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食油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14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食油加工
分类号: TS22
页数: 2
摘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粮食加工厂在保证完成国家分配的米、面、油加工任务的前提下,自行采购原料加工米制品,引进粉干生产线,开发快速米粉、方便食品。
关键词: 食用油 油料加工

内容

米制品
  建国后,市粮食部门生产的米制品有烫皮丝、烫皮角、黄元米果、沙河粉、粉干等产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粮食加工厂在保证完成国家分配的米、面、油加工任务的前提下,自行采购原料加工米制品,引进粉干生产线,开发快速米粉、方便食品。城乡各粮店普遍实行前店后坊,有条件的达到1店3部4坊。全市23家粮店增加面机坊8个、酱油坊3个、豆腐坊3个、粉干坊4个、饮食店3个、综合门市部4个。1985年,各粮店粮食转化米制品2万公斤、熟食品2万公斤。1986年,市粮油工业公司引进方便米粉生产线,日产量达4.5吨。1991年,投入30万元新建水磨糯米粉生产车间,日产量达3吨;投资1万元购置粉干机2台,自行设计建造烘干房,解决了粉干生产靠太阳晒干的老大难问题;投资2万元改造老粉干机,恢复鲜货米制品生产;投资10万元改进传统米粉生产线,改磨浆为粉碎机粉碎,改蒸粒为蒸气和粉,生产出质量较高的“宋城”牌米粉。1995年,“赣源牌”水磨糯米粉日产量达3吨,米粉年产量达3000吨。同年,市内还有个体户小型米粉干机17台,大部分加工湿粉干。 面制品建国初,赣州市由市手工业联社的机面生产合作社生产面条,生产规模较小。1957年,机面生产合作社划归粮食部门管理后,逐步增建烘烤房、晒场等设施,产量逐步提高。
  1976年,市粮食部门自行设计制造面条生产线1条,年产面条能力3600吨,当年生产挂面1146吨。1985年,市粮油工业公司引进波纹面生产线1条,日产能力6.75吨;自筹资金改造隧道式烘房,改变了靠天气生产的局面。1988年,面制品产量达4529吨。1990年,投入15万元,改造挂面车间,更换和粉机、熟化机、压面机,改燃煤蒸汽烘干为燃谷壳热风烘干,改隧道式烘房为低温回转式烘房。1990年,代加工面条16.33吨,加工议价面条380吨、计划内面条1180吨。1994年,投入90万元,引进仿日本铃木450型低温全自动烘干挂面生产线,日产挂面13.5吨,并具有生产高档面条的能力。1995年,“赣源牌”系列挂面生产形成规模。主要品种有玉带面条、花生蛋白面条、豆子蛋白面条、高筋面条、龙须面条、长寿面条、蔬菜系列面条等20多种,其中玉带面条被评为全省面制品第一名。同年,市内还有个体户加工面条机4台。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