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3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07.12
页数: 3
摘要: 早在东晋时,境内就开始种植果蔗。甘蔗品种有昆仑蔗、白皮蔗、肚子蔗、大板青蔗、黄皮蔗、大叶竹蔗、细叶竹蔗、水匀蔗、丝毛蔗和果蔗等。建国后,全市各乡镇均种植甘蔗,主要基地在蟠龙、湖边、沙石、沙河、水西等5个乡(镇)。1949年,全市种植甘蔗2024亩,总产5625.25吨,单产2779.3公斤。1958年,引进印度331、印度332、台糖134等品种替代竹蔗。1965~1979年,种植面积在1~2万亩间波动。1967年,引进C0310、印度290、CP38/105等品种代换原种植品种。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以自育品种赣蔗1号、7号、8号、14号及引种的印纳310更换旧品种。1983年后,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至1989年,种植面积为8344亩,总产2.61万吨,单产3122.7公斤。
关键词: 经济作物 作物经济

内容

早在东晋时,境内就开始种植果蔗。约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开始种植糖蔗。甘蔗品种有昆仑蔗、白皮蔗、肚子蔗、大板青蔗、黄皮蔗、大叶竹蔗、细叶竹蔗、水匀蔗、丝毛蔗和果蔗等。建国后,全市各乡镇均种植甘蔗,主要基地在蟠龙、湖边、沙石、沙河、水西等5个乡(镇)。1949年,全市种植甘蔗2024亩,总产5625.25吨,单产2779.3公斤。1958年,引进印度331、印度332、台糖134等品种替代竹蔗。1960年,种植面积1.22万亩,总产2.82万吨,单产为2302.8公斤。1965~1979年,种植面积在1~2万亩间波动。1967年,引进C0310、印度290、CP38/105等品种代换原种植品种。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以自育品种赣蔗1号、7号、8号、14号及引种的印纳310更换旧品种。1979年,种植面积1.79万亩,总产4.62万吨,单产2580.1公斤。1980年,种植面积2.09万亩,总产6.42万吨,单产3071.9公斤,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增长9.32倍,总产、单产分别增长10.41倍和10.5%。1983年后,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至1989年,种植面积为8344亩,总产2.61万吨,单产3122.7公斤。1990年,引进赣糖2号。1994年,从美国引进选29。1995年,种植面积降为5281亩,总产8912吨,单产1687.6公斤。
  油菜清同治十年,赣州就种植油菜,为境内主要油料作物之一。
  境内各乡镇均种植油菜。1949~1969年,除个别年份外,总产在140吨左右,面积增减不大,单产保持在20公斤以上。1975年前,主栽本地芥蓝型油菜。1977年,品种以矮架早为主。1978年,引进甘蓝型油菜,品种有胜利油菜、花县早、甘油5号、饶油1号。1985年,引进万油17号。70~80年代,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突破200吨,至1989年,种植面积达1.56万亩,总产442.46吨。1991年,全市种植油菜2.96万亩,总产1128.5吨,首次突破千吨大关。1993年,引进湘油13号。1995年,种植油菜2.63万亩,总产1121吨,单产42.5公斤,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分别增长4倍、10.6倍和2.6倍。
  花生清同治七年,境内就种植花生,是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品种有本地早熟的大粒六月暴、小粒六月暴、于都子、油果花生;迟熟的横丝子、中粒直丝、小粒皱丝、大粒子麻丝。
  建国以来,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呈上升趋势。1949年,种植1.81万亩,总产1393吨,单产76.8公斤。70年代,引进粤油551、115品种,推广本地品种油诱2号。80年代,主栽粤油551、116品种,同时引进粤油523、256、汕优27、169等品种。1989年,种植1.81万亩,总产2307.8吨,单产127.4公斤。1992年,种植2.18万亩,总产2938吨,单产134.4公斤。1995年,种植面积2.26万亩,总产4109吨,单产181.9公斤,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分别增长24.6%、2.95倍和2.37倍。
  芝麻赣州种植芝麻的起始年限无考。芝麻为境内油料作物之一。主要栽种在境内沿河地带。品种有红油麻、白油麻、茶色油麻、八角芝麻、六角白芝麻、四棱黑芝麻、佛座芝麻等。1963年,种植面积1743亩,总产量45.55吨,均达到历史最高点。70年代中期以来,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在500亩、30吨左右徘徊。1995年,种植面积687亩,总产25吨,单产36.4公斤。
  烟叶清代初境内开始种植烟叶。1970年开始调制烤烟。烟叶品种有圆叶子、柳叶子、大叶茅、铁杆子、麦子烟、棕包脚等,全市各乡镇均种植,主要产区在蟠龙、沙石的吉埠和水南的黄金等地。建国初至1965年,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可观。1965年后,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呈下降趋势。
  此外,境内还有黄麻、苎麻、瓜类、荸荠、桑、席草、药材、甜叶菊等经济作物。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情况)=] [=此处为表格=] 第三节蔬菜生产建国前,郊区蔬菜生产条件差、产量低、品种少、淡季明显,由农民自产自销。
  建国后,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重视蔬菜生产和供应,增加蔬菜品种,扩大种植面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增加产量,缩短淡季时间。1956年,成立市蔬菜公司,收购蔬菜供应城市。1958年8月,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加强蔬菜生产与供应的指示。要求农业社迅速、积极地组织蔬菜生产,郊区再拨出土地500亩播种蔬菜;机关、团体、企业有条件的也应建一些蔬菜农场和生产基地。1973年冬,成立市蔬菜产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蔬菜产销日常工作。1974年,建立专业蔬菜生产大队、生产队,并将菜农的口粮由农业粮转为定销粮。1976年1月,制定蔬菜产销“六定”(定面积、定劳力、定品种、定产量、定质量、定上市任务和时间)、“三保证”(保证菜农口粮、保证收购、保证价格水平)政策,确定全市蔬菜生产面积4000亩。1979年3月制定的蔬菜生产几个政策,重申对蔬菜生产仍按专业队实行“六定三包二带粮”和粮菜混作队实行“粮菜定产双包干”的办法执行。1984年1月,成立市蔬菜办公室(简称市蔬菜办),除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和淡季蔬菜生产外,注重抓好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90年代初,菜农生产的蔬菜直接进入市场,实行产销直接见面。199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3万亩,总产量15万吨,市区人均日有蔬菜近1公斤。不仅满足了城乡居民对蔬菜的需求,且有大量鲜菜外销。
  品种赣州的蔬菜品种主要有: 根菜类白萝卜有短叶13号、马耳早、南洲晚,胡萝卜有日本五寸黑田人参。
  白菜类大白菜有早熟5号、丰抗70、改良青杂三号、小白菜新选1号、四月慢、虹明青、矮抗青、夏冬青,菜心有四九菜心、武汉紫菜苔。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