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农资与农村生活资料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106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农资与农村生活资料经营
分类号: F325
页数: 4
摘要: 肥料1953年,供销社农资部门开始经营化肥,当年调供化肥27吨。1959年,化肥实行统一分配管理,货源由地区按计划分配调拨供应。1962年,石灰氮在赣南化工厂问世,年均销量达100吨。70年代,农资部门供应的化肥量由1971年的403吨上升到1978年的2930吨。1982年,化肥供应偏紧,小化肥退出计划范畴,实行议价供应;大化肥(尿素)实行“双轨制”经营,对农民实行凭证定量供应。
关键词: 农村 生产组织 经营管理

内容

肥料1953年,供销社农资部门开始经营化肥,当年调供化肥27吨。1959年,化肥实行统一分配管理,货源由地区按计划分配调拨供应。1962年,石灰氮在赣南化工厂问世,年均销量达100吨。70年代,农资部门供应的化肥量由1971年的403吨上升到1978年的2930吨。1982年,化肥供应偏紧,小化肥退出计划范畴,实行议价供应;大化肥(尿素)实行“双轨制”经营,对农民实行凭证定量供应。1984年下半年,省产小化肥放开,先后开辟江西氨厂、江西第二化肥厂、丰城、宁都、长汀、龙岩、清远等进货渠道,当年供碳铵4400吨,比1978年增长5倍多。1985年春,小化肥实行降价敞开供应。1986年,化肥仍实行计划供应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大化肥(尿素、钾肥、复合肥)继续由省地供销系统下拨,小化肥(碳铵、磷肥)从厂家直接进货。1992年10月,化肥由专营改为“一主两辅”(以农资公司为主,厂家、农技服务站为辅)经营,取消计划内统配化肥。1993~1995年,市农资公司自行购进和调节的各种化肥达2.14万吨。市农资公司经营的化肥主要品种:氮肥有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石灰氮、碳酸氢铵;磷肥有钙镁磷、磷矿粉、过磷酸钙;钾肥有氯化钾、硫酸钾;复合肥有氮磷钾复合肥、氮磷复合肥等。供销社除经营化肥外,还经营枯饼、石灰等常用杂肥。枯饼有菜枯、花生枯、蓖麻枯等,以基层供销社自行组织收购为主,土产杂品公司联购分销为次,年销量在500吨以上。外购枯饼的货源主要来自南昌、宜春、吉安等地。石灰货源以于都罗坳石灰为主。此外,还在农村推广红花草等绿肥。
  农药和药械建国前,赣州没有农药上市。1946年,赣州救济署运来10桶滴滴涕于赣州城销售,仅作卫生消毒用。建国后,1954年,供销社开始经营六六六粉剂。之后,陆续增购滴滴涕、硫酸铜、敌敌畏、石硫合剂等农药。1958年,增购敌百虫、1605乳剂等化学农药。60年代初,年销售农药15~20吨。1965年,开始大量供应化学农药。新增品种有杀螟松、亚铵硫磷、敌瘟散、稻瘟净、敌稗、克瘟散、杀虫脒,年销量均在5~10吨之间。1982年,销售六六六粉剂220吨、农药367吨,超历史纪录。1984年,农药市场放开,除计划分配的农药外,允许自行组织货源。1990~1995年,供销社年销售各种农药在100~200吨之间。历年经销的主要农药品种:杀虫剂有六六六、滴滴涕、甲基混合粉、乙基混合粉、八八九、敌百虫、敌敌畏、乐果、杀蝇松、亚铵硫磷、磷胺、杀虫脒、呋喃丹、速灭威、叶蝉散、杀虫双;杀菌剂有西力生、赛力散、硫酸铜、稻瘟净、克瘟素、代森锌、稻足青、升汞、富民隆、叶枯净、井岗霉素、托布津、富士一号、多菌灵;除草剂有除草脒、敌稗;杀鼠剂有磷化锌、安妥;刺激素有920、30烷、醇增产灵等。农药器械的经营始于1953年,主要供应单管喷雾器。农药器械货源1978年前由市农资公司调拨。1979年,由市农资公司调拨与市场调剂相结合,销量达2345架。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5年农药器械销量达4045架。
