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科学种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3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科学种植
分类号: S184
页数: 4
摘要: 50年代初,农业生产处于恢复阶段,主要普及冬耕、冬种、积肥、双季稻技术;精耕细作,多施肥料和单穗选种技术;塘水选种,新式秧田,集体打秧,小株适当密植和合理施肥技术;旱耕、早沤、密犁、细耙,提高土壤肥力,选用良种,实行稀播培育壮秧技术。60年代,推行浮尘子、稻飞虱的防治;推广套、间作和良种,贯彻“自选、自繁、自留、自用”,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推广种子变温处理技术和红花草根瘤拌种技术。
关键词: 农业科学 植物学

内容

50年代初,农业生产处于恢复阶段,主要普及冬耕、冬种、积肥、双季稻技术;精耕细作,多施肥料和单穗选种技术;塘水选种,新式秧田,集体打秧,小株适当密植和合理施肥技术;旱耕、早沤、密犁、细耙,提高土壤肥力,选用良种,实行稀播培育壮秧技术。60年代,推行浮尘子、稻飞虱的防治;推广套、间作和良种,贯彻“自选、自繁、自留、自用”,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推广种子变温处理技术和红花草根瘤拌种技术。70年代初,推广早晚水稻矮秆化和杂交晚稻。
  1978~1988年,进行细绿萍养殖越夏、滴灌和喷灌的推广示范工作,推广粤选58花生良种,蔬菜栽培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大面积推广“8029”、“920”三十烷醇等新激素应用,稻田养鱼技术,杂交水稻威优64;围绕星火计划,开展科普技术推广工作和进行双季杂交吨粮田示范。1989年以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查,开发“三荒”、“三低”资源,推广吨粮田、花生高产示范、油菜高产竞赛、多效唑育秧、半旱式栽培等技术。90年代,引进杂交水稻新品种,实施中低产田(土)的综合治理及病、虫、草、鼠的综合防治;推广工厂化配方施肥,旱床育秧,水稻、甘蔗、花生等作物的高产模式栽培和水稻抛秧技术;实施“金桥工程”,送科技下乡。一系列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耕作制度变革民国期间,土地利用率低,部分土地荒芜闲置,耕作粗放,复种指数不高,单一种植,广种薄收。水田多以稻——冬闲(或冬翻)的一年一熟制,稻——稻——冬闲(或肥田萝卜)、稻——荸荠——冬闲的一年两熟制;旱地主要种植甘蔗、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
  建国后,1951年,人民政府号召开展冬耕、冬种、积肥,扩种双季稻。1952年,开始实行“三变一开荒”(单季变双季、中稻变早稻、旱地变水田,鼓励农民开荒种植)。60年代,逐步扩大复种,复种指数由1949年的1.48提高到1.8。1963年,扩大稻——稻——肥一年三熟制,单季稻面积比1949年减少1.19万亩,下降78.64%。1966年,推广红花草(紫云英),基本形成以肥养田,养用结合的种植制度。1972年,推广稻——稻——冬种(油菜、小麦、蚕豌豆)的一年三熟制。80年代,普及稻——稻——油(菜)、稻——稻——(绿)肥三熟制和水旱轮作花生——稻、稻——薯、稻——蔗制,并在旱作行、畦里套、间种其他作物,提高农作物的复种指数。1989、1993、1994、1995年,复种指数和农作物总面积分别为2.15和25.64万亩、2.3和27.43万亩、2.4和28.22万亩、2.64和31.06万亩。水田轮复制和旱地轮复制已全面形成。
  土壤改良建国前,农民用塘泥、肥田萝卜、火土灰、人畜粪尿等肥田改土。建国后,人民政府实行奖励开荒政策(生荒5年、熟荒3年免缴公粮),调动了农民改良土壤的积极性。农民自发采取避山洪、排冷渗、砍树荫等措施,进行低产田改造。1958年,开展积造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1963年,对低产田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兴修水利、串灌改沟灌、客土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共改造低产田1.8万亩。1965年,推广种植旱地绿肥,引进种植山毛豆、含羞草、紫穗槐、苕子、羽扇豆、兰花草和苏丹草等,使土壤地力有了较大改善。80年代,运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实施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施改的措施,改造低产田2万亩、中产田3万亩,养好用好高产田6万余亩,使全市农田农业总产平衡增长。1990~1995年,实施大种、大养、大积、大制有机肥的沃土措施,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实行深沟晒田,湿润灌溉,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使全市土壤肥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品种改良清、民国时期,农家种子长期维持自留自用自行串换方式,虽有良种,但未普及。
