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2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07.1
页数: 12
摘要: 梁承圣元年,赣州已种植水稻,是境内主要粮食作物。民国时期,水稻品种达数十种。50年代,全市种有南特号、莲塘早、黄禾子、麻壳红、赣农3425等15个品种。早稻南特号、莲塘早,晚稻黄禾子、油粘子为当家品种。1990年,引进早(晚)杂优组合和威优系统组合5个,威优华联2号、威优77、11优46等组合12个。1994年,引进汕优晚3、金优77、金优晚3、优1200、威优402等组合8个;1995年,引进常优64、K优402、优177等杂交组合8个。总产虽有所增,单产降到127.1公斤。境内各地均种植,蟠龙、蛤湖为主产区。建国后,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重视蔬菜生产和供应,增加蔬菜品种,扩大种植面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增加产量,缩短淡季时间。
关键词: 种植业 种植业结构

内容

梁承圣元年(552),赣州已种植水稻,是境内主要粮食作物。民国时期,水稻品种达数十种。建国后,水稻品种不断引进更新。50年代,全市种有南特号、莲塘早、黄禾子、麻壳红、赣农3425等15个品种。早稻南特号、莲塘早,晚稻黄禾子、油粘子为当家品种。60年代,陆续引进早稻品种16个、晚稻品种11个。70年代,引进水稻品种27个。80年代,引进早稻品种6个。1990年,引进早(晚)杂优组合和威优系统组合5个,威优华联2号、威优77、11优46等组合12个。1994年,引进汕优晚3、金优77、金优晚3、优1200、威优402等组合8个;1995年,引进常优64、K优402、优177等杂交组合8个。
  建国前,水稻种植面积、产量无记载。建国后,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不断增加。1949~1959年,鼓励开荒扩种和用高秆品种替代农家品种,播种面积由1949年的13.12万亩增至1959年的15.15万亩,增长15.48%。总产虽有所增,单产降到127.1公斤。1960~1969年,推广矮秆替代高秆,1969年,面积与1949年相近,总产2.48万吨,单产188.3公斤。1970~1979年,开始引进推广杂交水稻,并最终取代了矮秆品种。1979年总产达4.11万吨,单产上升到303.8公斤。80~90年代中期,普及杂交稻,实行双季杂交和实施粮食专项工程,涌现出一些吨粮田,水稻生产迅速发展。1995年,全市水稻面积12.45万亩,总产4.59万吨,单产368.6公斤,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下降5.06%;总产、单产分别增长1.4倍和1.54倍。
  薯类清同治十二年(1873),赣州就有种植薯类的记载,为境内主要旱粮作物。品种有大红袍、广东子、胜利百号、本地薯、盈薯、鸡足瓜、赣南1202、六十工、红皮白心。
  1949年,薯类种植面积1.11万亩,总产767吨(折粮计算,下同),单产69.1公斤。1993年,从福建引进岩粉3号、岩粉4号。1995年,薯类面积为1.36万亩,总产2131吨,单产156.7公斤,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扩大22.48%;总产、单产增长1.78倍和1.26倍。
  豆类清同治十二年,赣州已种植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大豆品种有六月暴、乌豆、表皮豆等,蚕豆品种有中苍、大花子、中花子、三花子,豌豆品种有雪豆、麻豆、白花麻豆、毛骨豆,绿豆为本地种。境内各地均种植,蟠龙、蛤湖为主产区。
