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食品购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9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食品购销
分类号: F713
页数: 5
摘要: 1952年前,赣州市的猪、牛、禽、蛋等主要肉食商品均由私商小贩经营。1952年,市消费合作社开始经营生猪和猪肉的购销。1954年,生猪的购销业务改由国营商店经营,并按照合理偏低的原则,对郊区的生猪、鲜蛋实行计划收购。除国营商店外,还有小商小贩经营猪、牛、禽、蛋。
关键词: 购销结合 购销渠道

内容

1952年前,赣州市的猪、牛、禽、蛋等主要肉食商品均由私商小贩经营。1952年,市消费合作社开始经营生猪和猪肉的购销。1954年,生猪的购销业务改由国营商店经营,并按照合理偏低的原则,对郊区的生猪、鲜蛋实行计划收购。除国营商店外,还有小商小贩经营猪、牛、禽、蛋。
  1954年底,市食品部门对生猪实行统一收购和派购。每年初,由市计划委员会下达生猪派养派购计划,逐级落实,任务到队,由队包干,按比例购留。派购对象主要是有条件饲养生猪的农户和国营、集体养猪场。购留比例开始是每户半头,后改为原则上每户1头。派购计划落实后,由食品站采取定时、定点、预约、上门等多种形式收购。1956年,还对养猪困难户和集体养猪的农业社实行饲料订购和现金订购。1959年,开始实行禽蛋派购,一般是每农户年派购家禽1~2只、鲜蛋0.5~1公斤。对农民交售的猪、牛、禽、蛋实行奖售政策,包括奖给一定的平价粮食、化肥指标、回供肉票、布票和现金。1965年前,郊区收购的生猪只占城市销售量的12.4%,差额部分由赣州地区食品公司调拨解决。禽蛋由市食品公司委托区内禽蛋产区的县、社代购。
  1956年起,按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照顾特需,安排一般”的原则,实行猪肉凭票(证)定量供应。居民人均定量,一般稳定在每月0.5公斤,节日增供0.5公斤。参照上述供应标准优先保证回民的牛肉供应。对特殊行业的人员、医院病员、部队、离退休老干部、全托儿童、高级知识分子、各种会议等作特需供应。三年困难时期,居民定量猪肉曾一度减供或停供。1981~1983年,肉食品供应逐渐好转。1983年,禽蛋取消派购。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猪价放开,全市猪肉、禽蛋进入自由选购,敞开供应。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食品公司猪禽蛋购销情况)=] 说明:收购数不含境外调拨数。1993、1995年生猪购销的计量单位为百公斤。
  副食品建国前,经营糖果、糕点、烟酒、糖、油、盐之类商品属南货行业。当时城内有裕丰祥、生茂裕、联祥、仁丰、生隆、广丰、邹吉顺、广新、和利、群益、永兴、泰兴等数十户规模不等的私营商店经营南货,多数店面狭窄,资金有限。抗日战争爆发后,购入渠道由毗邻地扩展到上海、广州等地。
  1954年,国合商业体制调整,副食品销售网点遍布市内各街道和郊区农村,经营范围也日益扩大。至1978年,糖果、糕点、食糖、卷烟、酒类一直是市副食品公司经营的主要商品。除水果按合同收购外,商品以系统内计划调拨购为主、计划外购进为辅,大部分从赣州地区副食品公司按商品分配计划购入,少数商品从供销社系统调入或直接向产地调入。1978年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商品由计划分配调入逐步向市场采购过渡。到1983年,除白糖外,其他副食品都从产地或中转地购入。供应方式除固定网点销售外,还采取摆摊设点、出货郎车、下厂下乡、商品展销、参加物资交流会等形式扩大销售。60~80年代初,为解决部分副食品供需矛盾,采取凭票(证)供应、特需供应、高价供应等措施。
  糖果糕点 1955年前,糖果商品主要由上海购入。1956年,创办糕点加工厂和作坊,每年生产水果糖、糕点等产品数百种,直接调往市内副食品门市部。1958~1962年,糖果商品从市食品厂购入;1963~1969年,糖果商品主要由江西第一、二、三制糖厂供给,并向上海、广州采购。1962年4月起,糕点实行凭票供应,6岁以下儿童每人每月1公斤,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0.5公斤。1962~1963年初,优质饼干、嵌花饼、核桃酥、花生糖、芝麻糖、水果糖等实行高价敞开供应,1963年下半年,停止高价供应。1967年后改收粮票供应,收粮标准视品种而定。1983年起,停收粮票,敞开供应。
  食糖 1955年起,实行按计划调入,按计划批发。1959年前,市内经销的食糖主要是宁都的布尖糖、土糖,信丰的水砂糖、糖胶,广东的糖粉、片糖。1960年后,主要是江西第一、二、三制糖厂的机制白砂糖和赤砂糖。1959年4月,实行民用食糖凭票供应,城市人口每人每月0.075公斤,3岁以下儿童每人每月0.5公斤。1966年,老干部每人每月另加2.5公斤。1976~1983年,居民每人每月发糖票1份,市郊农民每季发糖票1份,每份票定量0.075公斤。1984年后,敞开供应。
