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112
颗粒名称: 客家菜
分类号: TS972.182
页数: 2
摘要: 赣州菜与赣州的历史、地理、物产、人文等相联系,具有独特的风味。晋末唐初,南迁虔州的中原汉人带来中原地区的生产、生活宝贵经验,包括“八珍”为代表的中原饮食烹饪文化结晶,与虔州地区即百越人后裔的山区饮食风俗相融合,逐渐形成一种地方风味菜。客家菜水陆齐备,以山区为主,陆产、山珍、水产兼容。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土里钻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动物的皮、肉、筋、骨、血,甜、酸、苦、辣、咸,用材和技法都具有广泛性、多样性,成为赣州客家菜的最基本特色。赣州菜制作精细,重刀工火候,讲究色泽。尤其对鲜鱼的烹制有独到之处,传统的“小炒鱼”、“鱼饼”、“鱼饺”素有赣州“三鱼”之称。
关键词: 菜谱 菜系

内容

赣州菜与赣州的历史、地理、物产、人文等相联系,具有独特的风味。晋末唐初,南迁虔州的中原汉人带来中原地区的生产、生活宝贵经验,包括“八珍”为代表的中原饮食烹饪文化结晶,与虔州地区即百越人后裔(含少数民族如畲族、苗族、瑶族等)的山区饮食风俗相融合,逐渐形成一种地方风味菜。客家菜水陆齐备,以山区为主,陆产、山珍、水产兼容。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土里钻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动物的皮、肉、筋、骨、血,甜、酸、苦、辣、咸,用材和技法都具有广泛性、多样性,成为赣州客家菜的最基本特色。
  赣州客家菜的人文因素丰富,文化品位较高。宋代周敦颐、黄庭坚、苏东坡、王安石、文天祥等名人都与赣州客家菜有密切关系,开拓和丰富了客家饮食文化。宋代以后,得到王阳明、戴衢亨、孙中山、蒋经国和丰子恺等的关注和品题。这一特色在客家名菜中的体现是莲子羹(周敦颐、黄庭坚题)、烧玉版(苏东坡题)、鱼饼(王安石题)、荷包米粉肉(俗称“荷包扎”,戴衢亨题)、酿豆腐(孙中山题)、白蘸鳙鱼头和红烧大转弯(蒋经国题)、鱼头鱼尾羹(丰子恺题)。
  赣州客家菜和四川、湖南菜同样有怕不辣、辣不怕、不怕辣的美名。在江西省境内,早有“四小炒”(小炒鱼、炒肚尖、炒大肠、炒田鸡)的美誉,代表赣州客家的家庭群体烹饪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赣州客家的“酿法”、“糗法”、“醯法”,体现中国烹饪文化的一流水平。酿法有酿豆腐、酿茄子、酿青椒、酿苦瓜、酿肉皮、鱼包肉等。还有一品套鸭的酿法:鸭婆套鸡,鸡内套鸽子,鸽内套鹌鹑,鹌鹑内套人参,和闽西客家菜的“麒麟脱胎”、粤北的“和尚抱尼姑”,同为烹饪文化中的特异佳作。糗法,即粉蒸菜,用炒熟米麦粉,拌和鱼肉,米粉、粉干、淮山粉、冬粉、薯粉做的米粉鱼、米粉肉、米粉芋头、米粉排骨、蕌头米粉鱼、冬豆米粉鱼等,均达到了很高水平。醯法,即客家每个家庭泡制的酸菜(俗称“醋坛”),是客家四小炒的最佳配料,它和四川的麻辣、湖南的酸辣,各有特色口味。客家群体的饮食烹饪习俗,形成了“三全”(全鸡、全鱼、全乳猪)、“三粉”(米粉鱼、米粉肉、荷包扎)、“三鸡”(甲鱼炖鸡、三杯鸡、白斩鸡)、“三野”(蛇羹、狗肉或其他野味、田鸡、田螺、鳝、鳅)、“三丸”(肉丸、鱼丸、素丸如芋头丸)、“三汤”(鱼饼汤、酸辣汤、珍珠米汤或蛋菇汤)、“三酱”(石伏鱼酱、汗头鸭酱、辣椒酱)的地方特色。
  赣州客家菜的烹饪技术历史悠久,它博采客家烹饪技艺之长,融会贯通而形成独特风味,具有地方特色。赣州菜制作精细,重刀工火候,讲究色泽。在烹饪技术上尤以烤、炸、蒸、煎、爆、炒为最,其特点为汁浓、黄稠、味纯且鲜,烤菜讲究原汁原味。尤其对鲜鱼的烹制有独到之处,传统的“小炒鱼”、“鱼饼”、“鱼饺”素有赣州“三鱼”之称。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