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100
颗粒名称: 蔬菜
分类号: F762.3
页数: 2
摘要: 明末清初,赣州城近郊有专门从事种植蔬菜的菜农,城区有蕻菜塘、豆芽井等处专业生产和销售蔬菜、豆芽。1934~1937年,城区创建卫府里等5个菜市场,除农民自产自销蔬菜外,有为数不多的个体摊贩分布于各市场。建国初,蔬菜市场日趋繁荣,供应渠道逐渐扩展。至1952年,从事蔬菜经营的个体摊贩有243户,从业人员375人。期间,市贸易公司承担了居民部分蔬菜供应任务。
关键词: 蔬菜 商品

内容

明末清初,赣州城近郊有专门从事种植蔬菜的菜农,城区有蕻菜塘、豆芽井等处专业生产和销售蔬菜、豆芽。1934~1937年,城区创建卫府里等5个菜市场,除农民自产自销蔬菜外,有为数不多的个体摊贩分布于各市场。建国初,蔬菜市场日趋繁荣,供应渠道逐渐扩展。至1952年,从事蔬菜经营的个体摊贩有243户,从业人员375人。期间,市贸易公司承担了居民部分蔬菜供应任务。
  1956年,市蔬菜公司成立,开始试行计划收购,并组织蔬菜合作商店、合作小组与郊区生产队菜农直接挂钩,采购蔬菜上市。此后,蔬菜逐步纳入计划种植、统一收购供应。1959年,对近郊农业生产提出“以菜为纲,全面发展”方针,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实行蔬菜产销合同制。同年起,市财政从预算中安排资金对蔬菜产销给予补贴。在蔬菜销售上,重点保障城市居民供应,对饮食业、团体食堂实行凭证定点供应,限制销价,限制外销。1960年,市人民委员会要求郊区蔬菜面积扩大到1.7万亩,实行“四定”(面积、品种、产量、上市时间)责任制。1965年,郊区建立蔬菜生产队112个(其中蔬菜专业队66个、粮菜混作队46个),有菜农10125人。菜农口粮专业队年人均230公斤,混合队210公斤。
  “文化大革命”初,关闭集市贸易,蔬菜市场供应紧张。1972年11月,市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市场管理的布告》,宣布恢复集市贸易,允许菜农零星蔬菜上市。1976年1月,市革命委员会制订《关于实行蔬菜产销“六定”、“三保证”的规定》,“六定”是定面积、劳力、品种、产量、上市任务和时间,“三保证”是保收购(包括超产超购)、价格水平和菜农口粮。期间,每年召开蔬菜产销工作会议,有关部门参与协调产销衔接计划,市财政继续给予补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放城乡集市贸易,市场蔬菜及各类农副产品日益丰富。1981年起,试行“大管小活”办法,主要品种执行计划收购合同,其他品种自由选购,议价销售。市蔬菜公司还采取内外结合方法扩大购销。随着蔬菜市场调节部分逐渐增大,市财政给予蔬菜经营补贴逐年递减。1984年后,实行蔬菜产销体制改革,产销直接见面,价格全面放开。市蔬菜公司以一业为主兼营其他,逐步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此后,从外地购进蔬菜和干咸菜主要是调剂市场,平抑市价。到1994年,市蔬菜公司经营蔬菜所占市场的份额由改革开放前的80%降为2%。
  [=此处为插图(品种丰富的卫府里菜场)=]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