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成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71
颗粒名称: 治理成效
分类号: S157.2
页数: 2
摘要: 至1995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含重复治理面积)20.19万亩。其中,1951~1980年,治理0.79万亩,占3.91%,年均治理263.33亩;1981~1990年,治理13.81万亩,占68.4%,年均治理1.38万亩;1991~1995年治理5.59万亩,占27.69%,年均治理1.12万亩。达到基本控制要求的有9万亩,占累计治理面积的44.58%。但又有不少新增水土流失面积。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内容

至1995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含重复治理面积)20.19万亩。其中,1951~1980年,治理0.79万亩,占3.91%,年均治理263.33亩;1981~1990年,治理13.81万亩,占68.4%,年均治理1.38万亩;1991~1995年治理5.59万亩,占27.69%,年均治理1.12万亩。达到基本控制要求的有9万亩,占累计治理面积的44.58%。但又有不少新增水土流失面积。
  [=此处为表格(1951~1995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一览)=] 单位:亩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经过40多年的治理,特别是80年代以来的治理与开发,基本上制止了轻度水土流失,减轻了严重水土流失强度,生态环境开始由恶性循环转为良性循环。沙河小流域的黄龙、沙河、垇下3个行政村治理前,粮食亩产28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1023元,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治理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治理率为63%,植被增长率为25%,改善了农田水利灌溉条件,增强了农业的抗灾能力,受益农田达2000余亩;增强了流域内的拦沙、蓄水、保土能力,拦蓄径流泥沙238万立方米,蓄水效率30%,保土量3.5万吨,保土效率81%;提高了农田单位面积产量,1995年,粮食亩产达31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达1300元,比治理前分别增长10.7%和27.10%。
  水保试验示范基地在水土保持工作进程中,全市涌现了一批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农林牧渔副各业不断发展的先进典型。1981年11月创办的水西乡水保站,依靠13名职工在200亩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上,试种黑荆树矮林、胡枝子和木豆,实现了当年治理、当年覆盖、当年见效。同时,利用好土培育果苗,山上栽种果树,改造利用水面,发展家畜、家禽,大搞综合利用。经过连续多年的艰苦创业,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1984年,被评为赣州地区先进水保站,1986年7月,被评为全省水土保持先进集体。湖边乡邓增玖,自1984年担任乡水保员后,组织18户农民首先在水土流失严重的社前村白沙岭建立200亩以种草为主的水保基地,接着在涌泉村组建水保专业队,承包1000多亩山地,营造500亩以黑荆树为主的水保混交林和500亩象草,使1000亩水土流失的山地旧貌变新颜,1990年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水保员。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