  建国以来,豆类单产、总产呈上升趋势。1962年,引进慈溪大白豆。1979年,单产达84.1公斤。1994年,总产达964吨,为历史最高水平。1995年,全市豆类种植面积1.53万亩,总产753吨,单产49.3公斤,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扩大8.7倍,总产、单产分别增长15倍、70.6%。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情况)=] 第二节经济作物甘蔗早在东晋时,境内就开始种植果蔗。约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开始种植糖蔗。甘蔗品种有昆仑蔗、白皮蔗、肚子蔗、大板青蔗、黄皮蔗、大叶竹蔗、细叶竹蔗、水匀蔗、丝毛蔗和果蔗等。建国后,全市各乡镇均种植甘蔗,主要基地在蟠龙、湖边、沙石、沙河、水西等5个乡(镇)。1949年,全市种植甘蔗2024亩,总产5625.25吨,单产2779.3公斤。1958年,引进印度331、印度332、台糖134等品种替代竹蔗。1960年,种植面积1.22万亩,总产2.82万吨,单产为2302.8公斤。1965~1979年,种植面积在1~2万亩间波动。1967年,引进C0310、印度290、CP38/105等品种代换原种植品种。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以自育品种赣蔗1号、7号、8号、14号及引种的印纳310更换旧品种。1979年,种植面积1.79万亩,总产4.62万吨,单产2580.1公斤。1980年,种植面积2.09万亩,总产6.42万吨,单产3071.9公斤,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增长9.32倍,总产、单产分别增长10.41倍和10.5%。1983年后,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至1989年,种植面积为8344亩,总产2.61万吨,单产3122.7公斤。1990年,引进赣糖2号。1994年,从美国引进选29。1995年,种植面积降为5281亩,总产8912吨,单产1687.6公斤。
  油菜清同治十年,赣州就种植油菜,为境内主要油料作物之一。
  境内各乡镇均种植油菜。1949~1969年,除个别年份外,总产在140吨左右,面积增减不大,单产保持在20公斤以上。1975年前,主栽本地芥蓝型油菜。1977年,品种以矮架早为主。1978年,引进甘蓝型油菜,品种有胜利油菜、花县早、甘油5号、饶油1号。1985年,引进万油17号。70~80年代,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突破200吨,至1989年,种植面积达1.56万亩,总产442.46吨。1991年,全市种植油菜2.96万亩,总产1128.5吨,首次突破千吨大关。1993年,引进湘油13号。1995年,种植油菜2.63万亩,总产1121吨,单产42.5公斤,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分别增长4倍、10.6倍和2.6倍。
  花生清同治七年,境内就种植花生,是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品种有本地早熟的大粒六月暴、小粒六月暴、于都子、油果花生;迟熟的横丝子、中粒直丝、小粒皱丝、大粒子麻丝。
  建国以来,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呈上升趋势。1949年,种植1.81万亩,总产1393吨,单产76.8公斤。70年代,引进粤油551、115品种,推广本地品种油诱2号。80年代,主栽粤油551、116品种,同时引进粤油523、256、汕优27、169等品种。1989年,种植1.81万亩,总产2307.8吨,单产127.4公斤。1992年,种植2.18万亩,总产2938吨,单产134.4公斤。1995年,种植面积2.26万亩,总产4109吨,单产181.9公斤,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分别增长24.6%、2.95倍和2.37倍。
  芝麻赣州种植芝麻的起始年限无考。芝麻为境内油料作物之一。主要栽种在境内沿河地带。品种有红油麻、白油麻、茶色油麻、八角芝麻、六角白芝麻、四棱黑芝麻、佛座芝麻等。1963年,种植面积1743亩,总产量45.55吨,均达到历史最高点。70年代中期以来,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在500亩、30吨左右徘徊。1995年,种植面积687亩,总产25吨,单产36.4公斤。
