命青年学生达200多名,全城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抗日战争期间,县党部在国共两党合作时配合县政府,先后派出人员改组了赣县商会、总工会、农会等社会团体,组建了赣县抗敌(日)后援会、赣县妇女战时工作团和赣县防护团,慰问抗日军人家属,传授防空、防火等救护常识,组织宣传队写贴标语、出墙报、放电影等,宣传抗日。
  “清乡” 抗日战争期间,赣州国民党当局跟随国民党右派先后发动的3次反共高潮,在赣州掀起了阵阵反共恶浪。1940年2月,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蒋经国对共产党和抗日民主人士实行镇压。3月,制造了对赣州、吉安、泰和等地秘密逮捕党员和进步人士的“吉赣泰事件”。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长雷宁、赣州青年文化服务社经理吴越等一批共产党员被捕后押往泰和马家洲集中营“受训”。出售进步书刊的赣州青年服务社被查封。4月30日,国民党特务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持枪追捕共产党员甘时鸣。8月,专员公署成立清乡工作团,蒋经国亲任团长。赣县成立清乡委员会,公开宣布共产党是“匪党”,采取清查户口、联保连坐、便衣跟踪、军队搜查等手段,开展以搜捕共产党员、破坏共产党组织为主要目的的“清乡”运动,大搞白色恐怖。1941年6月,查抄了设在赣州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区办事处,逮捕了办事处主任王毓麟等近100名工会干部。并发动“自首自新”运动,利用流氓地痞冒充共产党员“自首”,制造假象,以假乱真。1942年4月,赣县开办战时青年特别训练班,强制集中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暴露了身份的180多名共产党员进行“洗脑筋”的特别训练,历时20多天,被“洗脑筋”后每人发一张“自新证”。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反共”、“限共”和“清乡”活动,赣州的共产党组织遭破坏,少数未遭破坏的基层支部和未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都转入隐蔽状态。
  “戡乱建国”1947年8月,赣县成立戡乱建国委员会,下设武装分队、情报站等机构,从事搜集共产党在赣县城乡的活动情报,抓捕共产党员和民主进步人士,以及抓丁抓伕派捐派款等。同年12月6日,举办赣县戡乱骨干训练班,为期22天。1948年6月11日,国民党地方当局又成立赣南民众反共联防委员会。7月17日,粤赣湘边“剿匪”总指挥部在赣州增设指挥所,颁发联防清剿条例,加紧“剿共”。1949年6月,国防部戡乱建国总队第六大队来到赣州,督促检查赣县“戡乱建国”工作开展情况,指导进行防共反共活动。
  第二节中国青年党赣州组织 1947年初,中国青年党江西省党部委派万家祺为青年党赣县党务筹备员。6月间,改委派张名秩主持党务。9月,设中国青年党赣县县党部筹备处,张名秩为筹备主任。1948年初,筹备处奉命改为中国青年党赣县临时县党部,张名秩任主席,陆教俊任秘书长,郭启明任组织科长,万家祺任宣传科长(万不久离赣,由甘荦群继任,甘离赣由尹诗昆继任),甘荦群任外务兼训练科长(甘离赣,外务科长由郭启明兼,训练科长由钟益坤继任)。
  青年党赣县县党部除管辖境内组织外,凡赣南尚未设立机构的县均归其管辖。青年党赣县县党部以下为区党部,全县设7个区党部。据1948年的统计资料载,青年党党员分布:城区26人,七鲤乡21人,水东乡17人,和乐乡21人,蟠龙乡3人。1949年8月赣州解放,其县党部及基层组织随之解体。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