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2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农业区划
分类号: F304.5
页数: 3
摘要: 赣州市于1981年成立农业区划委员会。1981年9月~1982年12月,对境内农业自然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在保持行政村界限完整的前提下,以农业资源和发展方向为依据,生产现状为基础,地貌为主导,将全市划分为4个农业区。至1995年,4个农业区的有关情况虽有所变化,但各农业区的范围、生产特点和发展方向基本未变。
关键词: 农业区 农业区划

内容

赣州市于1981年成立农业区划委员会。1981年9月~1982年12月,对境内农业自然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在保持行政村界限完整的前提下,以农业资源和发展方向为依据,生产现状为基础,地貌为主导,将全市划分为4个农业区。至1995年,4个农业区的有关情况虽有所变化,但各农业区的范围、生产特点和发展方向基本未变。
  西北部高、中丘粮林牧区位于市郊西北部,包括石铺、凌源、上禾、永安、蛤湖、垇头、横江、窑下、和乐9个村100个村民小组及红旗水库。1980年,土地面积84.1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17.28%。其中耕地11374亩(水田10741亩,旱地633亩),占全市耕地面积9.21%;油茶面积16155亩,占全市油茶面积74.84%;林业用地93090亩,占全市林地25.20%;联片草场17910亩,占全市联片草场44.98%。1980年,农业总产值114.72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97.54万元,占该区农业总产值85.02%;林业产值7.22万元,占该区农业总产值6.29%。该区人少田多,生产水平低,人均粮油占有量较多。发展方向是以种植水稻、油茶为主,同时发展草食动物,形成农林牧有机结合的农业区。
  西中部低丘蔗、果、渔区位于市郊西中部,包括蟠龙、湖边、水西、沙石、沙河5个乡(镇)中的43个村570个村民小组和章江水轮泵站、市林科所。1980年,土地面积194.8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40%。其中耕地77310亩(水田54614亩,旱地22696亩),占全市耕地面积62.62%;宜果茶荒地5.1万亩,占全市宜果茶荒地48.1%;水域面积30084.66亩,占全市水域50.45%(其中池塘水面5595.44亩,占全市池塘面积58.42%;水库水面200亩);林业用地97635亩,占全市林地26.43%(其中有林地53115亩,主要是薪炭林)。1980年,农业总产值967.06万元,其中种植业占87%,林业占0.6%,畜牧业占0.2%,渔业占2.3%,副业占9.9%。是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经济作物区和农副产品区。发展方向是以发展蔬菜、果业、甘蔗为主,同时积极发展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乡镇企业,努力挖掘果茶、鲜鱼生产潜力,大力发展果茶和池塘渔业。
  东部河谷平原蔬菜、水产区位于城市周围,包括水东、水西、水南3个乡(镇)中的13个村142个村民小组和市农科所、水科所、养鸡场、白猪良种繁殖场及市区3个街道办事处、赣江园艺场。1980年,土地面积56.9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11.69%。其中耕地14055亩,占全市耕地11.38%;水域面积23321.93亩,占全市水域39.11%。水域中池塘水面3309.08亩,水库水面20亩,百亩鱼场4个、水面569亩,专业捕捞队一个。1980年,蔬菜上市822.81万公斤,占全市蔬菜上市量的46.50%;鲜鱼总产3845.5公斤,占全市鲜鱼上市量的61.26%,居各农业区之首。发展方向是以蔬菜为主,多种经营,积极发展渔业、水果、畜牧业和乡镇企业,走农工商一体化道路。
  东南部低山粮林区位于市郊东南部,包括沙石、沙河2个乡(镇)中的14个村143个村民小组和赣州地区农科所、林科所、市峰山林场。1980年,土地面积151.0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31.02%。其中林用山地170565亩,占全市林用地46.18%;耕地面积20709亩(水田20279亩,旱地430亩),占全市耕地16.77%。1980年,农业总产值176.06万元,其中种植业占88.9%(粮食占其93.59%),林业占3.8%,牧业占0.1%,副业占6.8%,渔业占0.4%。属生产水平低,农业经济比较单一,中低产田面积大的山区农业。发展方向是以粮食为主,粮、林并举,粮、油茶、油桐、毛竹、杉树、畜牧一齐上。
  第二节农业产业结构 1949年,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种植业86.66%、林业0.89%、畜牧业10.5%、渔业1.95%。至1978年,农业生产仍以种植业为主,林、牧、渔业有所发展,但结构变化不明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指导下,各乡镇采取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科技投入,推广科学种养,全面发展农业,使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至1988年,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种植业64.8%、林业3.75%、畜牧业26.55%、渔业4.9%。
  1988年后,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开发“三荒”(荒山、荒水、荒塘),改造“三低”(低产田、塘、园),使种养单产得到较大提高。1995年,农业各业所占比例有较大变化。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4.46%,林业占1.7%,畜牧业占32.2%,渔业占11.64%。与1988年相比,种植业下降10.34%,林业下降2.05%,畜牧业上升5.65%,渔业上升6.74%,农林牧渔各业开始步入良性循环。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农业总产值结构一览)=] 说明:农业总产值不含副业。1980~1990年按1980年可比价计算,1991~1995年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