  烟叶清代初境内开始种植烟叶。1970年开始调制烤烟。烟叶品种有圆叶子、柳叶子、大叶茅、铁杆子、麦子烟、棕包脚等,全市各乡镇均种植,主要产区在蟠龙、沙石的吉埠和水南的黄金等地。建国初至1965年,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可观。1965年后,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呈下降趋势。
  此外,境内还有黄麻、苎麻、瓜类、荸荠、桑、席草、药材、甜叶菊等经济作物。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情况)=] [=此处为表格=] 第三节蔬菜生产建国前,郊区蔬菜生产条件差、产量低、品种少、淡季明显,由农民自产自销。
  建国后,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重视蔬菜生产和供应,增加蔬菜品种,扩大种植面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增加产量,缩短淡季时间。1956年,成立市蔬菜公司,收购蔬菜供应城市。1958年8月,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加强蔬菜生产与供应的指示。要求农业社迅速、积极地组织蔬菜生产,郊区再拨出土地500亩播种蔬菜;机关、团体、企业有条件的也应建一些蔬菜农场和生产基地。1973年冬,成立市蔬菜产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蔬菜产销日常工作。1974年,建立专业蔬菜生产大队、生产队,并将菜农的口粮由农业粮转为定销粮。1976年1月,制定蔬菜产销“六定”(定面积、定劳力、定品种、定产量、定质量、定上市任务和时间)、“三保证”(保证菜农口粮、保证收购、保证价格水平)政策,确定全市蔬菜生产面积4000亩。1979年3月制定的蔬菜生产几个政策,重申对蔬菜生产仍按专业队实行“六定三包二带粮”和粮菜混作队实行“粮菜定产双包干”的办法执行。1984年1月,成立市蔬菜办公室(简称市蔬菜办),除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和淡季蔬菜生产外,注重抓好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90年代初,菜农生产的蔬菜直接进入市场,实行产销直接见面。199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3万亩,总产量15万吨,市区人均日有蔬菜近1公斤。不仅满足了城乡居民对蔬菜的需求,且有大量鲜菜外销。
  品种赣州的蔬菜品种主要有: 根菜类白萝卜有短叶13号、马耳早、南洲晚,胡萝卜有日本五寸黑田人参。
  白菜类大白菜有早熟5号、丰抗70、改良青杂三号、小白菜新选1号、四月慢、虹明青、矮抗青、夏冬青,菜心有四九菜心、武汉紫菜苔。
  甘蓝类结球甘蓝有夏光、日本早丰、早秋、京丰1号,花菜有温州花菜、福建漳州花菜系列,西蓝花有早生绿、里绿、绿王、玉冠。
  绿叶菜类芹菜有美国西芹、玻璃脆,莴笋有二白皮、白尖叶、华菠一号波菜、结球生菜、吉安大叶蕹、西洋菜。
  葱蒜类有四川早大蒜。
  茄果类有早丰、早魁、西粉系列西红柿和三月茄、早茄二号、“万吨”长茄,辣椒有早杂二号、洪研1号、伏广、湘研系列。
  豆类四季豆有美国供给者、法国四季豆、之豇—28、之豇—19、之青三号、之豇14、高产4号、台中11号荷兰豆等。
  瓜类有早青一号西葫芦,黄瓜有天津的津研、津杂系列和广东的毛节瓜、佛手瓜。
  薯蓣类有克新4号马铃薯。
  水生蔬菜有无锡双季茭笋。
  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凤尾菇、金针菇、茶薪菇、猴头菇。
  赣州的名特优新蔬菜品种较多,据《江西蔬菜品种志》载,赣州黄芽白、南桥萝卜、迟芥菜头、黄花芥蓝菜、白花芥蓝菜、板叶大头菜、水蕹、牛角辣椒、西红柿、长茄、黄瓜、水东丝瓜、六月爆毛豆、大白薯、红脚板薯、水芹、西洋菜、红背菜等18个品种,均属江西省优良蔬菜品种。其中,赣州黄芽白、长茄、红背菜闻名全国。
