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邮件投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99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邮件投递
分类号: F6
页数: 2
摘要: 建国前,通邮面较小,许多乡(镇)不通邮,投递频次稀疏。1945年,赣州城内分5个投递段道,有邮差5人;乡(镇)及邻县7条邮递路线,有邮差12人,都是邮运兼投递。
关键词: 邮件投递 邮政运输

内容

建国前,通邮面较小,许多乡(镇)不通邮,投递频次稀疏。1945年,赣州城内分5个投递段道,有邮差5人;乡(镇)及邻县7条邮递路线,有邮差12人,都是邮运兼投递。
  1953年,赣州市内设有投递段道18个,其中,自行车班2个、步班16个。1957年,投递段道增至27个,其中市区9个,农村18个(含自行车班14个),有投递员30人。1958年,报刊发行量剧增,农村通邮面迅速扩大,100%的公社、90%以上的大队、50%以上的生产队通邮。1964年,广泛开展“三送五带”(送包裹、汇款、特快上门,带邮票、印泥、浆糊、信封、信纸)活动,实行乡邮“五定”(定路线、定投递点、定班期、定时间、定人员)制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许多规章制度被废除,投递质量下降。1967年6月底曾连续停班2天,积压了大量邮件。
  1995年,市区设投递段道33个,投递员40人。每日投递2次,除市区两个机关大户段用三轮摩托车投递外,其余为自行车班。农村按路程长短、地理环境和投递点面相结合的要求,制定投递路线和频次。1995年,乡村设投递段道20个、投递员38人。每日投递1次。在投递工作中,除乡邮投递外,还开展了村民投递试点业务,扩大投递面。村民投递员从当地招聘,不脱离农业生产,按规定班期到指定地点领取邮件报刊,负责投送到村民小组、单位或直接投送到户。对村民投递员给予适当补贴。
  [=此处为表格(1995年市郊农村自行车班投递线路)=]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