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3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畜牧业
分类号: S8.1
页数: 5
摘要: 赣州农村素有饲养畜禽的传统习惯。建国前,饲养粗放,缺医少药,畜牧业较落后。
关键词: 畜牧业 畜牧发展

内容

赣州农村素有饲养畜禽的传统习惯。建国前,饲养粗放,缺医少药,畜牧业较落后。
  建国后,畜牧业发展较快。1949~1957年,生猪、牛存栏年递增9.06%和1.79%。生猪的出栏率在65%左右。1959年12月,市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大量发展猪、鸡、鸭、鹅等家畜、家禽生产的布告》,贯彻公养和私养并重的方针,市、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办养猪场。1960年,全市办起各类养猪场408个。1965年,全市生猪年末存栏3.34万头,比1958年增长80.5%。1970年,推行醣化饲料养猪。各级举办醣化料养猪技术培训,队队安装粉碎机、打浆机,全面普及“中曲”醣化饲料养猪方法。采取“母猪不阉割,先留后选”的措施,增加母猪仔猪量,当年生猪年末存栏4.1万头,牛存栏9577头,家禽存笼6.85万羽,比1965年分别增长22.62%、11.54%和10.48%。1971年起,畜牧业生产严重滑波,1976年,生猪存栏3.46万头,牛存栏8238头,家禽存笼5.14万羽,比1970年分别减少15.5%、14%和2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大多数农户用余粮发展畜牧业,出现了千家万户养畜禽的局面。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的优惠办法和奖励政策,促使畜牧业生产高速、持续、全面发展,涌现了一大批规模生产经营户。1995年底,全市有养猪专业户(年出栏20头以上)814户,养禽专业户(年出笼500羽以上)124户,养兔专业户5户,特种养殖专业户26户,畜牧养殖基地8个。畜牧业生产由家庭副业、小群分散饲养、自产自销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方向转化,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牧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1995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17.65万头,其中出栏10.01万头,存栏7.64万头;牛存栏1.74万头;家禽饲养量262.97万羽,其中出笼153.55万羽,存笼109.42万羽;肉类总产量1.15万吨,鲜蛋产量2595吨,畜牧业总产值5702万元。与1949年相比,生猪存栏增长3.96倍,牛存栏增长1.1倍,家禽存笼增长29倍,畜牧业总产值增长42.1倍。
  主要生产单位有: 赣州白猪良种繁殖场位于水南乡岭头上,前身为1958年兴建的赣州市养猪场。1962年9月改为今名。1995年,有正式职工78人,占地面积154亩,有猪舍2400平方米,水塘20亩,固定资产总值69万元。主要生产经营项目有养猪、养鱼、养鸭、果树栽培、饮食加工服务等。办场以来,引进优良品种,开展猪的杂交优势利用,为推动全市生猪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培育及推广赣州白猪,获国家级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赣州市良种鸡繁殖场位于水南乡黄金机场北道,前身为1978年赣州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兴办的赣州市机械化养鸡场。1980年9月更为今名。1995年,有正式职工40人,占地面积约70亩,有鸡舍53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5万元。办场以来,引进来航、京北、白洛克、红考、罗斯、西塞斯、AA鸡、艾维茵及乌骨鸡等良种鸡,并大量繁殖推广,是集种鸡培育、苗鸡孵化和禽蛋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养殖企业。
