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私营(个体)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8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私营(个体)商业
分类号: F12
页数: 2
摘要: 明、清时期,境内私营商业近1000户。清末民初,大小商铺已发展到2000多户。抗日战争期间,外地私营厂商大批迁入赣州,市场一度出现战时繁荣。
关键词: 个体私营经济 民营经济

内容

明、清时期,境内私营商业近1000户。清末民初,大小商铺已发展到2000多户。抗日战争期间,外地私营厂商大批迁入赣州,市场一度出现战时繁荣。
  建国初期,赣州商业主要是私有经济。1949年末,全市有私营(个体)商业2611户。其中,座商35个行业,1524户,资金12.16亿元(旧人民币,下同);行商(木商)1个行业,30户,资金1.19亿元;个体摊贩15个行业,1057户(布匹业82户、百货业140户、杂货业206户、油盐业91户、鞋业86户、估衣业56户、糖水果业69户、药业4户、烟丝业155户、图书文具业29户、钟表瓷器业11户、小吃业80户、刊刻照相业25户、白铁业16户、其他7户),资金1.1亿元。1953年,全市有私营座商21个行业,1293户,资金189.76亿元;行商50户,资金5.09亿元;个体摊贩1571户(布匹业35户、百货业99户、杂货业101户、估衣业66户、糖水果业127户、小吃业299户、油盐业34户、烟丝业159户、制鞋业104户、图书文具业43户、五荤业143户、蔬菜业243户、冰棒业47户、郊区小组71户),资金近5亿元。
  1954年开始,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商业逐步由向国营商业批购零销过渡到经销、代销,最后转入公私合营。至1956年底,全市1952户私营商业,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123户(定息户),经销代销220户,合作商店56个,合作小组109个;城区小商小贩1069户,组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或经营小组124个;城区饮食业334户,改造为公私合营商店(38户组成30个门市部)、合作商店、合作小组(167户组成50个门市部)及经营小组(129个摊点)。至此,私营(个体)商业全部走上了公私合营和合作化道路。
  三年困难时期,个体商贩有所增加。1962年,全市有个体商贩486户。1965年增加到677户,其中个体商业386户,从业人员386人,资金1.23万元(新人民币,下同);饮食业132户,从业人员136人,资金1.17万元;服务业159户,从业人员159人,资金1.16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体商业受到严重冲击,几乎绝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私营(个体)商业逐步恢复和发展。1979年,有个体商业210户,饮食业99户,服务业10户。1985年,个体商业户发展到2184户,从业人员4722人,资金180万元。1995年,全市有私营(个体)商业10429户,从业人员33353人,资金8446万元。其中私营商业163户,从业人员1426人,注册资金4179万元,年营业额7277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7.15倍、2.81倍、9.66倍和12.2倍。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