  黄芽白深受人们喜爱的冬、春大路蔬菜,叶质肥嫩,汁多味甜,品质好,是江西省唯一列入《全国蔬菜品种志》的大白菜地方良种。栽培历史达160余年。株高58厘米,开展度56~61厘米。中肋白色,叶球橄榄果形。单球重2公斤左右。生长期80~100天,亩产4000~5000公斤。
  长茄株高110厘米,开展度80~89厘米,茎粗2.5厘米,分枝力较强。花紫色,果长棒形,顶端稍弯,深紫色,长25厘米,横径4厘米。一般单果重150克左右。耐热、抗旱,果肉白色,籽少,脆嫩,品质较好。亩产3000公斤左右,高产可超万斤。
  红背菜又称红皮菜,紫背天葵。无病无虫,不需施农药。有清凉解毒,降血压功能。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40厘米,开展度39厘米,分枝多,节间长2~3厘米,茎肉质,浅紫色。短柄,边缘有浅齿,叶表面深绿色,背面紫红色。可露地越冬,周年采摘嫩茎叶食用。
  栽培基地建设从1985年开始,市人民政府拨款12万元,在近郊非蔬菜专业村开发新的蔬菜基地。在水东乡马祖岩村新开发100亩菜地,改善265亩菜地的生产条件。经过几年的开发,形成了水东乡马祖岩村、沿垇村,水南乡南桥村、长塘村、金湖村、金龙村,南外办事处红旗村、白云村,水西乡水西村、赤珠村等为主的蔬菜基地,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近万亩,城区人平菜地超过3厘,还形成了蛤湖乡的生姜基地,沙河乡的芋头基地,龙埠乡的苦瓜基地,水南乡的六月爆毛豆基地,水东镇马祖岩村的西红柿基地,湖边的辣椒基地等一批传统名菜生产基地。同时,逐步改善各基地的水利灌溉条件,投入资金,用于开挖鱼塘、修水沟,蔬菜基地均有一定比例的鱼塘,既养鱼,又蓄水抗旱,提高了菜地的防灾抗灾能力。
  保护地栽培70年代,以地膜覆盖栽培为主要形式,随后推广小拱棚覆盖栽培。1987年,第一次引进并安装2个钢架塑料大棚。1990年,推广竹制塑料中棚覆盖栽培。1994年起,研制并推广SBG4.8×2~1型水泥框架大棚。1995年,全市水泥框架大棚种植面积近千亩,建成湖边乡湖边村,水西乡水西村、黄沙村,水东镇马祖岩村等4个集中连片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全市保护地栽培面积达5000亩,为反季菜的栽培创造了条件。
  食用菌生产70年代以前,主要是段木栽培,以香菇为主。进入80年代,品种由单一的香菇发展到平菇、凤尾菇、蘑菇、木耳、金针菇等。栽培料由段木发展到木屑、稻草、棉籽壳等。菌种由从外地购进发展到自己配制菌种。生产设备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量逐年增加。
  新制剂应用70年代,开始使用920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后,逐渐发展到用乙烯利催红西红柿;用2,4—D、防落素进行茄果类保花保果,提早结果,提高座果率;运用多效唑培育蔬菜壮苗;运用细胞分裂素、油菜素内酯等促进蔬菜生产发育。在蔬菜病虫防治方面,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取代剧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使蔬菜生产逐步实现无公害化。
  产销建国以来,赣州市蔬菜产销体制经历了自由买卖、统购包销、全面放开3个阶段。
  建国初期,蔬菜完全由菜农自发生产,自由买卖。1956年起,逐步走向统购包销。蔬菜生产由郊区公社和蔬菜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指导。蔬菜产品由市蔬菜公司统价收购,统价销售。口粮和化肥平价供应给菜农。对蔬菜种植面积,上交蔬菜量、品种,上市时间、蔬菜质量等,由政府部门下达计划。
