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业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47
颗粒名称: 水产业的发展
分类号: F307.4
页数: 2
摘要: 建国前,境内池塘主要用于灌溉农田,养鱼只是部分农民的家庭副业,自养自销。池塘养鱼普遍是晚、稀、少,一亩放100多尾,放养品种大多为草、鲢、鳙鱼,日常只投草,不施肥,粗放粗养,疾病甚多,产量低,处于自然养殖状态。1949年,全市养殖面积3307亩,鲜鱼总产257.95吨。
关键词: 水产经营 水产品市场

内容

建国前,境内池塘主要用于灌溉农田,养鱼只是部分农民的家庭副业,自养自销。池塘养鱼普遍是晚、稀、少,一亩放100多尾,放养品种大多为草、鲢、鳙鱼,日常只投草,不施肥,粗放粗养,疾病甚多,产量低,处于自然养殖状态。1949年,全市养殖面积3307亩,鲜鱼总产257.95吨。
  建国后,开展鱼种培育,拓增水面,发展养鱼,产量有较大增加。1957年,全市养殖水面达5559亩,鲜鱼总产达643.2吨。1958年,社、队组织专人发展养鱼,养殖面积达6692亩。1959年,广泛利用江河进行鲤鱼人工孵化,解决了全市鲤鱼鱼苗不足问题。1960年以后,全市贯彻“自繁、自育、自养”方针,人工繁殖各种鱼苗,进行科学放养,改进捕鱼方法,渔业生产发展较快。1961年,成立赣州市鱼种繁殖场。1963年,开始家鱼人工繁殖。至1965年,4大家鱼的人工繁殖先后获得成功,孵出鱼苗66.64万尾,结束了祖祖辈辈远赴长江采购鱼苗的历史,为全市渔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965年,全市养殖面积7450亩,鲜鱼总产555.2吨。1973年,引进团头鲂、婺源荷包红鲤新品种及宿根黑麦草、象草、苏丹草等良种饲料。1974年,调整郊区农业布局,利用低洼地新建池塘1500余亩,兴办沿垇、南桥、赤珠3个生产大队渔场,建立了商品渔业基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渔业生产实行承包制。1980年,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孵化4大家鱼鱼苗2100多万尾,做到了自给有余,有一定数量鱼苗支援外地。1984年,兴建蟠龙渔场。1986年,将赤珠渔场改建成市良种鱼苗繁殖场。1988年,引进芦花鲫(彭泽鲫)。1993年,引进推广牛蛙、美国青蛙,揭开了全市特种养殖的新篇章。以后陆续进行珍珠、甲鱼、鳗鲡、淡水白鲳等名优水产养殖。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新开辟一些池塘水面,并进行水产养殖基地建设,1995年,全市养殖总水面达1.07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3420吨。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