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措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69
颗粒名称: 治理措施
分类号: S157.1
页数: 2
摘要: 生物措施又称林草措施。建国初期,在水土流失区域偏重于采取工程措施,或是采取单一的生物措施。当时的生物措施以一般的营林方式,营造乔木为主,整地方式是穴垦,造林的主要树种是马尾松。70年代末期,开始以生物措施治理为主,并注意与工程措施结合,做到乔、灌、草齐上,造、育、封、管相结合。1981~1984年,全市采摘和外购各类林草种子6.34万斤(其中葛藤蔸2万斤、芭茅草3万斤)。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防治

内容

生物措施又称林草措施。建国初期,在水土流失区域偏重于采取工程措施,或是采取单一的生物措施。当时的生物措施以一般的营林方式,营造乔木为主,整地方式是穴垦,造林的主要树种是马尾松。70年代末期,开始以生物措施治理为主,并注意与工程措施结合,做到乔、灌、草齐上,造、育、封、管相结合。1981~1984年,全市采摘和外购各类林草种子6.34万斤(其中葛藤蔸2万斤、芭茅草3万斤)。经过试种后大面积推广的有象草、胡枝子、木豆、猪屎豆等。
  工程措施分3类:治坡工程主要有水平梯田、小平台地、水平沟、鱼鳞坑;沟道工程主要有谷坊、拦沙坝、山塘、小水库等;沟头防护工程主要有封沟埂、撇水沟等。1961年春,在水东万松山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进行植树造林外,还组织机关干部、工厂职工、部队官兵和学校师生,以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法,重点修筑水平梯田和鱼鳞坑等水保工程。1964~1966年6月,全市以植树造林为中心,全面掀起治山治水的热潮,完成大小工程2930处(其中拦沙坝3座、鱼鳞坑303个、谷坊1730座、囤沙坞和水平沟891处)。1981~1995年,全市共修建谷坊692座、拦沙坝60座、小山塘11口,集水面7330亩,修河堤1935米,治理崩岗443处,土石方达14.73万立方米。
  耕作措施 1958年后,特别是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湖边、蟠龙、沙石等公社,依靠集体经济力量,掀起对10度以下的缓坡耕地改水平梯地、小块地改大块地的热潮,使多数地区达到了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水土流失区域还对原有耕地实行间作套种,对新开垦地实行果农间种,尤其是对常用耕地实行高秆作物与蔟生作物、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套种,以及“根不离土、土不离根”的换茬制耕作方法,使雨季地表都有农作物覆盖,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80年代以来,广泛推广坡改梯耕作措施,至1995年,全市坡改梯面积达1.3万亩,占坡耕地面积的50%。
  综合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预防与治理、治理与开发结合,进行综合治理。1990年,完成杨梅、沙河两溪小流域的规划;利用秋季造林的有利时机,发动群众治理750亩。1992年,制订贡水流域在境内的3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规划。随后,开展对沙河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流域内包括黄龙、沙河、垇下3个行政村,有水土流失面积1.2万多亩(其中轻度流失面积5443亩,中度流失面积4824亩,强度流失面积1765亩),占流域内土地总面积的53%,占山地面积的83%。实行以工代赈办法,发动群众进行综合治理。整个小流域封禁山地面积6000亩,在封禁区内补植黄檀、香枫、木荷、胡枝子800亩,种植黑荆树300亩、脐橙300亩,修筑拦河坝、河堤15座,还实施“一养二改三扩”的开发项目,饲养珍禽40只、家禽500只、菜牛20头,改造毛竹林150亩,扩种茶叶50亩,使这一小流域得到综合治理。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