  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蔬菜生产实行产销直接见面,仍保留菜农粮价补贴。1991年,蔬菜产销全面放开,取消市财政对菜农的粮价补贴,全市蔬菜生产和供应分别由市蔬菜办和市蔬菜水产公司指导和调节。市蔬菜办主要指导、协调蔬菜生产,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农药等引进推广工作,掌握蔬菜产销动态,当好参谋,缩短蔬菜淡季时间。市蔬菜水产公司主要负责做好淡季和节日的蔬菜调剂工作。蔬菜产销全面放开后,菜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每年5~6月,有大量的西红柿、茄子、辣椒运销外地。为此,建立了湖边蔬菜批发市场,涌现了一批个体蔬菜贩运大户。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蔬菜生产情况)=] 第四节园艺作物水果明、清时期境内就种植水果。据文献记载,赣州“柑桔名闻闽粤,秋冬篱落间,丹碧累累,皮肉俱佳”,“金橘,小如弹丸,其色如金”。1937年,在西门郊外土地庙设有赣南中心苗圃。1945年,赣州的秋白梨、猪肝李、甜橙、盒柿已享盛誉。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黄金沙田抽、湖边蜜桔、黄沙枣子、水东广柑、莲蓬桃等地方独特品种。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重视果业发展,鼓励农民利用房前屋后、河边、荒山、荒坡、路边、空地、秃岭垦园造林。1959年,市人民委员会规定,农民房前屋后的竹、木、果树归还社员所有,并奖励社员利用荒地种植果树,当年果树总面积达632亩,总产255.4吨。“文化大革命”时期,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果树收归集体经营,果业生产停滞不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郊果园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果树面积达到1842亩,总产达到857.4吨,与1959年相比,面积增加1.9倍,总产增加2.4倍。1980年,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考察队在赣州考察后认为赣南具有建立柑桔商品基地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同年12月,胡耀邦来赣州视察,并于1982年来信指示,赣南应大力发展柑桔,并提出以大力支持个体种植为主、集体专业承包种植为辅的方针。全市果业发展进入高潮。1984年,全国进行柑桔区划,赣州被列为甜橙适宜区、宽皮柑桔最适宜区。1986年,全市有果树专业村8个,果树专业户73户,专业联合体19个;个体种植果树4263亩,占全市果树面积76.8%;水果总产1117吨。
  1991年,成立市果茶局,负责全市果业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1993年6月12日,江西省省长吴官正来赣州视察时要求“山上再造一个相当同年耕地面积的高效益的赣南”。全市于1995年进行果业经营改制工作,把国营、集体的果园改为个人承包经营,实施“猪—沼—果”工程,发展立体生态果园,使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995年,果树面积1.33万亩,总产5059吨,与1979年相比,分别增长6.2倍和4.9倍。
  赣州水果主要有柑桔、李、桃、梨、枣、柿、批杷、葡萄、草莓、杨梅,此外还有栗、樱桃、石榴、山楂、橄榄、杏、沙果、猕猴桃等。境内各乡镇均有零星种植,蟠龙、水西、湖边、沙河、水南等乡(镇)为主产区。
  柑桔境内品种原有酸橙、酸柚。清光绪十一年(1885)引进甜橙、黄金柚。此后陆续引进福桔、金钱蜜桔、大红袍、连城柑、三湖柑、肇庆柑、椪柑、蕉柑、金柑。1973年引进新会橙、兴国甜橙,1975年引进温州蜜柑(尾张),均已成园。1983年,引进雪橙、华脐、逻脐、暗柳、锦橙、夏橙、哈姆桔、斋婆抽、狮头柚、大红甜橙、化州橙、兴国28、宫川、古老钱、长寿沙田抽等。1990年后,引进朋娜、纽贺尔、官溪蜜抽、早熟及特早熟温柑。
  李道光十五年(1835)前后,从浙、湘、粤引入蠹李、平底李、水李子、黄砂李和青李。1987年,引入芙蓉李、黄冠李、靖安朱砂李。1992年,引进福建柰李。
  梨有白糖梨、酒坛梨、青肖、麻婆梨、大梨子、黄金梨、桐子梨。清乾隆五十年(1785),引进秋白、洋秋。1959年,引进上饶早梨、六月雪、麻壳梨。80年代,引进金水1号、金水2号、黄花、新世纪、袛园、二宫白等。
  桃地方品种有夏至桃、小满桃、早广桃、迟广桃、蟠桃、毛桃。50年代,引入上海蜜桃、奉化水蜜、玉露水蜜、肥城桃;80年代,引入白凤、黄桃、雨花露、沙子早生等品种。