  农膜 1972年市供销社开始经营农膜,当年销售1132公斤,1981年增至1.54万公斤。农膜实行“计划分配、定期供应、过期停供”的供应办法。对早稻育秧、蔬菜生产用薄膜,采取高价进、低价出、国家补贴的优惠政策。每年2月至4月5日,为早稻育秧优惠价供膜期限;蔬菜用膜只限用于春季蔬菜栽培。随着生产发展,农膜销售量逐年上升,1990年为4.49万公斤,1995年增至11.88万公斤。
  农具郊区农民习惯使用的农具一般可分为4大类:铁制农具有犁头、犁壁、铁耙、铁锄、链铲、铁锹、镰刀、柴刀、斧头;竹制农具有谷箩、晒垫、筲箕、禾帐、斗笠、畚箕;木制农具有犁辕、牛轭、尿桶、水桶、水车、禾桶、把柄;棕麻农具有蓑衣、棕裙、牛绳、箩绳(因棕麻产量低,逐步由塑料代替棕麻农具制品)。1953年,供销社开始经营中小农具。
  犁头、犁壁按农村习惯使用的式样,委托铁锅厂加工,其他农具根据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供应的原则,由基层供销社组织加工、收购、销售。沙石镇农村有生产竹木农具传统技术和习惯,竹木农具均在当地圩场自由买卖。其他乡镇多由基层供销社组织供应。1961年销售中小农具21万件,1962年减至5.9万件,1968年仅销售320件,1973年中小农具销售量上升到13万件。1978~1983年,允许自产自销和长途运销,供销社每年销售中小农具保持在5~8万件。此后,农民所需中小农具大部分在集贸市场自由选购。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供销社主要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情况)=] 农村生活资料供应干鲜果菜供销社经营的干鲜果,地产品有广柑、蜜桔、黄金抽、广桃、西瓜、荸荠、红瓜子、蜜饯和柑桔罐头等,外省产品有广东、福建的香蕉、菠萝、椰子、荔枝、芒果和荔枝干、桂元干、桂元肉、青果、橄榄和蜜饯,河北鸭梨,山东苹果等,以蜜桔、香蕉、苹果、鸭梨为大宗。经营的干菜有信丰香干萝卜、龙南黄条(萝卜)、四川榨菜、佛山冬菜、浙江萧山罗卜干、广东豆腐乳,以及地产腐竹、香菇、木耳、黄花菜等。先由专业公司调拨,计划定量供应。1982年后,实行议购议销,敞开供应。
  棉花统购统销后,实行凭票定量供应,人均年供0.25公斤。行业用棉、特需用棉,全市年供应100~150吨。1984年,棉花取消定量供应后,仍由供销社统一经营,货源由专业公司调拨,购销倒挂的差额由市财政拨补。
  茶叶市供销系统于50年代开始经营,年销量2.5万公斤。1988~1995年,销售12.15万公斤。货源主要来自江西婺源、安徽、浙江茶区,少量来自区内上犹、崇义和市郊。市果杂品公司曾在寿量寺设有茶厂,加工生产的精制茶(绿茶、红茶、茉莉花茶)一度畅销东北等地。寿量寺归还佛教协会时,茶厂停办。
  陶瓷供销社主营商品之一。市区有十几家瓷茶商店,以华光瓷茶商店、陶器商店较为出名。瓷器有日用瓷和工艺瓷,主要从景德镇购进,后扩展货源至广东、湖南等地瓷厂。60~70年代,年销日用瓷器50万只,1978年突破150万只,80年代稳定在80~100多万只。陶器主要货源来自赣县。80年代起,宜兴陶瓷逐步在市内行销。
  烟花爆竹70年代前,年销量约2000万响,1987年达到1.65亿响。后加强烟花爆竹管理,销量逐年下降。货源主要来自江西万载、瑞金、上犹和广东等地。
  小商品支持小商品生产始于1962年。当时主要以供应原材料方式,帮助城镇厂家发展铁锅、枕席、纸伞、绳索、土纸等小商品。1965年,在扩大原料供应的同时,帮助创名优产品。赣州的黄余旭菜刀和奇品烟丝曾一度行销省内外。1974年起,采取贴息扶持、包销产品办法,支持8户厂家发展生产,主要品种有铁锅、铁勺、镀锌桶、卫生纸、竹木筷、蚊香、草袋等;还组织竹木原料,生产盆、盖、桶、甑6、罩等厨房用具。提供10万元扶持资金,重点帮助赣州市造纸厂进行技改,并安排燃料,供给废纸原料,支持其生产优质皱纹纸,使产品逐渐上规模上档次。1980年,收购皱纹卫生纸271吨,小商品收购总额达152.72万元。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供销社主要商品销售情况)=] 说明:1978、1980年鞭炮数为万响。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