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长途电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0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长途电话
分类号: TN
页数: 3
摘要: 第二节长途电话 1934年,赣州使用10门磁石式交换机,开办长途电话,一线至南康、南安(今大余)、南雄、曲江(今韶关);一线至雩都、兴国、宁都、南丰、上饶;一线至泰和、吉安、樟树。1938年,将10门交换机改为25门磁石式交换机。1947年,成立电话交换所,并成立第一、第二、第三工程队,维护线路,架设防空专线和空军作战据点专线。
关键词: 长途电话 网络电话

内容

第二节长途电话 1934年,赣州使用10门磁石式交换机,开办长途电话,一线至南康、南安(今大余)、南雄、曲江(今韶关);一线至雩都、兴国、宁都、南丰、上饶;一线至泰和、吉安、樟树。1938年,将10门交换机改为25门磁石式交换机。1947年,成立电话交换所,并成立第一、第二、第三工程队,维护线路,架设防空专线和空军作战据点专线。1948年,设立长途电话交换所,安装中电式10门总机1台,长话线路全程124公里。解放前夕,赣州电信有磁石交换机2台,容量25门。1952年增加到30门,实际使用20门,实行24小时营业。1962年,开始使用电子管载波机。1970年,安装高12路载波机。1991年9月1日起,取消使用长话帐号。1994年4月29日,取消长途半拨电路,开通S1240型3300线长途数字程控交换系统,长途传输从单一模拟载波转向以数字微波(光缆)传输为主、数字微波传输与明线模拟载波并存的通信网络和通信手段。1995年,51240型长途数字交换系统再次扩容。
  业务建国前,长途电话业务种类分为普通电话、加急电话、传呼电话、预告电话4种。
  建国后,增加长途电话业务种类,扩大服务范围。1953年,长途电话业务种类分为:防空情报电话、军政电话、企业电话、一般电话和公务电话5种。1958年,分为防空情报电话、特种电话、中央特设军政专线电话、市特设军政专线电话、航空调度电话、电力调度电话、军政电话、新闻电话、普通电话、公务业务电话、预告电话、预约电话、会议电话和夜间减价电话等14种。1985年以后,开设特种电话、代号电话、首长电话、紧急电话、军政电话、新闻电话、普通电话、公务业务电话等8种,还开办预约电话、会议电话和租用电路3种特别业务。
  在长途电话接续中,国内、国际长途电话业务均采用人工、半自动、自动接续方式。人工、半拨接续顺序执行邮电部“先重点后一般,先中央后地方,先紧急后平常”的原则,同类电话按挂号时间先后进行。接续顺序为:防空情报电话,中央首长、特种电话,紧急调度和特急公务、业务电话,中央各部委首长、地方首长电话,加急军政、加急新闻电话,加急普通电话,加急公务、军政、新闻电话,普通、公务、业务电话。
  至1985年,除南门邮电大楼营业厅能挂发长话外,人民路邮电支局等12个邮电所和28个长途电话代办处均可办理长途电话业务。1986年,增设“173”特快长途电话业务接续台,加快了省内外去话接续速度。1990年10月,开办长途电话有权直拨业务,至年底,办理有权用户281户。1994年4月29日开通长途数字程控交换设备后,取消长途半自动拨号,市话用户全部具备长途直拨性能。
  电路 1942年,增开长话电路,并将单线改为双线单路载波电路。抗日战争胜利后,长话电路修复,新开至南雄的单路载波电路,至南昌、吉安、韶关、上犹、南康、遂川的三路载波电路,直至解放。
  1952年,先后开办直达赣州地区各县长话电路,开通赣州至韶关、南昌、吉安、遂川等直达电路。1960年以后,由于国民经济困难,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长途电话电路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信有了较大发展。1985年底,有长话电路162条,比1980年增加1倍多。长、市中继线149回线,接续中继电路96条,开通全区17县和省内外半自动拨号电路48条。1990年,新增二级省际电路38条,二级省内电路270条,其中省内区间电路118条。1995年,随着S1240长途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扩容开通,长话业务电路达到4392条。