  枣明万历十五年(1587),由万安引入栽培。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山东引入木枣、酒坛枣、油枣、米枣、猴枣。1970年,引入湖北的兴山、秭归大枣。90年代引进义乌大枣、马枣。
  柿多为地方涩柿品种,有圆头柿、倭瓜柿、鸭蛋柿(亦称吊钟柿),君迁子(砧用)。80年代,从于都引入大盒柿。1990年,从浙江富阳引进甜柿。
  批杷有旱批杷、水批杷、珍珠批杷等。70年代,引入解放钟、大红袍。1985年,引进洛阳青。
  葡萄有山葡萄、玫瑰香、白葡萄。80年代,引进北醇、白香蕉、金皇后、红富士、黑奥、黑汉、巨峰等;1995年后从浙江金华引进藤稔葡萄、美国提子系列葡萄。
  草莓1984年,引进烟台大鸡冠。1995年,引种庐山香丰草莓。
  杨梅山区野生果树,有青梅、白梅、桃花梅。1980年,引进莆田杨梅白荠种。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水果产量情况)=] 茶叶有小叶根、赣南叶片2号、白露霜,其中白露霜为优质、有药效功能的茶种。70年代,引种安徽、福建的水仙籽,云南的小叶籽、大叶籽。1965年,全市种植47亩,总产0.1吨;1975年种植721亩,总产3.9吨;1985年种植544亩,总产9.35吨。1992年,全市种植茶叶250亩,分布在蟠龙镇的水碓、车头、武陵村,水南乡的金星、黄金村,龙埠乡的峰山村,湖边乡的森林花圃,沙河乡的龙村、华林村等处。1995年,种植112亩,总产2吨。
  花卉木本有:茉莉、山茶、杜鹃、米兰、含笑、桂花、瑞香、月季、玫瑰、玉兰、凌霄、腊梅、栀子、绣球、石榴、棕竹、金丝竹、夹竹桃、芙蓉、木槿、紫荆、辛夷、白玉兰、四季柑、四季桔、海桐、火烧兰、夜来香、芍药等。草本有:兰花、萱草、君子兰、紫罗兰、海棠、龙舌兰、万年青、菊花、吊兰、凤仙花、一品红、伞形草、鸡冠花、指甲花、半支莲、睡莲、倒挂金钟、一串红、五色椒、珍珠果、飞燕草、金鱼草、三色堇、百日草、美人蕉、芦荟、景元。肉质有:仙人掌、仙人球、仙人珠、仙人鞭、山影奉、昙花。藤本有牵牛、茑萝等。主要种植区为市区、市郊花卉苗圃,居民家中有零星种植。1987年8月,市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通过,将山茶花、金边瑞香定为赣州市市花。
  进入90年代后,花卉种植发展迅速,逐步走上产业化。1995年,全市共有139个品种的乔、灌、木、草本花卉园艺作物。
  第五节科学种植 50年代初,农业生产处于恢复阶段,主要普及冬耕、冬种、积肥、双季稻技术;精耕细作,多施肥料和单穗选种技术;塘水选种,新式秧田,集体打秧,小株适当密植和合理施肥技术;旱耕、早沤、密犁、细耙,提高土壤肥力,选用良种,实行稀播培育壮秧技术。60年代,推行浮尘子、稻飞虱的防治;推广套、间作和良种,贯彻“自选、自繁、自留、自用”,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推广种子变温处理技术和红花草根瘤拌种技术。70年代初,推广早晚水稻矮秆化和杂交晚稻。
  1978~1988年,进行细绿萍养殖越夏、滴灌和喷灌的推广示范工作,推广粤选58花生良种,蔬菜栽培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大面积推广“8029”、“920”三十烷醇等新激素应用,稻田养鱼技术,杂交水稻威优64;围绕星火计划,开展科普技术推广工作和进行双季杂交吨粮田示范。1989年以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查,开发“三荒”、“三低”资源,推广吨粮田、花生高产示范、油菜高产竞赛、多效唑育秧、半旱式栽培等技术。90年代,引进杂交水稻新品种,实施中低产田(土)的综合治理及病、虫、草、鼠的综合防治;推广工厂化配方施肥,旱床育秧,水稻、甘蔗、花生等作物的高产模式栽培和水稻抛秧技术;实施“金桥工程”,送科技下乡。一系列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耕作制度变革民国期间,土地利用率低,部分土地荒芜闲置,耕作粗放,复种指数不高,单一种植,广种薄收。水田多以稻——冬闲(或冬翻)的一年一熟制,稻——稻——冬闲(或肥田萝卜)、稻——荸荠——冬闲的一年两熟制;旱地主要种植甘蔗、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
