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副产品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105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农副产品经营
分类号: F304.3
页数: 3
摘要: 境内农副产品主要有黄麻、甘蔗、晒烟、烤烟、茶叶、桐油、蓖麻籽、花生、芝麻、柑桔、红花草籽等。1956年起,农副产品的购销由供销社经营。1962年,市土特产品公司对农副产品收购实行派购、议购、奖售、换购等政策。1963年,供销社扩大自营业务,建立合作货栈,对三类农副产品和完成统派任务的一、二类物资,按高于国家牌价、低于市场价格收购,收购的农副产品达23个品种。1964年,农副产品收购额达37.53万元,比1961年增长2倍多。“文化大革命”期间,农副产品收购额下降。随着农副产品购销价格的放开,农副产品收购额呈下降趋势。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农副产品收购额出现回升。1995年,市土产公司实现购进总额552万元,销售总额638万元。
关键词: 农产品 产品经营

内容

境内农副产品主要有黄麻、甘蔗、晒烟、烤烟、茶叶、桐油、蓖麻籽、花生、芝麻、柑桔、红花草籽等。1956年起,农副产品的购销由供销社经营。1957年,市农副产品采购供应站(后改称农副产品经理部)收购黄麻66担、烟叶109担、土纸234担。1958年,增加柴炭收购任务。1962年,市土特产品公司对农副产品收购实行派购、议购、奖售、换购等政策。1963年,供销社扩大自营业务,建立合作货栈,对三类农副产品和完成统派任务的一、二类物资,按高于国家牌价、低于市场价格收购,收购的农副产品达23个品种。1964年,农副产品收购额达37.53万元,比1961年增长2倍多。“文化大革命”期间,农副产品收购额下降。1970年,收购额仅14.88万元。1978年以后,供销社加强农副产品收购工作,培训收购人员,改善收购方式,搞好收购服务,每年召开农商协作会议衔接购销价格,对大宗的产品实行就地收购、贮存、调运。1981年,农副产品收购额达178万元,比1977年增长2.6倍。随着农副产品购销价格的放开,农副产品收购额呈下降趋势。1985年,农副产品收购额降到114万元。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农副产品收购额出现回升。1995年,市土产公司实现购进总额552万元,销售总额638万元。
  扶持农副产品生产 1963年,市供销社为扶持农村副业生产,先后引进宁波席草、印度麻、四川蜜桔、广东葵树、遂川茶叶、信丰红瓜子、湖南黄花菜,推广种植油桐、蓖麻、乌桕、棕树等。至1978年,全市农村先后办起柑桔园26个、面积3480亩,茶场6个、面积1120亩,葵扇基地2个、面积60亩,油桐基地4个、面积5100亩,芳香油基地1个、面积50亩,茉莉花基地1个、面积10亩;在蟠龙和近郊建立700亩席草生产基地和1450亩黄麻生产基地。市供销社对这些基地给予财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的扶持。至1987年,累计投放扶持资金37.72万元,投放专用化肥1100吨、麸饼293吨,供应各类种籽3700多公斤,木本种苗19.5万株,草本种苗162万蔸。同时,帮助培训栽培、编席、精洗麻、蒸馏油等技术人员2100多人次,使市郊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多种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草席、黄麻、柑桔、腐竹等已成为市郊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副业。
  草席草席是赣州传统产品,但50年代以前产量少。1964年,开始引种宁波席草,面积74.5亩,产量451担。1973年,发展到326亩,产量达3927担。种席草、编席在郊区农村普遍推广。1974年,收购草席6.32万条。1975年,江西省供销社确定赣州为草席基地。最高年份(1980年)收购草席达15.96万条,1995年收购草席2.13万条。蟠龙、水南两乡镇为草席主产区,尤以水南乡南桥村为多,是当地农民一项致富门路。
  黄麻郊区历来有种麻习惯,以往数量不多,多为自用。1964年,引种印度麻,种植66亩,总产达122担。1978年,种麻1450亩,收购3866担。最高年份(1980年)收购黄麻7228担。主产区是蟠龙镇。
  柑桔郊区农民素有利用房前屋后、田头地角种植柑桔的习惯。1964年,引进四川宫川、龟井、尾张等蜜桔品种。1976年,柑桔面积达3400亩,有桔树19万多株(其中蜜桔树16.9万株),年产蜜桔逾50万公斤。1981年,收购蜜桔38万公斤。主产区是水东镇。
  腐竹沙石镇是腐竹主要产区,“沙石腐竹”享有盛名。沙石镇新建村5个村民小组有100多户农民加工腐竹,有“腐竹村”之称。供销社以黄豆向农户换购腐竹,年换购量为2.5~4万公斤。由于外地来采购腐竹的商贩增多,沙石圩已形成腐竹集散地。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供销社主要农副产品收购情况)=] 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废品收购50年代起,供销社承担城乡废品收购任务。1965年,在市内设立废品收购站4个和居委会代购点2个,在农村将流动收购人员组织为亦农亦商的代购员,初步形成了市区、郊区废品收购网络。1965年,废品收购1325吨,金额32.45万元,比上年增长1倍,主要品种有废橡胶、破布、废棉麻、废纸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年收购金额保持20~40万元水平。1978年后,废品收购额逐年上升,1985年突破100万元。期间,收购范围扩展到化工原料、针织纤维、纸袋纸品、玻璃及制品、畜产品等7大类500多种。1988年,废品收购放开,市场竞争激烈。90年代初,市废品收购量达到200万元高峰后急剧回落。
  加工利用1958年,开始废旧物资的加工利用。市废品加工厂开展旧棉翻新、修补麻袋、制作纸袋、加工小五金、小农具等项目,1963年,加工产值达41万多元。60~70年代,先后添置开花机、热压机,自行设计制作打包机、冲眼机、切帮机等,实行半机械化操作,提高了工效。80年代,开辟新的废品加工利用门路,利用废铁制作打谷机,利用废牙膏皮、废锡冶炼铝锭和焊锡,从废X光片和含银废液中提炼白银等。1976~1992年,累计加工利用产值305万元。
  计划调拨1958年起,收购的废旧物资大部分实行计划调拨。废钢铁调往上海钢铁三厂、江西钢厂,有色金属和畜产品分别调拨给赣州地区土产公司和畜产品加工厂,生铁、玻璃、黄板纸壳、牛皮分别供给市生锅厂、玻璃厂、造纸厂、皮革厂。计划外废旧物资自行销售给有关厂家。市物资回收公司还设有物资调剂部和旧货商行,销售经过清选、加工、改制过的日杂小商品。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