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蔬菜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3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蔬菜生产
分类号: F3
页数: 3
摘要: 建国前,郊区蔬菜生产条件差、产量低、品种少、淡季明显,由农民自产自销。
关键词: 蔬菜产业 蔬菜产业化

内容

建国前,郊区蔬菜生产条件差、产量低、品种少、淡季明显,由农民自产自销。
  建国后,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重视蔬菜生产和供应,增加蔬菜品种,扩大种植面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增加产量,缩短淡季时间。1956年,成立市蔬菜公司,收购蔬菜供应城市。1958年8月,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加强蔬菜生产与供应的指示。要求农业社迅速、积极地组织蔬菜生产,郊区再拨出土地500亩播种蔬菜;机关、团体、企业有条件的也应建一些蔬菜农场和生产基地。1973年冬,成立市蔬菜产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蔬菜产销日常工作。1974年,建立专业蔬菜生产大队、生产队,并将菜农的口粮由农业粮转为定销粮。1976年1月,制定蔬菜产销“六定”(定面积、定劳力、定品种、定产量、定质量、定上市任务和时间)、“三保证”(保证菜农口粮、保证收购、保证价格水平)政策,确定全市蔬菜生产面积4000亩。1979年3月制定的蔬菜生产几个政策,重申对蔬菜生产仍按专业队实行“六定三包二带粮”和粮菜混作队实行“粮菜定产双包干”的办法执行。1984年1月,成立市蔬菜办公室(简称市蔬菜办),除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和淡季蔬菜生产外,注重抓好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90年代初,菜农生产的蔬菜直接进入市场,实行产销直接见面。199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3万亩,总产量15万吨,市区人均日有蔬菜近1公斤。不仅满足了城乡居民对蔬菜的需求,且有大量鲜菜外销。
  品种赣州的蔬菜品种主要有: 根菜类白萝卜有短叶13号、马耳早、南洲晚,胡萝卜有日本五寸黑田人参。
  白菜类大白菜有早熟5号、丰抗70、改良青杂三号、小白菜新选1号、四月慢、虹明青、矮抗青、夏冬青,菜心有四九菜心、武汉紫菜苔。
  甘蓝类结球甘蓝有夏光、日本早丰、早秋、京丰1号,花菜有温州花菜、福建漳州花菜系列,西蓝花有早生绿、里绿、绿王、玉冠。
  绿叶菜类芹菜有美国西芹、玻璃脆,莴笋有二白皮、白尖叶、华菠一号波菜、结球生菜、吉安大叶蕹、西洋菜。
  葱蒜类有四川早大蒜。
  茄果类有早丰、早魁、西粉系列西红柿和三月茄、早茄二号、“万吨”长茄,辣椒有早杂二号、洪研1号、伏广、湘研系列。
  豆类四季豆有美国供给者、法国四季豆、之豇—28、之豇—19、之青三号、之豇14、高产4号、台中11号荷兰豆等。
  瓜类有早青一号西葫芦,黄瓜有天津的津研、津杂系列和广东的毛节瓜、佛手瓜。
  薯蓣类有克新4号马铃薯。
  水生蔬菜有无锡双季茭笋。
  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凤尾菇、金针菇、茶薪菇、猴头菇。
  赣州的名特优新蔬菜品种较多,据《江西蔬菜品种志》载,赣州黄芽白、南桥萝卜、迟芥菜头、黄花芥蓝菜、白花芥蓝菜、板叶大头菜、水蕹、牛角辣椒、西红柿、长茄、黄瓜、水东丝瓜、六月爆毛豆、大白薯、红脚板薯、水芹、西洋菜、红背菜等18个品种,均属江西省优良蔬菜品种。其中,赣州黄芽白、长茄、红背菜闻名全国。
  黄芽白深受人们喜爱的冬、春大路蔬菜,叶质肥嫩,汁多味甜,品质好,是江西省唯一列入《全国蔬菜品种志》的大白菜地方良种。栽培历史达160余年。株高58厘米,开展度56~61厘米。中肋白色,叶球橄榄果形。单球重2公斤左右。生长期80~100天,亩产4000~5000公斤。
  长茄株高110厘米,开展度80~89厘米,茎粗2.5厘米,分枝力较强。花紫色,果长棒形,顶端稍弯,深紫色,长25厘米,横径4厘米。一般单果重150克左右。耐热、抗旱,果肉白色,籽少,脆嫩,品质较好。亩产3000公斤左右,高产可超万斤。