  建国后,1951年,人民政府号召开展冬耕、冬种、积肥,扩种双季稻。1952年,开始实行“三变一开荒”(单季变双季、中稻变早稻、旱地变水田,鼓励农民开荒种植)。60年代,逐步扩大复种,复种指数由1949年的1.48提高到1.8。1963年,扩大稻——稻——肥一年三熟制,单季稻面积比1949年减少1.19万亩,下降78.64%。1966年,推广红花草(紫云英),基本形成以肥养田,养用结合的种植制度。1972年,推广稻——稻——冬种(油菜、小麦、蚕豌豆)的一年三熟制。80年代,普及稻——稻——油(菜)、稻——稻——(绿)肥三熟制和水旱轮作花生——稻、稻——薯、稻——蔗制,并在旱作行、畦里套、间种其他作物,提高农作物的复种指数。1989、1993、1994、1995年,复种指数和农作物总面积分别为2.15和25.64万亩、2.3和27.43万亩、2.4和28.22万亩、2.64和31.06万亩。水田轮复制和旱地轮复制已全面形成。
  土壤改良建国前,农民用塘泥、肥田萝卜、火土灰、人畜粪尿等肥田改土。建国后,人民政府实行奖励开荒政策(生荒5年、熟荒3年免缴公粮),调动了农民改良土壤的积极性。农民自发采取避山洪、排冷渗、砍树荫等措施,进行低产田改造。1958年,开展积造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1963年,对低产田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兴修水利、串灌改沟灌、客土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共改造低产田1.8万亩。1965年,推广种植旱地绿肥,引进种植山毛豆、含羞草、紫穗槐、苕子、羽扇豆、兰花草和苏丹草等,使土壤地力有了较大改善。80年代,运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实施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施改的措施,改造低产田2万亩、中产田3万亩,养好用好高产田6万余亩,使全市农田农业总产平衡增长。1990~1995年,实施大种、大养、大积、大制有机肥的沃土措施,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实行深沟晒田,湿润灌溉,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使全市土壤肥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品种改良清、民国时期,农家种子长期维持自留自用自行串换方式,虽有良种,但未普及。
  建国后,对水稻、甘蔗、花生等多种作物进行了全面换种。1951年,开展群众性的选种、留种活动。1961年,成立各级种子管理机构。1963年,成立赣州市良种公司和种子管理站。1988年,种子管理站专设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站,负责市场种子质量管理。水稻、甘蔗和其他作物都经过了多次换种(见本篇第三章第一、二节)。
  育秧育苗水稻分早、中、晚3季。传统方法是水育、旱育2种。民国期间,早稻秧田播种过密,田块中间无畦沟,管水困难,多出现“牛毛秧”,遇阴雨低温常造成严重烂种烂秧;晚稻采用“瘦田”育秧,水播旱拔,出现“黄瘦秧”,延迟返青。1954年,推广新式秧田,以4~5尺宽开沟作畦,用塘水选种,精谷下田,分畦播种,控制播种密度,管好水,提高了成秧率。1959年,推广湿润育秧。1964年,采用黄泥水、盐水选种,清水、温水浸种,促进种子发芽。1968年,推广快速育秧,小苗带土移栽。1974年,推广通气秧田育秧。1976年,推广温室无土育秧和两段育秧,尼龙薄膜育秧。1991年,实施早稻保温地膜育秧。1992年,推广板田地膜育秧。1994年,推广早稻旱床育秧。1995年,推广塑料软盘育秧。通过实施双季抛秧,平均每亩增产8~11%。
  甘蔗传统方法是蔗茎直播。1978年开始利用甘蔗老蔸底笋芽、小茎蔗集中露天育苗,或薄膜覆盖育苗。培育形式有春育春移,春育夏移,秋育秋移等。90年代初,试用蔗茎冬育春移,但仍以蔗茎直播为主。