  建国后,对水稻、甘蔗、花生等多种作物进行了全面换种。1951年,开展群众性的选种、留种活动。1961年,成立各级种子管理机构。1963年,成立赣州市良种公司和种子管理站。1988年,种子管理站专设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站,负责市场种子质量管理。水稻、甘蔗和其他作物都经过了多次换种(见本篇第三章第一、二节)。
  育秧育苗水稻分早、中、晚3季。传统方法是水育、旱育2种。民国期间,早稻秧田播种过密,田块中间无畦沟,管水困难,多出现“牛毛秧”,遇阴雨低温常造成严重烂种烂秧;晚稻采用“瘦田”育秧,水播旱拔,出现“黄瘦秧”,延迟返青。1954年,推广新式秧田,以4~5尺宽开沟作畦,用塘水选种,精谷下田,分畦播种,控制播种密度,管好水,提高了成秧率。1959年,推广湿润育秧。1964年,采用黄泥水、盐水选种,清水、温水浸种,促进种子发芽。1968年,推广快速育秧,小苗带土移栽。1974年,推广通气秧田育秧。1976年,推广温室无土育秧和两段育秧,尼龙薄膜育秧。1991年,实施早稻保温地膜育秧。1992年,推广板田地膜育秧。1994年,推广早稻旱床育秧。1995年,推广塑料软盘育秧。通过实施双季抛秧,平均每亩增产8~11%。
  甘蔗传统方法是蔗茎直播。1978年开始利用甘蔗老蔸底笋芽、小茎蔗集中露天育苗,或薄膜覆盖育苗。培育形式有春育春移,春育夏移,秋育秋移等。90年代初,试用蔗茎冬育春移,但仍以蔗茎直播为主。
  油菜1969年前为直播,70年代后推广育苗移栽。1993年,推广板田育苗移栽。
  花生传统方法为直播点籽。70年代中后期,采用温室催芽,细沙温床催芽、温水催芽。1982年,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果树传统采用实生苗或压条繁殖法培育苗木。1959年,采用高压、低压、切接、芽接等方法繁殖。70年代后,采用高接方法换种。
  烟叶、蔬菜、花卉传统采用阳棚育苗防止霜冻,果用瓜采用穴点直播。70年代起,采用尼龙薄膜育秧,冬育蔬菜、烟叶,花卉多采用保温育秧,营养钵育秧。80年代末,反季节蔬菜采用塑料大棚双拱保温育秧。
  精耕细作民国时期,采用牛耕、肩挑、手锄的传统小农耕作方式,水稻田一犁一耙或手工人锄,耘田一次,追肥少,旱地一犁或手工人锄。建国后,1950年,水稻田推行“三犁四耙”、“二耘二追肥”的精耕细作,合理密植9×8、8×8、7×8(寸)。1957年,市郊联村芫使用拖拉机耕种。1958年推广拖拉机耕地,耕犁深度达4~5寸,速度有较大提高。1960年,早稻田普遍做到“三犁四耙”,有的做到“四犁五耙”;晚稻田普遍推行“二耘二追肥”,部分“三耘三追肥”。1961年,因地制宜,合理密植,调整为8×8、9×9(寸),每蔸栽6~8根。1963年,推行矮秆品种,规格为6×5、6×4、5×5或5×7(寸)。1976年,推广杂交水稻,多用6×4、6×5(寸)两种规格。1989年,推广半旱式栽培水稻,种植规格6×3(寸)。1992年,推广晚稻收后免耕种植油菜,即板田种植,使油菜产量有所提高。1994年,油菜籽单产比1993年提高8公斤。
  施肥民国时期,主要使用人畜粪尿、草木灰、塘泥、枯饼、石灰、割青、骨粉等肥田。建国后,1952年,开始推广硫酸铵、引种推广红花草肥田。1953年,推广钾肥和过磷酸钙。1956年,推广颗粒肥料。1960年,建立土化肥厂。1963年,推广石灰氮,农家肥的用量减少,细菌肥料得到推广。1964年,硫铵、尿素、石灰氮应用普遍,过磷酸钙、钙镁磷、磷矿粉的应用较少。1966年,推广根瘤菌。1975年,使用腐殖酸肥料。1976年,推广稻田养红萍。1979年,推广稻田养细绿萍、“5406”抗生固氮菌肥。1985年,推广稀土微肥。1991年,推广复合肥。境内使用的主要绿肥有冬绿肥、夏绿肥、水生绿肥,推广应用的化肥主要有氮肥、磷肥、钾肥、生物肥、植物激素。经过多年的使用,逐步形成了以有机肥和绿肥作基肥,部分氮、磷化肥作面肥,氮、磷、钾化肥作追肥,尿素、磷酸二氢钾、微肥和激素作叶面追肥,磷肥、硫肥沾秧根,钙镁磷、微肥拌种作种肥的用肥格局。
  植物保护农作物主要病虫水稻有三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稻蓟马、粘虫、稻苞虫等。甘蔗有二点螟、蓟马、绵蚜虫、金龟子、粉蚧、大螟等。柑桔有红蜘蛛、锈蜘蛛、糠片蚧、矢尖蚧、黑点蚧、黑刺粉蚧、吹绵蚧、桔恶性叶甲、桔潜跳甲、星无牛、吸果夜蛾类、溃疡病、黄龙病、炭疽病、疱痂病等。花生有豆蚜、红蜘蛛、锈病、黑斑病、褐斑病、青枯病、白绢病等。蔬菜有小菜蛾、茶黄螨、蚜虫、黄曲条跳甲、小地老虎、斜纹夜蛾、菜粉蝶、种蝇、黄守瓜、小绿叶蝉、疫病、病毒病、炭疽病、枯萎病等。
  植物检疫植检工作重点放在果树检疫,年检疫出圃苗木2~10万株。1984年和1993年冬,进行较大规模的柑桔类检疫性病虫普查,砍除病树2万株,控制了危险性病虫的蔓延。市植保站负责全市植物检疫工作,1995年有专职植检员2人。
  农作物病虫防治 1980年以前,农作物病虫防治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
  由于农药种类少,用量不足,农作物受病虫危害损失较大。1981~1990年,实行农业防治和农药防治并重,开始使用高效、长效、低毒、低残留国外进口农药。市郊常用杀虫双、甲胺磷1605、杀虫脒、井冈霉素、三环唑、富士一号、克螨特、敌杀死、兴棉宝等农药,使农作物病虫害由连年严重发生过渡到间隙性发生,并基本得到控制。1991年起,以化学防治为主,农业和生物防治为辅。新农药不仅从数量上,而且从种类、质量、价位上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农作物病虫害得到进一步控制,病虫损失减少。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