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因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66
颗粒名称: 水土流失因素
分类号: S157.1
页数: 1
摘要: 气象因素——全市年均降水量较多,最大降水量达62.5毫米/小时。每年平均出现暴雨3~4次。降雨引起的径流造成水土流失。土壤因素——主要是土壤的透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据1980年土壤普查资料,全市有11万亩山地土壤透水性、抗蚀性、抗冲性较差,易发生流失,有20万亩山地不断受片蚀威胁。地形因素——地形的坡度和坡长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甚大。土壤冲刷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原因

内容

气象因素——全市年均降水量较多,最大降水量达62.5毫米/小时。每年平均出现暴雨3~4次。降雨引起的径流造成水土流失。土壤因素——主要是土壤的透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据1980年土壤普查资料,全市有11万亩山地土壤透水性、抗蚀性、抗冲性较差,易发生流失,有20万亩山地不断受片蚀威胁。地形因素——地形的坡度和坡长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甚大。土壤冲刷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全市地形以丘陵为主,其坡度大部分在5~15度之间,5度以下的缓坡地约占总面积的11%,15度以上的坡地约占总面积的7%。地质因素——对境内水土流失影响最大的是岩石的风化性。岩石的风化,是引起山塘、水库、河道淤塞的重要原因。植被因素——对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境内山地林草分布不均。郊区只有连片草场3万亩,仅占山地面积的6%左右。全市森林植被覆盖率虽接近50%,但在森林植被中,主要是以马尾松纯林为主,多分布在海拔150~300米的丘陵地带,土壤严重灰化,林下杂草、灌木很少,难以起到植被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主要是乱砍滥伐,尤其是“大跃进”年代的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在陡坡地区乱开荒地,在丘陵山地铲草皮、烧火土灰,以及不合理的耕作与垦复方式,破坏地面植被;乱挖滥采,建厂、筑路、挖渠道、修山塘和水库时,对开挖面和弃土等未作妥善处理,导致水土流失。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