  油菜1969年前为直播,70年代后推广育苗移栽。1993年,推广板田育苗移栽。
  花生传统方法为直播点籽。70年代中后期,采用温室催芽,细沙温床催芽、温水催芽。1982年,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果树传统采用实生苗或压条繁殖法培育苗木。1959年,采用高压、低压、切接、芽接等方法繁殖。70年代后,采用高接方法换种。
  烟叶、蔬菜、花卉传统采用阳棚育苗防止霜冻,果用瓜采用穴点直播。70年代起,采用尼龙薄膜育秧,冬育蔬菜、烟叶,花卉多采用保温育秧,营养钵育秧。80年代末,反季节蔬菜采用塑料大棚双拱保温育秧。
  精耕细作民国时期,采用牛耕、肩挑、手锄的传统小农耕作方式,水稻田一犁一耙或手工人锄,耘田一次,追肥少,旱地一犁或手工人锄。建国后,1950年,水稻田推行“三犁四耙”、“二耘二追肥”的精耕细作,合理密植9×8、8×8、7×8(寸)。1957年,市郊联村芫使用拖拉机耕种。1958年推广拖拉机耕地,耕犁深度达4~5寸,速度有较大提高。1960年,早稻田普遍做到“三犁四耙”,有的做到“四犁五耙”;晚稻田普遍推行“二耘二追肥”,部分“三耘三追肥”。1961年,因地制宜,合理密植,调整为8×8、9×9(寸),每蔸栽6~8根。1963年,推行矮秆品种,规格为6×5、6×4、5×5或5×7(寸)。1976年,推广杂交水稻,多用6×4、6×5(寸)两种规格。1989年,推广半旱式栽培水稻,种植规格6×3(寸)。1992年,推广晚稻收后免耕种植油菜,即板田种植,使油菜产量有所提高。1994年,油菜籽单产比1993年提高8公斤。
  施肥民国时期,主要使用人畜粪尿、草木灰、塘泥、枯饼、石灰、割青、骨粉等肥田。建国后,1952年,开始推广硫酸铵、引种推广红花草肥田。1953年,推广钾肥和过磷酸钙。1956年,推广颗粒肥料。1960年,建立土化肥厂。1963年,推广石灰氮,农家肥的用量减少,细菌肥料得到推广。1964年,硫铵、尿素、石灰氮应用普遍,过磷酸钙、钙镁磷、磷矿粉的应用较少。1966年,推广根瘤菌。1975年,使用腐殖酸肥料。1976年,推广稻田养红萍。1979年,推广稻田养细绿萍、“5406”抗生固氮菌肥。1985年,推广稀土微肥。1991年,推广复合肥。境内使用的主要绿肥有冬绿肥、夏绿肥、水生绿肥,推广应用的化肥主要有氮肥、磷肥、钾肥、生物肥、植物激素。经过多年的使用,逐步形成了以有机肥和绿肥作基肥,部分氮、磷化肥作面肥,氮、磷、钾化肥作追肥,尿素、磷酸二氢钾、微肥和激素作叶面追肥,磷肥、硫肥沾秧根,钙镁磷、微肥拌种作种肥的用肥格局。
  植物保护农作物主要病虫水稻有三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稻蓟马、粘虫、稻苞虫等。甘蔗有二点螟、蓟马、绵蚜虫、金龟子、粉蚧、大螟等。柑桔有红蜘蛛、锈蜘蛛、糠片蚧、矢尖蚧、黑点蚧、黑刺粉蚧、吹绵蚧、桔恶性叶甲、桔潜跳甲、星无牛、吸果夜蛾类、溃疡病、黄龙病、炭疽病、疱痂病等。花生有豆蚜、红蜘蛛、锈病、黑斑病、褐斑病、青枯病、白绢病等。蔬菜有小菜蛾、茶黄螨、蚜虫、黄曲条跳甲、小地老虎、斜纹夜蛾、菜粉蝶、种蝇、黄守瓜、小绿叶蝉、疫病、病毒病、炭疽病、枯萎病等。
  植物检疫植检工作重点放在果树检疫,年检疫出圃苗木2~10万株。1984年和1993年冬,进行较大规模的柑桔类检疫性病虫普查,砍除病树2万株,控制了危险性病虫的蔓延。市植保站负责全市植物检疫工作,1995年有专职植检员2人。
  农作物病虫防治 1980年以前,农作物病虫防治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
  由于农药种类少,用量不足,农作物受病虫危害损失较大。1981~1990年,实行农业防治和农药防治并重,开始使用高效、长效、低毒、低残留国外进口农药。市郊常用杀虫双、甲胺磷1605、杀虫脒、井冈霉素、三环唑、富士一号、克螨特、敌杀死、兴棉宝等农药,使农作物病虫害由连年严重发生过渡到间隙性发生,并基本得到控制。1991年起,以化学防治为主,农业和生物防治为辅。新农药不仅从数量上,而且从种类、质量、价位上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农作物病虫害得到进一步控制,病虫损失减少。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