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2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
分类号: F301.1
页数: 2
摘要: 1955年12月,沙石区王诗椿初级社试办赣南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吉埠集体农庄。1956年1月2日,西外乡的4个初级社合并建起联村芫高级社。高级社设立管理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内设主任1人、副主任2~4人,会计、保管、出纳各1人。取消土地分红,土地、耕牛、大中型农具归集体所有,实行评工记分、按劳分配的制度。1956年春,全市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各区乡相继成立高级社,入社农户达2856户,占农户总数的99.75%,全面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开始推行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土地制度

内容

1955年12月,沙石区王诗椿初级社试办赣南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即吉埠集体农庄。1956年1月2日,西外乡的4个初级社合并建起联村芫高级社。高级社设立管理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内设主任1人、副主任2~4人,会计、保管、出纳各1人。取消土地分红,土地、耕牛、大中型农具归集体所有,实行评工记分、按劳分配的制度。1956年春,全市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各区乡相继成立高级社,入社农户达2856户,占农户总数的99.75%,全面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此处为插图(1956年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在春耕)=] 人民公社 1958年8月,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鼓舞下,郊区成立跃进、红旗、火箭3个人民公社,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农工商学兵五位一体的组织,耕地和农具归集体所有。初期,以公社为核算单位,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的分配形式,采取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管理制度。公社办有公共食堂,社员集体用膳;农业生产及农田水利建设实行大兵团作战,加上全民上阵大炼钢铁、农业生产“放卫星”,导致粮食减产,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60年冬至1961年底,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等文件精神,对农村人民公社进行整顿、调整,取消粮食供给制和公共食堂,纠正无偿调用生产、生活资料的“共产风”错误,进行退赔。从1962年4月起,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对公社、大队、生产队规模进行调整,实行三级(公社、大队、生产队)所有,队(生产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并逐步建立和健全了评工记分、定额管理、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
  1984年,取消人民公社,恢复乡、村建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开始推行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79年,市郊大部分生产队采取划分常年作业组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由生产队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把土地、耕牛、农具和劳动力合理搭配到组,固定使用,实行包工、包产、包投资、超奖减赔责任制;少部分生产队划分临时作业组,实行定额小段包工责任制。1980~1981年,推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变,在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利益的原则下,采取分户经营,包干完成国家下达的农副产品交售和集体提留指标,实行自负盈亏。到1981年底,全市955个生产队中实行包干包产到户的有613个生产队,占64.2%;专业承包的16个队,占1.7%;包干到组的170个队,占17.8%;未包干的156个生产队,占16.3%。1982年,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入90年代,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根据郊区农村的特点,确定“面向市场,依托和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以蔬菜、畜禽、水产、水果为主的郊区特色农业,同时推行农工商一体化、种养加工“一条龙”和龙头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199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2.9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83年增长4.35倍。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