  赣州市华大畜禽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水南乡黄金机场北道,1995年8月成立,是赣州地区目前最大的禽蛋生产基地。有员工43人。设有种鸡场、蛋鸡场、商品鸡场。新建鸡舍5栋,租赁鸡舍12栋,有各类配套机械设备12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50万元。公司成立以来,引进父母代艾维种鸡1万套,三黄白耳种鸡5000套。每年向社会提供良种鸡苗190万羽,商品肉鸡60万羽,商品鲜蛋50万公斤。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畜禽生产情况)=] 说明:畜牧业总产值1985年前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990年后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第二节品种及品种改良品种境内饲养的主要家畜有猪、牛、羊、兔、狗、猫;家禽有鸡、鸭、鹅、鸽、鹌鹑等;另有蜂。主要地方品种有: 赣州白猪本世纪20~30年代,由纯种约克夏种公猪与赣州城郊饲养的左安黑猪配种(杂交)繁殖的后代,毛色全白、体格健壮、抗病力强、出栏率高,深受群众喜爱,称其为“赣州白猪”。1958年,建立赣州市养猪场(后改名赣州白猪良种繁殖场),专门从事赣州白猪的培育。1959年,成立赣南区赣州白猪育种委员会,开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育。经过杂交、回交、横交,品系繁育,系统选育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和科学试验,1982年,经省内外专家鉴定,认定赣州白猪已培育成功,为优良的地方良种猪。赣州白猪的生长繁殖性能高,产仔数经产平均为12头以上,日增重520克以上,料肉比4∶1,屠宰率78%,瘦肉率50%以上。群众把赣州白猪概括为狮子头、双板背、铜锣屁股、吊扫尾。1995年,全市有种母猪7318头,其中赣州白猪占65.8%。
  蟠龙花鸭由北京鸭与本地麻母鸭杂交而成的地方优良禽种。因原产地在蟠龙镇,且羽毛大多为花斑,故称其为蟠龙花鸭。其嘴、跖、蹼均为深黄色。体型大,长方形,胸肌、腿肌丰满。体重2.25~3公斤,年产蛋160个,蛋重75克。屠宰率(全净膛)80.5%。1995年,有种鸭1.5万羽,每年可提供苗鸭150万羽。
  黄牛毛色全黄或棕色,体型矮小,四肢细长,动作敏捷,性情温顺。公牛四肢较粗壮,肩峰高而丰满,喜斗。母牛大多三年两胎。1995年,有育龄黄母牛7694头。
  蜜蜂以边远山区养殖较多,主要品种为枣红色蜂(中蜂)。其外貌特征为体型较大,头、胸和大足均呈赤褐色,性情较温和;腹部有深棕色罗纹,遍身有淡色绒毛。蜂王产卵力强,最多时每日能产1800粒左右;工蜂舌较长,采蜜力高,修筑巢脾快。1995年,全市养蜂1962箱。
  主要引进品种有: 猪有大约克夏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及南昌白猪。70年代,引进朝鲜白猪、巴克夏猪、兴国茶园猪等。90年代,引进香猪、荷兰猪。
  牛有荷兰黑白花奶牛。70年代,引进辛地红牛。
  羊1979年,引进隆能奶山羊、菜山羊。
  兔有日本大耳兔、青紫蓝兔。60年代,引进安哥拉长毛兔。90年代,引进獭兔。
  鸡有三黄白耳鸡、艾维茵肉鸡、乌骨鸡、伊莎蛋鸡。80年代,引进红考、白洛克、罗斯、星布罗、AA鸡等。90年代,引进七彩山鸡、珍珠鸡。
  鸭有樱桃谷鸭、绿头鸭、大余麻鸭。80年代,引进卡叽——康贝尔鸭、绍兴蛋鸭等。
  鹅有狮头鹅、兴国灰鹅。80年代,引进莲花白鹅、谷鹅等。
  鸽有美国王鸽、西德王鸽。
  鹌鹑 1982年从北京引进。
  其他畜禽 90年代初,引进海狸鼠、鹧鸪等。
  品种改良建国前,境内畜禽的品种改良大多处于自发状况。建国后,市人民政府重视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加大引种数量,加强品种选育,开展杂交优势利用。到1995年,全市有良种猪3500头,良种牛150头,良种禽4万羽。
  猪的杂交利用 70年代初,市白猪良种繁殖场开始有计划地开展猪的杂交组合试验,用赣州白猪与兴国茶园猪、朝鲜白猪、巴克夏猪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猪适应性强,生长快,抗病力强,增重优势率高达6~17%,屠宰率提高7%。80年代,以市白猪良种繁殖场为中心,建起生猪人工授精站5个,引进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瘦肉型良种公猪,开展二元或三元杂交生产。90年代,全市全面开展猪杂交优势利用工作,尤其是1991~1993年实施的生猪生产“七·五”工程(70%的存栏母猪用于杂交优势利用,50%的农户养猪由熟喂改为生喂),成效显著。3年实现生猪出栏19.33万头,出栏率达150.9%,增加瘦肉量57.66万公斤,节省燃料费用579.14万元,养猪收入达8697.87万元,实现利润1159.72万元。至1995年,全市95%的存栏母猪用于杂交优势利用,杂交猪瘦肉率达52%以上,生猪的饲养周期缩短2个月。生猪生产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耕牛品种改良1952年,开始改良耕牛品种,设立若干个耕牛配种站,选出优良公牛,易地交换配种。1972年,建立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配种站,利用荷兰黑白花奶牛、辛地红肉牛的冷冻精液与本地黄牛配种,全市产出杂交牛51头。杂种牛体型大,挽力大,但因牛头带白花,愿饲养者少。至70年代中后期,耕牛改良中断,复为自然交配。
