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3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食作物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2
摘要: 梁承圣元年,赣州已种植水稻,是境内主要粮食作物。民国时期,水稻品种达数十种。建国后,水稻品种不断引进更新。50年代,全市种有南特号、莲塘早、黄禾子、麻壳红、赣农3425等15个品种。早稻南特号、莲塘早,晚稻黄禾子、油粘子为当家品种。1990年,引进早(晚)杂优组合和威优系统组合5个,威优华联2号、威优77、11优46等组合12个。1994年,引进汕优晚3、金优77、金优晚3、优1200、威优402等组合8个;1995年,引进常优64、K优402、优177等杂交组合8个。建国前,水稻种植面积、产量无记载。豆类清同治十二年,赣州已种植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建国以来,豆类单产、总产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 粮食作物 作物经济

内容

梁承圣元年(552),赣州已种植水稻,是境内主要粮食作物。民国时期,水稻品种达数十种。建国后,水稻品种不断引进更新。50年代,全市种有南特号、莲塘早、黄禾子、麻壳红、赣农3425等15个品种。早稻南特号、莲塘早,晚稻黄禾子、油粘子为当家品种。60年代,陆续引进早稻品种16个、晚稻品种11个。70年代,引进水稻品种27个。80年代,引进早稻品种6个。1990年,引进早(晚)杂优组合和威优系统组合5个,威优华联2号、威优77、11优46等组合12个。1994年,引进汕优晚3、金优77、金优晚3、优1200、威优402等组合8个;1995年,引进常优64、K优402、优177等杂交组合8个。
  建国前,水稻种植面积、产量无记载。建国后,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不断增加。1949~1959年,鼓励开荒扩种和用高秆品种替代农家品种,播种面积由1949年的13.12万亩增至1959年的15.15万亩,增长15.48%。总产虽有所增,单产降到127.1公斤。1960~1969年,推广矮秆替代高秆,1969年,面积与1949年相近,总产2.48万吨,单产188.3公斤。1970~1979年,开始引进推广杂交水稻,并最终取代了矮秆品种。1979年总产达4.11万吨,单产上升到303.8公斤。80~90年代中期,普及杂交稻,实行双季杂交和实施粮食专项工程,涌现出一些吨粮田,水稻生产迅速发展。1995年,全市水稻面积12.45万亩,总产4.59万吨,单产368.6公斤,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下降5.06%;总产、单产分别增长1.4倍和1.54倍。
  薯类清同治十二年(1873),赣州就有种植薯类的记载,为境内主要旱粮作物。品种有大红袍、广东子、胜利百号、本地薯、盈薯、鸡足瓜、赣南1202、六十工、红皮白心。
  1949年,薯类种植面积1.11万亩,总产767吨(折粮计算,下同),单产69.1公斤。1993年,从福建引进岩粉3号、岩粉4号。1995年,薯类面积为1.36万亩,总产2131吨,单产156.7公斤,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扩大22.48%;总产、单产增长1.78倍和1.26倍。
  豆类清同治十二年,赣州已种植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大豆品种有六月暴、乌豆、表皮豆等,蚕豆品种有中苍、大花子、中花子、三花子,豌豆品种有雪豆、麻豆、白花麻豆、毛骨豆,绿豆为本地种。境内各地均种植,蟠龙、蛤湖为主产区。
  建国以来,豆类单产、总产呈上升趋势。1962年,引进慈溪大白豆。1979年,单产达84.1公斤。1994年,总产达964吨,为历史最高水平。1995年,全市豆类种植面积1.53万亩,总产753吨,单产49.3公斤,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扩大8.7倍,总产、单产分别增长15倍、70.6%。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情况)=]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