  酒类 1978年前,酒实行计划调购。经营品种主要有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竹叶青,四川特曲、泸州大曲,江苏洋河大曲,吉林通化葡萄酒,江西樟树四特酒、临川李渡高梁等。1962~1963年,竹叶青、泸州大曲等酒高价供应,后停止。1978年后,有少量的粮制酒计划外购进。1983年后,除国家名酒和省产四特酒外,均为市场采购,后敞开供应。
  食盐建国初,由赣州贸易分公司专营批发,市副食品商店负责零售。1950年1月,成立中国盐业公司赣州支公司(后改批发部)。1950~1956年,赣州行销的盐种有:芦(塘大芦、汉沽芦)、鲁、淮、青(岛)、闽、粤盐等,青、芦、淮、鲁盐占大多数,均按计划分配调拨供应。1961年2月起,居民食盐实行凭证定量供应,规定每人每月0.75公斤左右,其他用盐按计划批供。1979年,江西省盐业公司赣州分公司成立,专营批发,承担赣州市食盐供销管理,全面执行和监控加碘食盐。1983年起,取消食盐凭证定量供应。
  卷烟建国前,卷烟购销均由私营工商业经营。建国初,地方卷烟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产量少,仅占赣州地区卷烟销售量的5%,大部分卷烟由国营贸易公司或副食品公司按计划调入。1970年前,主要销售的卷烟有上海的飞马、美丽、大前门、黄金龙、光荣、劳动等牌号,还有安徽的东海,河南的许昌、黄金叶、前进、三门峡等品牌。1971~1985年,主要销售赣南卷烟厂的赣州桥、长冈、上犹江、八境台、瓷都、百花洲、赣烟等牌号,只有小部分属计划外调进。1984年8月,赣州地区烟草分公司成立,卷烟经营归口烟草公司专卖。在市场上设立有证经营卷烟的网点。
  南货水产品有海带、海蜇皮、海蜇头、海参、目鱼、淡水鱼干、鱼片、咸鱼干、虾米、紫菜等。1971年前,海带由辽宁旅大购入,此后大部分由福建购进。目鱼由浙江舟山群岛、普陀和天津静海购入,海参由广东、福建、山东购入,咸鱼干由广东湛江购入,淡水鱼干大部分由江西波阳购入。其他地方产品有辣椒干、腐竹、大蒜头、萝卜干、笋干、榨菜、粉丝、粉条等。南货除1959~1963年有少数计划内调拨外,其余均属自由采购。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副食品公司主要商品纯销售情况)=] 蔬菜明末清初,赣州城近郊有专门从事种植蔬菜的菜农,城区有蕻菜塘、豆芽井等处专业生产和销售蔬菜、豆芽。1934~1937年,城区创建卫府里等5个菜市场,除农民自产自销蔬菜外,有为数不多的个体摊贩分布于各市场。建国初,蔬菜市场日趋繁荣,供应渠道逐渐扩展。至1952年,从事蔬菜经营的个体摊贩有243户,从业人员375人。期间,市贸易公司承担了居民部分蔬菜供应任务。
  1956年,市蔬菜公司成立,开始试行计划收购,并组织蔬菜合作商店、合作小组与郊区生产队菜农直接挂钩,采购蔬菜上市。此后,蔬菜逐步纳入计划种植、统一收购供应。1959年,对近郊农业生产提出“以菜为纲,全面发展”方针,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实行蔬菜产销合同制。同年起,市财政从预算中安排资金对蔬菜产销给予补贴。在蔬菜销售上,重点保障城市居民供应,对饮食业、团体食堂实行凭证定点供应,限制销价,限制外销。1960年,市人民委员会要求郊区蔬菜面积扩大到1.7万亩,实行“四定”(面积、品种、产量、上市时间)责任制。1965年,郊区建立蔬菜生产队112个(其中蔬菜专业队66个、粮菜混作队46个),有菜农10125人。菜农口粮专业队年人均230公斤,混合队210公斤。
  “文化大革命”初,关闭集市贸易,蔬菜市场供应紧张。1972年11月,市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市场管理的布告》,宣布恢复集市贸易,允许菜农零星蔬菜上市。1976年1月,市革命委员会制订《关于实行蔬菜产销“六定”、“三保证”的规定》,“六定”是定面积、劳力、品种、产量、上市任务和时间,“三保证”是保收购(包括超产超购)、价格水平和菜农口粮。期间,每年召开蔬菜产销工作会议,有关部门参与协调产销衔接计划,市财政继续给予补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放城乡集市贸易,市场蔬菜及各类农副产品日益丰富。1981年起,试行“大管小活”办法,主要品种执行计划收购合同,其他品种自由选购,议价销售。市蔬菜公司还采取内外结合方法扩大购销。随着蔬菜市场调节部分逐渐增大,市财政给予蔬菜经营补贴逐年递减。1984年后,实行蔬菜产销体制改革,产销直接见面,价格全面放开。市蔬菜公司以一业为主兼营其他,逐步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此后,从外地购进蔬菜和干咸菜主要是调剂市场,平抑市价。到1994年,市蔬菜公司经营蔬菜所占市场的份额由改革开放前的80%降为2%。
  [=此处为插图(品种丰富的卫府里菜场)=]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