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34
颗粒名称: 栽培
分类号: S162.5
页数: 2
摘要: 基地建设从1985年开始,市人民政府拨款12万元,在近郊非蔬菜专业村开发新的蔬菜基地。在水东乡马祖岩村新开发100亩菜地,改善265亩菜地的生产条件。同时,逐步改善各基地的水利灌溉条件,投入资金,用于开挖鱼塘、修水沟,蔬菜基地均有一定比例的鱼塘,既养鱼,又蓄水抗旱,提高了菜地的防灾抗灾能力。
关键词: 栽培技术 气候影响

内容

基地建设从1985年开始,市人民政府拨款12万元,在近郊非蔬菜专业村开发新的蔬菜基地。在水东乡马祖岩村新开发100亩菜地,改善265亩菜地的生产条件。经过几年的开发,形成了水东乡马祖岩村、沿垇村,水南乡南桥村、长塘村、金湖村、金龙村,南外办事处红旗村、白云村,水西乡水西村、赤珠村等为主的蔬菜基地,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近万亩,城区人平菜地超过3厘,还形成了蛤湖乡的生姜基地,沙河乡的芋头基地,龙埠乡的苦瓜基地,水南乡的六月爆毛豆基地,水东镇马祖岩村的西红柿基地,湖边的辣椒基地等一批传统名菜生产基地。同时,逐步改善各基地的水利灌溉条件,投入资金,用于开挖鱼塘、修水沟,蔬菜基地均有一定比例的鱼塘,既养鱼,又蓄水抗旱,提高了菜地的防灾抗灾能力。
  保护地栽培70年代,以地膜覆盖栽培为主要形式,随后推广小拱棚覆盖栽培。1987年,第一次引进并安装2个钢架塑料大棚。1990年,推广竹制塑料中棚覆盖栽培。1994年起,研制并推广SBG4.8×2~1型水泥框架大棚。1995年,全市水泥框架大棚种植面积近千亩,建成湖边乡湖边村,水西乡水西村、黄沙村,水东镇马祖岩村等4个集中连片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全市保护地栽培面积达5000亩,为反季菜的栽培创造了条件。
  食用菌生产70年代以前,主要是段木栽培,以香菇为主。进入80年代,品种由单一的香菇发展到平菇、凤尾菇、蘑菇、木耳、金针菇等。栽培料由段木发展到木屑、稻草、棉籽壳等。菌种由从外地购进发展到自己配制菌种。生产设备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量逐年增加。
  新制剂应用70年代,开始使用920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后,逐渐发展到用乙烯利催红西红柿;用2,4—D、防落素进行茄果类保花保果,提早结果,提高座果率;运用多效唑培育蔬菜壮苗;运用细胞分裂素、油菜素内酯等促进蔬菜生产发育。在蔬菜病虫防治方面,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取代剧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使蔬菜生产逐步实现无公害化。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