  红背菜又称红皮菜,紫背天葵。无病无虫,不需施农药。有清凉解毒,降血压功能。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40厘米,开展度39厘米,分枝多,节间长2~3厘米,茎肉质,浅紫色。短柄,边缘有浅齿,叶表面深绿色,背面紫红色。可露地越冬,周年采摘嫩茎叶食用。
  栽培基地建设从1985年开始,市人民政府拨款12万元,在近郊非蔬菜专业村开发新的蔬菜基地。在水东乡马祖岩村新开发100亩菜地,改善265亩菜地的生产条件。经过几年的开发,形成了水东乡马祖岩村、沿垇村,水南乡南桥村、长塘村、金湖村、金龙村,南外办事处红旗村、白云村,水西乡水西村、赤珠村等为主的蔬菜基地,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近万亩,城区人平菜地超过3厘,还形成了蛤湖乡的生姜基地,沙河乡的芋头基地,龙埠乡的苦瓜基地,水南乡的六月爆毛豆基地,水东镇马祖岩村的西红柿基地,湖边的辣椒基地等一批传统名菜生产基地。同时,逐步改善各基地的水利灌溉条件,投入资金,用于开挖鱼塘、修水沟,蔬菜基地均有一定比例的鱼塘,既养鱼,又蓄水抗旱,提高了菜地的防灾抗灾能力。
  保护地栽培70年代,以地膜覆盖栽培为主要形式,随后推广小拱棚覆盖栽培。1987年,第一次引进并安装2个钢架塑料大棚。1990年,推广竹制塑料中棚覆盖栽培。1994年起,研制并推广SBG4.8×2~1型水泥框架大棚。1995年,全市水泥框架大棚种植面积近千亩,建成湖边乡湖边村,水西乡水西村、黄沙村,水东镇马祖岩村等4个集中连片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全市保护地栽培面积达5000亩,为反季菜的栽培创造了条件。
  食用菌生产70年代以前,主要是段木栽培,以香菇为主。进入80年代,品种由单一的香菇发展到平菇、凤尾菇、蘑菇、木耳、金针菇等。栽培料由段木发展到木屑、稻草、棉籽壳等。菌种由从外地购进发展到自己配制菌种。生产设备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量逐年增加。
  新制剂应用70年代,开始使用920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后,逐渐发展到用乙烯利催红西红柿;用2,4—D、防落素进行茄果类保花保果,提早结果,提高座果率;运用多效唑培育蔬菜壮苗;运用细胞分裂素、油菜素内酯等促进蔬菜生产发育。在蔬菜病虫防治方面,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取代剧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使蔬菜生产逐步实现无公害化。
  产销建国以来,赣州市蔬菜产销体制经历了自由买卖、统购包销、全面放开3个阶段。
  建国初期,蔬菜完全由菜农自发生产,自由买卖。1956年起,逐步走向统购包销。蔬菜生产由郊区公社和蔬菜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指导。蔬菜产品由市蔬菜公司统价收购,统价销售。口粮和化肥平价供应给菜农。对蔬菜种植面积,上交蔬菜量、品种,上市时间、蔬菜质量等,由政府部门下达计划。
  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蔬菜生产实行产销直接见面,仍保留菜农粮价补贴。1991年,蔬菜产销全面放开,取消市财政对菜农的粮价补贴,全市蔬菜生产和供应分别由市蔬菜办和市蔬菜水产公司指导和调节。市蔬菜办主要指导、协调蔬菜生产,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农药等引进推广工作,掌握蔬菜产销动态,当好参谋,缩短蔬菜淡季时间。市蔬菜水产公司主要负责做好淡季和节日的蔬菜调剂工作。蔬菜产销全面放开后,菜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每年5~6月,有大量的西红柿、茄子、辣椒运销外地。为此,建立了湖边蔬菜批发市场,涌现了一批个体蔬菜贩运大户。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蔬菜生产情况)=]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