  设备 1934年,使用10门磁石式小交换机,实装容量5门。1938年,增加到25门,实装容量10门。1941年,更换30门磁石交换机。后又增加单路载波机1套、三路载波机2套。
  建国初,有2台破旧的人工磁石式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30门,实装容量20门,通信电源基本上由干电池供电。至1957年,有磁石式长途电话交换机6台,总容量120门,实装容量96门。同年,设立电力室,备有蓄电池两组(甲组24伏、乙组134伏),4.8千瓦电动机2部,3.7千瓦柴油发电机1部,交流发电机1部,配电盘数3套,直流电桥1部。1958年,安装电子管三路载波机1套,次年开机使用。1965年,安装载波电话终端机18套和载波电话增音机2部。次年,安装CT8型共电式长途电话交换机33台。
  1968年,在沙石乡双圳村筹建长途机务二站,安装BFC单路载波机4套,三路载波机6套,十二路载波机2套和电源设备,增设电力室,次年建成投产使用。
  1975年,长机室安装使用赣州至南昌的简易长途电话半拨设备。1981年11月,长途台迁入南门邮电大楼,设有CT58型交换机14台,JT—2A型交换机18台,并安装了赣州~南昌DD14型长话半自动拨号设备。1982年,长途机务二站撤销,所有设备迁至南门邮电大楼。1984年,安装BB—1型长途半拨对端设备,实现了全区16县(除赣县)对赣州市长途电话的半自动拨号。
  1987年8月,增设ZGR—1型高十二路载波电话增音机2部,ZR3051型十二路载波电话增音机4部(分别至南昌、宁都、连城、会昌),长话终端210路。12月15日,赣州至南昌数字微波洪赣6GHZ140MB/S电路开通,结束了长途通信单靠明线、载波传输的历史。
  1988年,更新JF—02型人工交换接续台20部、JTY型长话记录、查询台6部。12月,微波槽路增开赣州至南昌半拨来、去话电路各4条。次年5月,赣州DD16对端设备开通,发展长途有权直拨用户55户。
  1991年,长途交换机容量740路端//门,其中自动交换机容量540路端,共电长途交换机容量200门;载波终端机38部,其中三路14部、十二路以上24部;总容量达330路,实装容量295路;业务话路总数380条,其中有线电路232条,微波电路148条;出租话路41条。1993年,成立赣州网管中心,组织实施全区电信网络的建设、维护等工作。1994年4月29日,S1240型3300线长途数字程控交换机开通投产,长途电路达6480路端,长话业务电路达2135条,出租长话电路达48条,用户交换机中继电路达662条。同年12月7日,赣州通信实现了市话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1995年,长途S1240型数字程控交换设备容量扩容10560线,总容量达13860线。
  线路维护建国前,赣州设立长途线路维护段,负责赣南长途线路维护,直属江西省电政管理局领导。
  1956年,成立赣州线务中心站,隶属省局主管。中心站设有线务段7个和线路修理队1个,线路修理队设赣州市。1960年底,撤销赣州线务中心站,设立赣州地区长途线务站,负责长途线路一级和二级线路的维护和工程施工。1969年12月,线务站改为工程连。1974年1月,恢复赣州地区长途线务站。1983年,下放地区局管理至今。
  1993年,赣州至抚州和赣南数字微波工程设计通过会审,建设微波线路1215.3公里,其中:赣州至抚州干线372.7公里,采用6GHZ频段140MB/S,3+1、1+1波道配置;赣南支线842.6公里,采用7—8GHZ频段34MB/S,1+1波道配置。1995年,有电缆390.6皮长公里,明线线条4292.8对公里,长途光缆151.9皮长公里。11月,国家一级干线京九光缆工程赣南段敷设开工。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