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42
颗粒名称: 品种改良
分类号: S33
页数: 2
摘要: 建国前,境内畜禽的品种改良大多处于自发状况。建国后,市人民政府重视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加大引种数量,加强品种选育,开展杂交优势利用。到1995年,全市有良种猪3500头,良种牛150头,良种禽4万羽。
关键词: 品种改良 品种更新

内容

建国前,境内畜禽的品种改良大多处于自发状况。建国后,市人民政府重视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加大引种数量,加强品种选育,开展杂交优势利用。到1995年,全市有良种猪3500头,良种牛150头,良种禽4万羽。
  猪的杂交利用 70年代初,市白猪良种繁殖场开始有计划地开展猪的杂交组合试验,用赣州白猪与兴国茶园猪、朝鲜白猪、巴克夏猪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猪适应性强,生长快,抗病力强,增重优势率高达6~17%,屠宰率提高7%。80年代,以市白猪良种繁殖场为中心,建起生猪人工授精站5个,引进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瘦肉型良种公猪,开展二元或三元杂交生产。90年代,全市全面开展猪杂交优势利用工作,尤其是1991~1993年实施的生猪生产“七·五”工程(70%的存栏母猪用于杂交优势利用,50%的农户养猪由熟喂改为生喂),成效显著。3年实现生猪出栏19.33万头,出栏率达150.9%,增加瘦肉量57.66万公斤,节省燃料费用579.14万元,养猪收入达8697.87万元,实现利润1159.72万元。至1995年,全市95%的存栏母猪用于杂交优势利用,杂交猪瘦肉率达52%以上,生猪的饲养周期缩短2个月。生猪生产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耕牛品种改良1952年,开始改良耕牛品种,设立若干个耕牛配种站,选出优良公牛,易地交换配种。1972年,建立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配种站,利用荷兰黑白花奶牛、辛地红肉牛的冷冻精液与本地黄牛配种,全市产出杂交牛51头。杂种牛体型大,挽力大,但因牛头带白花,愿饲养者少。至70年代中后期,耕牛改良中断,复为自然交配。
  鸡的杂交繁殖赣州市良种鸡繁殖场建立后,引进罗斯、来航、AA鸡等10余个良种鸡品种。1983年扩大良种鸡的生产规模,面向全区供应种鸡和种蛋。1995年,办起集科研、生产、技术推广于一体的赣州市华大畜禽有限责任公司,开始集约化的种鸡生产和规模化的种蛋、种苗供应,加速杂交鸡的繁殖。杂交鸡生长快,一般饲养35~40天,体重可达1.3公斤,产蛋率比本地鸡提高20~30%。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