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政支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16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财政支出
分类号: F810.4
页数: 3
摘要: 建国后,市财政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量入为出和厉行节约”的原则,合理安排财政支出。每年除上解之外,地方支出分经济建设费、文教科技卫生事业费、抚恤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等5类。1953~1995年,市地方财政支出达7.92亿元。其中,经济建设和文教科技卫生支出在地方总支出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关键词: 财政收支 财政支出

内容

建国后,市财政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量入为出和厉行节约”的原则,合理安排财政支出。每年除上解之外,地方支出分经济建设费、文教科技卫生事业费、抚恤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等5类。1953~1995年,市地方财政支出达7.92亿元。其中,经济建设和文教科技卫生支出在地方总支出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经济建设支出主要用于发展工业、交通、农业、商业以及城市建设。1953~1995年支出2.19亿元,占同期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27.71%。1982~1987年,国家财政向地方借款,市财政相应压缩经济建设支出,并将基建投资逐步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经济建设费在地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1995年,经济建设费达2563万元,占当年地方支出总额的23.87%。1953~1995年,在经济建设支出中,工业的投资5657.92万元,占经济建设支出25.78%,主要用于兴建电子、机械、化工、食品、造纸、印刷等国有工业企业;农业生产的投资(含乡镇村企业)5685.28万元,占经济建设支出的25.9%,主要用于建设蔬菜基地、副食品基地、渔业基地、畜禽基地、果业基地、出口创汇基地、水利工程和扶持乡镇、村办的工业企业,改善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建设的投资1.03亿元,占经济建设支出的46.87%,主要用于新(扩、改)建市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文教科技卫生支出 1953~1995年,全市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费支出2.46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31.07%,其中,教育事业费1.41亿元,文化、文博、广播、电影投资2359.25万元,卫生事业费支出7151.2万元,科学技术事业费(含科委、科协、计量、档案等)支出969.67万元,分别占文教科技卫生事业费支出总额的57.4%、9.59%、29.07%、3.94%。
  优抚救济支出建国后,市人民政府对烈军属、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在政治上体贴关心,在经济上给予优待。1953~1995年,市优抚救济支出4850.48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6.12%。其中,革命军人牺牲、病故、伤残抚恤,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生活补助和退伍军人安置等支出2816.46万元;城乡定期定量救济或补助,春、夏荒救济以及残疾人、贫困户、五保户等社会救济支出1682.87万元;自然灾害救济支出351.15万元。
  行政管理费支出 1953~1995年,市属国家机关行政管理费支出1.47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18.51%,其中,党政军机关及群众团体事业费8375.78万元(含乡镇经费),其他行政管理费开支6280.14万元。
  其他支出主要指用于国防战备经费、干部下乡插队落户经费、财政价格补贴等。
  1953~1995年,其他支出总额为1.31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16.56%。
  [=此处为表格(各计划时期赣州市财政支出情况)=] 单位:万元上解支出上解款项,分为直解中央、上解省(地)收入,上解分成收入和上交专项资金。1980年以前,直解中央和上解省(地)收入部分,由金库入库时直接划交中央及省(地)金库,不通过地方财政总会计帐务。1980~1984年,上交省(地)财政的固定收入部分,始通过地方财政总会计的帐务。1985年后,上解项目改为定额上解支出、结算上解支出、按新体制分成比例上解支出3项。当年,市财政结算上解36.3万元,按新体制分成比例上解4664.9万元,合计上解4701.2万元。1995年,上解1.32亿元。
  [=此处为表格(1980~1995年赣州市上解支出情况)=] 单位:万元 [=此处为表格=] 建国以来,历年财政决算表明,市财政贯彻执行“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支出原则,多数年份收支相抵,略有结余,80年代后财政收支差额较大,赤字与结余相互抵消后,支出欠债2833.5万元。
  [=此处为表格(各计划时期赣州市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单位:万元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