  鸡的杂交繁殖赣州市良种鸡繁殖场建立后,引进罗斯、来航、AA鸡等10余个良种鸡品种。1983年扩大良种鸡的生产规模,面向全区供应种鸡和种蛋。1995年,办起集科研、生产、技术推广于一体的赣州市华大畜禽有限责任公司,开始集约化的种鸡生产和规模化的种蛋、种苗供应,加速杂交鸡的繁殖。杂交鸡生长快,一般饲养35~40天,体重可达1.3公斤,产蛋率比本地鸡提高20~30%。
  第三节疫病防治疫情普查 1963年4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1953~1962年畜禽疫病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系统普查。历时半年,查出新近发生的传染病有猪喘气病和鸭瘟,已发生尚未消灭的传染病,猪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痢、猪流感等11种,牛有出血性败血病(简称牛出败)、牛狂犬病、牛流感、牛急性肺炎等4种,家禽有鸡瘟、雏鸡白痢、禽霍乱、鸡痘等4种。
  1978年5月~1979年6月,再次组织36名普查员对畜禽疫病进行普查。查出畜禽疫病58种,其中普通病17种,传染病15种,寄生虫病26种。1978年,全市生猪死亡率1.5%,传染病死亡占总死亡数的95.2%;鸡瘟死亡1.34万羽,占饲养量的13.6%。
  1982年,开展耕牛锥虫病普查,普查范围遍及全市7个乡14个村,未发现此病。
  据多次普查和历年全市疫情资料分析,全市主要常见的畜禽疫病共有90种,其中传染病32种,普通病30种,寄生虫病28种。
  疫病发生建国前,危害较大的畜禽常见疫病主要有牛瘟、牛出败、牛肝片吸虫、牲畜口蹄疫、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副伤寒、猪喘气病、猪弓形体病、鸡瘟、禽霍乱、雏禽白痢。1942年,设立于城内的助康奶牛场饲养的40头奶牛因患牛瘟病,半个多月全部死亡,造成牛场倒闭。1943年,水东窑下村21头牛患牛瘟死亡18头,死亡率高达85.7%。
  建国后,50年代对养猪业危害最大的是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4大疫病,所引起的死亡占生猪疫病死亡的90%以上。家禽以鸡瘟、禽霍乱危害最大,仅鸡瘟死亡的鸡就占饲养量的10%以上。牛瘟、牛出败大多呈散发流行。60年代,猪的4大疫病危害程度有所减轻。70年代,集体养猪场管理放松,猪疾病流行增加,猪喘气病、亚硝酸盐中毒成为危害严重的疫病。1971年,市肉联厂从浙江调入250头已感染猪水泡病处潜伏期的种猪,因未及时发现,分散饲养后迅速传播,造成3081头生猪患病,1000余头死亡。80年代,猪链球菌病、猪瘟病呈慢性散发流行,猪弓形体病时有发生。危害家禽的仍主要是瘟疫病,牲畜五号病在个别村组零星发生。1986年后,畜禽主要疫病的发生率逐年下降。
  疫病防治检疫、检验1955年,江西省人民委员会颁发《家畜检疫暂行规定》,次年,江西省家畜检疫站在市内设立赣州工作组,开展牛皮张检疫。1961年,对赣州乳牛场、赣江园艺场、赣州市食品厂、黄金农场等单位饲养的奶牛进行结核菌检疫。1958~1984年,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验)工作主要由商业部门主管农牧部门协助。1985年,将畜禽的检疫(验)工作划归农牧部门管理。次年,市农牧渔业局成立由30余人组成的专职检疫队伍,全面开展畜禽产地、市场、白肉、运输等4项检疫工作。1990年,检疫活畜4.42万头,检出病畜64头,市场交易检疫仔猪1.24万头,肉品检验1.44万头。1995年,检疫活畜10.56万头,检出病畜970头,肉品检验13.1万头。
  防疫注射1953年,各乡成立兽医站。1958年,成立赣州市畜牧兽医站,有技术人员39人,同年开展生猪防疫接种,注射生猪1.49万多头,注射率达80.5%。1976年,实行生猪“四包”(包防疫、包治疗、包药物、包阉割)防治承包责任制,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基本上流于形式。1986年,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和广大群众的要求,恢复生猪“四包”,并实行生猪死亡给予扶助的政策,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进入90年代,对畜禽危害严重的主要传染病猪瘟、鸡瘟、鸭瘟及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牛出败等进行春秋两季防疫注射,并强化平时补针,同时对人畜共患的牲畜五号病采取早、快、严、小的防范扑灭措施。畜禽主要疫病得到有效抑制或控制。1992年,畜禽防治工作重点抓好防疫、检疫,基本放开畜禽疫病的治疗,允许兽医人员跨片跨乡镇治疗畜禽疾病,从而提高了诊治畜禽疫病的水平。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